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以无所得心修忍辱波罗蜜
按:忍辱是要面对各种恶的人和事不动心,不生贪嗔痴慢等烦恼,菩萨若遇恶口骂詈,若刀杖所加,思惟知罪、福业因缘诸法,内、外毕竟空,无我、无我所,以三法印、印诸法故,力虽能报,不生恶心,不起恶口业;尔时,心数法生,名为忍。修忍辱波罗蜜的目的是是要对治烦恼心。
忍辱不是通俗的压抑和痛苦忍耐,而是一种基于观苦空无常无我或缘起空性而达到的善心境界,“善心有二种:有粗,有细;粗名忍辱,细名禅定。未得禅定心乐,能遮众恶,是名忍辱;心得禅定乐,不为众恶,是名禅定。”
依据忍辱对象为人和事,对应有两种忍辱:生忍,法忍。生忍主要是要求“忍诸恭敬、供养众生,及诸瞋恼、淫欲之人。”
一,什么是忍辱波罗蜜?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义第二十四
【经】
“心不动故,应具足羼提波罗蜜。”
【论】
问曰:
云何名羼提?
答曰:
羼提,秦言“忍辱”。
忍辱有二种:生忍,法忍。
菩萨行生忍,得无量福德;行法忍,得无量智慧。福德、智慧二事具足故,得如所愿;譬如人有目、有足,随意能到。
菩萨若遇恶口骂詈,若刀杖所加,思惟知罪、福业因缘诸法,内、外毕竟空,无我、无我所,以三法印、印诸法故,力虽能报,不生恶心,不起恶口业;尔时,心数法生,名为忍。
得是忍法故,忍智牢固;譬如画彩,得胶则坚着。
有人言:“善心有二种:有粗,有细;粗名忍辱,细名禅定。未得禅定心乐,能遮众恶,是名忍辱;心得禅定乐,不为众恶,是名禅定。”
是忍,是心数法,与心相应,随心行;非业,非业报,随业行。
有人言:“二界系。”
有人言:“但欲界系,或不系。色界无外恶可忍故。”
亦有漏、亦无漏,凡夫、圣人俱得故。
障“己心、他心不善法”,故名为善。
善故,或思惟断,或不断。
如是等种种,阿毗昙广分别。
二 什么叫生忍?
问曰:
云何名生忍?
答曰:
有二种众生来向菩萨:一者、恭敬供养,二者、瞋骂打害。尔时,菩萨其心能忍,不爱敬养众生;不瞋加恶众生。是名生忍。
问曰:
云何恭敬、供养,名之为忍?
答曰:
有二种结使:一者、属爱结使,二者、属恚结使。
恭敬、供养虽不生恚,令心爱着,是名软贼。是故于此应当自忍,不着不爱。
三 如何能够忍辱?
云何能忍?
1, 心不爱着供养人、恭敬人
观其无常,是结使生处。如佛所说:“利养疮深,譬如断皮至肉,断肉至骨,断骨至髓。人着利养,则破持戒皮,断禅定肉,破智慧骨,失微妙善心髓。”
如佛初游迦毗罗婆国,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悉是梵志之身。供养火故,形容憔悴;绝食苦行故,肤体瘦黑。净饭王心念言:“我子侍从,虽复心净清洁,并无容貌,我当择取累重多子孙者,家出一人,为佛弟子。”如是思惟已,敕下国中:简择诸释贵戚子弟,应书之身,皆令出家。是时,斛饭王子提婆达多,出家学道,诵六万法聚,精进修行,满十二年。
其后为供养利故,来至佛所,求学神通。佛告憍昙:“汝观五阴无常,可以得道,亦得神通。”而不为说取通之法。出求舍利弗、目揵连,乃至五百阿罗汉,皆不为说;言:“汝当观五阴无常,可以得道,可以得通。”不得所求,涕泣不乐;到阿难所,求学神通;是时阿难未得他心智,敬其兄故,如佛所言以授。提婆达多受学通法,入山不久,便得五神通。
得五神通已,自念:“谁当与我作檀越者?”如王子阿阇世,有大王相。欲与为亲厚,到天上取天食;还到郁旦罗越,取自然粳米;至阎浮林中,取阎浮果,与王子阿阇世。或时自变其身,作象宝、马宝,以惑其心;或作婴孩坐其膝上,王子抱之,呜唼与唾;时时自说己名,令太子知之,种种变态以动其心。
王子意惑,于奈园中大立精舍,四种供养,并种种杂供,无物不备,以给提婆达多;日日率诸大臣,自为送五百釜羹饭。
提婆达多大得供养,而徒众鲜少,自念:“我有三十相,减佛未几,直以弟子未集;若大众围绕,与佛何异?”如是思惟已,生心破僧,得五百弟子;舍利弗、目犍连说法教化,僧还和合。
尔时,提婆达多便生恶心,推山压佛,金刚力士以金刚杵而遥掷之,碎石迸来,伤佛足指。
华色比丘尼呵之,复以拳打尼,尼即时眼出而死,作三逆罪。
与恶邪师富兰那外道等为亲厚,断诸善根,心无愧悔。
复以恶毒着指爪中,欲因礼佛以中伤佛;欲去未到王舍城中,地自然破裂,火车来迎,生入地狱。
提婆达多身有三十相,而不能忍伏其心,为供养利故,而作大罪,生入地狱。
以是故言利养疮深,破皮至髓,应当除却爱供养人心。
是为菩萨忍,心不爱着供养、恭敬人。
复次,供养有三种:一者、先世因缘福德故;二者、今世功德,修戒、禅定、智慧故,为人敬养;三者、虚妄欺惑,内无实德,外如清白,以诳时人而得供养。于此三种供养中,心自思惟:“若先世因缘勤修福德,今得供养,是为勤身作之而自得耳,何为于此而生贡高?譬如春种秋获,自以力得,何足自憍?”如是思惟已,忍伏其心,不着、不憍。
若今世功德故而得供养,当自思惟:“我以智慧,若知诸法实相,若能断结,以此功德故,是人供养,于我无事。”如是思惟已,自伏其心,不自憍高;此实爱乐功德,不爱我也。
譬如罽宾三藏比丘,行阿兰若法,至一王寺,寺设大会,守门人见其衣服粗弊,遮门不前。如是数数,以衣服弊故,每不得前,便作方便,假借好衣而来,门家见之,听前不禁;既至会坐,得种种好食,先以与衣。众人问言:“何以尔也?”答言:“我比数来,每不得入,今以衣故得在此坐,得种种好食,实是衣故得之,故以与衣。”
行者以修行功德,持戒智慧故而得供养,自念:“此为功德,非为我也。”如是思惟,能自伏心,是名为忍。
若虚妄欺伪而得供养,是为自害,不可近也!当自思惟:“若我以此虚妄而得供养,与恶贼劫盗得食无异,是为堕欺妄罪。”
如是于三种供养人中,心不爱着,亦不自高,是名生忍。
问曰:
人未得道,衣食为急,云何方便能得忍,心不着、不爱给施之人?
答曰:
以智慧力,观无常相、苦相、无我相,心常厌患。譬如罪人临当受戮,虽复美味在前,家室劝喻,以忧死故,虽饮食肴膳,不觉滋味;行者亦尔,常观无常相、苦相,虽得供养,心亦不着。
又如獐鹿为虎搏逐,追之不舍,虽得好草、美水饮食,心无染着;行者亦尔,常为无常虎逐不舍须臾,思惟厌患,虽得美味,亦不染着。
是故行者于供养人中,心得自忍。
2,能于淫欲之人忍辱。
复次,若有女人来欲娱乐,诳惑菩萨,菩萨是时当自伏心,忍不令起。
如释迦文尼佛在菩提树下,魔王忧愁,遣三玉女:一名乐见,二名悦彼,三名渴爱;来现其身,作种种姿态,欲坏菩萨。菩萨是时心不倾动,目不暂视。三女念言:“人心不同,好爱各异;或有好少,或爱中年,或好长好短,好黑好白,如是众好,各有所爱。”是时三女,各各化作五百美女,一一化女作无量变态,从林中出。譬如黑云,电光暂现,或扬眉顿睫,嫈嫇细视,作众伎乐,种种姿媚,来近菩萨,欲以态身触逼菩萨。尔时,密迹金刚力士瞋目叱之:“此是何人,而汝妖媚敢来触娆!”尔时,密迹说偈呵之:
“汝不知天命, 失好而黄髯;
大海水清美, 今日尽苦咸。
汝不知日减, 婆薮诸天堕;
火本为天口, 而今一切啖。”
“汝不知此事,敢轻此圣人!”
是时,众女逡巡小退,语菩萨言:“今此众女端严无比,可自娱意,端坐何为?”
菩萨言:“汝等不净,臭秽可恶,去勿妄谈!”菩萨是时,即说偈言:
“是身为秽薮, 不净物腐积,
是实为行厕, 何足以乐意!”
女闻此偈,自念:“此人不知我等清净天身而说此偈”,即自变身,还复本形,光曜昱烁,照林树间,作天伎乐,语菩萨言:“我身如是,有何可呵?”
菩萨答言:“时至自知!”
问曰:“此言何谓?”
以偈答言:
“诸天园林中, 七宝莲华池,
天人相娱乐, 失时汝自知!
是时见无常, 天人乐皆苦,
汝当厌欲乐, 爱乐正真道!”
女闻偈已,心念:“此人大智无量,天乐清净,犹知其恶,不可当也!”即时灭去。菩萨如是观淫欲乐,能自制心,忍不倾动。
复次,菩萨观欲,种种不净,于诸衰中,女衰最重。刀火、雷电、霹雳、怨家、毒蛇之属,犹可暂近;女人悭妒、瞋谄、妖秽、斗诤、贪嫉,不可亲近。何以故?女子小人,心浅智薄,唯欲是视,不观富贵、智德、名闻,专行欲恶,破人善根。桎梏、枷锁,闭系、囹圄,虽曰难解,是犹易开;女锁系人,染固根深,无智没之,难可得脱。众病之中,女病最重。如佛偈言:
“宁以赤铁, 宛转眼中; 不以散心,
邪视女色, 含笑作姿, 憍慢羞耻;
回面摄眼, 美言妒瞋。 行步妖秽,
以惑于人, 淫罗弥网, 人皆没身。
坐卧行立, 回眄巧媚; 薄智愚人,
为之心醉。 执剑向敌, 是犹可胜;
女贼害人, 是不可禁。 蚖蛇含毒,
犹可手捉; 女情惑人, 是不可触。
有智之人, 所应不视; 若欲观之,
当如母姊。 谛视观之, 不净填积;
淫火不除, 为之烧灭!”
复次,女人相者,若得敬待,则令夫心高;若敬待情舍,则令夫心怖。女人如是,恒以烦恼、忧怖与人,云何可近?亲好乖离,女人之罪;巧察人要,女人之智。大火烧人,是犹可近;清风无形,是亦可捉;蚖蛇含毒,犹亦可触;女人之心,不可得实。何以故?女人之相:不观富贵、端政、名闻,智德、族姓,技艺、辩言,亲厚、爱重,都不在心,唯欲是视;譬如蛟龙,不择好丑,唯欲杀人。又复女人不瞻视,忧苦憔悴;给养敬待,憍奢叵制。
复次,若在善人之中,则自畜心高;无智人中,视之如怨;富贵人中,追之敬爱;贫贱人中,视之如狗。常随欲心,不随功德。
如说:
国王有女,名曰拘牟头。有捕鱼师,名述婆伽,随道而行,遥见王女在高楼上。窗中见面,想像染着,心不暂舍,弥历日月,不能饮食。
母问其故,以情答母:“我见王女,心不能忘!”
母谕儿言:“汝是小人,王女尊贵,不可得也!”
儿言:“我心愿乐,不能暂忘,若不如意,不能活也!”
母为子故,入王宫中,常送肥鱼美肉,以遗王女而不取价。
王女怪而问之:“欲求何愿?”
母白王女:“愿却左右,当以情告;我唯有一子,敬慕王女,情结成病,命不云远;愿垂愍念,赐其生命!”
王女言:“汝去!月十五日,于某甲天祠中,住天像后。”母还语子,“汝愿已得”,告之如上。沐浴新衣,在天像后住。
王女至时,白其父王:“我有不吉,须至天祠以求吉福。”
王言:“大善!”
即严车五百乘,出至天祠;既到,敕诸从者齐门而止,独入天祠。
天神思惟:“此不应尔!王为世主,不可令此小人毁辱王女!”即厌此人,令睡不觉。王女既入,见其睡重,推之不悟,即以璎珞直十万两金,遗之而去。去后,此人得觉,见有璎珞,又问众人,知王女来;情愿不遂,忧恨懊恼,淫火内发,自烧而死。以是证故,知女人之心不择贵贱,唯欲是从。
复次,昔有国王女,逐旃陀罗,共为不净。又有仙人女,随逐师子。如是等种种,女人之心无所选择。
以是种种因缘,于女人中除去情欲,忍不爱着。
3,于瞋恼人而得忍辱
云何瞋恼人中而得忍辱?
当自思惟:“一切众生有罪因缘,更相侵害。我今受恼,亦本行因缘,虽非今世所作,是我先世恶报,我今偿之,应当甘受,何可逆也!譬如负债,债主索之,应当欢喜偿债,不可瞋也。”
复次,行者常行慈心,虽有恼乱逼身,必能忍受。
譬如:羼提仙人在大林中修忍行慈。时,迦利王将诸婇女,入林游戏;饮食既讫,王小睡息。诸婇女辈游花林间,见此仙人,加敬礼拜,在一面立。仙人尔时为诸婇女赞说慈忍,其言美妙,听者无厌,久而不去。迦利王觉,不见婇女,拔剑追踪;见在仙人前立,憍妒隆盛,瞋目奋剑而问仙人:“汝作何物?”
仙人答言:“我今在此修忍、行慈。”
王言:“我今试汝,当以利剑截汝耳鼻,斩汝手足,若不瞋者,知汝修忍!”
仙人言:“任意!”
王即拔剑截其耳鼻,斩其手足,而问之言:“汝心动不?”
答言:“我修慈忍,心不动也。”
王言:“汝一身在此,无有势力,虽口言不动,谁当信者?”
是时仙人即作誓言:“若我实修慈忍,血当为乳!”即时血变为乳。
王大惊喜,将诸婇女而去。
是时林中龙神,为此仙人,雷电、霹雳,王被毒害,没不还宫。
以是故言“于恼乱中能行忍辱”。
复次,菩萨修行悲心,一切众生常有众苦:处胎迫隘,受诸苦痛;生时迫迮,骨肉如破,冷风触身,甚于剑戟;是故佛言:“一切苦中,生苦最重。”如是老、病、死苦,种种困厄,云何行人复加其苦?是为疮中复加刀破!
复次,菩萨自念:“我不应如诸余人常随生死水流,我当逆流以求尽源,入泥洹道。一切凡人,侵至则瞋,益至则喜,怖处则畏。我为菩萨,不可如彼,虽未断结,当自抑制,修行忍辱,恼害不瞋,敬养不喜,众苦艰难不应怖畏;当为众生兴大悲心!”
复次,菩萨若见众生来为恼乱,当自念言:“是为我之亲厚,亦是我师,益加亲爱,敬心待之。何以故?彼若不加众恼恼我,则我不成忍辱;以是故言是我亲厚,亦是我师。”
复次,菩萨心知:“如佛所说:‘众生无始,世界无际,往来五道,轮转无量。’我亦曾为众生父母、兄弟,众生亦皆曾为我父母、兄弟;当来亦尔。”以是推之,不应恶心而怀瞋害。
复次,思惟:“众生之中,佛种甚多,若我瞋意向之,则为瞋佛;若我瞋佛,则为已了!如说鸽鸟当得作佛,今虽是鸟,不可轻也。”
复次,诸烦恼中,瞋为最重,不善报中,瞋报最大;余结无此重罪。
如释提婆那民问佛偈言:
“何物杀安隐? 何物杀不悔?
何物毒之根, 吞灭一切善?
何物杀而赞? 何物杀无忧?”
佛答偈言:
“杀瞋心安隐, 杀瞋心不悔;
瞋为毒之根, 瞋灭一切善;
杀瞋诸佛赞, 杀瞋则无忧!”
菩萨思惟:“我今行悲,欲令众生得乐。瞋为吞灭诸善,毒害一切,我当云何行此重罪?若有瞋恚,自失乐利,云何能令众生得乐?”
“复次,诸佛菩萨以大悲为本,从悲而出;瞋为灭悲之毒,特不相宜,若坏悲本,何名菩萨?菩萨从何而出?以是之故,应修忍辱。若众生加诸瞋恼,当念其功德;今此众生虽有一罪,更自别有诸妙功德,以其功德故,不应瞋。
“复次,此人若骂若打,是为治我;譬如金师炼金,垢随火去,真金独在;此亦如是。若我有罪,是从先世因缘,今当偿之,不应瞋也,当修忍辱!
“复次,菩萨慈念众生,犹如赤子。阎浮提人多诸忧愁,少有欢日;若来骂詈,或加谗贼,心得欢乐,此乐难得,恣汝骂之!何以故?我本发心,欲令众生得欢喜故。”
“复次,世间众生,常为众病所恼,又为死贼常随伺之,譬如怨家恒伺人便;云何善人而不慈愍复欲加苦?苦未及彼,先自受害。”如是思惟,不应瞋彼,当修忍辱。
复次,当观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瞋恚之人,不知善,不知非善;不观罪福,不知利害;不自忆念,当堕恶道;善言忘失,不惜名称;不知他恼,亦不自计身心疲恼;瞋覆慧眼,专行恼他。如一五通仙人,以瞋恚故,虽修净行,杀害一国,如旃陀罗。
复次,瞋恚之人,譬如虎狼,难可共止;又如恶疮,易发、易坏。瞋恚之人,譬如毒蛇,人不喜见。积瞋之人,恶心渐大,至不可至,杀父、杀君,恶意向佛。
如拘睒弥国比丘,以小因缘,瞋心转大,分为二部。若欲断当,终竟三月,犹不可了。佛来在众,举相轮手,遮而告言:
“汝诸比丘, 勿起斗诤! 恶心相续,
苦报甚重!
汝求涅盘, 弃舍世利, 在善法中,
云何瞋诤? 世人忿诤, 是犹可恕,
出家之人, 何可诤斗? 出家心中,
怀毒自害; 如冷云中, 火出烧身!”
诸比丘白佛言:“佛为法王,愿小默然!是辈侵我,不可不答!”佛念是人不可度也,于众僧中凌虚而去,入林树间寂然三昧。
瞋罪如是,乃至不受佛语。以是之故,应当除瞋,修行忍辱。
复次,能修忍辱,慈悲易得;得慈悲者,则至佛道。
问曰:
忍辱法皆好,而有一事不可:小人轻慢,谓为怖畏;以是之故,不应皆忍。
答曰:
若以小人轻慢,谓为怖畏而欲不忍,不忍之罪甚于此也!
何以故?
不忍之人,贤圣善人之所轻贱;忍辱之人,为小人所慢;二轻之中,宁为无智所慢,不为贤圣所贱。
何以故?
无智之人,轻所不轻;贤圣之人,贱所可贱。以是之故,当修忍辱。
复次,忍辱之人,虽不行布施、禅定,而常得微妙功德,生天上、人中,后得佛道。
何以故?心柔软故。
复次,菩萨思惟:“若人今世恼我,毁辱、夺利,轻骂、系缚,且当含忍。若我不忍,当堕地狱,铁垣热地,受无量苦,烧炙燔煮,不可具说!”以是故,知小人无智,虽轻而贵;不忍用威,虽快而贱;是故菩萨应当忍辱。
复次,菩萨思惟:“我初发心,誓为众生治其心病。今此众生为瞋恚结使所病,我当治之,云何而复以之自病?应当忍辱!”譬如药师疗治众病,若鬼狂病,拔刀骂詈,不识好丑,医知鬼病,但为治之而不瞋恚;菩萨若为众生瞋恼骂詈,知其为瞋恚者烦恼所病,狂心所使,方便治之,无所嫌责,亦复如是。
复次,菩萨育养一切,爱之如子;若众生瞋恼菩萨,菩萨愍之,不瞋、不责。譬如慈父抚育子孙,子孙幼稚未有所识,或时骂詈、打掷,不敬、不畏,其父愍其愚小,爱之愈至,虽有过罪,不瞋、不恚;菩萨忍辱,亦复如是。
复次,菩萨思惟:“若众生瞋恼加我,我当忍辱。若我不忍,今世心悔,后入地狱,受苦无量;若在畜生,作毒龙、恶蛇、师子、虎、狼;若为饿鬼,火从口出。譬如人被火烧,烧时痛轻,后痛转重。”
复次,菩萨思惟:“我为菩萨,欲为众生益利;若我不能忍辱,不名菩萨,名为恶人。”
复次,菩萨思惟:“世有二种:一者、众生数,二者、非众生数。我初发心,誓为一切众生。若有非众生数:山石、树木、风寒、冷热、水雨侵害,但求䘘之,初不瞋恚。今此众生是我所为,加恶于我,我当受之,云何而瞋?”
复次,菩萨知从久远已来,因缘和合,假名为人,无实人法,谁可瞋者?是中但有骨血、皮肉,譬如累墼;又如木人,机关动作,有去有来。知其如此,不应有瞋!若我瞋者,是则愚痴,自受罪苦。以是之故,应修忍辱。
复次,菩萨思惟:“过去无量恒河沙等诸佛,本行菩萨道时,皆先行生忍,然后修行法忍。我今求学佛道,当如诸佛法;不应起瞋恚,如魔界法。”
以是故,应当忍辱。
如是等种种无量因缘故能忍,是名生忍。 2024-03-17 13:54
每日持诵楞严经的好处有什么
持诵楞严经是很多人的日常,在持诵楞严经的时候,能让自己的心情更加的平静,让自己能够从经文中理解到非常多的知识,持诵楞严经的时间久了,自己也就能从中体会到非常多的含义,全身心的投入到楞严经全文中,能让自..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世人会珍惜贵的东西,贵重的东西难得,比如金银珠宝,就特别珍惜。浪费便宜的东西,比如说米饭,以为容易得到,就不珍惜,轻易浪费。要知道,浪费自然界的东西,更为损福报。比..
没有楞严经世人能开悟吗
没有楞严经世人也是能够开悟的,但是开悟的会比较的慢,开悟并不是说只有念诵楞严经才可以,而是念诵楞严经的时候,开悟会更加的快。所以师兄在修行楞严经的过程中,还是要去多多的了解和念诵楞严经,这样我们对它的..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32)我们凡夫刚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时时刻刻观想无常!从起床到睡觉,无论吃饭还是工作,每一刻都要观想。这也是一切万法的正见。就我们个..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因地果位.功德莫名.聊为辑缀。 阿弥陀佛.无量劫前.作金轮王.仁育黎黔。 阿弥陀佛.藐视世荣.弃国捐王.冀证大雄。 阿弥陀佛.礼世自在.舍俗出家.法界永赖。 阿弥陀佛.法号法藏.用..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上师教言集: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明年修吧,或者下个星期,下个月,这样不可以。无常什么时候来真的不太清楚。比如我到北京的票已经买了,但是能不能到达北京真的不太清楚。..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净土学人往往以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愿判定往生极乐净土的条件,但最近读经有新的感悟。那就是阿弥陀佛在极乐净土接引十方众生往生的情况与成佛前在因地的愿力相比,有过..
唐明浚《净土圣贤录》
明浚,姓孙,齐人。常诵金刚般若为业。永徽元年二月十二日夜,暴卒,心尚暖,周时复苏。云,初见二青衣童子,将至王所,问一生作何业。答云,但诵金刚般若经。王曰,功德不可言。师可更诵满十万遍,明年必生净土,弟子不见师也。..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有人伤害我们,他一定会内疚、悔恨,决不可再思报复。切记:冤冤相报,永无了时。何况报复只有更加深伤痕的痛苦,远不如以大慈大悲的心肠赦免别人。 中国圣贤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使..
在家读诵金刚经仪轨
现在有很多的人都是在家念诵金刚经,但是有写人不太清楚在家读金刚经的仪轨是什么,所以想要问问大家有没有知道的,那么接下来大家就跟我一起来详细的认识一下。在家修行金刚经和平常修行的仪轨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念佛十种功德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河沙眷属隐形守护。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人都是有欲望的,佛说的无欲并不是抛弃一切,而是让我们不要有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的毛病就是不停地追求,吃喝玩乐、放纵自己就是纵欲,让自己不停地享受人间的一切..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进入三级修学百日,我走进长生禅寺,第一次做学佛沙龙的执茶义工。这正是我渴望做的事。恰逢周末,似乎有一种力量强烈地吸引着我,提前一个半小时来到寺院。夕阳正好,春意正暖,华灯初上,寺院..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佛讲,我们每个人阿赖耶识里头,十法界的业因都有,有佛的种子,有菩萨的种子,有阿罗汉的种子,有天,有人,有畜生,有鬼,有地狱,统统都有。十法界的业因我们都有,来生到哪一道去就是..
手淫引起的颈腰椎病-武大夫侍诊记
小Z,男,22岁,面色黄白,偏瘦,精神萎靡地走进诊室。小Z 自述:从十几岁就腰椎侧弯,颈椎变直,颈腰椎不适伴随头晕有7-8年了,怕冷,有时胸闷,特别怕风,易着凉。舌象是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急。武大夫问小Z:有..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根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的记载,佛陀在灵山说法的时候,摩诃迦叶尊者面对佛陀拈花发出会心的微笑,从而成为佛陀的衣钵传人,成为西天禅宗第一代初祖,后来,又传..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