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芥子的功效与作用(百科)

繁体
白芥子,别名辣菜子,拉丁文名Semen sinapis.一年或二年生植物白芥 Sinapis alba L. 的干燥成熟种子。十字花科,呈球形,表面灰白色至淡黄色,种皮薄而脆,有油性。无臭,味辛辣。可入药。主要产自安徽河南四川山东等地。全国各地多有栽培。中文学名白芥子拉丁学名Semen sinapis别称辣菜子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科十字花科属芸苔属 分布区域主要产自安徽、河南、四川、山东等地。全国各地多有栽培。目录1形态特征 2生长环境 3分布范围 4主要价值 炮制 功能 成分 作用 文献摘录 用法用量 药方选录 药理作用 中药成分 外治偏方 药性 鉴别形态特征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茎较粗壮,高达1米,全体被稀疏粗毛。叶互生基部的叶具长柄,叶片宽大,倒卵形,长10~15厘米,最宽处达5厘米以上,琴状深裂或近全裂,裂片5~7,先端大,向下渐小;茎上部的叶具短柄,叶片较小,裂片较细;近花序之叶常少裂

白芥子(5张)总状花序顶生;小花梗长1厘米左右;花萼,绿色,直立;花冠黄色,长方卵形,基部有直立长爪;雄蕊6,4强;子房长方形,花柱细长,柱头小。长角果广线形,长2~3厘米,密被粗白毛,着生种子部分常有浅度缢缩,先端有喙,喙部不生种子,光滑无毛。种子圆形,淡黄白色,直径1.5~2毫米。花期4~6月。果期6~8月。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茎直立,多分枝,幼枝被微毛,老枝光滑,有时微被白粉。基生叶大,呈琴状分裂,先端裂片特别长大,两侧裂片甚小;茎上的叶不分裂,披针形至线形。总状花序多数,具成圆锥状;花萼4,绿色;花瓣4,略向外展,呈十字形,鲜黄色;雄蕊6,4强;子房长圆形。长角果光滑无毛,无明显的喙。花期4~6月。果期5~8月。 生长环境一年生或二年生粗壮草本,高40-120cm。花期4-6月,果期5-7月全国各地多有栽培。 分布范围原产欧洲,在中国辽宁、安徽、河南、四川、山东等全国各地多有栽培。 主要价值 炮制白芥子,芥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白芥子(15张)炒芥子:取净芥子,照清炒法炒至深黄色有香辣气。用时捣碎。【炮制】原药簸净杂质,置锅内炒至深黄色,微有香味,取出。放凉。饮片性状:呈类圆球形。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具细微的网纹,一端有明显的点状种脐。种皮薄而脆,破开后,种仁黄白色,富油性。气微,味辛辣。炮制作用:生用温肺豁痰利气,乳腺散结通络止痛。 功能温肺豁痰利气,乳腺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寒痰喘咳,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用法用量:3~9克。外用适量。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成分种子含黑芥子甙、芥子酶、芥子酸、芥子碱、脂肪油、蛋白质、粘液质。酶解后所得挥发油名芥子油,含有异硫氰酸的甲酯、异丙酯、烯丙酯、丁酯、仲丁酯、丁烯-3-酯、戊烯-4-酯、苯酯、苄酯、苯乙酯和3-甲硫基丙酯。脂肪油是多种脂肪酸的甘油酯,其脂肪酸为芥酸、廿碳烯-11-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花生酸硬脂酸、山嵛酸。 作用刺激作用:芥子含黑芥子甙,甙本身无刺激作用,但遇水经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异硫氰酸烯丙酯,有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应用于皮肤,有温暖的感觉并使之发红,甚至引起水泡、脓疱。通常将芥子粉除去脂肪曲后做成芥子硬膏使用,用作抗刺激剂(刺激性药物使用于皮肤局部,其作用不仅限于用药部位,并牵涉到其他部位,产生治疗作用时,称为抗刺激作用),治疗神经痛、风湿痛、胸膜炎及扭伤等。使用前先用微温的水湿润,以加强芥子酶的作用(沸水则抑制芥子酶的作用)。应用时间不超过15~30分钟,皮肤敏感者只能应用5~10分钟。芥子粉用作调味剂,使唾液分泌淀粉酶活性增加,使心脏体积和心率减少。小量可刺激胃粘膜增加胃液及胰液的分泌,有时可缓解顽固性呃逆。内服大量可迅速引起呕吐,可用于麻醉性药物中毒之治疗。 文献摘录《名医别录》:味辛,温,无毒。归鼻。主除肾邪气,利九窍,明耳目,安中。久服温中,又白芥子,主射工及疰气发无恒处,丸服之;或捣为末,醋和涂之,随手验也。《本草拾遗》:主冷气。子主上气,发汗,胃膈痰冷,面目黄赤。

白芥子日华子本草》:治风毒肿及麻痹,醋研傅之。扑损瘀血,腰痛肾冷和生姜研,微暖,涂贴。心痛,酒醋服之。《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子,主射工及疰气,上气发汗,胸膈痰冷,面黄。《本草纲目》:白芥子辛能入肺,温能发散,故有利气豁痰、温中开胃、散痛消肿、辟恶之功。韩懋《医通》:凡老人苦于痰气喘嗽,胸满懒食,不可妄投燥利之药,反耗真气。懋因人求治其亲,静中处三子养亲治之,随试随效。盖白芥子白色主痰,下气宽中。紫苏子紫而主气,定喘止嗽。萝卜子白种者主食,开痞降气。各微炒研破,看所主为君。每剂不过三、四钱,用生绢袋盛入,煮汤饮之,勿煎太过,则味苦辣。若大便素实者,入蜜一匙。冬月加姜一片,尤良。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肘后方》言热病人不可食胡芥,为其性暖也。《本草经疏》:芥禀火金之气以生,而白芥则又得金气之胜,故味辛气温无毒。辛温入肺而发散,故有温中除冷,发汗澼邪,豁痰利气之功。朱震亨云: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达。古方控涎丹用之,正此义尔。简误:白芥子,味极辛,气温,能搜剔内外痰结,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效。然而肺经有热,与夫阴火虚炎,咳嗽生痰者,法在所忌。其茎叶煮食,动风动气,有疮疡痔疾便血者,咸忌之。《本草蒙筌》:味辛,气温。无毒。善却疰气,最辟鬼邪。研醋敷射工,煎液消痰

白芥子 辟。久疟蒸成辟块,须此敷除;皮里膜外痰涎,必用引达。故三子养亲汤方中,加萝卜子消食,苏子定喘,此消痰。是皆切中老人病也。《本草乘雅》:顾食芥堕泪,望梅生津,此五液之自外至也。愧而汗发,慕而涎垂,此五液之自内至也。是以芥气归鼻,涕泪交注。经言清阳走上窍,浊阴归下窍。芥则两得之矣。主治证形,正诸阳之不走上窍,致浊阴之不归下窍耳。《药性解》: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胃二经。主下气,止翻胃,消疟癖,辟鬼邪,驱疰气,除皮里膜外痰涎。醋研可敷射工。其茎叶堪却冷气,能安五脏。按:白芥子辛宜于肺,温宜于胃,故复入之。气虚及肺胃中有火者,咸禁食之。《药鉴》:味大辛,气温。善开滞消痰,疗咳嗽喘急,反胃呕吐,风毒流注,四肢疼痛,尤能祛辟冷气,解肌发汗,消痰癖疟痞,除胀满极速。因其味厚气轻,故开导虽速而不甚耗气。既能除胁肋皮膜之痰,则他近处者不言可知。善调五脏,亦熨散恶气,若肿毒乳癖痰核初起,研末用醋或水调傅甚效。《本草备要》:宣,利气豁痰。辛温入肺。通行经络,温中开胃,发汗散寒,

白芥子 利气豁痰,消肿止痛。痰行则肿消,气行则痛止。为未醋调敷,消痈肿。治咳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诸病。痰阻气滞。久嗽肺虚人禁用。丹溪曰: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能达行。古方控涎丹用之,正此义。韩矛三子养辛汤,白芥子主痰,下气宽中;紫苏子主气,定喘止嗽;莱菔子主食,开痞降气,各微炒研,看病所主为君,治老人痰嗽喘满懒食。煎汤不可过熟,熟则力减。《本经逢原》: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能达,控涎丹用白芥子,正此义也。辛能入肺,温能散表,故有利气豁痰,散痛消肿辟恶之功。昔有胁痛,诸治不效,因食芥齑而愈者,偶中散结开痰之效。其治射工疰气,上气发汗者,亦取辛散祛毒力耳。此虽日用常品,然多食则昏目动火,泄气伤精。肺经有热,虚火亢者切忌。陈年咸芥卤治肺痈,吐尽臭痰秽毒即愈,然惟初起未溃宜之。《本草求真》:白芥子专入肺。气味辛温,书载能治胁下及皮里膜外之痰,非此不达,古方控涎丹用之,正是此义。盖辛能入肺,温能散表,痰在胁下皮里膜外,得此辛温以为搜剔,则内外宣通,而无阻隔窠囊留滞之患矣。是以咳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痈毒肿痛,因于痰气阻塞,法当用温用散者,无不藉此以为宣通。韩氏用三子养亲汤以治老人痰气,盖白芥子主痰下气宽中;紫苏子主气定喘止嗽;莱菔子主食开痞降气,各微炒研,看病所主为君。然此大辛大热,中病即已。久服耗损真气,令人眩晕损目,若肺热阴虚火盛者忌之。《得配本草》:辛,温。入手太阴经气分。通经络,散水饮,除疟癖,治喘嗽。痰在胁下皮里膜外,非此不达。炒研,蒸饼丸,治腹中冷气;生研,水调贴足心,引毒归下,令痘疹不入目。肺气虚、胃中热者,禁用。《本经疏证》:白芥子布种于秋尽,采实于夏初,以生以长,咸在冬凑,而于夏秋反若无所与者,殊不知发生于冬,长养于春,皆其胚胎之际,而夏秋则其原始要终之会也。味之辛得于秋尽,气之温得于夏初,是辛感于水而生,温孕于寒而育,温不能离辛,辛不能离温,则辛温之用,皆萃于水矣。辛者所以通,温者所以发,痰冷阻中,则气难横达而一于上行为上气,气难横达,则痰冷益无所泄,而惟留于胸膈,于是碍脾之磨荡而黄发于面,一温而胸膈痰冷无不发越,一辛而气机上逆无不宣通,皆由横达之功,并非泄降之力,故后世称其能除皮里膜外之痰,四支骨节之痛,亦为此耳。然得谓凡痰凡痛皆可治以是欤,盖亦有界限矣。夫大则空虚,小则坚实,他物之恒情。惟白芥之茎小者反中空,大者中实,仍系一类二种可同为用,中空者象痰之逼窄气道,中实者象痰之壅肿径隧。是故用以治内,其证必兼上气,用以治外,其证必兼肿痛,则凡痰在骨节及皮里膜外之候,必里有痰而外为肿痛已久而按之不空者,方与此宜,以是为其轸域可也。《本草新编》:味辛,气温,无毒。入肝、脾、肺、胃、心与胞络之经。能去冷气,安五脏,逐膜膈之痰,辟鬼祟之气,消癖化疟,降息定喘,利窍明目,逐瘀止疼,俱能奏效。能消能降,能补能升,助诸补药,尤善收功。近人不知用白芥以化痰,而频用半夏南星以耗气,所不解也。白芥子善化痰涎,皮里膜外之痰无不消去,实胜于半夏、南星。半夏性燥而烁阴,南星味重而损胃。独白芥子消化痰涎,又不耗损肺、胃、肝、心、之气,入于气分而实宜,即用于血分而亦当者也。或疑白芥子止能消膜膈之痰,而不能消胃肺之痰,似乎消肺之痰必须贝母,消胃之痰必须半夏也。而谁知不然。夫膜膈之痰,统胃、肺而言之也。胃、肺中之膜膈,尤善藏痰者也。白芥子消膜膈之痰,是有痰之处无不尽消,况且肺、胃浅近之间,岂有反不能消之理。试看疟疾,正痰藏于膜膈之中也。用白芥子一两,炒为末,米饮为丸,一日服尽,而久疟顿止,非消痰之明验乎。疟止之后,神气不倦,非消痰而不耗气之明验乎。故白芥子消痰,实胜于贝母、半夏,谁谓肺、胃之痰不能消也。或谓白芥子虽消膜膈之痰,未必气之不耗,天下安有消痰之药而不耗气者乎?曰:白芥子实不耗气,能安五脏。耗气则五脏不安矣,岂有五脏安而耗气者乎。其余消痰之药,或安肺而不安胃,或安胃而不安肺,总不如白芥子之能安五脏也。此所以实胜于各消痰之药耳。或疑白芥子消痰而不耗气,然用之而痰仍未消,是消膜膈之痰,未可全信也。曰:白芥子止可消膜膈之痰,而肾中之痰,不能消也。服白芥子而仍有痰者,宜补其肾,肾足而痰自化,何疑白芥子非消膜膈之痰乎。或疑白芥子消阴分之痰,不消阳分之痰,然乎?曰:非也。芥子阴分、阳分之痰,无不尽消,不必分阴阳也。但肾经水泛火沸之痰不能化,余则尽消而无疑矣。或问白芥子即芥菜之子,人食芥菜,觉消食之甚多,是白芥子大能消食,似未可多食也。谁知芥菜消食,而芥子消痰,各不相同,不可疑其菜,而戒其子也。或疑白芥子消膜膈之痰而不耗气,发明几无遗议,但不知膜膈之痰在于何处?曰:在胃脘之上下之中,而不在胃脘上下之外。虽痰分五脏六腑,要皆存于胃脘膜膈之中。白芥子善消膜膈之痰,亦于胃脘中消之,岂各入五脏六腑而后消之乎。《本草分经》:辛温入肺。通行经络,发汗散寒,温中利气,豁痰。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者,非此不行。煎太熟则力减。 用法用量煎服,3~6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作发泡用。使用注意该品辛温走散,耗气伤阴,久咳肺虚及阴虚火旺者忌用;消化道溃疡,出血者以及皮肤过敏者忌用。用量不宜过大。①《纲目》:“多食昏目动火,泄气伤精。”②《得配本草》:“阴虚火盛,气虚久嗽者忌用。”③ 寒痰壅肺,症见咳喘胸闷,痰多不利者,可与苏子、莱菔子配伍。④寒痰凝结肩背,经络不通,症见肩背疼痛,或似瘫痪者,可与桂心、没药、木香、木鳖子配伍。⑤ 寒痰凝结经络,症见结核瘰沥者,可与麻黄生南星、半夏、僵蚕熬膏外贴。 药方选录①治感寒无汗:水调芥子末填脐内,以热物隔衣熨之,取汗出妙。(《简便单方》)②治上气呕吐:芥子二升,末之,蜜丸,寅时井花水服,如梧子七丸,日二服;亦可作散,空腹服之;及可酒浸服,并治脐下绞痛。(《千金方》)③治妇人中风,口噤、舌本缩:芥子一升,细研,以醋三升,煎取一升,涂颔颊下。(《圣惠方》)④治关节炎:芥末50克,醋适量。将芥末先用少量开水湿润,再加醋调成糊状,摊在布上再盖一层纱布,贴敷痛处。三小时后取下,每隔三至五天贴一次。(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⑤治阴证伤寒,腹痛厥逆:芥菜子研末,水调贴脐上。(《生生编》)⑥治大人小儿痈肿:芥子末,汤和敷纸上贴之。(《千金方》)⑦治肿及瘰疬:小芥子捣末,醋和作饼子,贴。数看,消即止,恐损肉。(《补缺肘后方》)⑧治咽喉闭塞不通甚者:芥子150克,捣,细罗为散,以水蜜调为膏,涂于外喉下熁之,干即易之。(《圣惠方》)⑨治耳聋:芥子捣碎,以人乳和,绵裹内之。(《千金方》)⑩治眉毛不生:芥菜子、半夏等分。为末,生姜自然汁调搽。(《孙天仁集效方》)⑾治疗风湿脚气肿疼无力:白芥子、芸薹子、蓖麻子木鳖子(去壳)、白胶香各50克、胡桃五枚(去壳)、上六味一处捣三千杵 成膏,每用皂子大摩疼处。(《圣济总录》芥子膏)⑿治疗肿毒初起:白芥子末醋调敷之。(《濒湖集简方》)⒀治疗伤寒后肺中风冷 失音不语:白芥子五合(研碎)用酒煮令半熟 带热包裹熨项颈周延冷则易之。(《圣济总录》芥子酒熨方)治翻胃,吐食上气,及羸弱不欲动:白芥子,晒干,为末,酒服方寸匕。(《普济方》)治小儿乳癖:白芥子研末水调,摊膏贴之,以平为期。(《本草权度》)[1] 药理作用1.抗真菌作用白芥子水浸剂(1:3), 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刺激作用白芥子甙,本身无刺激作用,遇水后经白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性油(白芥子油)。芥子挥发油有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应用于皮肤,有温暖的感觉并使之发红,甚至引起水泡、脓疱。通常将芥子粉除去脂肪油后做成芥子硬膏使用, 用作抗刺激剂(刺激性药物使用于皮肤局部,其作用不仅限于用药部位,并牵涉到其他部位,产生治疗作用时, 称为抗刺激作用),治疗神经痛、风湿痛、胸膜炎及扭伤等。使用前先用温水湿润,以加强芥子酶的作用(沸水则抑制芥子酶的作用)。应用时间不超过15~30分钟,皮肤敏感者只能应用5~10分钟。芥子粉作为调味剂, 使唾液分泌及淀粉酶活性增加,使心脏体积和心率减少。小量可刺激胃黏膜增加胃液及胰液的分泌,有时可缓解顽固性呃逆。内服大量可迅速引起呕吐,可用于麻醉性药物中毒之治疗。3.其他作用白芥子甙水解物刺激胃黏膜,反射性引起支气管分泌增加, 使痰液变稀而起祛痰作用。家兔静脉注射芥子生理盐水浸出液,血压先有轻度上升,后则下降, 呼吸增快。亦有报告指出,给动物长期喂饲芥属植物可使其甲状腺肿大,此可能由于分泌了过多的促甲状腺激素所引起。白芥子 药(毒)理学 本品所含的异硫氰酸苄酯对小鼠、豚鼠、大鼠腹腔注射的LD50分别为76-107,68及72mg/kg,口服的LD50分别为134,81及128mg/kg。 中药成分1.种子含芥子油甙(glucosinolate),内有白芥子甙(sialbin)。还含脂肪油,芥子酶,芥子碱(siapine)和赖氨酸(lysine),精氨酸(arginine),组氨酸(histidine)等氨基酸。又含4-羟基苯甲酰胆碱(4-hydroxy benzoylcholine),4-羟基苯甲胺(4-hydroxy benzylamine)。2.种子含黑芥子甙、芥子酶、芥子酸、芥子碱、脂肪油、蛋白质、粘液质。 外治偏方原料:白芥子、甘遂各21克,元胡、细辛各12克。制法:共研细末,每次取1/3药末,加生姜汁调成稠膏(每次用鲜姜60克,浸泡后捣碎,挤汁),分摊在6块边长为5厘米的方玻璃上或塑料薄膜上(药膏直径为3厘米)再取麝香0.3克(无麝香时可用冰片1克,或丁香粉、肉桂粉共1克)分撒在药膏上,并贴在背部双侧肺俞、心俞、和膈俞穴上,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在三伏天共贴3次(即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从上午11时开时贴药,至下午2~3时为止,如贴后局部有烧灼疼痛时,可提前取下),连贴3年为1疗程。功效:据报道,治疗支所管哮喘1000例,3年显效率为60%,总有效率为98%。肺俞穴位置:俯伏位,在背部第三椎下凹窝左右向外各量5厘米(1.5寸)的地方。心俞穴位置:俯伏位,在背部第五椎下凹窝左右向外各量5厘米(1.5寸)的地方。膈俞穴位置:俯伏位,在背部第七椎下凹窝左右向外各量5厘米(1.5寸)的地方。 药性药材描述

白芥-药用部分 来源:十字花科一年或二年生植物白芥 Sinapis alba L. 的干燥成熟种子。产地:主要产自安徽、河南、四川、山东等地。采收:夏末秋初果实成熟变黄时割取全株。将植株连根拔起,或将果实摘下即可。加工: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簸净果壳、枝、叶等杂质。)【性味】无臭,味辛、辣。①《千金·食治》:“味辛,有毒。”②《纲目》:“辛,热,无毒。”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无毒。”【归经】《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功能】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主治】化痰逐饮;散结消肿。主咳喘痰多;胸满胁痛;肢体麻木;关节肿痛;湿痰流注;阴疽肿毒。治乳痈、乳癌、乳腺疼痛、结核、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中风不语,肢体痹痛麻木,脚气,阴疽,肿毒,跌打肿痛。[2]①《别录》: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口黄赤。又醋研敷射工毒。②陶弘景:御恶气暴风,毒肿流四肢疼痛。③孙思邀:治咳嗽胸胁支满,上气多唾者,每日温酒吞下七粒。④《医学入门》: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痰嗽上气,中风不语,面目色黄,安五脏,止夜多小便。又治扑损瘀血。⑤《纲目》: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⑥《现代实用中药》:捣烂如泥,外用作皮肤刺激引赤药。⑦《药材资料汇编》:功能暖胃,增进食欲,并可为中毒后之催吐剂。⑧《东北药植志》:大量用可作麻醉剂。[1]【应用】用于寒痰喘咳,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白芥子(5张)毒性:无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整粒敷穴位。禁忌:肺虚久咳及阴虚火旺者禁服,皮肤过敏或溃破者忌用.。植物名:白芥拉丁:Brassica alba (L.) Boiss.科名:十字花科 属名:芸苔属 生态环境:全国各地多有栽培。 鉴别性状1.白芥子:呈球形,直径1.5~2.5mm。表面灰白色至淡黄色。具细微的网纹,有明显的点状种脐。种皮薄而脆,破开后内有白色折叠的子叶,有油性。无臭,味辛辣。2.黄芥子:较小,直径1~2mm。表面黄色至棕黄色,少数呈暗红棕色。研碎后加水浸湿,则产生辛烈的特异臭气。该品横切面1.白芥子:种皮表皮为黏液细胞,有黏液质纹理;下皮为2列厚角细胞;栅状细胞1 列,内壁及侧壁增厚,外壁菲薄。内胚乳为1 列类方形细胞

白芥子 ,含糊粉粒。子叶及胚根薄壁细胞含脂肪油滴和糊粉粒。2.黄芥子:种皮表皮细胞切向延长;下皮为1 列菲薄的细胞。种子类圆球形,直径1~1.6毫米,种皮深黄色至棕黄色,少数呈红棕色。用放大镜观察,种子表面现微细网状纹理,种脐明显,呈点状。浸水中膨胀,除去种皮,可见子叶两片,沿主脉处相重对折,胚根位于2对折子叶之间。干燥品无臭,味初似油样,后辛辣。粉碎湿润后,发生特殊辛烈臭气。以子粒饱满、大小均匀、黄色或红棕色者为佳。 2024-03-17 13:54

每日持诵楞严经的好处有什么

持诵楞严经是很多人的日常,在持诵楞严经的时候,能让自己的心情更加的平静,让自己能够从经文中理解到非常多的知识,持诵楞严经的时间久了,自己也就能从中体会到非常多的含义,全身心的投入到楞严经全文中,能让自..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世人会珍惜贵的东西,贵重的东西难得,比如金银珠宝,就特别珍惜。浪费便宜的东西,比如说米饭,以为容易得到,就不珍惜,轻易浪费。要知道,浪费自然界的东西,更为损福报。比..

没有楞严经世人能开悟吗

没有楞严经世人也是能够开悟的,但是开悟的会比较的慢,开悟并不是说只有念诵楞严经才可以,而是念诵楞严经的时候,开悟会更加的快。所以师兄在修行楞严经的过程中,还是要去多多的了解和念诵楞严经,这样我们对它的..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32)我们凡夫刚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时时刻刻观想无常!从起床到睡觉,无论吃饭还是工作,每一刻都要观想。这也是一切万法的正见。就我们个..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因地果位.功德莫名.聊为辑缀。 阿弥陀佛.无量劫前.作金轮王.仁育黎黔。 阿弥陀佛.藐视世荣.弃国捐王.冀证大雄。 阿弥陀佛.礼世自在.舍俗出家.法界永赖。 阿弥陀佛.法号法藏.用..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上师教言集: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明年修吧,或者下个星期,下个月,这样不可以。无常什么时候来真的不太清楚。比如我到北京的票已经买了,但是能不能到达北京真的不太清楚。..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净土学人往往以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愿判定往生极乐净土的条件,但最近读经有新的感悟。那就是阿弥陀佛在极乐净土接引十方众生往生的情况与成佛前在因地的愿力相比,有过..

唐明浚《净土圣贤录》

明浚,姓孙,齐人。常诵金刚般若为业。永徽元年二月十二日夜,暴卒,心尚暖,周时复苏。云,初见二青衣童子,将至王所,问一生作何业。答云,但诵金刚般若经。王曰,功德不可言。师可更诵满十万遍,明年必生净土,弟子不见师也。..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有人伤害我们,他一定会内疚、悔恨,决不可再思报复。切记:冤冤相报,永无了时。何况报复只有更加深伤痕的痛苦,远不如以大慈大悲的心肠赦免别人。 中国圣贤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使..

在家读诵金刚经仪轨

现在有很多的人都是在家念诵金刚经,但是有写人不太清楚在家读金刚经的仪轨是什么,所以想要问问大家有没有知道的,那么接下来大家就跟我一起来详细的认识一下。在家修行金刚经和平常修行的仪轨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念佛十种功德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河沙眷属隐形守护。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人都是有欲望的,佛说的无欲并不是抛弃一切,而是让我们不要有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的毛病就是不停地追求,吃喝玩乐、放纵自己就是纵欲,让自己不停地享受人间的一切..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进入三级修学百日,我走进长生禅寺,第一次做学佛沙龙的执茶义工。这正是我渴望做的事。恰逢周末,似乎有一种力量强烈地吸引着我,提前一个半小时来到寺院。夕阳正好,春意正暖,华灯初上,寺院..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佛讲,我们每个人阿赖耶识里头,十法界的业因都有,有佛的种子,有菩萨的种子,有阿罗汉的种子,有天,有人,有畜生,有鬼,有地狱,统统都有。十法界的业因我们都有,来生到哪一道去就是..

手淫引起的颈腰椎病-武大夫侍诊记

小Z,男,22岁,面色黄白,偏瘦,精神萎靡地走进诊室。小Z 自述:从十几岁就腰椎侧弯,颈椎变直,颈腰椎不适伴随头晕有7-8年了,怕冷,有时胸闷,特别怕风,易着凉。舌象是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急。武大夫问小Z:有..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根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的记载,佛陀在灵山说法的时候,摩诃迦叶尊者面对佛陀拈花发出会心的微笑,从而成为佛陀的衣钵传人,成为西天禅宗第一代初祖,后来,又传..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