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7 28.P0998 阿毗昙五法行经 (1卷)〖后汉 安世高译〗
大正藏 No. 1557 阿毗昙五法行经
后汉 安世高译
1卷
阿毗昙五法行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苦法黠可苦法黠。习法黠可习法黠。尽法黠可尽法黠。道法黠可道法黠。苦法者。谓形体万物皆当衰老死亡。是为苦。痴人谓可常保持。是为乐黠。可知是为苦。便不复向生死。是为苦法黠。可。
习法者。谓习欲习得习淫习怒习痴习好习美。黠可者如是为习。从习得尽便不欲。是为习法黠。可尽法者。谓人物会当消散灭尽。便得亦不喜。失亦不忧。是为尽法黠。可道法者。行道得道。作善上天。作恶入恶。道黠可者知去恶就善。是为道法黠。可黠者。觉可者。知。
本不知是为苦。苦为一意知为苦。是为二意。习为一意知为习。是为二意。尽为一意知为尽。是为二意。道为一意知为道。是为二意。此八意在外。
非常苦空非身。本习生因缘尽。止如意要道处受观。
尽。苦空非身何缘得尽。尽从苦来。从苦得尽。因尽便得空。得空便知非我身。是四意为随苦谛。
何等为苦。一切在生死皆为苦。会欲亦不欲会欲。谓人诸所欲得亦不欲。谓人意诸所不欲。是皆为苦。贪从习出。随非常意求灭苦从习得。
何等为法。谓因缘作是得是是为法。当为识已识为却意当为断。从四谛中苦谛。习谛为证有。道见苦知从习起。见习知苦见尽谛知非常。
何等为可。谓喜道不忘道。常求道以道为可。何等为黠。常问道为黠。已问能受能行是为黠。习亦如是。尽灭亦如是。道亦如是。
苦为罪法为行结。黠为三十七品经。可为行行者为行道。如是为习。如是为尽。如是为道。皆为增上。
第一为苦。何等为苦。一切恶不可意为苦。已识苦不欲者。便行道不离为可。苦生有本。苦为何等。本从万物。万物无有亦不尽。已不尽人亦不忧。已不忧人亦无有苦。
第二为习。何等为习。意随爱为习。断爱无有习。持何等行为断爱。万物皆从因缘生。断因缘不复生。当那得断因缘。持意念道。已持意念道。意不得两念。便在道是。为习。
第三为尽。苦法为万物。以败便得忧。已得忧便老。已老便得病瘦死。是名为外尽苦法。何以故。为外尽苦法。为自罪未除。何以故。为自罪未除。为生死未灭。何以故。生死未灭为非一意。何以故。非一意为不堕禅弃故。何以故。不堕禅弃不受行如佛语。是名为外尽。内尽为何等。意堕守。已堕守余意不得生。已余意不得生便灭结。已灭结便罪尽。已罪尽便尽无有。是名为内尽。
第四为道。何等为道。苦可意道名为八种。何等为八种。如是安般守意说八行意。不堕生死但有堕道。已堕道便断上头三事。何等三事。苦习尽。已断苦习尽便定。已定所向便得道。何等为得道。已苦灭不复生是为得。有五法行。何等五。一者色。二者意。三者所念。四者别离意行。五者无为。
色为何等。所色一切在四行。亦从四行所。四行为何等。地种水种火种风种。亦从四行因。所色为何等。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声香味细滑。亦一处不更。
意为何等。所意心识。是为何等。六识身。六识为何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心识。
所念法为何等。若所念法意共俱。是为何等。痛想行痒念欲。是意定黠。信进计念贪不贪善本恶本不分别本。一切结缚便劳。从起所黠所见所要亦所有。如是法意共俱。是名为意所念法。
别离意行为何等。所别离意不共。是为何等。得不思想政尽政不思想念想。下辈苦得处得种得。入生老止非常名字绝具如应。亦余如是法分别意行。是名分别意行。
无为何等。空灭未离灭不须受。
地种为何等坚者。水种何等湿者。火种何等热者。风种何等起者。眼根何等。眼识相著可色。耳根何等。耳识相著可色。鼻根何等。鼻识相著可色。舌根何等。舌识相著可色。身根何等。身根相著可色。色为何等。若色端正不端正等色。俱中央色想。像上头一识更。眼识色更为心识更。是色两识。更知何等。两眼识心识。声为何等。从受行出声。亦不从受行出声。从受行本声。亦不从受行本受声。若上头一识更知耳识已。更心识便知是声。两识更知耳识心识。香为何等。若根香若茎香若花香若实香。香香臭香等香所香。是名为香。若上头一识。一识更知鼻识已。更心识便如是香。两识更知鼻识心识。味为何等。若酢味甜味盐味苦味醎味辛味涩味。亦所啖觉味。若上头一识知舌识。舌识已更心识便知是味。两识更知舌识心识。细滑更为何等。若滑若粗若轻若重若寒若热若饥若渴。为上头一识知身识身。识已更心识便知。是一处乐为两识更知身识心识。心识一处不更。色为何等。若色法识想著。是为何等。若身善者不善者不更。若常一识知心识。
眼识为何等。眼相依色因知。耳识为何等。故耳根相依声因知。鼻为何等。鼻根相依香因知。舌识为何等。舌根相依味因知。身识为何等。身根相依乐著因知。心识为何等。心根相依法因知。痛为何等。为乐是亦为三辈少多无有量。想为何等。所对行为何等。所作是亦为三辈。善恶不分别福殃度。愿乐为何等。三会是亦为三辈。善乐恶乐亦不善亦不恶乐意念。何等为意念。是亦为三辈。善恶不分别。欲为何等。欲作是何等。意可意为何等。念思惟何等。为一意。黠为何等。为观法。信为何等。可意。进为何等。观念。计为何等。所念使求增望念愿。愿是名为计。分别念为何等。所观观随不绝相随。是名为念。计念为何等。异意大为计。意微为念。计念是为异。贪为何等。不随善法不信至诚不行不应行。是名为贪。不贪为何等。随善法信至诚行应行。是名为不贪。善本何等。有三善本。无有贪善本。无有嗔恚善本。无有愚痴善本。是名为善本。不善本为何等。不善本有三。贪为不善本。嗔恚为不善本。愚痴为不善本。是名为不善本。不分别本为何等有五不分别。爱不分别。憍慢不分别。痴不分别。疑不分别。行是名为不分别本。
结为何等。有九结。一为持念结。二为憎结。三为憍慢结。四为痴结。五为邪结。六为失愿结。七为疑结。八为嫉结。九为悭结。
持念结为何等。三界中贪。增结为何等。为人间不可息。憍慢结为何等。憍慢结名为七辈。何等七。一为憍慢。二为憍。三为自慢。四为自计慢。五为欺慢。六为不如慢。七为邪慢。憍慢为何等。不如者我为胜如者等。从是憍慢自计意起。意识合意。是名为憍慢。慢为何等辈中胜胜中等。从是所慢亦自计自计胜者胜。是名为自慢。亦说者憍慢慢当为一切合会。是名为自慢。自计慢为何等。为五阴自身是我身计自念。从是慢慢自知意生意起合意。是名为自计慢。欺慢为何等。未得计得未知计知未尽计尽。从是憍慢自计意观意起合意。是名欺慢。不如慢为何等远不如自计少不如。若豪若业。若业若何。若罪若病不及十倍百倍。自计如是为不如。从是憍慢自计自见意生意起合念。自为是名为不如慢。邪慢为何等。不贤者自计贤者。从是有憍慢自念自计。意生意起合念。是名为邪慢。是为七慢。慢名为憍慢结。
痴结为何等。三界中所有痴。是名为痴结。
邪结为何等。邪结有三辈名为邪结。一为身邪。二为边邪。三为邪邪。身邪为何等。是身是我身。是名为身邪。边邪为何等。一者断灭。二者常在。是名为边邪。邪邪为何等。邪邪为诤本坏福。是为三邪。
失愿结为何等。失本不受功挍恩。是名失愿结。是两失名为失愿结。盗结为何等。两盗名盗结。一为受盗。二为戒盗。受盗为何等。为五阴念尊大最无有极。从是所欲所意。所可所用。是名为盗结。盗戒为何等。从是净从是离从是解从是要出用。是故所人所意所可所愿。是名为盗戒。是两盗名为盗结。
疑结为何等。为疑四谛。是名为疑结。嫉结为何等。乱意为嫉结。
悭结为何等。不能制意。是名为悭结。故一切结。
缚者为何等。所结者名为缚故说缚。
使者为何等。使者为七。何等为七。一为欲使。二为不可使。三为欲世间使。四为憍慢使。五为痴使。六为邪使。七为疑使。
欲使为何等。欲使名为五使。何等为五者欲。从苦见断欲。著欲从习见断欲。著欲从尽见断欲。著欲从道见断欲。著欲从思惟见断欲。是名为五使。名为欲使。
不可使名为何等。五使名为不可使。何等为五。从苦见不可断。从习见不可断。从尽见不可断。从道见不可断。从思惟见不可断。是五使名为不可使。世间欲可使为何等。十使名为世间可欲使。何等为十。著色见苦断欲。著色见习断欲。著色见尽断欲。著色见行道断欲。从色因著思惟断欲。从无有色因著见苦。断欲。从无有色因著见习断欲。从无有色因著见尽断欲。从无有色因著见道断欲。从无有色因著思惟断欲。是十使名为欲世间使。憍慢使为何等。憍慢使有十五。何等为十五。著欲见苦憍慢断。著欲见习憍慢断。著欲见尽憍慢断。著欲见道憍慢断。著欲思惟见憍慢断著色见苦憍慢断。著色见习憍慢断。著色见尽憍慢断。著色见道憍慢断。著色思惟憍慢断。著无有色见苦憍慢断。著无有色见习憍慢断。著无有色见尽憍慢断。著无有色见道憍慢断。著无有色思惟憍慢断。是十五使名为憍慢使。
痴使为何等。十五使名为痴使。何等为十五。著欲见苦痴断。著欲见习痴断。著欲见尽痴断。著欲见道痴断。著欲思惟痴断。著色见苦痴断。著色见习痴断。著色见尽痴断。著色见道痴断。著色思惟痴断。著无有色见苦痴断。著无有色见习痴断。著无有色见尽痴断。著无有色见道痴断。著无有色思惟痴断。是十五使名为痴使。
邪使为何等。三十六使为邪使。何等为三十六。十二使著欲。十二使著色。十二使著无有色。是名为三十六使。十二使著欲为何等。著欲见苦断身邪。著欲见苦断要邪。著欲见苦断邪邪。著欲见习断邪邪。著欲见尽断邪邪。著欲见道断邪邪。著欲见苦断见盗。著欲见习断见盗。著欲见尽断见盗。著欲见道断见盗。著欲见苦断戒盗。著欲见道断戒盗。是名为十二使著欲使。
十二使著色为何等。著色见苦断身邪。著色见苦断要邪。著色见苦断邪邪。著色见习断邪邪。著色见尽断邪邪。著色见道断邪邪。著色见苦断见盗。著色见习断见盗。著色见尽断见盗。著色见道断见盗。著色见苦断戒盗。著色见道断戒盗。是名为十二使。著色使。
十二使。著无有色为何等。著无有色见苦断身邪。著无有色见苦断要邪。著无有色见苦断邪邪。著无有色见习断邪邪。著无有色见习断邪邪。著无有色见道断邪邪。著无有色见苦断见盗。著无有色见习断见盗。著无有色见尽断见盗。著无有色见道断见盗。著无有色见苦断戒盗。著无有色见道断戒盗。是名为十二使著无有色使。是为三十六使。名为三十六邪使。
疑使为何等。十二使名为疑使。何等十二。著欲见苦断疑。著欲见习断疑。著欲见尽断疑。著欲见道断疑。著色见苦断疑。著色见习断疑。著色见尽断疑。著色见道断疑。著无有色见苦断疑。著无有色见习断疑。著无有色见尽断疑。著无有色见道断疑。是名为十二疑。使是为尘是为尘脑。有时尘无有脑者。除尘所余乱意念法。是为脑非尘。从起为八。一为睡。二为瞑。三为乐。四为疑。五为猗。六为恣态。七为不愧。八为不惭。是故说从起八。
所黠为何等。十黠。何等为十。一为法黠。二为比黠。三为知人心黠。四为巧黠。五为苦黠。六为习黠。七为灭黠。八为道黠。九为尽黠。十为无为黠。
法黠为何等。在生死欲所无有结黠。在生死欲本所无有结黠在。生死欲灭无有结黠。在生死欲坏道行无有结黠。亦在法黠亦在法地所无有结黠。是名为法黠。
比黠为何等。在色无有色行无有结黠。在色无有色本无有结黠。在色无有色行灭无有结黠。在色无有色行断为道无有结黠。亦在比黠亦在比地无有结黠。是名为比黠。
知人心黠为何等。所黠行所黠福所黠合。已得不舍。常在前常念不忘。为人故为他众故恩行。是故意念知。是名为知人心黠。
巧黠为何等。世间所行黠。是名巧黠。苦黠为何等。受五阴非常苦空非身念所无有结黠。是名为苦黠。
习黠为何等。世间本亦本集生因缘思念无有结黠。是名为习黠。
灭黠为何等。灭灭为黠。最要念不结黠。是名为灭黠。
道黠为何等。道为道如应受观者。欲出念无有结黠。是名为道黠。
尽黠为何等。已识苦已舍习尽已有证。道已行从是黠见知意得应。是名为尽黠。
无为黠为何等。苦已更不复更。习已毕不复毕。尽已有证不复用证。道已行不复行。从是所黠所见所知所意得。是名为无为黠。故说所黠。
所有见为何等。所有黠见为见。有时见非黠。为何等。八更者可。八更者可为何等。苦法黠可苦譬黠可。习法黠可习譬黠可。尽法黠可尽譬黠可。道法黠可道譬黠可。故说所见。若得是为黠。不有时得。非黠八更可如上说。故说所更。
德为何等。得法为德。无有思想思惟为何等。天上一处名为一切净。在有无有欲前。有思想出所意念法灭不随。是名为不思想思惟。灭思惟为何等。二十六天上名为不欲。中得道者。上头行要出所意念法灭倒。是名为灭思惟不思想为何等。无有思想人化生天上。上头意亦堕天上时意除是中间。乃从是若意念法灭倒。是名为不思想。
念根为何等。三界中命会为何等。人同居得。处为何等。同郡县。种得为何等。为五阴。入得为何等。所内外得入。是名为入得。生为何等。得阴。老为何等。阴熟。止行何等。宿命行来望。非常为何等。已生复亡。名字为何等。知分别。绝为何等。字为具。政用为何等。字会。
空为何等。虚空无所有无所著无所色。是名为空。尽尚未离为何等。已尽不复更不复著。尽为何等。度世无为。是名为五法五行行说具。
阿毗昙五法行经
-1768 38.P0230 涅槃经游意 (31卷)〖隋 吉藏撰〗
大正藏 No. 1768 涅槃经游意隋 吉藏撰1卷涅槃经游意沙门吉藏撰就此经有南北二本。广略不同。北方旧本或有三十三或三十者。品唯有十三。南土文卷有三十六。有二十五品。其间文义浩博。岂可详写。故经云。一恒二恒始仿..
-1767 38.P0041 大般涅槃经疏 (33卷)〖隋 灌顶撰〗
大正藏 No. 1767 大般涅槃经疏隋 灌顶撰33卷科南本涅槃经序元崇圣院传天台宗教校经沙门师正述吾佛大圣人。最后双林会上。为末世比丘普及大地众生明心见性。而说是经也。备明戒检。广开常宗。摩诃止观。依之为扶律显..
-1766 38.P0015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 (4卷)〖宋 智圆述〗
大正藏 No. 1766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宋 智圆述4卷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序夫涅槃无方。佛性无体。而菩萨见之谓之假。二乘见之谓之空。凡夫日用而不知。故如来之道鲜矣。古者能仁大觉愍群机之未悟也。于是仰观妙理。俯立嘉号..
-1765 38.P0001 大般涅槃经玄义 (2卷)〖隋 灌顶撰〗
大正藏 No. 1765 大般涅槃经玄义隋 灌顶撰2卷大般涅槃经玄义卷上隋天台沙门灌顶撰夫正道幽寂无始无终。妙理虚玄非新非故。无始而言其始者。谓之无明生死。无终而语其终者。即是种智涅槃。无明生死本自有之名之为故。..
-1764 37.P0613 大般涅槃经义记 (10卷)〖隋 慧远述〗
大正藏 No. 1764 大般涅槃经义记隋 慧远述10卷大般涅槃经义记卷第一(之上)隋净影寺沙门释慧远述圣教万差。要唯有二。谓声闻藏及菩萨藏。教声闻法名声闻藏。教菩萨法名菩萨藏。声闻藏中所教有二。一声闻声闻。二缘觉..
-1763 37.P0377 大般涅槃经集解 (71卷)〖梁 宝亮等集〗
大正藏 No. 1763 大般涅槃经集解梁 宝亮等集71卷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一(序经题)皇帝为灵味寺释宝亮法师制义疏序。道生法师 僧亮法师 法瑶法师 昙济法师 僧宗法师 宝亮法师 智秀法师 法智法师 法安法师 昙准法师此十法..
-1762 37.P0363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1卷)〖明 智旭解〗
大正藏 No. 1762 阿弥陀经要解明 智旭解1卷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
-1761 37.P0356 佛说阿弥陀经义疏 (1卷)〖宋 元照述〗
大正藏 No. 1761 阿弥陀经义疏宋 元照述1卷佛说阿弥陀经义疏(并序)西湖灵芝崇福寺释元照述一乘极唱终归咸指于乐邦。万行圆修最胜独推于果号。良以从因建愿秉志躬行。历尘点劫怀济众之仁。无芥子地非舍身之处。悲智六..
-1760 37.P0350 佛说阿弥陀经疏 (1卷)〖宋 智圆述〗
大正藏 No. 1760 阿弥陀经疏宋 智圆述1卷刻弥陀经义疏序孤山圆师撰弥陀经义疏。后又钞之名曰西资。吾邦未见流行。学者憾焉。比偶获义疏。订正镂刻。使学者免传写之劳。他日若有得钞者。与此疏并行于世。则在西刹行者..
-1759 37.P0348 佛说阿弥陀经疏 (1卷)〖新罗 元晓述〗
大正藏 No. 1759 阿弥陀经疏新罗 元晓述1卷佛说阿弥陀经疏唐海东新罗国沙门元晓述将释此经。三门分别。初述大意。次释经宗致。其第三者。则入文释。第一述大意者。夫众生心之为心也。离相离性如海如空。如空之故无相..
-1758 37.P0329 阿弥陀经通赞疏 (3卷)〖唐 窥基撰〗
大正藏 No. 1758 阿弥陀经通赞疏唐 窥基撰3卷阿弥陀经通赞疏序大慈恩寺沙门窥基撰详夫理绝众诠。岂三乘之可摄。智圆万德。非十地以能观。布慈云而荫四生。洒法雨而湿九有。由是降神兜率诞迹迦维。厌欲乐于王宫获真常..
-1757 37.P0310 阿弥陀经疏 (1卷)〖唐 窥基撰〗
大正藏 No. 1757 阿弥陀经疏唐 窥基撰1卷阿弥陀经疏京兆慈恩寺基法师撰窃闻。三宝之宝理超系象之表。三乘之乘事涉名言之迹。原夫真际之理平等性空。赴机启权实之门。接凡施净秽之土。识其路者即语默一途。迷其趣者则..
-1756 37.P0307 阿弥陀经义述 (1卷)〖唐 慧净述〗
大正藏 No. 1756 阿弥陀经义述唐 慧净述1卷阿弥陀经义述慧净述阿弥陀经(此云无量寿后秦罗什师元译小无量寿元求那跋陀法师重译)。窃以。法身无像像。因有像之机。净土无方。方因有方之感。虽复至理凝寂道绝名言。大悲..
-1755 37.P0306 阿弥陀经义记 (1卷)〖隋 智顗说〗
大正藏 No. 1755 阿弥陀经义记隋 智顗说1卷阿弥陀经义记天台智者大师记夫至圣垂慈照机应迹。开导六道普济十方。逐境升沉随缘净秽。斯则善权摄诱引趣菩提。是故大觉弥陀昔弘誓力应形极乐现处道场。三辈愿生皆入定聚。..
-1754 37.P0279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 (3卷)〖宋 元照述〗
大正藏 No. 1754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宋 元照述3卷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序释元照述堪忍浊土异趣群居。安养净邦上善俱会。是知棘林胎狱宜奋志以长辞。宝界金池可潜神而直往。潮音偏赞遍见琅函。海众高栖备闻青史。但以机宜殊..
-1753 37.P0245 观无量寿佛经疏 (4卷)〖唐 善导集记〗
大正藏 No. 1753 观无量寿佛经疏唐 善导集记4卷观经玄义分卷第一沙门善导集记先劝大众发愿归三宝。道俗时众等各发无上心生死甚难厌佛法复难欣共发金刚志横超断四流愿入弥陀界归依合掌礼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法性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