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广释(中)一一恒学三总义(三)

繁体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八)戈仓巴大师关于三种戒的窍诀

戈仓巴大师是噶举传承的大成就者,被称为第二位密勒日巴,他也曾经开示过关于三种戒的窍诀,我翻译成汉语供养给大家。

戈仓巴大师说,别解脱戒的要点是:“舍弃此世能生起别解脱戒。”意思是说,只要做到舍弃此生,别解脱戒就清净了。大师并没有说:必须天天穿着三法衣、一天只吃一顿饭、行住坐卧很有威仪、睡觉也是吉祥卧,做到这些就有了别解脱戒。也没有说要变成转世活佛、要升为堪布、要多年闭关,才能生起别解脱戒。大师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别解脱戒的标准不是这些,是舍弃此世!这才是别解脱戒的关键。如果还贪执此世,即使做到了刚刚提到的外相上的行为,别解脱戒也并不具备。读到这句开示,我自己感觉受益匪浅。

为什么要舍弃此世?首先,暇满人身难得;其次,人生无常,死亡随时都会降临。对于过去来说,如果一直忙碌于此世的利益,我们的暇满人身就浪费了;对于未来来说,如果一直忙碌于此世的利益,就根本没有机会为来世做准备,那么对于来世将如何把握?

萨迦祖师也说过:“贪执此生非行者。”祖师大德们在这方面的开示都是一致的。能舍弃此世,别解脱戒自然就圆满了!舍弃此世和出离心是一致的,这是一个关键。

戈仓巴大师开示的菩萨戒要点是:“保持低调,并对一切众生恭敬顶戴,能生起菩萨戒。”

保持低调,内心的我慢自然会消失,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是对一切众生恭敬顶戴,就能生起菩萨戒。

大师并没有说要在佛像面前磕很多头、要供养昂贵的佛像、要花巨资来装饰佛堂,也没有说要把家里的财物都拿去做慈善,就能生起菩萨戒,都没有说。

从这个角度看,菩萨戒是任何人都可以修持的,哪怕是一个乞丐,只要努力做到保持低调、做到对一切众生恭敬顶戴,也可以生起菩萨戒。所以,真正的菩萨戒其实很容易,条件不是很多,只有两个,无论是乞丐、病人、老人、小孩,任何人都可以具备。

大师的开示是很有特色的,是很殊胜的窍诀。作为修行人,我们要做到主次分明,不要颠倒。很多修行人往往忽视关键的,重视次要的,这就颠倒了。

《修心八颂》也说:“愿我以胜如意宝,饶益他人之意乐,时时刻刻倍珍爱,轮回一切诸有情。”这就是“对一切众生恭敬顶戴”。下面继续说:“愿我交往何人时,视己较众皆卑下,诚心诚意又真挚,尊重他人献爱心。”这段就是在强调“保持低调”,视己较众皆卑下,这还不是低调吗?可以说,这两段的内容做到了,生起菩萨戒的条件就具足了。

“对一切众生恭敬顶戴”,我们要注意“一切”两个字,并不是说要恭敬对我们有帮助的人、有恩的人,而是要对一切众生都恭敬,要怨亲平等,没有分别。很多人会觉得这一点做起来很困难,尤其是对于那些我们很反感仇视的人。的确很难,但我们首先要接受这个观点,如果内心能明白:恭敬顶戴那些我们很反感、很仇视的人,对自己有很大好处,能帮助我们生起菩萨戒,等于是他们给了我们很大恩德,那么恭敬之心自然能生起。

恭敬顶戴必须要真诚,不能虚情假意,不能皮笑肉不笑、身恭心不恭。为什么恭敬顶戴众生?因为每一个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对待自己的父母难道不应该恭敬顶戴吗?所以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要求。

关于金刚乘持明戒,戈仓巴大师说:“不观察他人的缺点,并将一切众生视为本尊,就能生起金刚乘持明戒。”

持明戒的本质是清净观,如果去观察别人的缺点,清净观怎么可能生起呢?观察别人的缺点,就等于把别人的缺点装在自己心里,污染自己、折磨自己,何必呢?观察他人缺点的习惯是不好的,议论别人是非就更不好了。发现他人的缺点,根本不能证明我们很有能力、目光很敏锐、头脑很清晰。有时候我们的观察能力太好的同时也会带来很多不清净的信息。

要想获得金刚乘的成就,必须具备持明戒,持明戒需要哪些条件?是不是有了很多金刚乘法本、很多法器、八供等等,持明戒就具备了?如果是这样,去一趟佛具商店,持明戒就都有了。可惜的是,很多人偏偏就是这样认为的,布置起佛堂之后,念一点咒,打一打坐,心稍微平静了一点、舒服了一点,就觉得自己可能快成就了吧……这都是错误的。

戈仓巴大师一针见血地告诉我们:想具备金刚乘持明戒,就不要观察别人的缺点,并将一切众生视为本尊,这两个条件是生起持明戒最关键、最重要的要素!

前面讲过,持明戒可以浓缩为两条:对上师的信心,以及金刚师兄之间的和睦团结。如果做到了不去观察他人的缺点,对上师的信心根本就不会退失,金刚师兄之间也根本不会产生矛盾。之所以产生矛盾,就是因为互相发现了缺点,然后互说是非,互相争执,矛盾就产生了,金刚乘的戒律就违背了。如果大家不去观察他人的缺点,自然就会觉得对方很完美、很优秀,这样的话,将他人观想为本尊就很容易了,是不是?如果总是观察他人的缺点,怎么可能把他观想为本尊呢?

我们要培养自己不观察他人缺点的习惯,久而久之,就根本不会关注别人的毛病,这时我们心中就不会起烦恼,把一切众生观想为本尊就会变得轻而易举。

很多修行人持诵了很多咒语、获得了很多灌顶、闭关了很多年,自以为具备了金刚乘持明戒,实际上并没有做到持明戒最关键的条件,这样的人下地狱的很多。但如果我们能做到“不观察他人的缺点,并将一切众生视为本尊”,就不可能不获得成就,当然更不会堕入地狱。

(九)冈波巴大师关于三种戒的开示

冈波巴大师在《胜道宝蔓论》中提到了十项应当实行的事,其中第七、八、九项是关于三种戒的。

第七项:承诺发誓以后,就不应任由身口意放逸,应当修持三学。如果在佛菩萨、上师、大德面前,承诺了戒律的誓言,比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等,之后必须严格遵守,身口意不能放逸,应当修三学——戒定慧,戒定慧对应的是三藏——“经律论。为了学好戒学”,要通达“律藏”;为了学好“定学”,要通达“经藏”;为了学好“慧学”,要通达“论藏”。

第八项:发了菩提心以后,就不应寻求自利,应当修持所思所做都为了利他。这是菩萨戒的重点。仅仅受持菩萨戒的仪轨是不够的,必须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和自利之心是水火不容的。如果所思所做都为了自利,那就违犯了菩萨戒。发了菩提心之后,生活中的一切行为都要利他,这些行为是以内在的菩提心来推动的。

比如说,我们驾驶一辆汽车,想运载很多乘客到达目的地,如果我们只顾着认真驾驶、努力踩油门,却忘了让乘客上车,这是不是太可笑了?菩萨戒就像踩油门,乘客就像利他。有了乘客,踩油门才有意义;有了利他的思想和行为,菩萨戒才有意义。

利他要从小事做起、从家庭做起,要把家当作一个道场,把家人当作利他的对境、当作修行的伴侣,要勤快一点,努力为家人付出、为家人服务。但是很多人在这方面总是显得缺乏热情。我们既然学了《修心七要》这么殊胜的法教,就应该依教奉行,一点点去克服自己、一点点去改变自己,家人就是我们训练菩提心最好的对境。

金刚师兄之间也是这样,要保持清净观,彼此不要观察缺点,即使有一点是非、矛盾,也都是属于过去的,现在重新开始和睦相处还来得及。

一定要在生活中脚踏实地的培养利他的习惯。不然的话,我们每天都修持自他交换呼吸法,但在实际生活中,利他之心和利他之行却毫无进展,这有点说不过去吧?

第九项:趋入密乘后,就不应将三门置于庸俗上,应当去修持三种曼陀罗。

“三门”就是指身口意,“庸俗”是指把自己看得很平凡,“三种曼陀罗”就是三种坛城——身曼陀罗、语曼陀罗、意曼陀罗。小乘和大乘并没有提到庸俗和不庸俗的问题,但金刚乘告诉我们:“不应将三门置于庸俗上”,意思是说必须修持清净观。

对于身体,每个层次的观点是不一样的。从世俗的角度看,我就是我,身高多少、体重多少,我是某家的先生或太太等等,这样普通平凡的观点叫“庸俗”;从小乘的观点看,身体是不净物,是充满五脏六腑的血肉之躯,身体像聚集的泡沫,是不真实、非实有的,这样的观点也属于“庸俗”;从大乘来看,身体是解脱的助缘和工具,这样的观点依然属于“庸俗”。

什么才是“不庸俗”?金刚乘的很多密法里都讲到:我们身体的每个部位、每个气脉,都对应着什么样的佛、什么样的菩萨和本尊,描述得清清楚楚,我们的身体就是佛菩萨的坛城——身曼陀罗,这样的观点才属于“不庸俗”。

因此,趋入密乘后,应当时刻保持这样的观想:我是莲师,或者我是药师佛、我是观音菩萨等等。或者观想为:我的躯体是莲师,头上有很多的忿怒本尊,心间有很多寂静本尊,喉咙上有很多不忿不怒的黑嘎,整个身体是圆满的坛城。有时候观想的不仅仅是自己,比如修观音法的时候,要把我们自身以及眼中的一切生命,乃至房屋草木、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全都要观想为观世音菩萨。在金刚乘的境界,特别是比较高的金刚乘境界,以“庸俗”的观点看待身体是不允许的。

对于语来说,金刚乘要求我们把一切声音,无论是自己的、他人的、有生命的、无生命的、好听的、不好听的,都要观想成语曼陀罗,这才属于“不庸俗”。比如说,我们今天念的是观音心咒,那么无论是风的呼啸声,汽车的鸣笛声,还是大人吵架、孩子哭闹、鸡鸣犬吠的声音,一切声音都要观想为观音心咒,这就是语曼陀罗。

对于意来说,内心中任何痛苦或快乐的感受、任何起心动念,都要观想为佛菩萨的智慧,都是“远离颠倒梦想”、“度一切苦厄”的甚深般若,这就是意曼陀罗。

在训练观想三种曼陀罗的时候,要认识到这是我们身口意的本质,并不是说,本来不是曼陀罗,金刚乘强迫我们视之为曼陀罗,不是这样的。我们的身口意本来就是清净圆满的坛城,本来就是这样的!

为什么金刚乘称为“果乘”?就是因为我们的身口意本来就是圆满的佛果,只是我们不认识而已,所以根本不需要把身口意净化或者抛弃,只需要直接去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圆满的三种曼陀罗!这就是金刚乘的无上见地,所以称为“果乘”。

一开始这样修持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很造作。造作的意思是说,即使我们暂时看不到自己的身体是佛,听不到一切声音是咒语,意识不到所有念头都是般若,但我们仍然要这样想:“虽然我看不到、听不到、感觉不到,不等于他们不是。因为我是无明的,所以看不到真实的自己是三种曼陀罗。而无明不会凭空消失,所以不造作不行呀,必须透过强迫性的、刻意的努力,最后才能恢复真正的自我。”要这样造作地不断训练。

对于见地很高的修行者,可以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显现都观想为本尊,可以把所有声音都观想为“嗡玛尼贝美吽”,如此,好几百个亿的咒语,可能一刹那就完成了。为什么说金刚乘的成就很迅速,原因就在这里。我们现在仅限于想象,如果能坚持这样训练,有一天真的实现了,金刚乘就成就了!这就叫“果乘”——直接在“果”上修持,直接就得到“果”。

三种曼陀罗的修持对于金刚乘修行人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大家务必要牢记。现在我们就来实修一下吧,大家听一听窗外的声音,一分钟的时间,有多少声音,我们都观想为“嗡玛尼贝美吽”……有成千上万吧?那么大家成千上万的“嗡玛尼贝美吽”也应该完成了,是不是?

恒学三总义第一总义是关于戒律的,无论是别解脱戒、菩萨戒,还是金刚乘持明戒,我们都不能违背,要认认真真、持之以恒,这才叫“恒学”。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2024-03-17 13:54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第三十 经理白衣戒若佛子。以恶心故。自身谤三宝。诈现亲附。口便说空。行在有中。经理白衣。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淫色。作诸缚着。于六..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主讲:悟演法师 今晚讲“坐禅”的重要性。末法时代,众生有许多习气毛病,把俗世习气带入佛法修行并且去做义思维,故佛法认知有许多弯路。这也是一个修行过程。但当我们..

慧光法师:菩萨也发财

慧光法师:菩萨也发财以前我讲过,菩萨要不要发财啊? 像寻声救苦的观世音菩萨,一个众生来跟祂说:「观世音菩萨,我现在生病,祈求祢帮我这个病去除」,观世音菩萨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他如果人缘不够广,不认识那个..

性空法师: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

性空法师: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佛说阿弥陀经》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

怡僧法师:成佛的理念

怡僧法师:成佛的理念成佛的理念我们从小就有理想,长大了要有所作为,按照这种理想去奋斗。学佛也一样,成佛就是我们的理想。要实现成佛的理想需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在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要。大乘经典处处围绕着发菩提..

慧僧法师:口里念‘唵嘛呢叭弥吽’就可以降伏烟瘾

慧僧法师:口里念‘唵嘛呢叭弥吽’就可以降伏烟瘾《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壹 叙说戒原由上慧下僧老法师..

慧光法师:修善益增慈悲心

慧光法师:修善益增慈悲心修善益增慈悲心 要常修善法,善法就是培养我们超越苦的资粮。面对苦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不情愿的去面对,那个苦就会产生种种的烦恼;一个是欢喜的接受,那苦就好像慈悲心。要对众生慈悲是很..

慧能大师开悟后的报告很简单!佛教所有法门修行的目的是什么?

慧能大师开悟后的报告很简单!佛教所有法门修行的目的是什么?『睹纤毫而周性海』,纤毫是什么?就是一微尘,他看一微尘,遍法界虚空界他都知道。真的,惠能大师的报告,不就是显示这个吗?他报告很简单,见性,真放..

悟显法师:应当学习大乘佛法,示诸众生是一切智慧

悟显法师:应当学习大乘佛法,示诸众生是一切智慧「示诸众生一切智慧」,就是让众生能接触到一乘了义,接触到一乘佛法,这个是我们应该做的。「示诸众生一切智慧。」这「示」就是为众生开示,让他了解佛法、了解大乘..

慧光法师:诸圣圆融 相融相即

慧光法师:诸圣圆融 相融相即大乘佛教里面有很多表法。每一尊菩萨都是德,这些全部菩萨的品德总和,就是佛。 所以我们要修,透过一个德的门进入。譬如,透过观世音菩萨的慈悲进入,一门深入,通达到实相。 这个要打..

总是生病,怎样才能让身体好起来?

我总是生病,怎样才能让身体好起来?达真堪布答:自己多去忏悔嘛!身体多病,这是杀业的果报;心里总是有恐惧,这也是杀业的果报。其实谁都有这个业力,只是现在还没有显现。你现在显现了,也没有什么不好,这是往昔..

憨山大师:古德参究机缘颇多,唯有「念佛是谁」最易得力

憨山大师:古德参究机缘颇多,唯有「念佛是谁」最易得力出家本为生死大事。今出家儿,不知生死为何物,但知随波逐流业识茫茫,无本可据。古人参方行脚,访寻知识,单为究明己躬下事。今人行尽天下,历遍丛林,唯鼓粥..

千万不要堕胎,堕胎的女性往往多病!

千万不要堕胎,堕胎的女性往往多病!世间的女子医院、各大医院,电视荧屏充斥着无痛人流、快速人流等等琳琅满目的广告,诱导男男女女们认为堕胎是一件越来越轻松和不必承担任何后果的事情。很多人不相信佛法、大法师..

常说的天堂和地狱到底在哪里?

常说的天堂和地狱到底在哪里?天堂和地狱可以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当我们内心被喜悦充满时,这一刻就是天堂;当我们内心被烦恼占据时,这一刻就是地狱。天堂和地狱也可以在人间,有些人过得无牵无挂,洒脱自在,就如身..

嘎玛仁波切:怎样才能得到真佛的慈悲加持?

嘎玛仁波切:怎样才能得到真佛的慈悲加持?佛教的历史已经过去了2500多年,这里面有很多比我们聪明的人,比我们能力大的人,他们都在信佛、学佛。如果信佛、学佛没能给他们带来实质的好处,还有人会延续下去吗?当一..

善,有一千张面孔!

善,有一千张面孔!一在香港上班的时候,最常见到的现象就是一个个打扮精致的女人从ifc购物中心出来,穿过天桥走去四季酒店。就是那短短的一段路上有很多乞丐。他们其中的一个是一个年迈的老奶奶,没有下肢,一寸寸..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