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亲公主为何执意要出家?

繁体

和亲公主为何执意要出家?

差摩比丘尼生时二王和解缘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波斯匿王。及梵摩达王。常共忿诤。各将兵众。象兵马兵车兵步兵。住河两岸。各立檦相。夫人月满。各生男女。端政殊妙。王大欢喜。击鼓唱令。集诸兵众。赏赐财物。等同欢庆。求相和解。共为姻婚。令我二国从今以去更莫相犯。乃至子孙。作是要已。各还本国。

佛祖在给孤独园,当时,憍萨罗国的波斯匿王和波罗奈国的梵摩达王,经常发生战争。

有一次,他们打仗的时候,两位国王的夫人都生了一个孩子,波斯匿王添了一个公主,梵摩达王添了一个王子,都长得非常端正殊胜。

两位国王都非常欢喜,赏赐下属,两家都愿意和解,并且结为儿女亲家,约定两国以后都不再打仗了,然后就各自回国去了。

时梵摩王子。年始七岁。赍持珍宝种种杂物。送与波斯匿王。求欲纳娶。时女闻已。白父王言。人身难得。我今已得。诸根难具。我今已具。信心难生。我今信生。佛世难值我今得值。唯愿大王。莫置女身在诸难中。令女永离诸善知识。唯愿慈愍。听我出家。

当时,梵摩王子七岁的时候,就派人送聘礼给波斯匿王,要迎娶公主。

公主听说之后,对波斯匿王说:人身难得,我现在已经得到人身;很多人身体不健全,我身体健全;很多人对佛法难以生出信心,我现在已经生出了信心;佛祖在世难逢难遇,我现在已经遇到佛祖在世;希望大王不要把女儿置于八难之中啊,让女儿永远离开各位善知识啊。希望大王让我出家吧。

王答女言汝在胎时吾以许彼。由汝之故二国和善。不相侵陵。吾今若当不称彼者则负言信。彼必当还与我作仇。诸天嫌我。不加拥护。大臣人民。都不见信。亦违先王宿旧法制。汝叵曾闻。阿阇世王。波瞿利王。如是等比。数十诸王。皆由妄语。堕地狱中。汝今云何。欲令使我同彼诸王。受地狱苦。而作妄语。汝今不宜请辞于我。

波斯匿王说:你一出生,我就把你许配给对方了。因为你的缘故,所以两国和好,消除战争。如果我现在反悔,他们就会变成我的仇人,诸天也会嫌弃我,不再拥护我。大臣人民也不再信任我,也违反先王制定的规矩。做人要讲诚信,做国王更加要讲诚信。你难道没听过,阿阇世王、波瞿利王等数十位国王,都是因为不讲诚信,妄语,所以堕入地狱啊。你现在想让我也跟那些国王一样因为妄语而受地狱之苦吗?你不应当这样做啊。

时波斯匿王。作是语已。即便遣使。语梵摩达王七日之内。速来纳娶。使者奉教。速往到彼。语梵摩王。七日之中。我当成婚。尔时王女。闻王遣使。催唤彼女心怀忧恼。着垢腻衣。舍诸璎珞。毁悴其形。即上高楼。长跪合掌。遥向祇洹。而作是言。如来世尊。慈悲怜愍。一切众生。一念之中。能知三世。我今苦厄。愿垂哀愍。而见救济。

当时,波斯匿王说完之后,就派使者去通知梵摩达王:七天之内,赶紧来娶公主。

公主听说父王派人通知对方赶紧来娶亲,她就非常忧愁烦恼,穿着脏衣服,脱掉各种璎珞饰物,面容憔悴,登上高楼,长跪合掌,朝着给孤独园的方向说:如来世尊,慈悲怜悯一切众生,一念当中能够知道三世一切事情,我现在受苦,希望佛祖慈悲救我。

尔时世尊。遥知王女精诚求哀。求索救济。恍惚之间。即现女前种种说法。心开意解。得阿那含果。至七日头。梵摩王子。将诸侍从数千万人。赍其珍宝种种服饰。欲来娶妇。至其宫中。欲共妻娶。不觉女身。在虚空中。作十八变。东踊西没。南踊北没。行住坐卧。变化自在。还从空下。

当时,佛祖知道公主至诚祈祷,请求佛祖救度,就马上出现在公主面前,为她说法,她心开意解,证了三果。

第七天的时候,梵摩王子带领成千上万的侍从,拿着各种珍宝过来迎娶公主。

到了宫中,准备迎娶公主的时候,公主就飞到空中,做出18种变化,从东边冒出来,从西边隐没,从南边冒出来,从北边隐没,在空中行住坐卧,自由自在的变化,然后从空中下来。

时波斯匿王。见女如是。深生惶怖。而语女言。我今愚冥。都不知汝有是神变。而以污秽。尘染于汝。忏悔罪咎。听汝出家。其夫王子。亦生信敬。而作是言。我亦愚痴。无所识别。作如是意。愿亦听我忏悔其罪。听汝出家。尔时王女。闻是语已。寻诣祇洹。

波斯匿王见到公主已经成为贤圣,自己还逼她嫁人,就很害怕,对公主说:我真是愚痴啊,都不知道你有这样的神通变化,还想让你受世俗的污染,我忏悔,我同意你出家。

梵摩王的王子,见到自己的未婚妻这么厉害,也生出了信敬心,说:我也是愚痴,有眼不识泰山,想娶一位贤圣做妻子,请允许我忏悔吧,我也同意你出家。

当时,公主听到之后,就马上去给孤独园。

见佛世尊。求索出家。佛即听许。作比丘尼。精勤修习。得阿罗汉果。时诸比丘见是事已。白佛言。世尊。今此差摩比丘尼。宿殖何福。生在王家。无有欲想。出家得道。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公主见佛之后,请求出家。

佛祖批准了,于是公主就成了比丘尼,精进修行,证了阿罗汉。

大家见了之后,问佛祖:这位差摩比丘尼,前世种了什么福,出生在国王之家,却不被五欲污染,出家证果?

佛祖说:认真听,我给大家讲故事。

此贤劫中波罗奈国。有佛出世。号曰迦葉。于其法中。有一妇女。与其夫主。心不相怜。常共忿诤。每于一日。各相劝勉。诣比丘所。受八关斋。因共求愿。使我等辈。在所生处。尊荣豪贵。于斗诤中。常共和解。发是愿已。随寿长短。各取命终。共生王家。佛告诸比丘。欲知彼时夫主公者。今梵摩王是。彼时妇公者。今波斯匿王是。彼时夫主者。今王子是。彼时妇者。今王女是。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贤劫当中,迦叶佛在波罗奈国出世,有位妇女与她的丈夫经常吵架甚至打斗。

有一天,他们相互劝导,共同去到比丘面前,受了八关斋戒。并且发愿:希望我们以后生到豪门贵族,如果发生斗诤,经常能够和解。发愿之后,他们正常命终之后,都生到国王家中。

佛祖告诉大家:当时丈夫的父亲就是现在的梵摩达王,当时妻子的父亲就是现在的波斯匿王。当时的丈夫就是梵摩达王的王子,当时的妻子就是现在的公主。

大家听到佛祖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出自:西土圣贤撰集·第1317部

撰集百缘经十卷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多念观音菩萨普门品的作用有哪些

佛法修行在为我们传授智慧的同时也会锻炼我们的定功,随着坚持念诵观音菩萨普门品的时间越久,我们理解到经文的智慧和道理就更加深刻,让自己得到不断的完善。念诵观音菩萨普门品可以让我们渐渐变得更有善心,懂得其..

陈兵:大乘根本加行论

陈兵:大乘根本加行论加行,又译方便,或称前方便、方便道、前行、道前基础,指正式修行之前的必要准备。就象行军之前的备办粮草,出车之前的加油打气,正式修道之前所修的一切行,都可叫做加行。佛教各种修行道,都..

梦参老法师讲大悲咒

我们大家对于我们的修行,念佛,或你专持一行,或是诵经,诵《金刚经》,天天不断,永远如是,这叫功力。你乃至于诵一部《阿弥陀经》,你临命终时绝对生得到。所怕的什么呢?中断,诵诵断了。我们修行人,如果你几十..

药师经的解释

现在有很多的人都在修行药师经,当想要自己修行的功德更加的大,师兄就一定要知道药师经主要讲解的道理是什么,因为在真正的理解到后,自己的修行才会更加的好。当我们在坚持的诵读药师经的时候,就是可以逐渐的体会..

金刚经讲义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金刚经讲义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金刚经讲义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江味农居士著(壬)初,又二:(癸)初,明度无度念;次,明本无圣凡。(癸)初,又二:(子)初,标示;次,释成。(子)初,标示。【‘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

只读楞严经心咒行吗

在修行楞严经的时候,最好是不要只读心咒,只读楞严经心咒的话,从经文中得到的知识是很少的,自己在修行的时候,能让自己懂得的知识是很少的,修行楞严经的时间久了,自己也就能够懂得很多的知识,读楞严经的时间越..

和亲公主为何执意要出家?

和亲公主为何执意要出家?差摩比丘尼生时二王和解缘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波斯匿王。及梵摩达王。常共忿诤。各将兵众。象兵马兵车兵步兵。住河两岸。各立檦相。夫人月满。各生男女。端政殊妙。王大欢喜。击鼓..

梵唱大悲咒的好处有什么

大悲咒是一种咒语,是通过音译过来的。我们当今念诵的大悲咒,就是很贴近梵语发音的,所以持诵大悲咒,对自己的修行会有很好的效果。如果大家不仅能以恭敬心读诵大悲咒,还能一直坚持下去的话,就能让自己活得更多好..

守戒律的比库

守戒律的比库佛所說的五戒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人人都懂的,並且與我們每個人都有切身的關係。你若守規矩不放逸,這就是在自性上增加智慧。守戒律就能生定,一生定就有智慧;若不守戒,就沒有定,沒有定就沒有智慧。不..

陈大惠:福报得有德行做基础

陈大惠:福报得有德行做基础有人向我提个问题,陈老师,你说了半天,这个福报到底是什么?我的掂量自己有没有那么大福报,我才能去受用这些。头一个,名,你出大名,既是你的福报,也折损你的福报。网上公布两个十四..

力行孝悌仁义 唤醒心中的本善

整个文化的精神,;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孔孟之道,仁义而已矣。因为夫子他的整个智慧也都是承传尧舜的智慧,祖述尧舜,是从这些圣王当中把文化承传过来的。所以夫子说他是;述而不作,他只是把这些真理把它承接下来..

去躁养心

在读阿含经的时候,常常读到佛陀在描述境况时,不厌其烦,反复叙说,比如在《长阿含·世记经》四天王品中,佛陀为众比丘讲述四天王城的状况,说道:“须弥山王东千由旬提头赖咤天王城,名贤上,纵广六千由旬,其城七..

南怀谨:如果错了,我愿下地狱

南怀谨:如果错了,我愿下地狱现在,贡献大家念佛的法门,也就是习惯所称的净土法门。我们一千多年来,所流传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到了近代几百年来,大多都是采用“持名念佛”的途径,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

募款造像遇火灾后神工巧铸观音像

募款造像遇火灾后神工巧铸观音像07、《南海慈航》于火灾中,神工巧铸观音像,老妪供奉,寿至百岁宋朝淳熙元年的时候,吴江长桥旁边居民,有位姓郑的姥姥,年已80余岁。每日到市上化募钱财,聚积起来放入瓶中,想将此..

别让修行麻醉了我们!

别让修行麻醉了我们!不要被“修行”的假相所迷惑当我们朝着光亮行走,除了保持好姿态,更别忘记内在的重心。午后的禅堂,首座和尚正在打坐,一个小和尚却躺在禅凳上睡觉,还发出呼呼的鼾声。这时,老方丈推门走入禅..

参悟

很想谈谈对“智慧”的参悟,却迟迟未敢动笔。因为听说“圣人”多不愿留“文字相”,如释迦牟尼与太上老君;况且,“大智慧”是不可说的——“如大火聚,四边不可触”,“说是一物即不中”。“不是还有个‘文字般若’..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