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牛图颂》略说

繁体

净慧法师

要管理好我们的心,具体操作就要讲到调心,我把心比喻成牛。当过农民的人都知道,一条牛从不听话、不耕田、不做活,要把它调伏得听话、干活、耕田,要经过一段的时间。调伏牛,就是要让它驯服。要让牛驯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下苦功夫。

古人把调伏心牛的过程分为十个阶段,并画成十幅图画,每幅图画步步递进,连环成套,使得我们一看这十幅图,就能明白是怎么回事。柏林寺问禅寮的接待室也挂了一套现代人画的《十牛图》。有位德国的天主教神父,七十多岁了,他也学习坐禅,他在印度、在日本,学了二十年,他在柏林寺看到挂在墙上的《十牛图》,就说:“哦,这是告诉我们怎么用功。”他用德语讲这几句话,一看就明白。形象化的东西,容易给人深刻的印象。

《十牛图》又配十首诗,每一首诗说明每一幅图的内容,也就是说明用功在那一个阶段的境界和方法是什么。它既有功夫和见地的内容,也有文学意义,对于接引一些有文化的人进入禅的修炼,有很大的作用。从宋朝开始,大概不下二十位禅师都用诗歌的语言描述《十牛图》。最早的《十牛图颂》,是宋朝的廓庵禅师写的,以后的禅师都是来和他的诗。

我们不要纯粹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诗,一定要结合功夫与见地来读,这样就会对怎样管理此心有一个非常形象的了解。

一、寻牛《十牛图颂》有十个阶段,第一是“寻牛”,寻找内心的这头牛。这头心牛已经走失了,不知道它藏在什么地方。是藏在草丛里?还是藏在树林里?藏在山崖下?藏在草丛里,比喻此心被邪见障蔽了藏在高山上,比喻此心就被贡高我慢障住了,藏在泥沼里,就像水牛一样,它走到泥塘里,只有头露出来,整个身体都在泥水里头,水牛的颜色和泥巴没有两样,你要找确实很困难。泥沼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情欲,情欲把我们的心牛埋没了。所以我们就要找啊!在哪儿去找?就在是非得失之间,看我们怎样用心。所以要寻找这条心牛。廓庵禅师的诗写道:

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

力尽身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牛在什么地方啊?在草里面去找,在树林里面去找,在水边去找,力尽神疲也找不着。从早上找到晚上,还是不见牛的踪迹,只听到树上的蝉在唱歌。我们这个心茫茫不知何在,不得安宁。

“以此空净眼,注意看一物”,“其心若弛散,急手还摄来,如绳系鸟足,欲飞还掣取”,都是讲管理此心、寻觅此心的过程,这是修行的第一个阶段。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方法用不上。这个方法不对,那个方法也不对,心总安定不下来,妄想纷飞。师父啊,我是念佛好还是持咒好?还是参禅好?找不到一个调摄此心的方法。实际上一切现成。只要你肯用功夫,肯照方法去做,日久功深,自然有个入处,你不要半途而废,你要有决心。你要循着一定的规律有耐心地做下去,自然就会有一个结果。

二、见迹牧心的第二个阶段是“见迹”。牛没有看见,但是看到牛走过的足迹。有足迹了,那牛一定是从这里走过去的,就可以循着足迹往前走,找到牛的好消息就在前面。见迹就比喻我们闻法听经初解义理,知道了要经过什么样的过程才能把心头的污泥浊水排除干净,找到了依之而修的方法。颂曰:

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

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

在水边,在林下,见到了牛的足迹,而且不是一个,有很多。芳草离披见也么?在草丛里边也有足迹,由于风把草吹得倒伏下来,牛迹又被草遮住了。水边林下的足迹容易见,芳草离披那个地方的牛迹就不容易见。就是说,有时候清楚,有时候又糊涂了。“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这个“他”(音拖)字要读古音,读他就不押韵了。纵然是山很深,牛毕竟是很大的东西,辽天鼻孔,想藏也藏不住。就是说只要我们有决心,有信心,这个清净的心本来具足,时时显露,只要你专注不放松,自然有找到心牛的时刻。

三、见牛第三个阶段是“见牛”。比喻功夫到了纯熟的地步,看见了牛。在禅宗的功夫上叫做“破本参”,或者叫开悟,或者叫见道。所谓见牛,就是比喻依靠闻法修学的功夫,见到自己本具之心牛。见到了牛,就是见到了法,见到了心。见到了法,就是见到了佛。但是不是到此一切事情都圆满完成了呢?还没有。那仅仅是找到了这头牛,进一步调伏的功夫还在后面。颂曰:

黄莺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

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风和日丽,杨柳青青,表示我们内心的清净安详与安宁。忽然抓住了牛的鼻孔,见到了自己的心牛,这时候的快乐是无法描写的,所以是“森森头角画难成”。这个时候的心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人说,见到了心的那一刻,就好比在岸上呆了很久很久的青蛙,忽然找到一汪清水,扑通一下,跳到水里去了。青蛙在水里游哇游哇,它那种快活,它那种惬意,它那种自在,只有青蛙自己知道,我们人很难去体会,只觉得它游得挺快乐。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人真正是开悟了,见到此心了,那种受用是不共的,不能够与他人分享。外人只能够分享他外在的喜悦,不能分享他内心的安详自在。我们修行的人,有时候会有短暂的宁静,那种宁静也是不共的。外在的财富会丢失,会被人借出去不还,会被人骗走,我们内心的财富,开悟的受用,任何人都抢不走,骗不去。所以内心的财富重于外在的财富,内在的财富一旦拥有了,永远不会丢失。

四、得牛第四个阶段是“得牛”。得到了。得到了这个牛,你才可以去调伏它,训练它。虽得心牛,犹存烦恼习气,如果不加以调伏,不很好地修炼,它还是有反复的可能。个别的禅人由于开悟以后没有做保任的功夫,也有反复的现象。禅宗的历史上有这样的记载。所以开悟以后的保任功夫非常重要。顿见真理,渐除习气。顿见真理就是开悟,渐除习气就是保任功夫。颂曰:

竭尽精神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

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渠”就是“它”,就是心。我们费尽千辛万苦,才找到这条心牛,但是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很重,还要经常打磨修炼,蠲除习气,修集福慧资粮,忏除往昔的罪业,才能保持已经获得的成果。在这种情况下,功夫有时会走失,心牛会有跑掉的时候。跑到什么地方呢?跑到我慢的高原之上,跑到情欲的烟云深处。不过,因为我们已经得到它,暂时走失不要紧。因为我们的功夫有基础了,觉照会时时提起,即使暂时走失,只要提起觉照,就不像完全没有见到心牛的纯无明的阶段。所以得到了牛,不是万事大吉,功夫还在后头。见道以后,必须进入到修道的阶段。见道容易修道难,修道不到位,或者用力不够,有反复。我们看到一些很用功的老参,一说起来见地很好,但是一碰到具体问题,无明火很大。那无明火大的时候是什么昵?是觉照不到的地方。也有的修行很好、见地很好的人,情欲这一关透不过,又走回头路。

五、牧牛调摄此心的第五个阶段是“牧牛”,精心地牧养这条心牛。这幅图画,是一个人拿着牛绳,仔细盯着牛。不让这条牛犯一点苗稼,要让它吃“本分草料”。所谓“本分草料”,就是一切都按规矩来做,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个时候的境界就是: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

为什么要把鞭索拿得紧紧的不放松呢?就是怕这个心牛又犯他人苗稼,再次走入尘埃。“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牛牧得纯熟了,不用鞭索牛也会很听话地跟着人走,这就是用功纯熟了,到了“无功用行”的阶段。从有心用到无心用,从有意识地去调此心,调到纯熟的时候,调而不调,不调而调。到这步田地,那就是从生活禅进入到禅生活,时时都在道中,“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六、骑牛归家第六个阶段叫“骑牛归家”。功夫又进一步,不要睁着眼睛去拽着牛的鼻子,可以倒骑牛背上,一路把家还。比喻脱离了情识妄想,骑上本具之心牛,归还自己本来之家乡,归还自己本有的极乐世界、庄严国土。在这个时候,污浊的五浊恶世已经彻底转化了,转化成为清净庄严没有烦恼没有战争的世界。我们内心的战争是什么呢?自己和自己打仗。正念和邪念在战,清净与污染在战,戒定慧与贪嗔痴在战。有一尊佛叫斗战胜佛,能够战胜自己的情欲就能成佛。颂曰: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

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到这个时候,所做的一切都合规合矩。到这个时候,山是青的,水是绿的,花是好的,月是圆的,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美好。因为心清净所以世界清净,国土清净。心清净所以一切都清净。以佛眼看待万事万物,万事万物都与佛无二无别。以众生的眼看待万事万物,万事万物都和自己是对立的。以佛眼看待万事万物,万事万物都与佛同体。这是非常奇妙的一件事,也是非常平常的一件事。我们不妨自己来观察,来反省。我们心一烦的时候,看着家里的一切都好像不顺眼,看着每个人都好像对自己有意见。当我们心里清净、喜悦的时候,看到花都那么好,看到孩子都那么乖,看到窗明几净,一切都好。这就是心主宰一切。心好则景好,心不好则一切都不好。

我们心里有烦恼经常讲的一句话:“我烦死了!”心里烦的时候,即使是亲朋好友去找他问一件事、说一句话,他回敬的是什么呢?“你过去,我烦死了!”有一些烦,或者是说所有的烦,都是自己找的。有哪一件事值得我们烦呢?一件也没有。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烦来烦去,除了烦你自己以外,对他人,对一切事物,都没有什么影响。你烦的时候,看到那盆花不好看,实际上那盆花还是那个样。你不烦的时候,看到那盆花特别地漂亮,实际上那盆花也没有任何改变,只是心态改变了而已。我们自己烦还不要紧,往往又把烦强加给别人,带累他人也烦恼。所以庸人自扰,还连累他人。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都要反观此心,要让自己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境界之中,生活在鸟鸣花笑的自然环境之中,使自己的心地充满祥和,充满歌声,充满笑语,充满智慧和慈悲,内心的烦恼自自然然就会逐步淡化。

那个美妙的地方,那个有花香、有鸟鸣、有莺歌、有燕舞的地方,就是自心的极乐世界,就是我们的家。所以我们要赶快回到家里,不要在外边飘流。

七、忘牛存人 回到家以后怎么办呢?回到家了就不要再时时刻刻想到这就是我的家,这就是我的家。那还是一种执着,还是一种障碍。所以到了第七个阶段,就要“忘牛存人”,把所看的所管的这个心放下,让自己的智慧独照。“智慧独照”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你没有需要管的对象了,那个时候就是一大光明藏,没有一物。好像十五的月亮到了中夜,明月当头,万籁俱寂,一切境界都在月光当中消融了,那就叫“忘牛存人”。只有智,没有境。只有能照之智,没有所照之境。这就比喻如果能回到本觉无为之家乡,就无须再加修炼,无事安闲,成为一个无事道人。

不过这个阶段是暂时的。《维摩经》讲这是叫“无为”,有的经典上叫它“现法涅盘”。菩萨的境界到这个阶段应该怎么样呢?要“不住无为,不尽有为”,从体起用,你才能够广度众生。如果停留在这个阶段,那只是小乘的无余涅盘。如果在这个地方不停留,就证到大乘的无住涅盘。这个时候的境界是:

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

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回到家里了,回到宝所了,回到涅盘山了,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人也闲,可以好好地睡一觉,红日已上三竿,还在做梦,因为是一个无事道人了。无事道人,所以到了这个时候一切的方法不要了。鞭子不要,绳子不要。放在什么地方?放在堆杂物的库房里边,所以叫“鞭绳空顿草堂间”。小乘的人修到这个地方止步了,再也不朝前走了。你看,“红日三竿犹作梦”,多快乐啊!当然这不过是形容,倒不是说小乘证得了无余涅盘,他还在做梦。他没有梦了。只是用世间人无忧无虑的睡觉的那种情况来比喻无余涅盘的境界。

八、人牛俱忘 忘牛存人未为究竟,还要进一步。到了第八个阶段,就是“人牛俱忘”,法也空来人也空。比喻凡情脱落,圣解不存,生佛俱空。这个时候的一张画是一个大圆,里面什么东西也没有,空无一物,人也空,牛也空,我执、法执都破尽。这是从小乘的无余涅盘进入到大乘的无住涅盘中间,有这么一个休息站。所以这首颂说:

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

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到这个地方,才能与从上佛祖同一鼻孔出气。到这个地方,就像红炉上不容片雪。有雪花飞到红炉上,当下就融化了。就是说这个时候的智慧就像红炉的火焰一样,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你看红炉的火,遇到什么烧什么,那就是大智慧,一切都消融干净。到这个时候才算是大事已毕。

九、返本还源 第九个阶段叫做“返本还源”。以一幅水绿山青、不留一尘一埃的图画,来比拟真心本来清净,无烦恼妄念,当体即是诸法实相。返本还源,彻底地归家稳坐。颂曰:

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

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用禅宗的三种境界来说,到这个时候就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饥来吃饭困来眠,返本还源,一切现成,无法可说,无事可做。但是不是就到此停止了呢?如果到此停止了,也还是一个自了汉,没什么了不起。如果都修到这个地方再不往前走,只能说他虚消了信施的供养,不起作用,只图个人快活了。

十、入廛垂手 最后一个阶段叫“入廛垂手”。你还得要倒驾慈航,回到苦难的世界,来做苦难众生的慈航。 “廛”是什么呢?“市廛”就是卖东西的十字街头,到十字街头来教化众生,那就叫“入廛垂手”。“入廛”就是到十字街头,“垂手”就是来教化众生。太虚大师有一副对联:“愿将佛手双垂下,摩得人心一样平。”阿弥陀佛的手只垂了一只下来,另一只手托了莲花台。大师希望阿弥陀佛那一只手也垂下来,两只手都放下来,那可以多接引一些众生。济度众生而垂慈悲之手,人市井之尘境,比喻我们修行不偏于向上,更能向下来做利他的事业。到这个时候,才可以说以出世精神来做入世事业。我们平常也唱这个高调,也说我们是以出世精神来做入世事业,实际上并没有达到那种境界。不是以出世的精神,也做不好入世的事业。因为有贪、有嗔、有痴,不是平等地做,有偏颇。这时的境界应该是:

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

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这一幅画,画的是肚子大大的布袋和尚,袒胸露腹来到人间,灰头土面,但是又笑口常开。在这个时候,也用不着什么神仙的秘诀,枯木就会开花,火里会生莲。枯木开花、火里生莲都是比喻。枯木开花,就是做不到的事情他能做到;火里生莲,什么困难的地方他也能去,代众生受苦。垂手就是济度众生,接引众生,教化众生,令众生得解脱。调心最后的目的是这个,是要把此心调伏得没有无明、没有烦恼、没有贪心、没有痴心,最后全心全意来为大众服务,为大众做牛做马。

讲到这里,我想起赵州和尚的一个公案。有学人问赵州和尚:“如何是佛法?”赵州和尚说:“赵州桥!”学人进一步问:“如何是赵州桥啊?”赵州和尚说:“度驴度马!”那就是入廛垂手的精神,那就是菩萨的精神。菩萨的精神是什么呢?菩萨的精神是大地的精神,是桥梁的精神!

2024-03-17 13:54

每日持诵楞严经的好处有什么

持诵楞严经是很多人的日常,在持诵楞严经的时候,能让自己的心情更加的平静,让自己能够从经文中理解到非常多的知识,持诵楞严经的时间久了,自己也就能从中体会到非常多的含义,全身心的投入到楞严经全文中,能让自..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

惜福,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到了吗?世人会珍惜贵的东西,贵重的东西难得,比如金银珠宝,就特别珍惜。浪费便宜的东西,比如说米饭,以为容易得到,就不珍惜,轻易浪费。要知道,浪费自然界的东西,更为损福报。比..

没有楞严经世人能开悟吗

没有楞严经世人也是能够开悟的,但是开悟的会比较的慢,开悟并不是说只有念诵楞严经才可以,而是念诵楞严经的时候,开悟会更加的快。所以师兄在修行楞严经的过程中,还是要去多多的了解和念诵楞严经,这样我们对它的..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从今天开始为往生做准备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 (132)我们凡夫刚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时时刻刻观想无常!从起床到睡觉,无论吃饭还是工作,每一刻都要观想。这也是一切万法的正见。就我们个..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因地果位.功德莫名.聊为辑缀。 阿弥陀佛.无量劫前.作金轮王.仁育黎黔。 阿弥陀佛.藐视世荣.弃国捐王.冀证大雄。 阿弥陀佛.礼世自在.舍俗出家.法界永赖。 阿弥陀佛.法号法藏.用..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

呷绒多吉上师: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上师教言集:我们要快快修法。不能等明年修吧,或者下个星期,下个月,这样不可以。无常什么时候来真的不太清楚。比如我到北京的票已经买了,但是能不能到达北京真的不太清楚。..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

阿弥陀佛的成就超胜于因地的愿力净土学人往往以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愿判定往生极乐净土的条件,但最近读经有新的感悟。那就是阿弥陀佛在极乐净土接引十方众生往生的情况与成佛前在因地的愿力相比,有过..

唐明浚《净土圣贤录》

明浚,姓孙,齐人。常诵金刚般若为业。永徽元年二月十二日夜,暴卒,心尚暖,周时复苏。云,初见二青衣童子,将至王所,问一生作何业。答云,但诵金刚般若经。王曰,功德不可言。师可更诵满十万遍,明年必生净土,弟子不见师也。..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露意丝茜:宽恕他人 有人伤害我们,他一定会内疚、悔恨,决不可再思报复。切记:冤冤相报,永无了时。何况报复只有更加深伤痕的痛苦,远不如以大慈大悲的心肠赦免别人。 中国圣贤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使..

在家读诵金刚经仪轨

现在有很多的人都是在家念诵金刚经,但是有写人不太清楚在家读金刚经的仪轨是什么,所以想要问问大家有没有知道的,那么接下来大家就跟我一起来详细的认识一下。在家修行金刚经和平常修行的仪轨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

惟则大师:念佛十种功德念佛十种功德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河沙眷属隐形守护。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

我们学佛人要学会感恩,感恩的人才会产生慈悲人都是有欲望的,佛说的无欲并不是抛弃一切,而是让我们不要有贪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的毛病就是不停地追求,吃喝玩乐、放纵自己就是纵欲,让自己不停地享受人间的一切..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

执一杯茶,盛开一朵莲进入三级修学百日,我走进长生禅寺,第一次做学佛沙龙的执茶义工。这正是我渴望做的事。恰逢周末,似乎有一种力量强烈地吸引着我,提前一个半小时来到寺院。夕阳正好,春意正暖,华灯初上,寺院..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佛的种子 佛讲,我们每个人阿赖耶识里头,十法界的业因都有,有佛的种子,有菩萨的种子,有阿罗汉的种子,有天,有人,有畜生,有鬼,有地狱,统统都有。十法界的业因我们都有,来生到哪一道去就是..

手淫引起的颈腰椎病-武大夫侍诊记

小Z,男,22岁,面色黄白,偏瘦,精神萎靡地走进诊室。小Z 自述:从十几岁就腰椎侧弯,颈椎变直,颈腰椎不适伴随头晕有7-8年了,怕冷,有时胸闷,特别怕风,易着凉。舌象是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急。武大夫问小Z:有..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

扎西郎加上师:农历十月初五,达摩大师圣诞根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的记载,佛陀在灵山说法的时候,摩诃迦叶尊者面对佛陀拈花发出会心的微笑,从而成为佛陀的衣钵传人,成为西天禅宗第一代初祖,后来,又传..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