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禅理和佛理的关系溯源
佛教的禅理和佛理的关系溯源
梵学自汉朝传入我国,即有许多不同之派系,纷歧致之说法,为了消弭冲突、防止矛盾,我国梵学家即以判教办法,将各种说法融合消化。我国之派系有八宗、十宗、十三宗之说,若依大乘旧传八宗之说而言,其中禅、净、律、密归于行持,三论、露台、华严、唯识则以义学见长。此四宗学说略述如下:
1、三论宗
三论原属印度大乘梵学之中观一系,北齐(550~577)末年,由辽东僧朗传入江南,至唐初嘉祥吉藏集其大成。此宗所依之根本典籍为:
(1)中论,批驳婆罗门教、小乘释教,和其他大乘诸宗派之过错见地,而皈依中道教义。
(2)十二门论,纠正大乘释教徒自身之过错见地。
(3)百论,批驳婆罗门教之外道思维。其学说主要有三方面:
①破邪显正。即总破全部有所得、有所见:破斥外道关于“实我”之邪见、遮遣毗昙宗“实有”之执见、批驳成实宗“偏空”之情见、摧破大乘之全部有所得、有所见。如是内外尽破,大小遍斥,而以“都无所得”为旨归。
②真理和俗谛之差别,即以俗谛之故,不动真际而树立诸法;以真理之故,不坏化名而说实相。故依此二谛之说,有是空之有,空是有之空,由是乃显无得之正观。
③八不中道,即提醒诸法不生不灭、不断不常、纷歧不异、不来不去之理,来破除生灭、断常、一异、去来等“四双八计”之偏颇,而说明宇宙万事万物皆无固定不变之自性。要之,此宗以“破而不立”来遣除全部偏执情见;以“无所得”为本心,以为全部诸法原本无相,本自寂灭;故所谓之迷悟及成佛不成佛皆为化名,惟以“觉”为本体,染净诸法原本寂灭,而以“无得正观”为至极妙道。
2、露台宗
陈宣帝建德七年(575),智顗大师入露台山而草创此宗。追溯传承,上承龙树,经过北齐慧文禅师之阅览中论、大智度论,得专心三观之妙旨后,传南岳慧思禅师因悟证法华三昧,著作大乘止观,再授智顗大师而修得法华三昧前便利,盛弘教观,并依法华经融摄性空论义,而大成露台宗学。
此宗之教义说专心具十法界,静观此心,可悟“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之道理。其纲义要旨有三:即一念三千之世界观、专心三观、三谛圆融之哲理。
指出诸法之彼此融摄,整个宇宙之究竟合一,每一现象(物或心)所体现之原理是圆融三谛(空、假、中),意指事物或生命本身便是实相,便是如如;主张全部法相等,此乃露台止观之中心思维。
要之,露台一宗以法华经为典据,直显诸法实相之哲理,自“理”方面而言,以即空、即假、即中之圆融三谛显现诸法之当体;自“事”方面言之,则提醒百界千如、一念三千之“性具”思维(性德本具);而所谓理事之互相融即,便是诸法之实相、法界之本然(法尔自然)。
3、华严宗
又称贤首宗、法界宗,依华严经而得名。杜顺(557~640)为华严宗之开祖。此宗创始之前,我国已有地论宗,地论宗奠基于世亲之“十地经论”,华严宗一方面吸收地论宗之教义,而进入我国释教之繁盛期;
另一方面则一致当时各宗派新旧异说,立足于唯识缘起之理论基础。而在构成判教、观行理论方面,表面上虽批评露台、唯识之学说,实践又撷取两家之说。
然大抵而言,华严宗依照华严经树立宗义,其无碍缘起之义理,乃从‘般若’思维展开来,根据“般若”之“法性本空”,进一步说明法界诸法因为“性空”而构成相等,乃至等同一体,而得入于一与多“相即相入”之无尽无碍概念,此即所谓“法界之遍及缘起”。
此宗重要教义另有:因门六义、六相、十玄门等,以显现其圆融无碍之法界缘起思维。
4、唯识宗
此宗远尊印度弥勒菩萨为宗主,弥勒出生说瑜伽师地论,无着禀承教法而着庄重论、摄大乘论。世亲继而着唯识二十论、三十论颂等。
玄奘于唐贞观年间,至印度求法,从戒贤、智光诸论师习受瑜伽、唯识等论。归国后其弟子窥基依玄奘大师口述,撰成唯识论述记,发畅奥义,又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以释之,而蔚成唯识宗学。
此宗之名相繁众,义理深邃,偏重分析,立有五位百法(八心法、五十专心所法、十一色法、二十四不相应行法、六无为法)、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五种性(声闻种性、缘觉种性、菩萨种性、不定种性、无性有情)。
以“阿赖耶识”为基础,阐“万法唯识、识外无物”之理。其本源是在于阿赖耶识有含藏种子。
种子又称“习气”,分为名言种子与业种子二种。在实证上以识为中心,改变有漏之心识,而成为无漏之实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第七识为相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调查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最终将能观之识亦归诸于空,证入“能所一体”之世界。
二、“禅”的源起
“禅”是从梵文的“禅那”这个词音翻译过来的,用今天的话来说,“禅”实践上是一个外来语,它的意思是“思修理”或“静虑”,归于菩萨行六度中的一度,指的是一种修行的办法。
佛陀立教,把“戒、定、慧”立为根本三学,是每个释教徒必须修持根本法门。我们这儿所说的“禅”是禅宗所传的禅;与六度中的“禅定”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
在印度,“禅定”可以说是最陈旧的一种修行的办法,早在释教建立之前即已盛行.释教传入我国后,历代祖师和各个宗派,无不以“禅定”或“禅观”为其修行和立宗的根本。与“禅”相联的有禅观、禅定、禅心、禅意、禅味、禅法、禅风、禅机等由禅引伸出来的禅语,真是丰富多彩,神韵无量。
禅宗兴起之后,它所发起的“禅”与原来的“禅观”或“禅定”虽有其相同的一面,更有其不同的一面,关于相同的一面就不去说它,那么不同的是什么呢?
第一,禅宗的“禅”是一种认识。与其说它是六度中的“禅定度”,还不如说它是六度中的“才智度”。
第二,禅宗在办法上注重学人与其师的直接对话,以启示学人的才智。
第三,禅宗的意图第一步是开悟,以为只有“悟后起修”,才干事半功倍。
第四,禅宗的修行是将日常生活与人心的净化紧密结合,以为“平常心是道”,“佛法在人间,不离人间觉”,以出生的随神做入世的工作。
2024-03-17 13:54常福法师:法海撷英——常福法师谈法纪要 阿弥陀佛
常福法师:法海撷英——常福法师谈法纪要(续一)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名阿弥陀。 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 ---------《佛说阿弥..
忍得过,看得破,拿得起,放得下
忍得过,看得破,拿得起,放得下一是忍得过。忍一时之气,消百日之灾;能忍,不一定是懦弱。二是看得破。最大的淡定,不是看破红尘,而是看透人生以后依然能够热爱生活。三是拿得起。做人要有担当,不推诿逃避,直面惨淡..
唯识学派的妄心熏习义 两种熏习义③
唯识学派的妄心熏习义 两种熏习义③唯识学派的妄心熏习义(续前)在唯识学中,讲到熏习义的经论很多,比较著名的,有二部论。第一部是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此论以如来的十相殊胜殊胜语摄尽一切大乘佛法,所以名为..
心静身动的黄铁匠念佛成就:叮叮当当 我往西方!
心静身动的黄铁匠念佛成就:叮叮当当 我往西方!文:大安法师宋朝时,有一位姓黄的铁匠,大家都叫他黄打铁。他通过打铁感觉到人生很苦,一天不打铁一天就没有生计。天天在火炉旁烤着,抡着沉重的铁锤,想想看这个活..
嗔恨心、发脾气、骂人果报很厉害!
嗔恨心、发脾气、骂人果报很厉害!1、对凡夫和菩萨起嗔恨心的后果如果你嗔恨的对象他表面是一个凡夫, 内在是一个菩萨(不是指修行高深的人,而是有慈悲心的普通人), 你对他起了一念的嗔恨心, 你就麻烦了, 你一千个大..
忍养福,慈养心,宽聚气忍能养福
忍养福,慈养心,宽聚气忍能养福忍能养福人活着,不过一口气。谁都有不顺心,谁都会不顺利。筚路蓝缕,玉汝于成。成大事者必有大气,有大气者必有大忍。忍不是逃避,而是能量的一种积蓄,等到一定的时机选择爆发。善..
怎么样才能彻底放下一个人?
怎么样才能彻底放下一个人?喜欢一个人很容易,但是如果要放下一个人真的有点难,特别是对于那些初次投入爱海的小伙伴们。虽然很难,缘分尽了,感情也就不复存在了,本人向来追求的是对人对事,讲的是好聚好散,没有..
告诉你3点:如何确定婴灵被超度了?
告诉你3点:如何确定婴灵被超度了?各位缘主安康,我是师傅。接下来和大家继续说一说有关“婴灵超度”的事,此前向一些苦于婴灵的缘主们介绍了一下在家中自己超度婴灵的方法,很多人都说我按你说的去做了,如何确定..
心累之人
心累之人常听有人抱怨:“哎,活得真累!”一个人最大的劳累莫过于心累。心累,凡事看不开,就会导致肌体内各器官调节作用的失衡,久而久之,疾病就会缠身。两个一起跑步的人,跟在后面跑的总会显得累些;社会在发展..
心理养生四要素:善良、宽容、乐观、淡泊
心理养生四要素:善良、宽容、乐观、淡泊专家预计:心理养生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所谓心理养生,就是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
心间有福田
心间有福田从前,有一对母女过河,母亲希望女儿能平安到达彼岸,女儿也希望母亲能平安到达彼岸。母女之间的利他心是人之常情,不是很伟大,凡是有良知的人都会这样想。河水特别急,两个人可能都会被冲走。女儿想:我..
慈诚罗珠堪布:往生净土的四种因,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
慈诚罗珠堪布:往生净土的四种因,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麦彭仁波切也讲过,虽然往生净土的条件有四个,也即净土四因,但其中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如果能具备这两个条件,往生就没有什么问题。第一是对阿弥陀佛的信心(第..
怎样优雅起来
任何一个理智正常的人,身上都有一种良好的教养。这是最基本的教养,潜在的善良的人都会去努力维护,它没有固定的形式,与道德也扯不上什么关系,在一个人去努力取悦他人的过程中能够表现出来。一个举止优雅的欧洲人..
恭敬读经,这是在珍惜圣人的血泪
恭敬读经,这是在珍惜圣人的血泪恭敬读经,这是在珍惜圣人的血泪 我们得来很容易的经典,都是前人的生命换来的,我们确实应该双手恭恭敬敬地捧着,因为那字字句句都是圣人的血泪。 印光大师教我们,佛法从恭敬中求。..
恶语伤人,会遭恶报
恶语伤人,会遭恶报一个人所说的语言、身体的行为,实际上都是心灵的外现。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说话态度恶劣、语气生硬、暴躁无礼的人,任何人都不喜欢,他们势必招来诸多不满,甚至怨恨。先..
悟显法师:梵网经菩萨戒四十八轻戒,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悟显法师:梵网经菩萨戒四十八轻戒,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梵网经》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不问老少。比丘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皆应先受..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