《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不应说缺陷,全莫思他过(二)

繁体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二、全莫思他过

这一句和“不应说缺陷”是相连的,理由也差不多,但要求更高一些——对于别人的缺陷,不仅嘴上不要说,心里也尽量不要观察。

下面介绍“全莫思他过”在实际生活中的三种具体要求:

(一)只有三种人有资格观察别人的缺点

第一是父母,第二是老师,第三是上师。父母要教育孩子,老师要教育学生,上师要教育弟子,所以必须要观察孩子、学生或弟子的缺点,以便让他们加以改正。除了这三种角色,任何修行人都不允许观察别人的缺点。

所以当我们习惯性地观察别人的缺点时,首先要问问自己:对方跟我们是母子关系吗?是师生关系吗?还是师徒关系?如果都不是,那就不允许观察。如果明知没有这三种关系,还要去观察别人的缺点,就会造下很严重的业,这个业非常不容易忏悔。

由于无明,或者不知不觉之间造下的业,可以念三十五佛忏悔文或百字明来忏悔消业。如果明知故犯去造业,然后以为念几遍百字明就可以消业,这个业是不可能消除的。

(二)很多修行人身上有一种怪现象

信佛之后,自己的身口意并没有什么改善,却总喜欢去观察家人、朋友、同事的缺点,然后一直试图说服他们也信佛。例如,经常会有弟子问我:“怎么才能说服我爸爸也信佛啊?怎么才能说服我老公也信佛啊?”等等。实际上,要想让亲人朋友信佛,并不在于你说什么,而是在于你做什么。你真想要改变他们,首先要实实在在地改变自己。你自己说得多做得少,对方就会反感;你自己说得少做得多,对方就会感动,就会渐渐地对佛法产生信心。比如说,你以前很自私,学佛以后逐渐改变了,变得非常能理解别人、关心别人、照顾别人,家人自然会对佛法产生欢喜心。

这种现象也属于“全莫思他过”。因此,不要观察家人、朋友的过患,要观察自己的过患。

(三)不允许观察金刚师兄的过患

“金刚师兄和睦”是金刚乘的根本戒,而“思他过”是金刚师兄和睦最大的障碍。如果习惯于观察金刚师兄的优点,师兄之间的和睦自然很有保障;如果总是观察金刚师兄的缺点,内心必然会对他(她)反感、排斥,师兄之间的和睦自然就难以维系。

《四十二章经》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我们的意识是不可信任的,意识是变幻不定的,比如,我们情绪不好的时候很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私心很强的人、自视过高的人也都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总之,能看到他人的缺点,正是因为我们自己有缺点。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不少人认为佛陀也有缺点。佛陀并没有缺点,本质上,一切众生都和佛陀一样没有缺点,只是由于我们的意识有问题,在过去世的业力感召下,我们才会看到众生有千差万别的缺点,这更让我们相信过去世是存在的,无始轮回是存在的。如果过去世不存在,就不会有现在的千差万别。

因此,如果此生金刚师兄之间能和睦相处、彼此关爱,来世就会更加亲切,彼此的帮助会更多;如果此世金刚师兄之间总是互说是非、互看缺点,来世就会变成彼此之间修行的障碍。

此生微小的恶事,来世会发展成巨大的恶报;此生点滴的善事,来生来世会发展成无限的善果。来生来世是恶性循环还是良性循环,前途是光明还是黑暗,都取决于当下。

因此,我们对金刚师兄,乃至对一切有缘众生,都不要观察他们的过患,要在当下努力斩断恶性循环的种子,发展光明的未来。

三、小结

下面把“不应说缺陷,全莫思他过”这两句综合起来做个小结。

我们是佛陀的追随者,佛陀之所以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六十种妙语等功德,是因为无数劫来,佛陀没有说他人的缺陷,没有观察他人的过患,所以这些本具的功德得以一一展现。我们现在努力实修“不应说缺陷,全莫思他过”,也是在播种来世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等功德的因。

不仅是来世,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总是说别人不好、观察别人缺点的人,常常会给身边的人带来负面情绪;一个懂得欣赏别人优点的人,常常会令身边的人很开心。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不应说缺陷,全莫思他过”的习惯也能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轻松而愉快。

反之,如果别人议论我们的是非、观察我们的缺点,我们该怎样对待呢?

首先要看成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要认为自己被冤枉、委屈。寂天菩萨说:

有情种种心,佛亦难尽悦,

何况劣如我,故应舍此虑。

每个众生都具备不同的根器,连佛陀都无法令所有的人满意,更何况是我呢?

佛陀经历了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从初始的发菩提心,历经中间的积累福慧资粮,布施了无数的财物、眷属,乃至自己的眼睛、身体,这样的经历不计其数,最终才圆满佛果。即使这样,还是有人会觉得佛陀有缺点,这不是佛的问题,而是观察者眼睛的问题。

眼睛有五种——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天眼、肉眼属于世间,慧眼、法眼、佛眼属于出世间。阿罗汉以上的圣者有慧眼,菩萨具备法眼,佛陀具备独一无二的佛眼。佛眼所见法眼看不到;法眼所见慧眼看不到;慧眼所见天眼看不到;天眼所看到的,我们人类的肉眼看不到,即使戴再贵的眼镜也看不到,即使一亿双肉眼合起来也看不到,更不用谈慧眼、法眼、佛眼了。肉眼能看到的,都是过去世业力感召的结果。

因此,作为皈依不久的修行人,别人看我们有缺点太正常了。如果有人议论我们、批评我们,我们要平静地对待,这样自己的业障就能消得很快,所以要感恩他们。

龙钦巴大师在《三十忠告论》中有一个忠告,下面介绍给大家:广闻观察诸法之类别,了知他过虽思即智慧,依彼自己造恶之因故,观修净现即是吾忠告。大意是说,有一些修行人闻法很多、佛法知识很丰富,但没有把听闻到的法教作为实修的窍诀,这样的人很容易走上一种歧途。喜欢指出某位大德或某部经论的缺点。这样的人修行很难成功。所以,无论学问多高深、知识多广阔,对任何大德、任何经论,都要保持清净观。

这是一些所谓的“老修行”很容易犯的错误。正因为他们“懂”得太多了,所以对符合自己观点的法教就接受,对不符合自己观点的法教就排斥、甚至批评。这会造下很重的恶业。

曾经有一位学问很高的格西,他居然认为《大藏经》里重复性的东西太多了,不够圆满,还需要改一改。这正是龙钦巴大师所要忠告的修行人。

实际上,学佛之后,真正能顺利进步的人很少。不要以为已经进入佛学院了,佛法理论比较通达了,或是接了很多灌顶、很多殊胜的法,就保证能有所成就,不一定的。对于学佛多年的修行者,真正能调伏自心的人非常少。反而,有些人学佛越久,越不愿意轻易接受一些大德的窍诀。

像第九世贡噶活佛这样伟大的修行人太少了——他通达了各个教派的教法理论,却依然能保持低调,对任何法教都能恭敬顶戴,都能视为实修的窍诀。我们要向他学习,要遵从龙钦巴大师的忠告——学问越高、知识越广,越要保持低调、保持清净观。

佛陀说:除非我与同我证,无人能量他人心。佛陀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只有佛陀和证量同佛的大成就者,才有资格、有能力去衡量他人、判断他人。否则任何人都不能轻易去判断他人,因为没有人有能力了解他人内在的发心和证量。

讲一个小故事吧:

佛陀的前世曾是一个船夫,已经修成了他心通,他载着五百个商人去海里取宝。船上有一个恶人,想杀掉所有的商人,独占宝物。船夫知道了恶人的阴谋,并发现五百个商人实际上都是罗汉,如果恶人杀了这些罗汉,他必堕地狱,并且永无出头之日。为了救这个恶人,船夫就抢在他动手之前杀死了他。

这是明显的凶杀,如果从表面上看,我们肯定会觉得这个船夫太坏了,可能立刻会报警吧。实际上,因为杀死了恶人,船夫当下就积累了八万大劫的福德。因此佛陀说“除非我与同我证,无人能量他人心”,我们不要仅以一个人的外在行为来观察他的过患,这就是“不应说缺陷,全莫思他过”的道理。

冈波巴大师曾经指出:凡夫有这样一个习惯——自己没有具备功德,就认为他人也一定是这样。总是用自己的习惯和观念去衡量别人。很多高僧大德都具备极大的功德,而凡夫虽然不具备这些功德,却喜欢以自己的观念去评判他们,认为他们的功德和境界都是不可能的、都是假的,或者认为这些功德很容易得到,不能生起信心。正如俗语所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是凡夫的通病。

佛陀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他人的发心,凡夫根本无法判断,更看不出谁是成就者、谁是佛菩萨的化身、谁是乘愿再来的圣者。就像前面讲过的寂天菩萨的事迹,直到他一边讲法一边升空离去的时候,同修们才知道他是成就者,之前一直认为他只知道吃喝睡,所以一直在想方设法驱逐他。很多圣者为了救度众生,会化现为身份低劣的屠夫、妓女、动物等,一旦我们不幸侮辱了一位圣者,就造下了极为严重的恶业。

因此,无论对法、对人,我们都不能议论、判断与衡量。

要对一切恭恭敬敬。

要随喜一切众生的功德。

要把一切众生视为成就者——别人都很了不起,只有我很糟糕、只有我修得差、只有我业障深重,要建立这样的观念。

这就是冈波巴大师要求我们做到的,要依止大师的教言,一定要这样训练。外表要低调,内心要欣赏他人的优点,不观察他人的缺点。这样,我们粗大的分别念才会慢慢净化,清净观才能慢慢建立。

戈仓巴大师说:所有佛法中最殊胜的就是保持清净观。金刚乘的法教都建立在清净观之上。

如果清净观没有修好,连修加行的质量也无法保证,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就更无从谈起了;如果清净观没有修好,就无法建立起对上师三宝不动摇的信心,也无法维持与金刚师兄之间的和谐,三昧耶戒也不可能清净。总之,清净观没有修好,金刚乘的一切法都不可能成就。

反之,如果清净观的修持根深蒂固,金刚乘的一系列成就都易于获得。

那么,如何修持清净观?先要做到“不应说缺陷,全莫思他过”。当我们看到别人的缺点时,要立刻意识到自己的眼睛出了问题,要像看到脏东西一样,马上闭上眼睛,或者马上念“嗡班札萨垛吽”来忏悔,尽量停止这个念头。

将清净观比作甘露,我们自己就像容器。先不要着急倒入甘露,先要把自己这个容器洗干净。现在我们这个容器很脏,先要以“不应说缺陷,全莫思他过”来清洗,这属于实修。“视一切众生为本尊”这样的清净观属于见地,虽然我们暂时还做不到,但仍然要培养这样的见地。见地和实修要分开,也可以交叉进行,互相促进,这叫作“行解相资”。

修行必须遵守次第,好高骛远只会误入歧途。很多人学佛以后,都喜欢清净观、无我、空性这样的高深法门,对于做人、家庭和睦、“全莫思他过”这样的教言不感兴趣、不重视,把这些基础都忽略了,不愿遵守修行的次第。这些人只想做一个无我的人,不想做一个无私的人。一直忙于修法、打坐、朝圣、闭关,对家人却漠不关心,对家务、做饭、接送孩子这些生活琐事不管不问。没有做到心地善良,却想做到生起菩提心,这怎么可能呢?只有善良的力量增强了,才可能慢慢发起菩提心。对于初学者来说,学太多的理论、修太多高深法门,反而容易变成一个怪人。不要变成怪人哦,一定要变成一个好人。好人从“不应说缺陷,全莫思他过”做起。

最后,我们从阿赖耶识的角度解析一下“不应说缺陷,全莫思他过

当我们说他人的缺陷、观察他人的过患时,一刹那间,这些业因就已经在我们的阿赖耶识中留下了印记。如果是无意地说了别人的缺陷,这种业在阿赖耶识中种得比较浅,比较容易忏悔消除。如果是因为嫉妒、嗔恨而刻意去观察别人的过患、宣说别人的缺陷,这个业在阿赖耶识中就种得很深,很难忏悔、很难净化。就好像在现实生活中,你伤害了一个人,对方起诉到法院了,法院已经立案,这就很难再跟他和解了,只能等待法院的审判。为什么因果不虚?为什么造业必有果报?

因为阿赖耶识随时随地、每一刹那都跟我们在一起,我们的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言行,阿赖耶识都记录得清清楚楚、保存得完整无缺,像一位非常公正、非常尽责的管家。这对我们来说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幸运的是——我们的一切善行善念,他都会存储;不幸的是——我们的一切恶行恶念,他也会存储。不要以为自己的恶言恶念神不知鬼不觉,阿赖耶识会逐一地、忠实地记录下来,除非忏悔,否则必有相应的结果,无处可逃。

这就是佛法揭示的真理——一切果报既不是命运安排的,也不是上天主宰的,都源于阿赖耶识这个公正的管家。那么阿赖耶识在哪里?就在我们内心深处。所以佛陀说:

自己是自己的怙主,自己也是自己的仇人。

我们的前途、来世的果报,完全由当下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所决定。

从这个角度看,《修心七要》里“不应说缺陷,全莫思他过”这些教言,并不是佛陀强加给我们的纪律,而是能左右我们未来苦乐的真理。佛陀发现了这些真理,如实地告诉我们,希望我们能遵守,能离苦得乐。这是佛教超越一切科学、哲学、宗教的伟大之处。

记得我小时候,家乡的老人总是告诉我:“小家伙,你身上住着两个神哦,一个记录好事,一个记录坏事。”现在我明白了,这两个神都供职于阿赖耶识,是阿赖耶识在准确地记录、保存我们的一切思想言行。

因此,如果我们白天说了别人的缺陷、观察了别人的过患,晚上要立刻忏悔,这还来得及。如果搁置一个月,或是搁置好几年,这个业就已经进入阿赖耶识的深处了,很难挖出来,更不可能轻易销毁。这就好像有个人犯了罪,罪行不仅已经被最高法院审理,而且已经判决了,此时即使他后台再硬、贿赂再多,也无法逃避法律的制裁了,只能无条件认罪、服刑。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2024-03-17 13:54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第三十 经理白衣戒若佛子。以恶心故。自身谤三宝。诈现亲附。口便说空。行在有中。经理白衣。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淫色。作诸缚着。于六..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主讲:悟演法师 今晚讲“坐禅”的重要性。末法时代,众生有许多习气毛病,把俗世习气带入佛法修行并且去做义思维,故佛法认知有许多弯路。这也是一个修行过程。但当我们..

慧光法师:菩萨也发财

慧光法师:菩萨也发财以前我讲过,菩萨要不要发财啊? 像寻声救苦的观世音菩萨,一个众生来跟祂说:「观世音菩萨,我现在生病,祈求祢帮我这个病去除」,观世音菩萨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他如果人缘不够广,不认识那个..

性空法师: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

性空法师: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佛说阿弥陀经》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

怡僧法师:成佛的理念

怡僧法师:成佛的理念成佛的理念我们从小就有理想,长大了要有所作为,按照这种理想去奋斗。学佛也一样,成佛就是我们的理想。要实现成佛的理想需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在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要。大乘经典处处围绕着发菩提..

慧僧法师:口里念‘唵嘛呢叭弥吽’就可以降伏烟瘾

慧僧法师:口里念‘唵嘛呢叭弥吽’就可以降伏烟瘾《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壹 叙说戒原由上慧下僧老法师..

慧光法师:修善益增慈悲心

慧光法师:修善益增慈悲心修善益增慈悲心 要常修善法,善法就是培养我们超越苦的资粮。面对苦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不情愿的去面对,那个苦就会产生种种的烦恼;一个是欢喜的接受,那苦就好像慈悲心。要对众生慈悲是很..

慧能大师开悟后的报告很简单!佛教所有法门修行的目的是什么?

慧能大师开悟后的报告很简单!佛教所有法门修行的目的是什么?『睹纤毫而周性海』,纤毫是什么?就是一微尘,他看一微尘,遍法界虚空界他都知道。真的,惠能大师的报告,不就是显示这个吗?他报告很简单,见性,真放..

悟显法师:应当学习大乘佛法,示诸众生是一切智慧

悟显法师:应当学习大乘佛法,示诸众生是一切智慧「示诸众生一切智慧」,就是让众生能接触到一乘了义,接触到一乘佛法,这个是我们应该做的。「示诸众生一切智慧。」这「示」就是为众生开示,让他了解佛法、了解大乘..

慧光法师:诸圣圆融 相融相即

慧光法师:诸圣圆融 相融相即大乘佛教里面有很多表法。每一尊菩萨都是德,这些全部菩萨的品德总和,就是佛。 所以我们要修,透过一个德的门进入。譬如,透过观世音菩萨的慈悲进入,一门深入,通达到实相。 这个要打..

总是生病,怎样才能让身体好起来?

我总是生病,怎样才能让身体好起来?达真堪布答:自己多去忏悔嘛!身体多病,这是杀业的果报;心里总是有恐惧,这也是杀业的果报。其实谁都有这个业力,只是现在还没有显现。你现在显现了,也没有什么不好,这是往昔..

憨山大师:古德参究机缘颇多,唯有「念佛是谁」最易得力

憨山大师:古德参究机缘颇多,唯有「念佛是谁」最易得力出家本为生死大事。今出家儿,不知生死为何物,但知随波逐流业识茫茫,无本可据。古人参方行脚,访寻知识,单为究明己躬下事。今人行尽天下,历遍丛林,唯鼓粥..

千万不要堕胎,堕胎的女性往往多病!

千万不要堕胎,堕胎的女性往往多病!世间的女子医院、各大医院,电视荧屏充斥着无痛人流、快速人流等等琳琅满目的广告,诱导男男女女们认为堕胎是一件越来越轻松和不必承担任何后果的事情。很多人不相信佛法、大法师..

常说的天堂和地狱到底在哪里?

常说的天堂和地狱到底在哪里?天堂和地狱可以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当我们内心被喜悦充满时,这一刻就是天堂;当我们内心被烦恼占据时,这一刻就是地狱。天堂和地狱也可以在人间,有些人过得无牵无挂,洒脱自在,就如身..

嘎玛仁波切:怎样才能得到真佛的慈悲加持?

嘎玛仁波切:怎样才能得到真佛的慈悲加持?佛教的历史已经过去了2500多年,这里面有很多比我们聪明的人,比我们能力大的人,他们都在信佛、学佛。如果信佛、学佛没能给他们带来实质的好处,还有人会延续下去吗?当一..

善,有一千张面孔!

善,有一千张面孔!一在香港上班的时候,最常见到的现象就是一个个打扮精致的女人从ifc购物中心出来,穿过天桥走去四季酒店。就是那短短的一段路上有很多乞丐。他们其中的一个是一个年迈的老奶奶,没有下肢,一寸寸..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