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2 20.P0614 佛说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大明观想仪轨 (1卷)〖宋 施护译〗
大正藏 No. 1152 佛说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大明观想仪轨
宋 施护译
1卷
佛说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大明观想仪轨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 诏译
尔时世尊。普为一切修出世间最上悉地者。宣说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大明观想法。
彼大明曰。
那谟(引)婆誐嚩帝(引一句)阿哩也(二合)钵啰(二合)倪也(二合引)播(引)啰弥多(引)曳(引二)阿波哩弥多虞拏(引)曳(引三)薄讫底(二合)嚩蹉逻(引)曳(引四)萨哩嚩(二合)怛他(引)誐多倪也(二合引)那波哩布哩多(引)曳(引五)萨埵嚩蹉逻(引)曳(引六)怛[寧*也](切身)他(引七)唵(引)提(引八)率噜(二合)底(九)娑蜜哩(三合)底(十)尾惹曳(引十一)莎(引)贺(引十二)
如是大明有大功德。最上最胜不可思议。诸修瑜伽行者。若欲观想此大明字求悉地法。先当发起大菩提心。然后依法于自心上想净月轮。于月轮中观想提字。从脐轮转于心而住。其字黄色是即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根本心字。如是想已。复想此字即成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想此菩萨想身真金色有其六臂。相好圆满种种庄严顶戴宝冠。最上二手结说法印。其印以二手作合掌。二中指入掌内指面相合。二大指及二头指。各各指面相捻。余指不动成印。余手持般若波罗蜜多经。优钵罗华。烁吉帝等。依法观想如是想已。又复谛想般若波罗蜜多大明。最上甚深从无我生。由如是观般若波罗蜜多无我生故。即一切法无我平等。以如是平等故。即从般若波罗蜜多。出生无边诸文字相。文字相者摄一切相诸修瑜伽行者若闻。
二字
当于顶上而作观想若闻。
二字
当于舌端而作观想若闻。
二字
当于二耳轮而作观想。
复次修瑜伽行者若欲观想此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大明文字应当谛诚于自心上观想八叶大红莲华成曼拏罗于八叶位分布观想大明文字是诸文字各于方位不相间杂于莲华东叶位想安布。
二字
于东南叶位想安布。
四字
于南叶位想安布。
九字
于西南叶位想安布。
八字
于西叶位想安布。
六字
于西北叶位想安布。
十四字
于北叶位想安布。
六字
于东北叶位想安布。
三字
此八叶位次第想已于莲华中心当想安布。
二字
复于莲华内围想分布八位于东位想。
一字
东南位想。
一字
南位想。
西南位想。
一字
西位想。
一字
西北位想。
一字
北位想。
一字
东北位想。
二字
如是观想大明文字。各安布已。即当依法谛想文字真理法门。或复依法忆念持诵。于日三时依法布坛。持诵一百八遍。或一千八十遍。若一月或六月。乃至一年不间断者。即得最上胜悉地法。又复若闻若持若诵者。是人当得闻持具足证空三摩地。如是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大明。最上甚深有大功德。修瑜伽者应依法如是观想。
佛说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大明观想仪轨
-1970 47.P0251 龙舒增广净土文 (12卷)〖宋 王日休撰〗
大正藏 No. 1970 龙舒增广净土文宋 王日休撰12卷龙舒净土文序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然世之所谓修净土者。不可以不信也。净土乃西方极乐世界。其中种种殊胜庄严。阿弥陀经载之详矣。阿弥陀乃彼..
-1969b47.P0231 B乐邦遗稿 (2卷)〖宋 宗晓编〗
大正藏 No. 1969B 乐邦遗稿宋 宗晓编2卷乐邦遗稿并序四明石芝沙门宗晓编愚挺志于净业。誓欲均被有情同归实界。故缵集乐邦文类。行于世外余片文只义。暨随所见闻可益扶净业者。续又纪为乐邦遗稿。盖仿儒家典籍拾遗之..
-1969a47.P0148 A乐邦文类 (5卷)〖宋 宗晓编〗
大正藏 No. 1969A 乐邦文类宋 宗晓编5卷乐邦文类序昔善逝愍群生之旋复于诸苦趣也。指乐邦令归依。列圣幽赞。宿耆受生者不一。载诸竺坟。灿如星陈。及后之宗焉者渐远。率以声色求。而不知求诸心。故大鉴示以惟心。俾..
-1968 47.P0144 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 (1卷)〖宋 遵式撰〗
大正藏 No. 1968 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宋 遵式撰1卷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宋耆山沙门遵式述维安养宝刹大觉攸赞。三辈高升。夕孕金华列宿犹惭于海滴。晨游玉沼世灯强喻于河沙。良以。十方爰来四生利往。虽腾光而普示。..
-1967 47.P0134 念佛三昧宝王论 (3卷)〖唐 飞锡撰〗
大正藏 No. 1967 念佛三昧宝王论唐 飞锡撰3卷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上(并序)唐紫阁山草堂寺沙门飞锡撰客有高信,至吾禅居,前礼致问,辞甚清逸。问吾曰:“修心之人成道捷径,法华三昧不轻之行,念佛三昧般舟之宗,佥为无..
-1966 47.P0120 念佛镜 (2卷)〖唐 道镜.善道共集〗
大正藏 No. 1966 念佛镜唐 道镜.善道共集2卷念佛镜序无为子杨杰述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秽土也,极乐净土也;娑婆之寿则有量,彼土之寿则无量矣;娑婆备诸苦,彼土则安养无苦矣;娑婆随业转轮生..
-1965 47.P0110 游心安乐道 (1卷)〖新罗 元晓撰〗
大正藏 No. 1965 游心安乐道新罗 元晓撰1卷游心安乐道释元晓撰游心安乐,略开七门:初、述教起宗致;二、定彼土所在;三、明疑惑患难;四、显往生因缘;五、出往生品数;六、论往生难易;七、作疑复除疑。言述教起宗..
-1964 47.P0104 西方要决释疑通规 (1卷)〖唐 基撰〗
大正藏 No. 1964 西方要决释疑通规唐 基撰1卷西方要决释疑通规大慈恩寺沙门基撰仰惟释迦启运。弘益有缘。教阐随方。并沾法润。亲逢圣化。道悟三乘。福薄因疏。劝归净土。作斯业者。专念弥陀。一切善根。回生彼国。弥..
-1963 47.P0083 净土论 (3卷)〖唐 迦才撰〗
大正藏 No. 1963 净土论唐 迦才撰3卷净土论序帝京弘法寺释迦才撰夫净土玄门。十方咸赞。弥陀宝界。凡圣同欣。然则二八弘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东夏。余每披阅群典。详捡圣言。此之一宗。窃为要路矣。其达之者..
-1962 47.P0081 五方便念佛门 (1卷)〖隋 智顗撰〗
大正藏 No. 1962 五方便念佛门隋 智顗撰1卷五方便念佛门天台智者大师撰一凝心禅、二制心禅、三体真禅、四方便随缘禅、五息二边分别禅。凡住心一境,名曰凝心。且如行者,念佛之时谛观如来玉毫金相,凝然寂静了亮洞彻..
-1961 47.P0077 净土十疑论 (1卷)〖隋 智顗说〗
大正藏 No. 1961 净土十疑论隋 智顗说1卷净土十疑论序宋.无为子杨杰述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秽土也;极乐,净土也。娑婆之寿有量;彼土之寿则无量矣。娑婆备诸苦;彼土则安养无苦矣。娑婆随业转轮..
-1960 47.P0030 释净土群疑论 (7卷)〖唐 怀感撰〗
大正藏 No. 1960 释净土群疑论唐 怀感撰7卷释净土群疑论序屯田员外郎平昌孟铣撰虚空无际。天地生其中。墟宇既形。品庶滋其内。于是群生竞起。众识齐奔。沉浮爱欲之河。驱驰生死之躅。因报纷纠。非累墨之能分缘对循环..
-1959 47.P0022 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 (1卷)〖唐 善导集记〗
大正藏 No. 1959 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唐 善导集记1卷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一卷比丘善导集记依观经明观佛三昧法一依般舟经明念佛三昧法二依经明入道场念佛三昧法三依经明道场内忏悔发愿法四依观经明..
-1958 47.P0004 安乐集 (2卷)〖唐 道绰撰〗
大正藏 No. 1958 安乐集唐 道绰撰2卷安乐集卷上释道绰撰此《安乐集》,一部之内总有十二大门,皆引经论证明,劝信求往。今先就第一大门内,文义虽众,略作九门料简,然后造文。第一、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
-1957 47.P0001 略论安乐净土义 (1卷)〖后魏 昙鸾撰〗
大正藏 No. 1957 略论安乐净土义后魏 昙鸾撰1卷略论安乐净土义释昙鸾撰问曰:“安乐国于三界中,何界所摄?”答曰:“如释论言:‘如斯净土,非三界所摄。’何以故?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形色故,非无..
-1956 46.P1007 密咒圆因往生集 (1卷)〖夏 知广等集〗
大正藏 No. 1956 密咒圆因往生集夏 智广等集1卷密咒圆因往生集序窃惟总持无文。越重玄于化表。秘诠有象。敷大用于域中。是以佛证离言。廓圆镜无私之照。教傅密语。呈神功必效之灵。一字包罗。统千门之妙理。多言冲邃..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