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8 31.P0063 唯识论 (1卷)〖后魏 瞿昙般若流支译〗
大正藏 No. 1588 唯识论
天亲菩萨造 后魏 瞿昙般若流支译
1卷
唯识论一卷(一名破色心论)
天亲菩萨造
后魏瞿昙般若流支译
唯识无境界 以无尘妄见
如人目有翳 见毛月等事
若但心无尘 离外境妄见
处时定不定 人及所作事
处时等诸事 无色等外法
人梦及饿鬼 依业虚妄见
如梦中无女 动身失不净
狱中种种主 为彼所逼恼
畜生生天中 地狱不如是
以在于天上 不受畜生苦
若依众生业 四大如是变
何故不依业 心如是转变
业熏于异法 果云何异处
善恶熏于心 何故离心说
说色等诸入 为可化众生
依前人受法 说言有化生
依彼本心智 识妄取外境
是故如来说 有内外诸入
观虚妄无实 如是入我空
观于诸异法 入诸法无我
彼一非可见 多亦不可见
和合不可见 是故无尘法
六尘同时合 尘则有六厢
若六唯一处 诸大是一尘
若微尘不合 彼合何所成
言微尘无厢 能成则有厢
有法方所别 彼不得言一
影障若非大 则彼二非彼
若一行不次 取舍亦不同
差别无量处 微细亦应见
现见如梦中 见所见不俱
见时不分别 云何言现见
先说虚妄见 则依彼虚忆
见虚妄梦者 未寤则不知
迭共增上因 彼此心缘合
无明覆于心 故梦寤果别
死依于他心 亦有依自心
及种种因缘 破失自心识
经说檀拏迦 迦陵摩灯国
仙人嗔故空 是故心业重
诸法心为本 诸法心为胜
离心无诸法 唯心身口名
他心知于境 不如实觉知
以非离识境 唯佛如实知
作此唯识论 非我思量义
诸佛妙境界 福德施群生
问曰。此初偈者明何等义。答曰。凡作论者皆有三义。何等为三。一者立义。二者引证。三者譬喻。立义者。如偈言。唯识无境界故。引证者。如偈言。以无尘妄见故。譬喻者。如偈言。如人目有翳见毛月等事故。又复有义。如大乘经中说三界唯心。唯是心者。但有内心无色香等外诸境界。此云何知。如十地经说。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故。心意与识及了别等。如是四法义一名异。此依相应心说。非依不相应心说。心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相应心。二者不相应心。相应心者。所谓一切烦恼结使受想行等诸心相应。以是故言。心意与识及了别等义一名异故。不相应心者。所谓第一义谛常住不变自性清净心故。言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是故偈言。唯识无境界故。已明立义。次辩引证。问曰。以何事验得知色等外境界无。但有内心能虚妄见前境界也。答曰。偈言以无尘妄见故。无尘妄见者。明毕竟无色等境界。但有内心妄生分别。能见色等外诸境界。已明引证。次显譬喻。
问曰。若无色等外境界者。为但有言说。为亦有譬况。答曰。偈言如人目有翳见毛月等事故。此明何义。譬如人目或有肤翳热气病等。是故妄见种种诸事。于虚空中睹见毛炎等见第二月。及以梦幻乾闼婆城。如是等法实无前事。但虚妄见而有受用色香味等。外诸境界皆亦如是。无始世来内心倒惑妄见有用。实无色等外诸境界。问曰。偈言。
若但心无尘 离外境妄见
处时定不定 人及所作事
此偈明何义。若离色等外诸境界虚妄见者。以何义故。于有色处眼则见色。余无色处则不见色。又复有难。若无色等外诸境界虚妄见者。以何义故。即彼见处于有色时眼则见色。于无色时则不见色。又复有难。若无色等外诸境界虚妄见者。如是则应一切时见。若不如是应一切时悉皆不见。是故偈言。若但心无尘离外境妄见处时定不定故。又复有难。若无色等外诸境界虚妄见者。以何义故。多人共集同处同时。于有色处则同见色。于无色处则同不见。又复有难。若无色等外诸境界虚妄见者。以何义故。眼翳之人。妄见日月毛轮蝇等。净眼之人。则不妄见。又复有难。若等无有色香味等外诸境界虚妄见者。以何义故。眼翳之人。所见日月毛轮蝇等皆悉无用。净眼之人。有所见者皆悉有用。又复有难。若等无有色香味等外诸境界虚妄见者。以何义故。梦中所见饮食饥饱刀杖毒药。如是等事皆悉无用。寤时所见饮食饥饱刀杖毒药。如是等事皆悉有用。又复有难。若等无有色香味等外诸境界虚妄见者。以何义故。乾闼婆城实无有城而无城用。自余城者皆实有城而有城用。以是义故。色香味等外诸境界皆悉实有。不同翳梦乾闼婆城等。是故处时人所作业皆是实有。不同梦等。是故偈言。处时定不定人及所作事故。答曰。偈言。
处时等诸事 无色等外法
人梦及饿鬼 依业虚妄见
此偈明何义。汝言。以何义故。于有色处眼则见色。余无色处不见色者。此义不然。何以故。以彼梦中于无色处则见有色于有色处不见色故。又汝言。以何义故。即彼见处于有色时眼则见色。若无色时不见色者。汝以何义故。于彼梦中一处见有聚落城邑及男女等。或即彼处聚落城邑及男女等皆悉不见。或时有见。或时不见。非是常见。又汝言。若无色等外诸境界虚妄见者。如是则应。一切时见。若不如是应一切时不见者。此义不然。何以故。有于处时无色香等外诸境界。亦有同处同时同见。亦有同处同时不见。是故偈言。人梦及饿鬼依业虚妄见故。此明何义。以汝向言若无色等外诸境界。云何有时处等见不见者。此义不成。是虚妄说。何以故。以应离色等外诸境界。时处等事皆悉成故。又汝言。以何义故。多人共集同处同时。于有色处则同见色。于无色处则同不见。又汝言。眼翳之人妄见日月毛轮蝇等。净眼之人不妄见者。此义不然。何以故。如饿鬼等离色香等外诸境界。处时人等一切皆成。此义云何。如饿鬼等。或百同业。或千同业。同见河中皆悉是脓。或皆见血。或见小便。或见大便。或见流铁。或见流水。而两岸边多有众人。执持刀杖守掌防护不令得饮。此则远离色声香等外诸境界而虚妄见。是故偈言。人梦及饿鬼依业虚妄见故。又汝言。以何义故。眼翳之人所见日月毛轮蝇等皆悉无用。净眼之人皆悉有用。梦中所见饮食饥饱刀杖毒药。如是等事皆悉无用。寤时所见饮食饥饱刀杖毒药。如是等皆悉有用。又汝言。以何义故。乾闼婆城实无有城而无城用。自余城者皆实有城而有城用者。此义不然。何以故。又偈言。
如梦中无女 动身失不净
狱中种种主 为彼所逼恼
此偈明何义。如人梦中实无女人而见女人与身交会漏失不净。众生如是。无始世来。虚妄受用色香味等外诸境界。皆亦如是实无而成。以如是等种种譬喻。离色香等外诸境界。有处时人所作业等四种事成。又复更有一种譬喻。离色香等外诸境界四种事成。皆虚妄不实。是故偈言。狱中种种主为彼所逼恼故。此明何义。彼四种事离色香等外诸境界。一切皆成。云何皆成。如地狱中无地狱主。而地狱众生依自罪业见地狱主。彼地狱主与种种苦。而起心见。此是地狱。此是地狱处此是地狱时。此是夜时此是昼时。此中前时此中后时。彼是地狱主。我是作罪人。以恶业故见狗见乌。或见铁钩或见两羊。或见两山从两边来逼罪人身。或见剑树罪人上时剑刃向下罪人下时刃剑向上周匝而有。何以故。以业同故。同共聚集皆悉同见同受果报。若业不同。则不同集亦不同见不同受苦。以是义故。汝言处时定不定人及所作事。应有色等外诸境界。处时及人所作业等皆是实者。彼亦虚妄。以是义故。处时及身所作业等此四种事。唯以一种地狱譬喻皆成虚妄。应如是知。问曰。地狱中主乌狗羊等。为是众生为非众生。答曰。非是众生。
问曰。以何义故非是众生。答曰以不相应故。此以何义。有五种义。彼地狱主及乌狗等非是众生。何等为五。一者如地狱中罪众生等受种种苦。地狱主等若是众生。亦应如是受种种苦。而彼一向不受如是种种苦恼。以是义故。彼非众生。二者地狱主等若是众生。应迭相杀害。不可分别此是罪人此是主等。而实不共递相杀害。可得分别此是罪人此是狱主。以是义故。彼非众生。三者地狱主等若是众生。形体力等应递相杀害。不应偏为受罪人畏。而实偏为罪人所畏。以是义故。彼非众生。四者彼地狱地常是热铁。地狱主等是众生者。不能忍苦。云何能害彼受罪人。而实能害彼受罪人。以是义故。彼非众生。五者地狱主等若是众生。非受罪人不应于彼地狱中生。而实生于彼地狱中。以是义故。彼非众生此以何义。彼地狱中受苦众生。造五逆等诸恶罪业于彼中生。地狱主等不造恶业云何生彼。以如是等五种义故。名不相应。
问曰。若彼主等非是众生。不作罪业不生彼者。云何天中得有畜生。此以何义。如彼天中有种种鸟诸畜生等生在彼处。于地狱中何故不尔。畜生饿鬼种种杂生令彼为主。答曰偈言。
畜生生天中 地狱不如是
以在于天上 不受畜生苦
此偈明何义。彼畜生等生天上者。彼于天上器世间中有少分业。是故于彼器世间中受乐果报。彼地狱主及乌狗等不受诸苦。以是义故。彼地狱中无有实主及乌狗等。除罪众生。
问曰。若如是者。地狱众生依罪业故外四大等种种转变。形色力等胜者名主及乌狗等。云何名为四大转变。彼处四大种种转变。动手脚等及口言说。令受罪人生于惊怖。如有两羊从两边来共杀害彼地狱众生。见有诸山或来或去杀害众生。见铁树林见棘林等。罪人上时树刺向下。罪人下时树刺向上。以是义故。不得说言唯有内心无外境界。答曰。偈言。
若依众生业 四大如是变
何故不依业 心如是转变
此偈明何义。汝向言依罪人业。外四大等如是转变。何故不言依彼众生罪业力故内自心识如是转变。而心虚妄分别说言外四大等如是转变。又偈言。
业熏于异法 果云何异处
善恶熏于心 何故离心说
此偈明何义。以汝虚妄分别说言。依彼众生罪业力故。外四大等如是转变。生彼罪人种种怖等。以何义故。不如是说。依彼众生罪业力故。内自心识如是转变。是故偈言。业熏于异法果云何异处故。此以何义。彼地狱中。受苦众生所有罪业。依本心作还在心中。不离于心。以是义故。恶业熏心还应心中受苦果报。何以故。以善恶业熏于心识。而不熏彼外四大等。以四大中无所熏事。云何虚妄分别说言四大转变。于四大中受苦果报。是故偈言。
善恶熏于心 何故离心说
问曰。如汝向说。何故不言依彼众生罪业力故内自心识如是转变。而心虚妄分别说言外四大等如是转变者。此以何义。以有阿含证验知故。言阿含者。谓佛如来所说言教。此以何义。若但心识虚妄分别见外境界。不从色等外境界生眼识等者。以何义故。如来经中说眼色等十二种入。以如来说十二入故明知应有色香味等外境界也。答曰。偈言。
说色等诸入 为可化众生
依前人受法 说言有化生
此偈有何义。以汝向言。以有阿含证验知故。色香味等十二入外诸境界皆悉是有。若如是者。彼所引经义则不然。何以故。以复有余修多罗中如来依彼心业相续不断不绝。是故说有化生众生又复有余修多罗中说言。无我无众生无寿者。唯因缘和合有诸法生。是故偈言。依前人受法说言有化生故。如来如是。说色等入。为令前人得受法故。以彼前人未解因缘诸法体空。非谓实有色香味等外诸境界。是故偈言。说色等诸入为可化众生故。
问曰。若实无有色等入者。以何义故。如来经中作如是说。答曰。偈言。
依彼本心智 识妄取外境
是故如来说 有内外诸入
此偈明何义。唯是内心虚妄分别。见有色等外诸境界。此依无始心意识等种子转变。虚妄见彼色香味等外诸境界。是故如来依此虚妄二种法故。作如是说。何者为二。一者本识种子。二者虚妄外境界等。依此二法。如来说有眼色等入。如是次第乃至身触。以虚妄心依无始来心意识等种子转变。虚妄见彼色香味等外诸境界。是故如来依此虚妄二种法故。作如是说。何者为二。一者本识种子。二者虚妄外境界等。依此二法。如来说有身触等入。如是次第。是故偈言。依彼本心智识妄取外境。是故如来。说有内外诸入故。
问曰。若依如是义。说有何功德利益。答曰。偈言。
观虚妄无实 如是入我空
观于诸异法 入诸法无我
此偈明何义。为令声闻解知因彼六根六尘生六种识。眼识见色。乃至身识觉触。无有一法是实见者。乃至无有一法是实觉者。为令可化诸众生等作是观察入人无我空。是故偈言。观虚妄无实如是入我空故。观于诸异法入诸法无我者。此下半偈复明何义。观于诸异法者。菩萨观察唯有内识。云何观察。谓菩萨观无外六尘唯有内识。虚妄见有内外根尘。而实无有色等外尘一法可见。乃至实无一触可觉。如是观察。得入因缘诸法体空。
问曰。若一切法毕竟无者。何故向言。唯有识等。若尔彼识等。亦应是无。何故说言唯有内识。答曰。我不说言一切诸法皆毕竟无。如是则入诸法无我。
问曰。若尔云何入法无我。答曰。为遮虚妄法故。遮虚妄法者。以诸外道一切凡夫虚妄分别。实有色等一切法体。为欲遮彼虚妄分别故。说色等一切诸法毕竟空无。非无言处皆悉空无。无言处者。所谓诸佛如来行处。如是唯有真识更无余识。不能如是分别观察入于识空。如是依识说入一切诸法无我。非谓一向谤真识我。说言无有佛性实识。
问曰。如汝向言。唯有内识无外境界。若尔内识为可取为不可取。若可取者。同色香等外诸境界。若不可取者。则是无法。云何说言。唯有内识无外境界。答曰。如来方便渐令众生得入我空及法空故说有内识。而实无有内识可取。若不如是。则不得说我空法空。以是义故虚妄分别。此心知彼心。彼心知此心。
问曰。又复有难。云何得知。诸佛如来依此义故。说有色等一切诸入。而非实有色等诸入。又以识等能取境界。以是义故。不得说言无色等入。答曰。偈言。
彼一非可见 多亦不可见
和合不可见 是故无尘法
此偈明何义。汝向说言。色等诸入皆是实有。何以故。以识能取外境界者。此义不然。何以故。有三义故无色等入。何等为三。一者为实有一微尘。如彼外道卫世师等虚妄分别。离于头目身分等外。实有神我。微尘亦尔。离色香等实有不耶。二者为实有多微尘差别。可见不耶。三者为多微尘和合。可见不耶。此明何义。若实有彼一微尘者。则不可见。如彼外道卫世师等虚妄分别。离于头目身分等外。有一神我不可得见。微尘亦尔。离色香等不可得见。是故无一实尘可见。是故偈言。彼一非可见故。若实有多微尘差别者。应一一微尘历然可见。而不可见。以是义故多尘差别亦不可见。是故偈言。多亦不可见故。若多微尘和合可见者。此亦不然。何以故。以一微尘实无有物故。云何和合。是故不成。是故偈言。和合不可见是故无尘法故。问曰。云何不成。答曰。偈言。
六尘同时合 尘则有六厢
若六唯一处 诸大是一尘
此偈明何义。若诸微尘从六方来六尘和合。若如是者尘有六方。若有六方则有六厢。又若微尘有六处所者不容余尘。是故偈言。六尘同时合尘则有六厢故。若六微尘唯一处者。一微尘处有六微尘。若如是者。六尘一处。若一处者则六微尘不可得见。何以故。彼此微尘无差别故。若如是者。一切粗物山河等事亦不可见。是故偈言。若六唯一处诸大是一尘故。一尘者无物如向前答。一多和合不可得见故。罽宾国毗婆沙问曰。我无如是过失。何以故。以我微尘无六方厢。以离色香味触而与粗物和合成四大等一切粗物。答曰。偈言。
若微尘不合 彼合何所成
言微尘无厢 能成则有厢
此偈明何义。为微尘和合成四大等。为离微尘别成四大。此明何义。若以微尘成四大者。不得说言微尘无厢不相和合。若离微尘成四大者。彼四大是谁家四大。若如是者。不得说言微尘无六厢。是故偈言。若微尘不合彼合何所成故。此明何义。若彼微尘不相和合成四大者。不得说言尘无六厢与粗物合成四大等。汝言与粗物合成四大者。但有言说都无实事。是故微尘不成一物。若彼微尘不成一物。说言成彼四大等物。悉皆虚妄。是故偈言。微尘无六厢能成则有相故。又偈言。
有法方所别 彼不得言一
影障若非大 则彼二非彼
此偈明何义。汝向说言微尘和合。此义不然。何以故。偈言有法方所别彼不得言一故。有法方所别者。东方所有微尘方处。异于西方微尘方处。西方所有微尘方处。异于东方微尘方处。如是乃至上方下方微尘方处皆亦如是。若微尘体如是差别。云何言一。是故偈言。有法方所别彼不得言一故。影障若非大者。此明何义。若一一微尘无方处者。以何义故。东方日出西方有影。日在西方东方有影。若微尘无东西方相。以何义故。日照一厢不照余厢。是故微尘不成诸大。是故偈言。影障若非大故。则彼二非。彼者何者为二。一光照处。二影障处。此明何义。若彼微尘不障此尘。则不得言尘有方所。何以故。以微尘无方所分处十方差别。以彼东方微尘来者。不能障于西方微尘。西方微尘亦不能障于东方微尘。若彼此尘不相障者。则一切尘聚在一处。若一切尘聚在一处者。是则无处。以是义故。一切四大皆是微尘。皆微尘者。则不可见。如向所说。
问曰。何故不说四大影障。乃言微尘有影障耶。答曰。我还问汝。为离微尘别有四大。但说四大有影障耶。问曰。难者释云。不离微尘而有影障。答曰。不离微尘有四大者。则非四大有影障也。以何义故。不言微尘自有影障非四大等有影障耶。
问曰。为是微尘有影障。为是四大有影障耶。且置是事不须分别。而色等入相不全令无。答曰。我还问汝。以何等法是诸入相。
问曰。难者释言。眼等境界青黄赤白。如是等法此是诸入相。答曰。我意正为思惟此事欲益众生。何故眼等内入取青黄等外诸境界。为是一物为是多物。若是多物向已说多不可得见。若是一物亦不可取。偈言。
若一行不次 取舍亦不同
差别无量处 微细亦应见
此偈明何义。若纯一青物不杂黄等。若人分别眼境界者。行于地中不得说言有次第行。是故偈言。若一行不次故。此句明何义。若纯一青是一物者。举一足时即应遍蹑一切青处。以不遍蹑是故非一。取舍亦不同者。此句明何义。若纯一青物者。举足步时。何故唯当足所蹑处足未蹑处及步中间所有空处。以何义故。不一时蹑而有到处。有不到处。又若一物。则不得言足蹑此处不摄彼处。是故偈言。取舍亦不同故。差别无量处者。此句明何义。若纯青一段是一物者。以何义故。有多差别。象马车等不共一处。若是一者。白象住处亦应有马住。若尔不应有象马等住处差别。又若一者以何义故。象所到处马等不到。又若一者。象马中间何故有空。是故偈言。差别无量处故。微细亦应见者。此句明何义。若彼青等是一物者。于彼水等诸青物中。有青色等粗细诸虫。以何义故。但见粗虫不见细虫。是故偈言。微细亦应见故。
问曰。以何义故。意识思惟彼青黄等。答曰。以汝向言虚妄分别诸入等相青等境界以为实有。是故我观微尘差别。而彼微尘不成一物。不成一故色等境界眼等不取。是故成我。唯有内识无外境界。问曰。依信说有。信者有四种。一者现见。二者比知。三者譬喻。四者阿含。此诸信中现信最胜。若无色等外境界者。云何世人言我现见此青等物。答曰。偈言。
现见如梦中 见所见不俱
见时不分别 云何言现见
此偈明何义。我已先说梦见虚妄。诸凡夫人烦恼梦中有所见事皆亦如是。是故偈言。现见如梦中故。见所见不俱者。此句明何义。如现见色不知色义。此明何义如彼现见青色等时。作如是念。我虽现见青黄色等。彼时不见青色等义。何以故。以于后时意识分别然后了知。意识分别时无眼等识。以眼等识于先灭故。云何说言。我现见彼青黄色等。于佛法中无如是义。何以故。以一切法念念不住故。以见色时。无彼意识及以境界。意识起时。无彼眼识及以境界。以是义故。不得说言于四信中现信最胜。是故偈言。见所见不俱见时不分别云何言现见故。
问曰。此义不然。何以故。以凡所见外境界者。先眼识见。后时意识忆念了知。是故必有色香味等外诸境界。以是义故。不得言无彼外境界。何以故。以见青等外诸境界。名为现见青等境界。答曰。此义不然。何以故。汝向说言。先眼识见。后时意识忆念了知。此义不成。何以故。我已先说。内自心识虚妄分别有外境界。而无色等外诸境界。向说眼识虚妄分别。如说梦中一切所见。依彼前时虚妄分别。后时意识思惟忆念。此以何义。依彼前时虚妄分别色等境界。虚妄眼识起心相应。虚妄意识虚妄分别。作是思惟。我分别知青等境界故。不得言眼见境界意识分别。以是义故。眼识见色后时忆念。此义不成。
问曰。如梦见色虚妄忆念。寤时亦尔虚妄分别。若如是者以何义故。世人见梦皆知虚妄。寤时所见皆不虚妄。是故寤时所见色等。不同梦时虚妄所见。答曰偈言。
先说虚妄见 则依彼虚忆
见虚妄梦者 未寤则不知
此偈明何义。汝向说言。如梦见色皆是虚妄。寤时所见皆不如是。此比决者义不相应。何以故。以梦见者当未寤时皆谓为实。及至寤时方知虚妄。是故偈言。见虚妄梦者未寤则不知故。如是世间诸凡夫人。为无始来虚妄颠倒分别集熏无明睡梦。梦中不实虚妄分别。见外境界谓以为实。以梦寤者见彼境界皆是虚妄。此以何义。以得出世对治实智无有分别。如实觉知一切世间色等外法皆是虚妄。依彼出世清净实智。便得世间及出世间胜智现前。如实知见一切境界皆悉虚妄。如是义者与梦不异。问曰。若但自心如是转变。虚妄分别见外境界。彼无实者。以何义故。遇善知识闻说善法。值恶知识闻说恶法。若无一切外境界者。彼云何说。若不说者云何得闻。若不闻者此云何成。答曰。偈言。
迭共增上因 彼此心缘合
无明覆于心 故梦寤果别
此偈明何义。一切众生虚妄分别思惟忆念彼说我闻。依彼前人说者意识。于此听人闻者意识。起如是心。彼说我闻。而实无有彼前境界。是故偈言迭共增上因彼此心缘合故。问曰。若如梦中虚妄心识无实境界。寤亦尔者。以何义故。梦中寤中行善恶法爱与不爱果报不等。
答曰。偈言无明覆于心故梦寤果别故。此明何义我已先说。唯有内心无外境界。以梦寤心差别不同。是故不依外境界等。成就善业不善业故。问曰。若彼三界唯是内心。无有身口外境界者。以何义故。屠猎师等杀害猪羊及牛马等。若彼非是屠猎师等杀害猪羊牛马等者。以何义故。屠猎师等得杀生罪。是故应有外色香等身口境界。答曰。偈言。
死依于他心 亦有依自心
依种种因缘 破失自心识
此偈明何义。如人依鬼毗舍阇等是故失心。或依自心是故失心。或有忆念爱不爱事是故失心。或有梦见鬼著失心。或有圣人神通转变前人失心。如经中说。大迦旃延比丘。令娑罗那王见恶梦等。又毗尼中有一比丘。夜蹈瓜皮谓杀虾蟆死入恶道。是故偈言。依种种因缘破失自心识故。死依于他心亦有依自心者。此云何知。以依仙人嗔心嗔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故杀余众生。此依他心他众生心。虚妄分别命根谢灭。以彼身命相续断绝。应如是知。又偈言。
经说檀拏迦 迦陵摩灯国
仙人嗔故空 是故心业重
此偈明何义。若有死者不依他心不依自心。若如是者。以何义故。如来欲成心业为重。是故经中问优波离长者言。长者。汝颇曾闻。以何因缘檀拿迦国。迦陵迦国。摩灯伽国。旷野空寂无有众生及草木等。优波离长者白佛言。瞿昙。我昔曾闻。依仙人嗔心。杀害如是无量众生。是故得知唯有意业。若不尔者。如来何故于诸经中作如是说。是故偈言。经说檀拏迦迦陵摩灯国仙人嗔故空故。
问曰。依仙人嗔心。信仙人鬼杀害如是三国众生。非依仙人嗔心而死。答曰。如来于汝外道经中。问久学尼乾子言。于三业中何业为重。久学尼乾子答如来言。身业为重。佛言尼乾子。此彼城中所有众生为多为少。久学外道言。无量无边不可数知。佛言。尼乾子。若有恶人欲杀害此诸众生者。几日可杀。尼乾子言。非是一年二年可杀。佛告久学尼乾子言。摩灯伽等三国众生。汝颇曾闻云何而死。为身业杀为意业杀。尼乾子言。瞿昙。我昔曾闻。仙人嗔心以意业杀尔数众生。佛言。尼乾子。若如是者。云何而言身业为重。尼乾子言。如是如是。我不审谛谬闻而说。以是义故证成我义。三界唯心无身口业。此以何义。如世人言。贼烧山林聚落城邑不言火烧。此义亦尔。唯依心故善恶业成。以是义故。经中偈言。
诸法心为本 诸法心为胜
离心无诸法 唯心身口名
唯心身口名者。但有心识无身口业。身口业者但有名字。实是意业身口名说。闻曰。若但有心无外境界。此义不然。何以故。他心智者。观察他心他众生心。是外境界。云何说言无外境界。又复有难。他心智者。为实知心为不实知。若不知者。云何说言知于他心。若实知者。云何说言无外境界。答曰。偈言。
他心知于境 不如实觉知
以非离识境 唯佛如实知
此偈明何义。他心智者不如实知。何以故。以自内心虚妄分别。以为他心不能了知。何以故。以自心意意识杂故。是故偈言。他心知于境不如实觉知以非离识境故。
问曰。为一切圣人皆不能知他众生心。为有知者。答曰。偈言。唯佛如实知故。此明何义。如彼佛地如实果体无言语处胜妙境界。唯佛能知余人不知。以彼世间他心智者于彼二法不如实知。以彼能取可取境界虚妄分别故。彼世间人虚妄分别此唯是识。无量无边甚深境界。非是心识可测量故。偈言。
作此唯识论 非我思量义
诸佛妙境界 福德施群生
此偈明何义。此是诸佛甚深境界。非是我等思量所知。何以故。以彼非是心意意识思量境界故。若如是者。是谁境界。偈言诸佛妙境界故。此明何义。唯诸佛如来。以一切种智。于一切所知境界。皆如实而知故。
唯识论一卷
-1768 38.P0230 涅槃经游意 (31卷)〖隋 吉藏撰〗
大正藏 No. 1768 涅槃经游意隋 吉藏撰1卷涅槃经游意沙门吉藏撰就此经有南北二本。广略不同。北方旧本或有三十三或三十者。品唯有十三。南土文卷有三十六。有二十五品。其间文义浩博。岂可详写。故经云。一恒二恒始仿..
-1767 38.P0041 大般涅槃经疏 (33卷)〖隋 灌顶撰〗
大正藏 No. 1767 大般涅槃经疏隋 灌顶撰33卷科南本涅槃经序元崇圣院传天台宗教校经沙门师正述吾佛大圣人。最后双林会上。为末世比丘普及大地众生明心见性。而说是经也。备明戒检。广开常宗。摩诃止观。依之为扶律显..
-1766 38.P0015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 (4卷)〖宋 智圆述〗
大正藏 No. 1766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宋 智圆述4卷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序夫涅槃无方。佛性无体。而菩萨见之谓之假。二乘见之谓之空。凡夫日用而不知。故如来之道鲜矣。古者能仁大觉愍群机之未悟也。于是仰观妙理。俯立嘉号..
-1765 38.P0001 大般涅槃经玄义 (2卷)〖隋 灌顶撰〗
大正藏 No. 1765 大般涅槃经玄义隋 灌顶撰2卷大般涅槃经玄义卷上隋天台沙门灌顶撰夫正道幽寂无始无终。妙理虚玄非新非故。无始而言其始者。谓之无明生死。无终而语其终者。即是种智涅槃。无明生死本自有之名之为故。..
-1764 37.P0613 大般涅槃经义记 (10卷)〖隋 慧远述〗
大正藏 No. 1764 大般涅槃经义记隋 慧远述10卷大般涅槃经义记卷第一(之上)隋净影寺沙门释慧远述圣教万差。要唯有二。谓声闻藏及菩萨藏。教声闻法名声闻藏。教菩萨法名菩萨藏。声闻藏中所教有二。一声闻声闻。二缘觉..
-1763 37.P0377 大般涅槃经集解 (71卷)〖梁 宝亮等集〗
大正藏 No. 1763 大般涅槃经集解梁 宝亮等集71卷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一(序经题)皇帝为灵味寺释宝亮法师制义疏序。道生法师 僧亮法师 法瑶法师 昙济法师 僧宗法师 宝亮法师 智秀法师 法智法师 法安法师 昙准法师此十法..
-1762 37.P0363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1卷)〖明 智旭解〗
大正藏 No. 1762 阿弥陀经要解明 智旭解1卷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
-1761 37.P0356 佛说阿弥陀经义疏 (1卷)〖宋 元照述〗
大正藏 No. 1761 阿弥陀经义疏宋 元照述1卷佛说阿弥陀经义疏(并序)西湖灵芝崇福寺释元照述一乘极唱终归咸指于乐邦。万行圆修最胜独推于果号。良以从因建愿秉志躬行。历尘点劫怀济众之仁。无芥子地非舍身之处。悲智六..
-1760 37.P0350 佛说阿弥陀经疏 (1卷)〖宋 智圆述〗
大正藏 No. 1760 阿弥陀经疏宋 智圆述1卷刻弥陀经义疏序孤山圆师撰弥陀经义疏。后又钞之名曰西资。吾邦未见流行。学者憾焉。比偶获义疏。订正镂刻。使学者免传写之劳。他日若有得钞者。与此疏并行于世。则在西刹行者..
-1759 37.P0348 佛说阿弥陀经疏 (1卷)〖新罗 元晓述〗
大正藏 No. 1759 阿弥陀经疏新罗 元晓述1卷佛说阿弥陀经疏唐海东新罗国沙门元晓述将释此经。三门分别。初述大意。次释经宗致。其第三者。则入文释。第一述大意者。夫众生心之为心也。离相离性如海如空。如空之故无相..
-1758 37.P0329 阿弥陀经通赞疏 (3卷)〖唐 窥基撰〗
大正藏 No. 1758 阿弥陀经通赞疏唐 窥基撰3卷阿弥陀经通赞疏序大慈恩寺沙门窥基撰详夫理绝众诠。岂三乘之可摄。智圆万德。非十地以能观。布慈云而荫四生。洒法雨而湿九有。由是降神兜率诞迹迦维。厌欲乐于王宫获真常..
-1757 37.P0310 阿弥陀经疏 (1卷)〖唐 窥基撰〗
大正藏 No. 1757 阿弥陀经疏唐 窥基撰1卷阿弥陀经疏京兆慈恩寺基法师撰窃闻。三宝之宝理超系象之表。三乘之乘事涉名言之迹。原夫真际之理平等性空。赴机启权实之门。接凡施净秽之土。识其路者即语默一途。迷其趣者则..
-1756 37.P0307 阿弥陀经义述 (1卷)〖唐 慧净述〗
大正藏 No. 1756 阿弥陀经义述唐 慧净述1卷阿弥陀经义述慧净述阿弥陀经(此云无量寿后秦罗什师元译小无量寿元求那跋陀法师重译)。窃以。法身无像像。因有像之机。净土无方。方因有方之感。虽复至理凝寂道绝名言。大悲..
-1755 37.P0306 阿弥陀经义记 (1卷)〖隋 智顗说〗
大正藏 No. 1755 阿弥陀经义记隋 智顗说1卷阿弥陀经义记天台智者大师记夫至圣垂慈照机应迹。开导六道普济十方。逐境升沉随缘净秽。斯则善权摄诱引趣菩提。是故大觉弥陀昔弘誓力应形极乐现处道场。三辈愿生皆入定聚。..
-1754 37.P0279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 (3卷)〖宋 元照述〗
大正藏 No. 1754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宋 元照述3卷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序释元照述堪忍浊土异趣群居。安养净邦上善俱会。是知棘林胎狱宜奋志以长辞。宝界金池可潜神而直往。潮音偏赞遍见琅函。海众高栖备闻青史。但以机宜殊..
-1753 37.P0245 观无量寿佛经疏 (4卷)〖唐 善导集记〗
大正藏 No. 1753 观无量寿佛经疏唐 善导集记4卷观经玄义分卷第一沙门善导集记先劝大众发愿归三宝。道俗时众等各发无上心生死甚难厌佛法复难欣共发金刚志横超断四流愿入弥陀界归依合掌礼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法性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