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 15.P0239 佛说内身观章句经 (1卷)〖失译〗

繁体

大正藏 No. 0610 佛说内身观章句经

失译

1卷

佛说内身观章句经

失译人名在后汉录


  一切一其心  皆听美言训

  佛所从得道  且听我彼经

  彼空亦不断  有行皆非常

  夫行不败坏  佛以讲授经

  深微难见事  非章原之句

  通彼能敷演  是以故为师

  从本以存本  有造法之积

  从慧以除弃  上士所讲说

  所从因缘有  有行皆无有

  亦有前世除  无知彼诸行

  亦如欲演身  日亲之所讲

  大灾患无数  皆以归流身

  删定如本文  所演众要言

  靡丽五字句  明誓以劝勉

  以颂文具足  偶字音商备

  若花实杂糅  皆听彼我诲

  身非人非命  不丈夫非士

  若体若不艳  斯事都无彼

  夫身造而有  以有即败亡

  无强皆归命  如沫蹈践碎

  无强则无常  无常即无乐

  无常亦为苦  非身身非我

  身非常亦苦  非彼应为身

  若体艳我有  身都无可有

  若以都无体  有存亦有亡

  慧者以本末  何彼已有体

  若以无主者  不得以自由

  有校计若此  何彼体我有

  斯体身为空  体我有为虚

  应因缘为有  非身逝心造

  非众人身造  亦非自身造

  都无身有造  亦身无不造

  以身无造者  从彼为得谛

亦非都骨节


  从前世方来  亦非天造身

  非神所化城  非无行无本

  无因为自有  是身有所由

  有事亦有物  有本有所起

  稍稍为生有  本以痴亦爱

  心与爱有漏  亦有缚亦结

  行二品为漏  斯为本亦余

  世与受因缘  以由彼斯身

  以渐能致有  初始有精沫

  精沫为转凝  足为生两两

  以两为转厚  以序有四体

  为生头第五  若干骨积聚

  从行为用成  头九为髑髅

頞[出*頁]为二骨  齿根三十二


  齿三十二骨  颈为与耳本

  鼻为与上腭  心与颈咙喉

  凡为骨八十  颊车与颈四

  咽亦为骨四  左臂与右臂

  凡有骨五十  若其斯左胁

  应有十三肋  亦斯右胁然

  应有肋十三  斯为四十八

  三三三相连  二为二相连

  其余不相连  身者以为强

  如束苇无强  脊膂三十二

  尻与腰为三  若其斯左脾

  骨为二十五  右髀为亦然

  为骨二十五  肩髀有骨四

  凡三百二十  敷演名之谛

  佛以日断嗣  彼假悉以聚

  诸根为以缝  非疮而裹之

肉血以涂[打-丁+荼]  如木机关缕


  为如幻师幻  骨机关亦然

  以筋缠缚成  合聚骨若此

  以为是形体  愚者莫不著

  智者而不著  生革以隐蔽

  九孔为大疮  周匝为渗漏

  不净腐臭处  口啄如为孔

  满之以诸谷  是身为若此

  以进若干腑  毛发与爪齿

  尘埃亦皮革  骨节亦骨髓

  为凡筋与脉  胃与心亦脾

  大肠亦小肠  肝与肺亦肾

脂[月*費]亦大便  泪与唾亦汗


  鼻涕膏亦血  寒热肪小便

[膍-囟+山]之与[膍-囟+山]膜  皆以沉没彼


  如泥涂老牛  如其成不知

  身之内与外  夫城骨与墙

  肉血为涂严  为怨所破坏

  恒为以内外  彼央若干百

  以为贪其肉  其外亦灾害

  皆以多尤彼  斯身腐败坏

  譬如久故城  昼夜供侍之

  坏如已复坏  如坎与空聚

  恒盗贼俱止  取之欺殆人

  身为毒虺穴  夫毒虺剧毒

  恒于身居止  喜怒毒奸弊

  孚不和大毒  正使满百岁

  恒以和安隐  忿则无反复

  须臾复不安  斯身为灾祸

  嫌而有恐畏  如虎游荒泽

  有畏多恐怖  诸念为以仰

  为一切苦器  亦为诸剧事

  斯身主为受  沈于苦之法

  一切诸病宅  为老死之法

  身为增恩爱  苦以寒与热

  或风而不和  是则病如生

  为败坏诸根  失疾贼害人

  老死笮厄人  如雪聚得火

  疾而为解释  斯若此无数

  身之多灾祸  吾所演一切

  未能已备具  要以为诸苦

  腐身为不实  多因缘以成

大耶以为躯

佛说内身观章句经

十一因缘章

佛言。行者有十一因缘。灭道制令人不堕恶道。当不识者。谓万物。一为大会。谓人众。二者多食。谓诸美。亦谓过饱。三者为多行。谓多业。四为多喧。谓多语。五为多睡眠。六为会聚。谓禅中。七为习行。谓多事。八为爱身。九为轻。谓非法语。十为贪谓多欲。十一为不好善处居。谓恶人中。行道者当断是十一因缘。得道疾。

-1980 47.P0438 往生礼赞偈 (1卷)〖唐 善导集记〗

大正藏 No. 1980 往生礼赞偈唐 善导集记1卷往生礼赞偈一卷沙门善导集记劝一切众生。愿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六时礼赞偈。谨依大经及龙树天亲。此土沙门等所造往生礼赞。集在一处分作六时。唯欲相续系心助成往益..

-1979 47.P0424 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 (2卷)〖唐 善导集记〗

大正藏 No. 1979 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唐 善导集记2卷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卷上沙门善导集记奉请四天王直入道场中奉请师子王师子亦难逢奋迅身毛衣众魔退散去回头请法师直取涅槃城序曰。窃以娑婆广大火宅无边..

-1978 47.P0420 赞阿弥陀佛偈 (1卷)〖后魏 昙鸾撰〗

大正藏 No. 1978 赞阿弥陀佛偈后魏 昙鸾撰1卷赞阿弥陀佛偈昙鸾法师作南无阿弥陀佛(释名无量寿傍经奉赞亦曰安养)。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现在西方去此界十万亿刹安乐土佛世尊号阿弥陀我愿往生归命礼愿共诸众生..

-1977 47.P0419 净土疑辩 (1卷)〖明 袾宏撰〗

大正藏 No. 1977 净土疑辨明 袾宏撰1卷《净土疑辨》序豫章微休居士陈 所蕴撰莲池禅师作《净土疑辨》,摧慢幢,破痴网,如闇得灯,如贫得宝,真渡苦海之慈航哉。即天台永明之论,未有若此之精切而著明者也。修净土者..

-1976 47.P0385 西方合论 (10卷)〖明 袁宏道撰〗

大正藏 No. 1976 西方合论明 袁宏道撰10卷重刻西方合论序儒以三纲五常。奠乾坤而正人类。至于截生死逆流出三界火宅。必资佛教。十方三世佛。而阿弥陀为第一也。诸佛各有所摄受之净土。而西方极乐世界为第一也。念佛..

-1975 47.P0381 净土生无生论 (1卷)〖明 传灯撰〗

大正藏 No. 1975 净土生无生论明 传灯撰1卷净土生无生论幽溪沙门传灯撰稽首能仁圆满智,无量寿觉大导师,所说安养大乘经,了义了义至圆顿。妙德普贤观自在,势至清净大海众,马鸣、龙树及天亲,此土庐山莲社祖,天台..

-1974 47.P0354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 (2卷)〖明 妙叶集〗

大正藏 No. 1974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明 妙叶集2卷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念佛三昧所以名为宝王者。如摩尼珠。普雨一切诸三昧宝。如转轮王。普统一切诸三昧王。盖是至圆至顿之法门也。始自华严终至法华。一代时教。无不..

-1973 47.P0302 庐山莲宗宝鉴 (10卷)〖元 普度编〗

大正藏 No. 1973 庐山莲宗宝鉴元 普度编10卷莲宗宝鉴序禅净二门分袒各帜几同敌国矣。慈觉赜禅师有营田开库之喻。各随所好皆得如心。此亦方便和会之谈耳。二物可会若本非二和会奚为。夫禅有如来禅祖师禅。祖师禅且置..

-1972 47.P0292 净土或问 (1卷)〖元 天如则著〗

大正藏 No. 1972 净土或问元 天如则著1卷净土或问序参禅余所不去。念佛亦非去者。禅主见性。佛念离尘。窃谓念佛一门实为禅教共履之通途。亦士庶同游之捷径。可不信哉。世之学者参禅有禅病。作佛有佛魔。秖缘去圣时远..

-1971 47.P0289 净土境观要门 (1卷)〖元 怀则述〗

大正藏 No. 1971 净土境观要门元 怀则述1卷净土境观要门元传天台宗教兴教大师虎溪沙门 怀则述夫净土法门者。乃末世机缘出生死之要路。横截五道之舟航。一生彼处永无退转。以诸天身飞行自在。衣食自然得。预清净海众..

-1970 47.P0251 龙舒增广净土文 (12卷)〖宋 王日休撰〗

大正藏 No. 1970 龙舒增广净土文宋 王日休撰12卷龙舒净土文序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然世之所谓修净土者。不可以不信也。净土乃西方极乐世界。其中种种殊胜庄严。阿弥陀经载之详矣。阿弥陀乃彼..

-1969b47.P0231 B乐邦遗稿 (2卷)〖宋 宗晓编〗

大正藏 No. 1969B 乐邦遗稿宋 宗晓编2卷乐邦遗稿并序四明石芝沙门宗晓编愚挺志于净业。誓欲均被有情同归实界。故缵集乐邦文类。行于世外余片文只义。暨随所见闻可益扶净业者。续又纪为乐邦遗稿。盖仿儒家典籍拾遗之..

-1969a47.P0148 A乐邦文类 (5卷)〖宋 宗晓编〗

大正藏 No. 1969A 乐邦文类宋 宗晓编5卷乐邦文类序昔善逝愍群生之旋复于诸苦趣也。指乐邦令归依。列圣幽赞。宿耆受生者不一。载诸竺坟。灿如星陈。及后之宗焉者渐远。率以声色求。而不知求诸心。故大鉴示以惟心。俾..

-1968 47.P0144 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 (1卷)〖宋 遵式撰〗

大正藏 No. 1968 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宋 遵式撰1卷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宋耆山沙门遵式述维安养宝刹大觉攸赞。三辈高升。夕孕金华列宿犹惭于海滴。晨游玉沼世灯强喻于河沙。良以。十方爰来四生利往。虽腾光而普示。..

-1967 47.P0134 念佛三昧宝王论 (3卷)〖唐 飞锡撰〗

大正藏 No. 1967 念佛三昧宝王论唐 飞锡撰3卷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上(并序)唐紫阁山草堂寺沙门飞锡撰客有高信,至吾禅居,前礼致问,辞甚清逸。问吾曰:“修心之人成道捷径,法华三昧不轻之行,念佛三昧般舟之宗,佥为无..

-1966 47.P0120 念佛镜 (2卷)〖唐 道镜.善道共集〗

大正藏 No. 1966 念佛镜唐 道镜.善道共集2卷念佛镜序无为子杨杰述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秽土也,极乐净土也;娑婆之寿则有量,彼土之寿则无量矣;娑婆备诸苦,彼土则安养无苦矣;娑婆随业转轮生..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