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19.P0695 舍利弗陀罗尼经 (1卷)〖梁 僧伽婆罗译〗
大正藏 No. 1016 舍利弗陀罗尼经
梁 僧伽婆罗译
1卷
舍利弗陀罗尼经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毗舍离国大林精舍。与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佛念。却后三月当入涅槃。即告长老目揵连。汝当至千世界。告比丘僧令到佛所。是时目连受佛教旨。于一念间到须弥山顶。发大音声遍告一千世界。尔时大林精舍有四十亿万比丘众。俱到佛所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长老舍利弗一心思惟。我当以神通之力。遍令三千大千世界有比丘众处。皆使集此大林精舍。即以神通。遍令三千大千世界。若声闻众若缘觉众若菩萨众一时来集。到已顶礼佛足。
尔时世尊于一念顷。告诸菩萨。其名曰善见菩萨。文殊师利菩萨。除恶趣菩萨。断闇冥菩萨。出一切境界竟菩萨。伏诸盖菩萨。观世音菩萨。香象菩萨。乐说顶菩萨。弥勒菩萨。善男子汝当到于十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有诸菩萨一生补处菩萨。阿鞞跋致菩萨。已得无生法忍菩萨。汝当遍告皆来集此。是时诸菩萨闻佛此语。答言善哉善哉。即便受教。于一念顷。以神通力遍集十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一切菩萨。皆悉集此大林精舍。百千三十万亿那由他。一生补处菩萨。阿鞞跋致。已得无生法忍菩萨。百千万亿那由他一生补处菩萨。三十万亿那由他不退无生法忍菩萨。一切皆集俱礼佛足却坐一面。
是时舍利弗见诸菩萨大众一心思惟。我今当问如来正遍知所未闻法。以此问故诸菩萨等。当得无疑当无障碍乐说智慧。当闻恒河沙世界诸佛说法。乃至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忆宿命。当得菩萨四种清净。云何为四。众生清净。法清净。乐说清净。佛土清净。复得四妙好法云何为四。身妙好口妙好。心妙好生处妙好。复得入四种陀罗尼门云何为四。谓无尽受持陀罗尼门。入众生诸根方便陀罗尼门。业果报方便无碍陀罗尼门。深法忍陀罗尼门。如所思惟次第发问如宝摩尼珠。白佛言世尊。我今欲次第发问。令诸菩萨德行清净。唯愿世尊当为我说。佛告舍利弗诸菩萨摩诃萨。若欲到一切诸法而无所著者。当说此咒。
修尼修启 摩启 沙万多母启 育底尼育底尼鹿底婆罗鞞 喜(吴音)隶柯罗波 柯罗波 死娑隶 婆罗婆底喜罗 喜履 喜隶 喜履隶 喜罗 喜隶 际(吴音)底 遮婆弥 遮罗 遮罗祢遏多底 阿罗祢 尼摩第尼跋多祢 尼持 耶底 尼诃隶比摩隶输婆祢婆罗尼履底雉波祢 婆婆 毗呵婆祢 婆阿僧祇 陀弭 毗富蜡 婆罗鞞僧柯罗里沙祢地隶 地地隶摩诃地地隶 耶奢婆底珊遮隶 阿遮隶 摩遮隶 婆摩遮隶 地履陀地宿婆耻底 阿僧伽毗诃隶 阿僧伽尼诃隶 尼诃罗毗摩隶 尼诃罗输颇尼 持梨他须弭 娑他弭 婆他摩婆底摩诃波罗陛 娑曼 多婆罗陛毗富罗 波罗陛毗富罗 赖沙弥娑罗多木启萨婆多罗阿[少/兔]伽底阿那 支第陀罗尼陀罗尼尼柁多瞿谛隶莎呵
舍利弗。若有菩萨修行此陀罗尼咒。不思惟有为无为法。不说此法不观此法。不著此法不作此法。不为得此法不断此法。不为增减不见相应法不相应法。不见生灭不见三世。不见退法不见聚散法。亦无所说唯修念佛。不念色不念相好不念非相好。不念戒不念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亦如是。不念种姓亲友眷属。住处非住处至非至。不分别阴界入。不念智非智。不念自他清净。众生清净非众生清净。不为自义不为他义。不念三业清净。不念现在未来行清净。舍利弗此谓念佛。名取入一切诸法。名得一切诸法行方便陀罗尼。亦名修行第一义。亦名满所乐此定。名一向为得菩提。亦名一切善根不由他修行法藏性。亦名覆相好陀罗尼。亦名觅方便陀罗尼。亦名度魔陀罗尼。舍利弗此陀罗尼无边行愿。若当来菩萨得此义。成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速得无上道。何以故此是一切诸佛功德藏。此是分别诸众生行。故此陀罗尼名无所得行。尔时世尊说此祇夜。
汝等莫乐著 一切诸法空
于诸佛菩提 亦莫起分别
不计一切法 有过及无过
若能修此行 速得陀罗尼
听此修多罗 无尽亦无灭
习智慧众具 当得无上道
菩萨受持此 陀罗尼法门
能闻十方佛 所说微妙教
次知第一法 文字及句义
如日月光明 遍照无不尽
菩萨了诸法 其相亦复然
此陀罗尼门 摄一切诸法
众生有疑惑 一切诸问难
持陀罗尼者 悉皆能解说
于此菩萨智 未曾有退减
此是佛真子 速得至菩提
持陀罗尼者 诸佛之所念
众生所尊重 持陀罗尼故
现身能得见 八千万亿佛
诸佛手所摩 慰喻令安隐
能于一日月 受持陀罗尼
亿千劫中罪 一切皆灭尽
于无数劫中 修习诸功德
一月陀罗尼 功德等于彼
一切诸天魔 无有能留难
持此陀罗尼 定慧诸功德
一切诸佛法 悉皆能总持
说陀罗尼门 有人决定信
于未来世中 必得无上道
昔者然灯佛 闻陀罗尼故
为诸佛所记 成道号然灯
乐于一念顷 见恒河沙佛
亦乐知十方 诸佛所说法
受持陀罗尼 悉得果所乐
其人必有力 净诸佛国土
光明及相好 众事皆具足
无相无所著 不求余果报
唯愿与众生 速得无上道
是故汝今日 修行勤听受
未来必定得 无上三菩提
佛告舍利弗。若菩萨成就四法当得陀罗尼。云何为四。不乐爱欲。不嫉妒。于一切众生能舍一切。日夜思惟诸法无有恼恚。舍利弗若菩萨成就此四法得此陀罗尼。尔时世尊说此祇夜。
爱欲嫉妒 是魔王法 当入地狱
行人应舍 财法二种 以施众生
日夜思惟 不起恼恚 若能如是
得陀罗尼
复次舍利弗。若菩萨成就四法得此陀罗尼。何等为四。修阿兰若行。持深法忍。不乐利养名闻。所受之物一切能舍乃至身命菩萨成就此四法得陀罗尼。佛说此祇夜。
修行阿兰若 善人所赞叹
身心寂不动 常住于林中
烧头不放逸 药起深法忍
名闻及利养 一切无所著
清净无染心 以求无上道
能舍诸所重 妻子及身命
不生悔吝心 终当归磨灭
菩萨勤精进 修上四种行
如上陀罗尼 不久必能得
复次舍利弗。若菩萨成就四法得此陀罗尼。云何为四。入八字义云何八字。婆字入一切诸法无我义。罗字入相好无相好法身义。娑字入二义愚人法智人法义。阇字入生老病死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不生不灭义。舸字入度业果报义。他字入持陀罗尼法度空无相无作法界义。沙字赊摩他毗婆舍那。赊摩他毗婆舍那者。入如真实一切法义。屣字入一切诸法念念生灭。不尽不破本来寂静故。此八字义可知可入。此谓初入义。此陀罗尼法总名书已当受持此第二入义。此法总名当半月半月诵忆此第三入义。菩萨当以此陀罗尼教化赞叹今他欢喜。此第四入义。舍利弗以此四法。令菩萨得此陀罗尼。佛说此祇夜。
书写及受持 思惟上八字
半月常习诵 教化诸众生
得近无上道 最胜智慧处
常见诸如来 亦闻说妙法
若有诸菩萨。受持陀罗尼。获四功德云何为四。十方诸佛世尊常所护念。不为魔王之所障碍。身口意恶悉皆灭除。得无尽乐说。舍利弗若有菩萨受持陀罗尼。得此四种功德。佛说此祇夜。
有诸佛护念 众魔不能沮
三恶业消灭 乐说辩无边
尔时佛告舍利弗。乃往古昔无数阿僧祇劫。是时有佛名宝吉光王如来应供正遍知。十号具足。出兴于世教化众生。此佛灭度有转轮圣王。名持光明七宝具足。彼王有子名不可思议功德吉。年十六岁。彼佛灭后闻说此陀罗尼。即于七万世中不睡眠懈怠。七万世中不贪王位。不惜身命及余财物。七万世中未曾寝卧一向坐禅。常闻九十亿万那由他诸佛所说法。既闻法已佛记出家。过九十万世得陀罗尼名取无边门。得已为众生说于一生中。教化八十亿百千万那由他众生令住不退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时众中有长者子名曰月盖。从彼闻说取无边门陀罗尼。闻已随喜。以随喜功德为九十亿万佛之所授记。汝于受持陀罗尼中最为第一。一切众生闻汝所说悉皆爱乐。诸有问难无能坏者。汝于来世过三阿僧祇劫。教化诸众生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时不可思议功德吉王子。岂异人乎即无量寿佛是。长者子月盖然灯佛是。舍利弗我昔及诸菩萨。闻说此陀罗尼闻已随喜。以此善根四百万劫不生恶趣。是故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乐速得菩提。当随喜此取无边门陀罗尼及勤精进。何以故菩萨成就住不退地。当得三菩提故。何况有人书写读诵受持解说。唯除诸佛无能说此功德边际。佛说此祇夜。
过去无数劫 有宝吉如来
出世化众生 有无量利益
彼佛涅槃后 有转轮圣王
子名功德吉 年始十六岁
于如来灭后 闻说陀罗尼
即于七万世 无睡眠懈怠
不贪著财物 王位及身命
闻九十亿万 那由他诸佛
所说妙法门 一心能听受
如来即记彼 过九十万世
得陀罗尼法 名取无边门
得已为人说 利益无数众
皆令住不退 无上三菩提
长者子月盖 闻说陀罗尼
起随喜功德 诸佛为受记
汝受陀罗尼 是最为第一
若为他人说 无不爱乐者
若人有问难 无有能破坏
汝于未来世 过三僧祇劫
所可化众生 当得无上道
长者子月盖 然灯如来是
先所说法师 即无量寿佛
我及诸菩萨 昔闻陀罗尼
四百万劫中 不生诸恶趣
菩萨若欲得 无上遍知道
当勤行精进 随喜陀罗尼
所以然者何 住不退转故
若能随喜者 功德已如斯
何况书读诵 解说其义者
假设有七宝 满恒沙世界
如此布施福 不可得相比
是故有智人 应当勤精进
听受陀罗尼 以求无上道
舍利弗若菩萨受持此陀罗尼。有八夜叉住在雪山。日夜守护为增寿命。云何为八。勇猛夜叉。坚固夜叉。自在夜叉。那罗延力夜叉。法用夜叉。不可系夜叉。曲齿夜叉。善肩夜叉。舍利弗是八夜叉。常守护彼受持陀罗尼人。若净洗浴著新染衣。常习经行。于诸众生不生害心。常自思惟此总持法。彼诸夜叉速来守护。复有八大菩萨在欲天住。彼当护念受持陀罗尼者。其名曰光明菩萨。慧光明菩萨。日光明菩萨。教化菩萨。令一切意满菩萨。大自在菩萨。宿王菩萨。行意菩萨。彼诸菩萨得陀罗尼。若菩萨得陀罗尼当成实愿知恩。菩萨若持陀罗尼当得真实法与众生共之。若菩萨受持陀罗尼当具足功德。成就深慧。佛说此法三十百千亿那由他菩萨。得此取无边门陀罗尼。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八毗婆罗数诸天及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长老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名此经。云何受持。佛告舍利弗。此经名取无边门陀罗尼。汝当受持。亦名菩萨一向所行。汝当受持。亦名除一切诸魔。汝当受持。亦名得一切智。汝当受持。尔时舍利弗及诸菩萨。天龙夜叉揵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舍利弗陀罗尼经
-2010 48.P0376 信心铭 (1卷)〖隋 僧璨作〗
大正藏 No. 2010 信心铭隋 僧璨作1卷信心铭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2009 48.P0365 少室六门 (1卷)〖〗
大正藏 No. 2009 少室六门1卷小室六门第一门心经颂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智慧清净海。理密义幽深。波罗到彼岸。向道秖由心。多闻千种意。不离线因针。经花糸一道。万劫众贤钦。观自在菩萨。菩萨超圣智。六处悉皆同。..
-2008 48.P0337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1卷)〖唐 法海集〗
大正藏 No. 2008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元 宗宝编1卷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目录卷首 序赞(各一编)经行由第一 般若第二 疑问第三 定慧第四 坐禅第五 忏悔第六 机缘第七 顿渐第八 宣诏第九 付嘱第十附录 缘起外纪 历朝崇奉事迹 ..
-2007 48.P0337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 (1卷)〖唐 法海集〗
大正藏 No. 2007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唐 法海集1卷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卷兼受无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记惠能大师。于大..
-2006 48.P0300 人天眼目 (6卷)〖宋 智昭集〗
大正藏 No. 2006 人天眼目宋 智昭集6卷人天眼目序予游方时。所至尽诚。咨扣尊宿五宗纲要。其间件目。往往亦有所未知者。因慨念。既据师位。而纲宗语句。尚不知其名。况旨诀乎。将何以启迪后昆。剔抉疑膜邪。于是有意..
-2005 48.P0292 无门关 (1卷)〖宋 宗绍编〗
大正藏 No. 2005 无门关宋 宗绍编1卷禅宗无门关说道无门。尽大地人得入。说道有门。无阿师分。第一强添几个注脚。大似笠上顶笠。硬要习翁赞扬。又是干竹绞汁。著得这些哮本。不消习翁一掷。一掷莫教一滴落江湖。千里..
-2004 48.P0226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 (6卷)〖宋 正觉颂古.行称评唱〗
大正藏 No. 2004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宋 正觉颂古.元 行秀评唱6卷从容录重刻四家语录序自佛祖拈花。迦叶微笑。虽云默露宗风。殊觉浑沦透漏。更逢后来好事儿孙。不知重惜家宝。各各拚身失命。平地生..
-2003 48.P0139 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 (10卷)〖宋 重显颂古.克勤评唱〗
大正藏 No. 2003 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宋 重显颂古.克勤评唱10卷碧岩录序至圣命脉。列祖大机。换骨灵方。颐神妙术。其惟雪窦禅师。具超宗越格正眼。提掇正令。不露风规。秉烹佛煅祖钳锤。颂出衲僧向上巴鼻。银山铁壁..
-2002b48.P0133 B天童山景德寺如净禅师续语录 (1卷)〖宋 义远编〗
大正藏 No. 2002B 天童山景德寺如净禅师续语录宋 义远编1卷天童遗落录序夫佛祖道实际理地。本离言语相。然佛事门中为物垂慈。则虽非有为又非无语。洞山五位临济三玄。共是垂慈心。声止啼黄叶。若就语中生实解者。求..
-2002a48.P0121 A如净和尚语录 (2卷)〖宋 文素编〗
大正藏 No. 2002A 如净和尚语录宋 文素编2卷如净禅师语录序五家宗派中。曹洞则机关不露。临济则棒喝分明。苟得其由。门户易入。虽取舍少异作用弗同。要之殊涂一致耳。惟天童净禅师不流不倚兼而有之。自成一家八面受..
-2001 48.P0001 宏智禅师广录 (9卷)〖宋 侍者等编〗
大正藏 No. 2001 宏智禅师广录宋 集成等编9卷天童觉和尚语录序余顽愚拙疏无所可用。独于世味淡薄。人我相轻。若可学佛者。以故自幼喜从僧游。间遇本色道人。虽未言而意已亲。殆若磁石铁之冥契。有不可致诘者。否则虽..
-2000 47.P0984 虚堂和尚语录 (10卷)〖宋 妙源编〗
大正藏 No. 2000 虚堂和尚语录宋 妙源编10卷虚堂和尚语录卷第一嘉兴府兴圣禅寺虚堂和尚语录参学妙源编嘉兴府请疏朝请郎知嘉兴军府主管学事兼管内劝农公事借紫杨璘撰右伏以。者寺不是寻常。为孝宗圣迹去处。诸山皆生..
-1999 47.P0957 密庵和尚语录 (1卷)〖宋 崇岳.了悟等编〗
大正藏 No. 1999 密庵和尚语录宋 崇岳.了悟等编1卷密庵禅师语录序密庵禅师示寂之三年。其得法真子。住灵岩了悟。以老师平生语一编。属(镃)作序。(镃)切谓。老师一见应庵。便明大法。破沙盆语。盛播丛林。此无可序者..
-1998b47.P0943 B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 (1卷)〖宋 道谦编〗
大正藏 No. 1998B 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宋 道谦编1卷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参学比丘道谦编洞山广道者梓州人。丛林号广无心。初游方问云盖智和尚。兴化打维那意旨如何。智下绳床展两手吐舌示之广打一坐具。智云。此是..
-1998a47.P0811 A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30卷)〖宋 蕴闻编〗
大正藏 No. 1998A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宋 蕴闻编30卷进大慧禅师语录奏札(臣)僧(蕴闻)窃以佛祖之道。虽非文字语言所及。而发扬流布。必有所假而后明。譬如以手指月。手之与月。初不相干。然知手之所指。则知月之所在。是..
-1997 47.P0713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20卷)〖宋 绍隆等编〗
大正藏 No. 1997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宋 绍隆等编20卷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序龙图阁直学士左朝奉大夫知处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耿延禧撰佛以一音。而演说法。故一切法。同此一音。三世诸佛此一音。六代祖师此一音。天下老和..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