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3 32.P0748 劝发诸王要偈 (1卷)〖宋 僧伽跋摩译〗
大正藏 No. 1673 劝发诸王要偈
龙树菩萨撰 宋 僧伽跋摩译
1卷
劝发诸王要偈
龙树菩萨撰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译
明胜功德王 我无余求想
诸佛所说法 庄严要何义
略撰贤圣颂 大王所宜闻
如以众杂木 造立如来像
智者恭敬礼 依佛故尊视
我今以非辩 光宣真实藏
慧者应信乐 依法听所述
大王虽数闻 如来梵音说
胜悟由多闻 屡闻则深信
如日照素质 岂不增其鲜
三宝施戒天 最胜说六念
随顺诸功德 如实善观察
身口意常行 清净十业道
远酒不醉乱 离邪修正命
知财五家分 无常不牢固
惠施诸有德 贫苦及亲属
所生常随逐 布施为最胜
不断亦不灭 不离不望果
如是诸净戒 宜应善受持
是则为良田 生诸功德故
施戒忍精进 禅定无量慧
是诸波罗蜜 慧者当修习
能度三有海 逮得牟尼尊
若人孝父母 至心尽供养
是名礼教门 清净天胜族
名闻远流布 舍身生天上
离杀盗淫欺 饮酒及三枝
成就八分齐 随顺诸佛学
舍身生六天 所欲悉随意
悭谄幻伪慢 懈怠贪恚痴
族姓好容色 少壮多闻乐
如是诸迷惑 当视如怨家
若修不放逸 是则不死路
放逸为死径 世尊之所说
为增善法故 当修不放逸
若人先为恶 后能不放逸
是则照世间 云除月光显
忍辱无与等 不随嗔恚心
佛说能远离 是得不还道
有嗔如画水 或如画土石
若说超烦恼 初人则为胜
改恶修慈忍 第三则为上
最胜说众生 三种善恶语
初名引人心 美言如饴蜜
次名真实语 犹如妙华敷
后名不诚实 鄙浮如粪秽
慧者应分别 舍后修初二
从明明至终 从闇闇究竟
有从闇入明 或从明入冥
慧者应谛了 舍三升初明
有人生似熟 或复熟似生
或二俱生熟 明者谛分别
不视他妻色 视则母女想
如是犹生惑 当修不净观
心意善驰乱 当勤善守持
如人护胜闻 宝藏爱子命
当观五欲乐 犹如恶毒蛇
怨憎及刀火 方便修厌离
五欲生非义 犹如频婆果
覆相善欺诳 缚人住生死
智者当观察 弃舍勿染污
诸根常轻躁 驰散六尘境
若能善调伏 是则大勇健
是身为行厕 九道常流秽
穿漏难可满 薄皮隐不净
愚者为所欺 智士当厌离
如人病疥虫 向火欲除患
少乐后苦增 贪欲亦如是
能善知欲过 从是离众苦
欲见第一义 佛说观缘起
应当勤修习 最胜无过是
族姓身端严 多闻自缨络
若不修戒慧 此则非殊胜
能具二功德 无三犹奇特
利衰及毁誉 称讥与苦乐
八法不倾动 是则为圣王
莫为诸天神 沙门婆罗门
宗亲及宾客 害生造恶业
命终入地狱 独受彼不代
若人作恶业 不即受楚毒
命终受苦报 后悔将何及
信戒施多闻 智慧有惭愧
佛说不共财 余财一切共
博弈大聚会 懒惰习恶友
饮酒纵昏荡 夜游无羞耻
此六污名称 智者应远离
知足为大财 世尊所称说
若能修知足 虽贫贱大富
譬如多头龙 多头则多苦
自性结恨深 是名怨家妇
傲慢不承顺 名为轻夫妇
费用夫主财 是则名贼妇
慎哉贤丈夫 宜远此三妇
随顺为姊妹 爱乐为善友
安慰则为母 随意为婢使
此四贤良妻 则是夫眷属
饮食为汤药 无贪恚痴服
唯为止身苦 勿为肥放逸
昼则勤修业 初后夜亦然
中夜亦正念 无令空梦过
慈悲喜舍心 日夜常修习
设未出世间 其福胜梵天
离欲觉欢喜 苦乐修四禅
梵光净果实 受此诸天乐
若人少行恶 广修无量善
如以一把盐 投之大恒水
若人多行恶 少修净功德
如以多恶毒 置之小器食
五阴闇冥贼 劫人善珍宝
信五根力士 是能善守护
生老病死苦 所爱者别离
沦没不超度 斯由自业过
求生天解脱 当勤修正见
邪见虽行善 一切得苦果
无常苦不净 应当善观察
若不正思惟 四倒盲慧眼
端正色非我 我色亦非主
四阴亦复然 唯是空苦聚
非时非无因 亦非自性有
非自在天生 无明爱业起
身见戒取疑 是三障解脱
圣慧开脱门 自力不由他
净戒学禅定 精勤修四禅
增上戒心慧 常当勤修学
诸戒智三昧 悉入三学中
身念处大力 佛说一乘道
常当系心念 方便善守护
若忘是正念 则失诸善法
身命极浮脆 喻风吹水泡
梦觉难可保 出息无必旋
倏忽成微尘 当知无坚固
大地须弥海 七日皆烧然
廓然无遗烬 况复危脆身
无常不可依 亦非覆护法
是身不可怙 如何不生厌
譬如海盲龟 值遇浮木孔
畜生复人身 难得复过是
如何人道中 不修胜果业
宝器盛粪秽 是则愚痴人
已得人身宝 而用造恶行
当知此士夫 极愚复过是
得生有道国 遭遇善知识
正见心成就 宿命有功德
四宝轮具足 能出生死路
亲近善知识 具足修梵行
佛说如是人 心常得寂灭
邪见三恶趣 不闻佛法音
边地闇冥处 聋哑长寿天
王已离八难 得此无碍身
宜应修善业 方便求泥洹
生死长夜中 无量种种苦
展转作六亲 尊卑无常序
永劫生死中 未曾不为子
计饮慈母乳 量喻四大海
凡夫方受生 所饮复过是
一人从本来 积骨高须弥
所经诸人天 大地微尘数
先作转轮王 后复为仆使
或上为帝释 诸天所奉事
下生粪土中 往反亦无数
或时生天上 婇女极娱乐
目眩众妙色 耳闻万种声
触身皆细软 快乐难可名
后堕地狱中 苦毒靡不经
若生剑林树 身首随刃零
或游须弥顶 升降随所念
与众天女俱 沐浴曼陀池
宝华列庄严 清凉极快乐
复入沸灰河 烹煮悉糜烂
六天五欲欢 梵世离欲乐
死入无择狱 备受众苦毒
或作日月天 光明照四域
后生黑闇狱 不自见其形
王当然慧灯 勿复随长冥
八大地狱中 烧炙屠裂苦
备经众楚毒 无量不可譬
若人随痴惑 具造众恶业
出息未反间 闻是诸大苦
其心不惊怖 是则木石人
眼见报应像 复闻智者说
彼采佛经典 内心正思惟
则应大怖畏 何况身自经
一切受苦中 无择最大苦
一切受乐中 爱尽第一乐
日夜各三时 三百枪贯身
欲比无择苦 百千倍非譬
无量诸楚毒 求死不可得
受罪百千岁 恶业尽乃毕
不净苦果报 身口业为种
不种则不有 王宜断苦本
若堕畜生趣 系缚杀害苦
贪害狂乱心 怨结更相食
或为取珠宝 毛尾皮肉骨
由是丧身命 解剥断截痛
骏足有大力 穿颈服乘苦
狂逸不调驯 策勒而榜楚
饿鬼思饮食 所念未曾有
饥渴寒热迫 长夜无休息
或身如大山 咽口若针锋
饥渴内烧燃 对食食无从
或见粪脓唾 群走竞驰趣
到则自然灭 望绝增苦恼
饥渴煎其内 瘤瘿发痈疽
更共相撮搏 龃齰唼脓血
羸疮皮骨连 裸形被长发
身长若枯木 炽焰从口出
还自焚其身 状烧多罗树
处夏希夜凉 月光增其热
在冬思昼温 日出逾冰结
向树果即消 趣河水辄竭
经万五千岁 业持命不绝
久受无量苦 斯由宿罪缘
种种诸恼逼 纯苦初无间
贪惜极悭著 佛说饿鬼因
生天虽快乐 福尽极大苦
斯非贤圣果 慧者所不怙
身体不光泽 不乐本所座
华冠卒萎落 尘垢忽著身
腋下流汗汁 当知死时至
善趣净业尽 复堕三恶道
或生阿修罗 贪嫉常苦恼
虽有智聪明 终不见真谛
生死六趣中 轮转常不息
胜法不受生 生者众苦器
假令顶火然 正意慎勿念
不受后有业 专心勤修习
戒品禅定慧 寂静调不动
当求涅槃道 究竟离生死
念择及精进 喜猗三昧舍
此七菩提分 清净甘露道
无智则不禅 无禅亦不智
是二俱成就 能出生死流
无边大苦海 视如牛迹水
十四无记论 佛说不应思
是非安隐道 亦非寂灭处
无明缘诸行 即缘彼生识
名色从识起 六入因名色
六入生六触 从触起诸受
诸受为爱因 从爱生四取
四取生三有 因有爱后生
从生致老死 忧悲诸苦恼
无量众苦聚 生尽则都灭
最胜所显示 甚深缘起法
若能正观察 真实见之上
如是真实见 是则为见佛
正见正思惟 正语正业命
正念正方便 及正三摩提
八分圣贤道 寂灭当修习
生为真谛苦 恩爱则是集
苦灭名解脱 到彼谓八道
为见彼真谛 常勤修正智
虽处五欲乐 慧者能出离
能证正法者 皆从凡夫起
不从虚空堕 亦不从地出
明哲无畏王 领要不待烦
宜修正法桥 越度生死渊
如上诸深法 出家犹难精
况复御世主 而能具足行
随时渐修习 勿令日空过
一切人修善 常生随喜心
自行三种业 正回向佛道
当于未来世 受此无量福
常生天人中 得为自在王
与大菩萨众 游戏诸神通
方便化众生 严净佛国土
施戒慧为种 往返人天中
无垢净名称 流布十方国
世间导人主 上生化天王
令舍五欲乐 远离诸放逸
众生迷正济 漂浪随四流
无量生死苦 度令至彼岸
缘此成佛道 究竟大涅槃
劝发诸王要偈
-1803 39.P1012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教迹义记 (2卷)〖唐 法崇述〗
大正藏 No. 1803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教迹义记唐 法崇述2卷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曩者佛陀波利三藏远涉流沙。礼谒五台大圣文殊垂诲。重还西域赍斯经来。然则东方。救济方便。盖无过于斯经也。先历五译。未有释家玄诠微趣将..
-1802 39.P1004 十一面神咒心经义疏 (1卷)〖唐 慧沼撰〗
大正藏 No. 1802 十一面神咒心经义疏唐 慧沼撰1卷十一面神咒心经义疏夫至理幽寂言形之表。而灵智妙应玄感之机。炎向情风忽动慈极之妙观。电影身云流光悲重之珠王。感起东刹应从西兴。每感必应如谷神响。酬而现形如镜..
-1801 39.P0977 请观音经疏阐义钞 (4卷)〖宋 智圆述〗
大正藏 No. 1801 请观音经疏阐义钞宋 智圆述4卷请观音经疏阐义钞序此疏自智者演说。章安记录。古来人师无闻赞述。既传授道息。后学往往有不知其名者。知其名而未尝披其卷者。於乎斯文之未丧也。一线尔。吾不肖而实痛..
-1800 39.P0968 请观音经疏 (1卷)〖隋 智顗说.灌顶记〗
大正藏 No. 1800 请观音经疏隋 智顗说灌顶记1卷请观音经疏隋天台智者大师说弟子顶法师记此经从人法以标名。人是至慈之大士。法是至良之神咒。人有二义。一通二别。别是观音之胜名。通是菩萨之嘉号。别又二义。一能二..
-1799 39.P0823 首楞严义疏注经 (20卷)〖宋 子璇集〗
大正藏 No. 1799 首楞严义疏注经宋 子璇集10卷首楞严经疏序中散大夫守御史中丞充理检使权判吏部流内铨上护军琅玡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九百户实食封二百户赐紫金鱼袋王随撰大佛顶密因了义首楞严经者。乃竺干之洪范。法苑..
-1798 39.P0808 金刚顶经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门义诀 (1卷)〖不空撰〗
大正藏 No. 1798 金刚顶经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门义诀唐 不空撰1卷金刚顶经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门义诀卷上此瑜伽经大分为二。初偈颂总相归赞。次长行等自他利行。于诸颂中复分为二。初偈四句普归命三宝(应知)次下别归圣会。..
-1797 39.P0790 大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疏 (2卷)〖唐 不可思议撰〗
大正藏 No. 1797 大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疏唐 不可思议撰2卷大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疏卷上零妙寺僧释不可思议撰稽首毗卢遮那佛实相法智缘起法圣者妙音阿阇梨垂恩令证法性海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供养次第法真言行..
-1796 39.P0579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20卷)〖唐 一行记〗
大正藏 No. 1796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唐 一行记20卷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第一沙门一行阿阇梨记入真言门住心品第一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者。梵音毗卢遮那者。是日之别名。即除暗遍明之义也。然世间日则有方分。若照..
-1795 39.P0524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 (4卷)〖唐 宗密述〗
大正藏 No. 1795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唐 宗密述2卷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序金紫光禄大夫守中书侍郎尚书门下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裴休撰夫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所谓真净明妙虚彻灵通。卓然而..
-1794 39.P0516 注四十二章经 (1卷)〖宋 真宗皇帝注〗
大正藏 No. 1794 注四十二章经宋 真宗皇帝注1卷佛教西来玄化应运略录宋正议大夫安国军节度使开国侯程辉编准五分律说。释迦牟尼佛。生中印土迦维罗城刹帝利家。父名白净饭王。母号摩耶。右胁而生紫磨金色不绍王位。十..
-1793 39.P0512 温室经义记 (1卷)〖隋 慧远撰〗
大正藏 No. 1793 温室经义记隋 慧远撰1卷温室经义记沙门释慧远撰此经开首。须知六要。一知教大小。教有二藏。备如常辨。此经大乘菩萨藏收。二须知教局渐及顿。小教名局。大乘法中从小入者名之为渐。不藉小入名之为顿..
-1792 39.P0505 佛说盂兰盆经疏 (2卷)〖唐 宗密述〗
大正藏 No. 1792 佛说盂兰盆经疏唐 宗密述2卷佛说盂兰盆经疏上充国沙门宗密述始于混沌。塞乎天地。通人神。贯贵贱。儒释皆宗之。其唯孝道矣。应孝子之恳诚。救二亲之苦厄。酬昊天恩德。其唯盂兰盆之教焉。宗密罪衅早..
-1791 39.P0433 注大乘入楞伽经 (10卷)〖宋 宝臣述〗
大正藏 No. 1791 注大乘入楞伽经宋 宝臣述10卷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一并序([宋、时])东都沙门(宝臣)述达磨西来。本自不立文字。楞伽东付。以印传佛心宗。虽丛林此话大行。而衲子犹患幽眇。粤有实叉难陀大德。出于李..
-1790 39.P0425 入楞伽心玄义 (1卷)〖唐 法藏撰〗
大正藏 No. 1790 入楞伽心玄义唐 法藏撰1卷入楞伽心玄义一卷西明寺沙门法藏撰将释此经十门分别。一教起所因。二藏部所摄。三显教差别。四教所被机。五能诠教体。六所诠宗趣。七释经题目。八部类传译。九义理分齐。十..
-1789 39.P0343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8卷)〖明 宗泐 如[王巳]同注〗
大正藏 No. 1789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明 宗泐.如玘同注4卷钦录洪武十一年七月初十日天界善世禅寺住持(宗泐)演福教寺住持(如玘)持奉新注楞伽经。同考功监令李永等官于西华楼进呈御览当日钦奉圣旨这经好生注得停当。..
-1788 39.P0175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10卷)〖唐 慧沼撰〗
大正藏 No. 1788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唐 慧沼撰6卷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一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翻经沙门慧沼撰诸有三德圆群生正调御所证演真教深妙诸法门随学圣贤僧净信归依者我今赞斯典弘法益自他回向大菩提共生登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