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惟念自佛不算是净土法门

繁体

净界法师:惟念自佛不算是净土法门

惟念自佛不算是净土法门

净界法师


起佛号,这就是禅净双修--自他俱念。这三种念佛有什么特色呢?

其实惟念自佛不算是净土法门,惟念他佛跟自他俱念才是属于净土念佛法门。

我们看它的特色:附表第八--净土念佛法门之特色:

净土法门在整个中国佛教的传承当中,是特别受到重视的,它是一个胜异方便,那么它的殊胜处有两个,什么叫殊胜处呢?就是它不共于圣道门的地方有两点:第一个:它是他力门。第二个:它是果地教。

他力门--这个他是谁呢?就是佛陀本愿的摄受力。果地教--这果地是什么呢?是净土的摄受。所以念佛人基本上,你那一念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如果你方法正确,你应该是启动两个力量,第一个是阿弥陀佛的加持,第二个是净土的摄受,两个都要具足才是正确的。

首先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心中跟佛号接触的时候,我们启动了阿弥陀佛本愿的加持,能够成就业障消除,福慧增长,成就现世的安乐;有这个灭恶生善的效果--消业障、增福慧。其次,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我们累积的一个往生的力量,临终的时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种解脱道--带业往生,横超三界。

安乐道、解脱道这两个,我们简单做一个说明:在佛教的历史当中,最早把净土法门列入判教的是龙树菩萨。什么叫判教呢?把这个教法的它的定位、它的重要性,把它安立下来,叫做判教。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当中,他首先为整个大乘,判定了难行道跟易行道。他说依止自力的修学,这个勤苦久远,这个过程非常的辛苦,时间非常的久远,谓之难行道,因为过程很多障碍,你所花费的时间是多生多劫。那么易行道的特点是超越而迅速,它的过程是超越,因为佛力加被,那么时间也特别的迅速——是一生成就的。

所以在难行道跟易行道的比较,龙树菩萨讲出一个譬喻说:难行道就好像一个人陆道步行─一个人徒脚去爬山一样,你一步一脚印,每一步都要靠你自己的力量往前走,你稍微一懈怠,一不小心,可能会从山上一下子,一脚踩空就落到原点,所以圣道门的退转是很快的。

净土门它不一样,它是水道乘船,即便你稍微在船上打个瞌睡、休息一下,这条船有阿弥陀佛本愿的摄受,它是很迅速的、很轻松的可以达到彼岸。不过,在龙树菩萨的难行道跟易行道判教当中,他并没有强调往生净土的思想。为什么?因为他的时代背景是正法时代。龙树菩萨是出生于佛灭度六百年左右,正法时代的人,他的特点--善根强、烦恼淡薄,所以他在这个时候念佛,只是用来破除障碍。

天台宗的一心三观叫做多障众生念佛观,所以在正法时代的念佛法门,并不是为了求生净土。诶!我最近有障碍啦,念念佛、念念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念本尊咒来破障,它正式的修学,还是修习一心三观。所以早期的念佛法门,在正法、像法时代,整个忆念佛菩萨功德,主要的目的是启动他力门,以他力为助力。
但是到了末法时代,念佛法门就不是这样了,开始重视净土的往生。这当中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道绰大师跟昙鸾大师(道绰大师是昙鸾大师的弟子)。道绰大师在《安乐集》当中,提出了圣道门跟净土门的思考,他说:我们念佛不再只是消业障而已,更重要的是要为菩提道求生净土、要离开五浊恶世。他的理由有两个:

第一个、他提出了五浊恶世的思考。他说: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已经不是正法、像法时期,外在环境对你的刺激、对你的干扰,达到一种非常严重的状态,会使令我们善根退化。你这一念心啊,你把它放在正法时代,你那个心在修习止观,运转得很顺畅;你把这个明了的心,放在末法时代,糟糕了,这个外境…人事的刺激、干扰太厉害,所以你的善根容易退失,这是第一个内因力的羸弱。所谓的魔强,这个魔不是魔王,这个魔是指世俗的诱惑、人事的干扰,叫做魔强,这是五浊恶世的思考。

第二个、去佛久远,就是外缘力。我们生长在离佛时间越来越远了,到末法时代,被邪师恶友的思想所误导。就是说:我们已经没办法去判定谁说的话是对的?,末法时代的特点是各说各话,他这样子讲、他那样子讲…我们在这样的一个魔强法弱时代,法门的力量特别的薄弱,正法之法乳,已经渗入了太多的水,牛奶的成份越来越少。因为我们虽然有善根,但还是要靠法的力量--虽然有内因力,你得有外缘力。

所以在这样魔强跟法弱的两个因素之下,道绰大师说:譬如小树未成,经历暴雨啊,终为所折。这个幼苗…说:我要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要行菩萨道!’志向可嘉,但是没有智慧。为什么没有智慧呢?你没有判定现在是什么时代,你这样讲不合时宜,你要是生长在正法时代,这些话是对的。所以在末法时代,你不求生净土,那就好像说──你一个菩提的幼苗这么小,你一定要把它放在暴风雨中去摧折,结果只有一个--就是这样白白牺牲掉,对佛教、对众生没有好处。道绰大师这时候,提出了往生净土的思考,这一点对我们净土法门太重要了。

所以念佛跟求生净土在早期是两回事,但是到了末法时代,念佛的人,少部分为了消业障,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菩提道,求生净土。这个果地教到末法时代更是重要,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魔强法弱的时代,我们开始以智慧来思考─我们是不是应该到一个比较好的国土,去成就圣道,再回来广度众生,这是一个果地教的思考。

净土法门法师:在梦中、或在定中出现这种现象,这是感应

净土法门法师:在梦中、或在定中出现这种现象,这是感应念佛的人,或在梦中、或在定中,见到阿弥陀佛、见到西方极乐世界,这都是感应。不是有意、不是去求,但是信心十足,相信佛说的话,真话,不是假话,西方真有极..

再大的功德,抵不过一念骄心 再大的罪过,抵不过一念悔意

再大的功德,抵不过一念骄心 再大的罪过,抵不过一念悔意不管这个人间有多少的劫难,都是你的意念所为。每一天,感恩的心,感恩有您~在浙江奉化有个雪窦寺,开山祖师叫妙高禅师。如今在雪窦寺山上还有一个妙高台,..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怎样对付魔障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怎样对付魔障『魔』就是折魔、障碍。这个多半是讲我们内心的烦恼,烦恼魔、五阴魔、生死魔,使我们修道的道业上不能够精进,不能够延续,这就是魔。『怨』是冤家,是外面的人来找麻烦的。我想读经..

关于学密的感想

至于说到另一个感想,那就是有关学密的问题。现在,确实大家都在感慨,种种人都挂起牌子来称自己为上师,还四处传法。刚才我不就说了吗,有人刚刚皈依,他就说自己是上师了。这样的事情大家是熟视无睹了,这个事不是..

净土法门法师:“愿解如来真实义”需要爱心

净土法门法师:“愿解如来真实义”需要爱心恭录自《净土大经解演义》念老在这个批注里跟我们标榜的,这部《无量寿经》从头到尾讲三个真实,真实之际、真实智慧、真实利益,字字句句都是,不一样。你要用真诚心,万分..

净土法门法师:在行善之前先要断恶

净土法门法师:在行善之前先要断恶在行善之前先要断恶佛在《金刚经》上说了十几句,「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从这点我们就知道,完全能肯定释迦牟尼佛当年住世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没有中断。每天出去托钵有斋主供养,..

关于深入解释算命、看相、风水的一篇好文章

关于深入解释算命、看相、风水的一篇好文章先说风水——中国人都知道风水,也很认真的去了解、运用风水。风水的真相就是一句很老的话—— 福地福人居。你要是有福分,住在风水差的地方,风水会随你转好。你要是没福..

内心安定,何处惹尘埃

内心安定,何处惹尘埃第2章 气要和,性要缓,春来草自清多年古镜要磨功,垢尽尘消始得融;静念投于乱念里,乱心全入静心中。清普能嵩世界上从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叫烦恼,叫怨恨,只是因为人们的心性难免浮躁、焦..

再世情缘,爱情不过是聚散

再世情缘,爱情不过是聚散当我第二次看完台湾33集电视剧《再世情缘》后,内心的那份感动与触动,无以言表。顺亲王府的格格到崇恩寺进香,遇到玉琳法师,二人相见,四目交汇的那一刹那,眼中的那份依恋,唤醒了八百年..

本源法师:阿弥陀佛是人吗?是觉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圣人

本源法师:阿弥陀佛是人吗?是觉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圣人【本源法师】任何一尊佛都是人,不是一个普通的人,是一个觉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圣人。阿弥陀佛同样也是一位圣人。阿弥陀佛圣诞,农历十一月十七,这个出生日期怎么..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怎样超度他离苦?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怎样超度他离苦?1 佛在《地藏经》上明白为我们开示,凡是梦到已经过世的家亲眷属或是熟人,这都是他与你有缘分,有求于你,你应当帮助他。2 不学佛的人,遇到这种情形,按照民俗,会为他烧纸钱,..

净土法门法师:“无明”是怎么来的

净土法门法师:“无明”是怎么来的出自净空法师《华严经讲记》这个就是富楼那尊者在楞严会上向释迦牟尼佛请教的,“无明”怎么来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说本来是佛是什么?六根根性。六根根性那本来是佛,为什么..

净土法门法师:不认识极乐世界不熟悉阿弥陀佛,你的信愿怎么会坚

净土法门法师:不认识极乐世界不熟悉阿弥陀佛,你的信愿怎么会坚第九个是「智自在所依真如。谓若得此真如已,于无碍解得自在故。」解是智慧,无碍是没有障碍,也是一般宗教里面所讲的,赞美神全知全能,无所不知,无..

净土法门法师:如何将恶缘转成善

净土法门法师:如何将恶缘转成善恶缘人哪里来?为什么跟人家结恶缘,你要明了,然后把这个结解开了,恶缘就没有了。所以转恶缘为善缘,最重要的是理智、忍让、布施。 你有智慧,你知道恶缘不是好东西,而且恶缘要是..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欲望愈少,日子愈好过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欲望愈少,日子愈好过1 释迦牟尼当年在世间,在雪山六年苦行,瘦得像皮包骨头,佛还曾经有三个月没有东西吃,托钵托不到,受马麦之报,人家喂马的粮食供养他,他也拿来吃。2 他身为王子,住在皇宫..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能不能成就,要靠精进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能不能成就,要靠精进1 学佛,最重要的是精进。精是纯而不杂,进是有进无退,不退转;不休息、不退转,精纯不杂,你的道业决定成就。2 佛说“人生是苦”这句话的意义,是要我们精进念佛,将苦多乐..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