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理的经典名句和语录

繁体

【禅理】

梵语dhya^na,巴利语jha^na。又作禅那、驮衍那、持阿那。意译作静虑(止他想,系念专注一境,正审思虑)、思惟修习、弃恶(舍欲界五盖等全部诸恶)、积德行善森林(以禅为因,能生才智、神通、四无量等积德行善)。幽静审虑之意。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极幽静以详密思惟之定慧平等之状态。禅为大乘、小乘、外道、凡夫所共修,然其意图及思惟对象则各异。禅及其他诸定,泛称为禅定;又或以禅为一种定,故将修禅沉思称为禅思。

盖佛道修行之纲要为戒定慧三学,持戒清净始可得禅定幽静,禅定幽静始能得真智开发。因禅定为释教之主要修行,故大小乘经论皆广为说示之,而其品种亦繁多。在阿含及部派释教,将禅以寻、伺、喜、乐之有无,而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四种。色界四禅天乃修四禅者所生之处;为生于四禅天而修之四禅,称定静虑;生而即有,先天所得之四禅,则称生静虑。又有漏静虑与无漏静虑混合共修,谓杂修静虑,俱舍论卷二十四建议此乃限于阿罗汉或不还果位者所修。

于大乘中,禅为六波罗蜜、十波罗蜜之一,即禅波罗蜜(禅定波罗蜜、静虑波罗蜜)。乃菩萨为获般若之实智,或为得神通所修者。关于菩萨之禅波罗蜜之修相及静虑之种别,可见之于诸经论,如菩萨地持经卷六及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三等载,禅波罗蜜有九种相:(一)自性禅,又作自性静虑。指静虑之自性,行将心集中于一对象之心一境性;或指由观心之自性所得之禅。(二)全部禅,又作全部静虑。为摄尽自行化他全部法之禅。(三)难禅,又作难行静虑。难修之禅之意,为利益无量之有情,舍去禅定之乐,还生欲界,甚至依止静虑,证悟无上菩提。(四)全部门禅,又作全部门静虑。门乃收支之意。全部禅定以此四禅为门,而自此出与入。(五)善人禅,又作善士静虑。不爱着禅定之乐,而与四无量心俱行之禅。此乃具有殊胜善根之众生所修,故称善人禅。(六)全部行禅,又作全部种静虑。摄尽大乘全部行,故称全部行禅。此有善禅、无记化化禅、止分禅、观分禅、自他利禅、正念禅、出生神通力积德行善禅、名缘禅、义缘禅、止相缘禅、举相缘禅、舍相缘禅、现法乐住第一义禅等十三种。(七)除烦恼禅,又作遂求静虑。除掉众生种种苦恼之禅。(八)此世他世乐禅,又作此世他世乐静虑。使众生得现在、未来全部快乐之禅。(九)清净净禅,又作清净静虑。已断尽全部惑、业,得大菩提果,故谓清净,此又分为人间清净净不味不染污禅甚至烦恼智障断清净净禅等十种。以上唯菩萨所修之殊胜禅,称九种大禅。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最净地陀罗尼品载,成就静虑波罗蜜有五种相:(一)摄诸善法,令之不散。(二)常愿摆脱,不执着于二边。(三)愿得神通,成就众生诸善根。(四)为净法界,蠲除心垢。(五)为断众生烦恼底子。此乃说明菩萨修静虑波罗蜜时所期之意愿。

 法华玄义卷四上载有人间禅、出人间禅、出人间上上禅等三种禅之说。其间,出人间上上禅复分为九种,即九种大禅。对此,出人间禅有如下四种禅:(一)观禅,如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全部处等,皆为观禅。即观照不净等境相之禅。(二)练禅,如九次序定。即锻炼有漏之禅,使其成为清净之无漏禅。(三)薰禅,如师子奋迅三昧。即薰熟诸禅,使其灵通无碍、转变自在。(四)修禅,又作顶禅。即顺逆自在,超入超出之逾越三昧。以上之四种禅简称为观练薰修。其间以修禅为最殊胜。又同书将底子旧禅、练禅、薰禅、修禅、九大禅等比喻为乳甚至醍醐等五味,而称四禅、四无量、四无色等三种禅定为十二门禅(露台宗仅言‘味等至’为十二门禅)。此十二门禅为人间禅中之底子味禅;对此,露台宗以六妙门、十六特胜、透明禅(又作透明观、透明观禅。通观息、色、心三者,使之洁白,又得六通与三明之四禅、四无色、灭尽定等九者)为人间之底子净禅。

大乘入楞伽经卷三集全部法品谓,禅分四种:(一)声闻悟‘人无我’之理,所修之‘愚夫所行禅’。(二)菩萨悟‘法无我’之理,而调查其义之‘调查义禅’。(三)逾越思虑及别离,心不起效果,立即如实悟真如之‘攀缘真如禅’。(四)入如来之菩提,为众生而显示其不行思议效果之‘诸如来禅’等。此外,华严宗五祖圭峰宗密(780~841)之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载,禅可分为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上禅等五种。注维摩诘经卷九举鸠摩罗什之说,谓禅有大乘禅、小乘禅、外道禅三种。

我国各宗派均各依其教理而修禅定,另亦有行菩提达磨所传之禅。后者系源于楞伽经等之思维,建议‘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其主旨在于阐扬经典以外,释尊以来以心传心之法。意即不依经典文字,专以坐禅及棒喝等办法,令众生悟其原本面目。此即禅传入我国后所建立之禅宗。唐代有牛头禅、北宗禅、南宗禅等门户;这以后,南宗禅曾盛极一时。至临济、曹洞等宗,则各有其独特之宗风。依此,宗密分唐代之禅宗为三派(禅三宗):(一)么息妄修心宗,谓不顾外境,藉观内心,以灭除妄念之宗。(二)泯绝无寄宗,建议凡圣等全部法如梦如幻,而达于‘无’之智亦不行得,故心无所寄,而原本为无;体达此理,即得摆脱。(三)直显心性宗,体达全部现象之空、有悉为真如本性之宗。

又宗密自教禅共同之态度,而建议菩提达磨所传之禅为最上上禅,或称如来清净禅。但建议教外别传之禅门祖师认为称号达磨所传之禅为如来禅并不恰当。盖自中唐以降,达磨禅为祖师传祖师之禅,依之则可谓祖师禅;又称为一味禅,意为纯粹之禅。而将宗密所立,贬为如来禅、五味禅。又祖师禅之徒,将诸善万行悉贬低斥责为有相,然亦因此发生反动思维,而有事理双修、禅净共行之建议。

禅宗各派有互评宗风者,如临济大慧宗杲批评曹洞宏智正觉固守默念不动之禅风,缺乏活泼锋利之效果,乃为一种默照禅;而宏智则批评宗杲之禅风为滞于公案时间之看话禅。宋末时,以坐禅等待开悟之待悟禅盛行,然宏智及日本之永平道元均教诫此风,认为坐禅即为佛行,乃是第一义。又如木头愚痴坐禅,唯默但是坐,心肠未开者,被评为痴禅。

这句出金刚经:全部相皆是虚妄;全部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关于爱情:夸姣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接触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由于遥不行及,充满幻想,却难以了解。真实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建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一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仍然在憧憬。

关于日子:如果人不执着人间的全部物质功利,就不会被物质功利所控制;正由于人寻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全部皆流,无物永驻。凡人便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触,由于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全部皆为虚幻。

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

许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行言传”的!佛的许多境界需求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求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行说!佛陀有这么多经文,这么多语录便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便是这个道理。

有句话很好的说明晰这句佛家禅语:有的事可说不行做,有的可做却不行说,有的既不行说又不行做

最后送上一段,让我们最自己去体会。《涅盘经》云:「不生生不行说,生生亦不行说,生不生亦不行说,不生不生亦不行说,生亦不行说,不生亦不行说。有因原因,亦可得说。

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华!

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全部,这句话基本要论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别离,同样是执取而不放。全部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发生的错觉。

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发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缘由联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此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此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根底。

2024-03-17 13:54

阿弥陀佛:成就的佛国,就是西方极乐世界

净土一宗,法门深广,三根普被,人人可修,若真是正信、切愿、实行,往生必定可期。《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现在国内修学佛法的,除西藏外,百分之九十都是修净土宗的,然现在..

阿罗汉的神通

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阿罗汉者:怎么叫阿罗汉呢?方才说的四果阿罗汉,到这种阿罗汉的位置上,不需要再学了,这叫无学位;初果到三果,都叫有学位。四果阿罗汉又叫证道位,二果和三果叫修道..

念佛不出声心里默念可以吗

问:请问师父,我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先去想厌离娑婆,然后欣求极乐,最后回归于一声佛号。那回归这一声佛号的时候,我们坐下来念佛号,像我们年纪大,念念就没声了,那我也就默念了。可是我现在有一个问题,有的时候..

忏悔自己好争好斗,欲望太强的罪过

忏悔自己好争好斗,欲望太强的罪过太好争斗,欲望炽盛,又极力去控制自己,导致内心压抑负累。当这种压抑负累到一定程度,就又难以控制,会通过邪欲这种方式释放出来。回忆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确实是好争好斗,又压..

快绝望了,但只有忏悔改过才有用

我结婚两年了,和公婆分开过的,我丈夫有个哥哥没结婚(智障),我们有个可爱的宝宝,今年一岁多。我们99年认识,到结婚只用半年的时间,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不听父母的,会选择他!我们吵架如家常便饭!结婚前两天是第..

想发财,却不去做能发财的事[达真堪布]

拼命地想发财,为了发财付出了那么多,经历了那么多,但是能发财的事情却不去做。佛法多圆融,多方便啊!都可以做布施,我们还不做,多愚痴,多可怜啊! 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学佛的人,太可怜了,不会学,不会修,自..

陈大惠居士:16行偈

陈大惠居士:16行偈*陈大惠居士在丁嘉丽居士家中念佛共修时,眼前出现了16行偈生命已入倒计时, 首先就要破情执;家亲眷属全是债,讨债还债这一世;身外之物全是假,若能带走是愚痴;放下万缘精进修,灾难只是来考..

念佛为什么要回向?

念佛为什么要回向? 弟子问:师父,我每天早课诵普门品、念佛,也有时候早课内容想多加一部地藏经,请问:念完普门品、念完佛后念三皈依和回向,然后诵地藏经后再多念一遍三皈依回向,这样行吗?师答不用,念完地藏..

想改变境遇?这样做或许是最快速有效的方法!

想改变境遇?这样做或许是最快速有效的方法!作者:秦东魁一切外部环境都会随着内部能量场进行转变。我最近看到一个报道,一个没有双腿的残疾人,跑成冠军。他的这个能量场非常强,他能被万物所滋润,不因为身残,就..

念佛不为自己,为了一切众生不再受苦,我这种念佛的观念对吗

念佛不为自己,为了一切众生不再受苦,我这种念佛的观念对吗问:下面一个问题。我念佛不为自己,为了救度父母,希望父母临终时不要受折磨,不要堕地狱,能够得度。为了一切众生不再受苦,我这种念佛的观念对吗?定弘..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经理白衣戒第三十 经理白衣戒若佛子。以恶心故。自身谤三宝。诈现亲附。口便说空。行在有中。经理白衣。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淫色。作诸缚着。于六..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主讲:悟演法师 今晚讲“坐禅”的重要性。末法时代,众生有许多习气毛病,把俗世习气带入佛法修行并且去做义思维,故佛法认知有许多弯路。这也是一个修行过程。但当我们..

慧光法师:菩萨也发财

慧光法师:菩萨也发财以前我讲过,菩萨要不要发财啊? 像寻声救苦的观世音菩萨,一个众生来跟祂说:「观世音菩萨,我现在生病,祈求祢帮我这个病去除」,观世音菩萨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他如果人缘不够广,不认识那个..

性空法师: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

性空法师: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佛七的经典依据在哪里?《佛说阿弥陀经》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

怡僧法师:成佛的理念

怡僧法师:成佛的理念成佛的理念我们从小就有理想,长大了要有所作为,按照这种理想去奋斗。学佛也一样,成佛就是我们的理想。要实现成佛的理想需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在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要。大乘经典处处围绕着发菩提..

慧僧法师:口里念‘唵嘛呢叭弥吽’就可以降伏烟瘾

慧僧法师:口里念‘唵嘛呢叭弥吽’就可以降伏烟瘾《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壹 叙说戒原由上慧下僧老法师..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