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作为媒介 会让颠倒的心更加颠倒
酒作为媒介 会让颠倒的心更加颠倒
酒的存在对追求智慧的人来说是障碍
有人问,师父,我这一生与红酒结缘很深,在记忆中,红酒一直是非常美好的。不但经常喝,而且还写些有关酒文章投稿到发行量较大的杂志,这样做有什么过患?
五条戒律是佛教很重要的行为准则。为什么佛教有戒律?因为佛教的核心是朝出世走的。是什么阻挡了出世?主要是三个方面:身语意业。其中最重要的是意业,意业是身业和语业的根。从这个角度讲,世俗是情绪,是颠倒;世俗不是讲真理,讲理智的,是讲情感的。所以人类的存在就是情绪的延伸,并不是道理。
中国文化中,颠倒的人间少分安立的文明叫做礼乐之道。既然人离开情绪不行,就要让它少分的存在,但要让它充满人性的光辉。这实际和酒没关系,它是人性的美德和特质。所以礼乐制度的核心是平等和秩序,平等是说心,秩序是说差别。差别是自然的法则,它是一定存在的,就像有男就有女,有老就有少,有你就有我,有地球就有宇宙,是必然的存在,这种差别就叫做秩序。把很多有差别的事物间加一些隔板,像台阶一样一个一个上去,这就叫做秩序,也叫做阶级。
“阶级”是人类的一种秩序客观的存在,而我们所谈到的“乐”是什么?是感受。在颠倒的世界里,人不能离开感受而存在,这就是人类的一半一半。所以这一半一半既叫做相对,也叫做世间。世间有好就有坏,有生就有老,有阴就有阳,所以叫世间。我们要明白世间是不完善的,针对这个情况,佛陀出世是针对究竟的,所以叫出世。
酒在世俗来说是成立的,但是如果把它放在一个更大的前提下,它本身不是罪恶,但是它会成为媒介,会让颠倒的心更加颠倒。
佛陀在最初制定戒律时并没有酒戒,后来出现了因缘方才制定。据说,有一个居士修行很好,戒律也很清净,但是有一天他喝了酒,邻居家的一只鸡跑到他家,他就借着醉酒把鸡杀了吃了。邻居家的小孩来找鸡,他趁着酒意把小孩给强暴了,所以杀盗淫都有了。那家人来找小孩和鸡的时候,他又说没看见,打了妄语,所以杀盗淫妄酒五戒全犯了。
酒虽然是一个介质,可是酒对于大脑的刺激,世间的人是控制不了的。酒后吐真言,说疯话,借酒撒疯,这些都是酒对人情绪的影响。密乘把酒当什么呢?当做甘露,它的加持力很大,可以把你失去理智的那一部分化解掉。此时,酒就是药,不是酒,所以酒有它的境界。
此外, 实际上酒的存在对追求智慧的人来说都是障碍。如果你给众生喝酒,他就可能失去理智,听不进微妙的佛法,就没有办法得到利益。所以,饮酒第一和出世相违背;第二和利他相违背。
我们感受世间的真相是苦,人为什么要喝酒?因为它给我们的感官很多的能量,产生似乎“美妙”的感觉。酒是感受的催生剂,并不代表感受本身,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了你的感受,就像你在梦中做皇帝一样。
有人疑问道,可是作为一个文化现象,酒也一直都存在啊。
酒作为文化现象的存在,文化的本身是以酒为媒介的,酒并不代表了文化的本身。文化的本身是人类的良知、美德和思考,所以文化并不是酒所催生的,它不是文化的因,只是展现的一个介质。人类的珍惜感恩,如果酒可以,所有的都可以。如果你没有知恩报恩的心,酒也不能让你知恩报恩。同理,你可以把人文历史与酒挂钩,你觉得是酒催生的,那么都可以做剥离。你会发现不是酒起的作用。
又问,可是西方文明发展的脉络往往是通过酒来体现,比如像葡萄酒,这怎么解释?
这用《华严金狮子章》(见注释)来说,你看到金狮子的时候,金子就不见了;看到金子的时候,狮子就不见了,它随你的关注点而说。如果人类的历史是因为酒的作用,就经不住考量,那些对人类做出牺牲的英雄就会被忘记,因为真正创造人类历史的是他们,而不是酒本身。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是很大的,所有的战争、所有颠倒的事情都与酒有关。
酒会把善放大,也会把恶放大。可是善的本身不是酒,它的美德离开酒也是存在的。从大的方面看,酒对人类的贡献谈不到,至多是改善,是对当下心的一种安抚和麻痹,更多的是过患。
宋代有一个公案。文人黄庭坚有位朋友叫李伯时,擅长画马。有一天,圆通秀禅师告诫他,如果每天念念于揣摩马态,只怕他日要投生马胎为畜生。李伯时一听,从此收拾画笔,不再画马。
菩萨为了利益众生,为了保护后世的生命,曾发重誓:如果我以酒扰乱众生,我宁愿五百世无手,而不愿意和酒结缘。
你内心有个对酒的情结,所以虽然知道不对,但是内心没舍。如是三舍,做羯磨法就是如是三舍。你应该发个愿,为了后世的智慧,有很多方式可以谈文化,不一定要通过酒。你把酒换成茶就功德无量,既不折福也不障慧。这当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缘,可能是善缘也可能是恶缘。或许,正因为你为他们写专栏的、发行量太大的杂志,看的人多,动念的人多了,心念紧紧抓着你的心。发行量越大,结缘越深,因果互相纠缠,让你难以自拔。因此,这个种子是业相而非实相。
你对某些情节记忆深刻,这是你的弱项,而你的智慧、善根是你的强项,你不培养它都有。如果你想修行,就要向弱项开炮,这是你的软肋,应该勇敢地面对,要哪壶不开提哪壶,这就是修行人,修行人必须得这样。
对酒,不要美化它,这才是佛弟子,叫作中道。虽然我们每个人都不圆满,不知过患,但要看破红尘向佛达。
注释:中国唐代佛教华严宗创始人法藏的重要著作,简称《金狮子章》。全文从万物由各种条件和合而成的缘起理论,进而阐述无穷无尽、错综复杂的缘起关系,简要地表述了华严宗的理论体系。
净土法门法师:在梦中、或在定中出现这种现象,这是感应
净土法门法师:在梦中、或在定中出现这种现象,这是感应念佛的人,或在梦中、或在定中,见到阿弥陀佛、见到西方极乐世界,这都是感应。不是有意、不是去求,但是信心十足,相信佛说的话,真话,不是假话,西方真有极..
再大的功德,抵不过一念骄心 再大的罪过,抵不过一念悔意
再大的功德,抵不过一念骄心 再大的罪过,抵不过一念悔意不管这个人间有多少的劫难,都是你的意念所为。每一天,感恩的心,感恩有您~在浙江奉化有个雪窦寺,开山祖师叫妙高禅师。如今在雪窦寺山上还有一个妙高台,..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怎样对付魔障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怎样对付魔障『魔』就是折魔、障碍。这个多半是讲我们内心的烦恼,烦恼魔、五阴魔、生死魔,使我们修道的道业上不能够精进,不能够延续,这就是魔。『怨』是冤家,是外面的人来找麻烦的。我想读经..
关于学密的感想
至于说到另一个感想,那就是有关学密的问题。现在,确实大家都在感慨,种种人都挂起牌子来称自己为上师,还四处传法。刚才我不就说了吗,有人刚刚皈依,他就说自己是上师了。这样的事情大家是熟视无睹了,这个事不是..
净土法门法师:“愿解如来真实义”需要爱心
净土法门法师:“愿解如来真实义”需要爱心恭录自《净土大经解演义》念老在这个批注里跟我们标榜的,这部《无量寿经》从头到尾讲三个真实,真实之际、真实智慧、真实利益,字字句句都是,不一样。你要用真诚心,万分..
净土法门法师:在行善之前先要断恶
净土法门法师:在行善之前先要断恶在行善之前先要断恶佛在《金刚经》上说了十几句,「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从这点我们就知道,完全能肯定释迦牟尼佛当年住世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没有中断。每天出去托钵有斋主供养,..
关于深入解释算命、看相、风水的一篇好文章
关于深入解释算命、看相、风水的一篇好文章先说风水——中国人都知道风水,也很认真的去了解、运用风水。风水的真相就是一句很老的话—— 福地福人居。你要是有福分,住在风水差的地方,风水会随你转好。你要是没福..
内心安定,何处惹尘埃
内心安定,何处惹尘埃第2章 气要和,性要缓,春来草自清多年古镜要磨功,垢尽尘消始得融;静念投于乱念里,乱心全入静心中。清普能嵩世界上从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叫烦恼,叫怨恨,只是因为人们的心性难免浮躁、焦..
再世情缘,爱情不过是聚散
再世情缘,爱情不过是聚散当我第二次看完台湾33集电视剧《再世情缘》后,内心的那份感动与触动,无以言表。顺亲王府的格格到崇恩寺进香,遇到玉琳法师,二人相见,四目交汇的那一刹那,眼中的那份依恋,唤醒了八百年..
本源法师:阿弥陀佛是人吗?是觉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圣人
本源法师:阿弥陀佛是人吗?是觉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圣人【本源法师】任何一尊佛都是人,不是一个普通的人,是一个觉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圣人。阿弥陀佛同样也是一位圣人。阿弥陀佛圣诞,农历十一月十七,这个出生日期怎么..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怎样超度他离苦?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怎样超度他离苦?1 佛在《地藏经》上明白为我们开示,凡是梦到已经过世的家亲眷属或是熟人,这都是他与你有缘分,有求于你,你应当帮助他。2 不学佛的人,遇到这种情形,按照民俗,会为他烧纸钱,..
净土法门法师:“无明”是怎么来的
净土法门法师:“无明”是怎么来的出自净空法师《华严经讲记》这个就是富楼那尊者在楞严会上向释迦牟尼佛请教的,“无明”怎么来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说本来是佛是什么?六根根性。六根根性那本来是佛,为什么..
净土法门法师:不认识极乐世界不熟悉阿弥陀佛,你的信愿怎么会坚
净土法门法师:不认识极乐世界不熟悉阿弥陀佛,你的信愿怎么会坚第九个是「智自在所依真如。谓若得此真如已,于无碍解得自在故。」解是智慧,无碍是没有障碍,也是一般宗教里面所讲的,赞美神全知全能,无所不知,无..
净土法门法师:如何将恶缘转成善
净土法门法师:如何将恶缘转成善恶缘人哪里来?为什么跟人家结恶缘,你要明了,然后把这个结解开了,恶缘就没有了。所以转恶缘为善缘,最重要的是理智、忍让、布施。 你有智慧,你知道恶缘不是好东西,而且恶缘要是..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欲望愈少,日子愈好过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欲望愈少,日子愈好过1 释迦牟尼当年在世间,在雪山六年苦行,瘦得像皮包骨头,佛还曾经有三个月没有东西吃,托钵托不到,受马麦之报,人家喂马的粮食供养他,他也拿来吃。2 他身为王子,住在皇宫..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能不能成就,要靠精进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能不能成就,要靠精进1 学佛,最重要的是精进。精是纯而不杂,进是有进无退,不退转;不休息、不退转,精纯不杂,你的道业决定成就。2 佛说“人生是苦”这句话的意义,是要我们精进念佛,将苦多乐..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