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打坐与明心见性​

繁体

参禅打坐与明心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情绪不断波动。

当别人夸我们好时,一天都沉寂在喜悦中;当别人说我们不好时,伤心、难过、生气充满我们的身体,一天乃至数天都过不去这个坎。

当眼、耳、鼻、身五种人体器官与外界接触时,种种境界传输我们的内心,特别是我们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有时会想入非非,想拥有它,乃至妄念从生,延伸出“贪嗔痴”。

当面对这些种种不好的困境时,应该怎么解决呢?

禅宗给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做认清自己“本来面目”。

“本来面目”出自《六祖坛经》:“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究竟怎样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禅宗早期的方法就是通过静坐、冥想等方式达到开悟,令自己舍去妄念,身心专注,观照内心,神秀大师的禅修方法就是依此而修,教领大众“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

后来,来了一个禅宗的改革者,突破者,见地更加高超深的慧能大师,他倡导“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神秀在参禅打坐上一直倡导“长坐不卧”,也就是禅宗的“不倒单”,但问题来了,神秀的弟子志诚按神秀的修行方式修行,不得契悟,神秀看到了问题,便派志诚偷潜到曹溪山慧能处偷学慧能禅法,并嘱咐志诚,“若有所闻,尽心记取,还为吾说”。

六祖慧能问志诚,你师父如何教导大众禅法,志诚如实相告,“师常指诲大众,住心观净,长坐不卧”,六祖慧能对神秀的禅修方法作出以下评论,也直接引申出六祖慧能在中国禅宗修行的高妙心要。六祖慧能言“住心观净,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与理何益”,点明了长期静坐,只是在拘束身体,于领悟佛理无有益处,这是从大乘佛法上“道由心悟”与“无住生心”对参禅打坐作出的最新诠释。

“长坐不卧”,是日夜不倒单的打坐,求早日开悟,这也是禅宗历代祖师们传下来的修行方式,本身没有错,六祖慧能的看法就是如果太把坐禅的形式当成修行悟道的切入点,便有本末倒置的嫌疑,这和禅宗另一个公案相符,马祖道一刚入佛门时,也以打坐便可开悟为修行方式,日以继日的打坐,但很多年过去,一点也没有开悟,马祖道一的师父怀让禅师看到徒弟的问题了,为了点化他,便在石头上磨砖,说作成一面镜子,马祖道一看到认为师父年老愚钝甚至好笑:“磨砖岂能作镜”,怀让禅师言:“磨砖不能作镜,坐禅岂能成佛”,一语道破,马祖道一禅师便领悟到了禅的“道由心悟”的修行要领。

所谓“住心观净”是神秀大师禅法的核心,“住心”就是守住自己的内心在一个地方,让其心不乱,“观净”是佛教的一个法门,意为通过观想,如西方极乐世界,通过观想让内心清净。这个法门没有错误,那慧能大师为什么说存在毛病呢?原因之所在是因为参禅打坐的“守心”“住念”“守意”究竟守何物?慧能言“若言著心,心元是妄”,如果一味的追求“守心”就会便的“著心”,只会停留在坐禅上,执着于相,可能会成为悟道的障碍。

什么才是正确的禅修呢?

慧能在《坛经·坐禅品》中给了最完美的诠释,也是最高明的禅宗思想“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这也是慧能大师给“禅”的最新解释,每当我读到六祖慧能大师的《坛经·坐禅品》的这段文字,便对慧能大师增加崇敬仰慕之感,“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外禅内定”也是六祖慧能大师从《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悟到是精髓,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思想,禅宗思想彻底的中国化,我想最重要的是当禅定和般若智慧相融合,我们就可以从禅坐的形式上转向“无住生心”,从而明心见性,看到自己本来面目,我们当今的生活可以还继续依止六祖慧能大师的“明心见性”为切入点,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

愿我们都能明心见性,花开见佛,不被妄想所牵引。

南无阿弥陀佛

去躁养心

在读阿含经的时候,常常读到佛陀在描述境况时,不厌其烦,反复叙说,比如在《长阿含·世记经》四天王品中,佛陀为众比丘讲述四天王城的状况,说道:“须弥山王东千由旬提头赖咤天王城,名贤上,纵广六千由旬,其城七..

南怀谨:如果错了,我愿下地狱

南怀谨:如果错了,我愿下地狱现在,贡献大家念佛的法门,也就是习惯所称的净土法门。我们一千多年来,所流传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到了近代几百年来,大多都是采用“持名念佛”的途径,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

募款造像遇火灾后神工巧铸观音像

募款造像遇火灾后神工巧铸观音像07、《南海慈航》于火灾中,神工巧铸观音像,老妪供奉,寿至百岁宋朝淳熙元年的时候,吴江长桥旁边居民,有位姓郑的姥姥,年已80余岁。每日到市上化募钱财,聚积起来放入瓶中,想将此..

别让修行麻醉了我们!

别让修行麻醉了我们!不要被“修行”的假相所迷惑当我们朝着光亮行走,除了保持好姿态,更别忘记内在的重心。午后的禅堂,首座和尚正在打坐,一个小和尚却躺在禅凳上睡觉,还发出呼呼的鼾声。这时,老方丈推门走入禅..

参悟

很想谈谈对“智慧”的参悟,却迟迟未敢动笔。因为听说“圣人”多不愿留“文字相”,如释迦牟尼与太上老君;况且,“大智慧”是不可说的——“如大火聚,四边不可触”,“说是一物即不中”。“不是还有个‘文字般若’..

净土法门:六道轮回、十法界里面有没有造物主?

净土法门:六道轮回、十法界里面有没有造物主?佛教不是宗教,佛教里头没有迷信。我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老师给我讲最后一个单元——“佛经哲学”。我那个时候很惊讶,我说佛是宗教、是迷信,迷信里面(我们无知,不..

参禅打坐与明心见性​

参禅打坐与明心见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情绪不断波动。当别人夸我们好时,一天都沉寂在喜悦中;当别人说我们不好时,伤心、难过、生气充满我们的身体,一天乃至数天都过不去这个坎。当眼、耳、鼻、身五种人体器官与..

净土法门法师:觅生灭了不可得

净土法门法师:觅生灭了不可得「佛告阿难:阿弥陀佛,寿命无量,寿命之长久,实无法称说,无法计算。」实在说不必去计算,为什么?怎么计算你也算不出来,那就不必去操这个心了。为什么算不出来?不生不灭。修行,证到..

前进需要勇气,拐弯需要智慧

前进需要勇气,拐弯需要智慧有人说,人在前进的路上就是两件事——前进和拐弯。前进需要勇气,拐弯需要智慧。——题记从每个人成长的轨迹来看,人生天地间,路路九曲弯,从来没有笔直的。爱因斯坦曾说:“人的最高本..

净土法门法师:要谦虚、要卑下,不要高高在上

净土法门法师:要谦虚、要卑下,不要高高在上摘自净空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玄义讲记》 如果不能从这个地方回头,从这个地方改过,我们这一生还跟过去生中一样空过,死了之后决定还是随业流转,那就依旧搞六道轮回去..

发牢骚的人会影响身材和容貌

发牢骚的人会影响身材和容貌有一次,波斯匿王率领大军经过佛陀讲经说法的道场,听到一位出家师父诵经的声音特别好听,他就下马来请教佛陀,并且向佛陀顶礼。波斯匿王向佛陀说:‘假如您能够请那位诵经的师父出来,让..

净居天请佛洗浴

净居天请佛洗浴在众多的天宫中,有一首陀会天,天王威仪庠序,相貌庄严非常,全身所散发出的光明遍照十方。是什么样的因缘,让首陀会天的天王有如此殊胜的果报呢?这是佛陀与弟子们在舍卫国的 祇树给孤独园宣说佛法..

叫花子取经

叫花子取经从前有一个叫化每天出门乞讨,他很想过正常人的生活,于是他总要乞讨一些粮食积攒起来。可是他积攒了好多年,他的粮仓还是只有那么一点米。他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于是他打算弄个明白。一天夜里他悄悄的躲在..

净宗文化理念有利世界和平

和平是人类幸福生存的前提,然自有人类以来,地球人却一直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与恐惧中,自上世纪短短的一百余年间,世界各地就发生了大大小小数百次战争。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武器的杀伤力也越来越大。目前全世界核弹..

半盏清茶 一颗静心

一杯清茶在手,享受到幻术般的芬芳与风雅之时,又慢慢地从中感悟到许多。一片茶叶,看起来是那细小纤弱,那样的无足轻重,却又是那样的微妙。当它放进杯中,一旦与水融合,便释放出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贡献出全部..

净土法门法师:这才是开光的真实意义

净土法门法师:这才是开光的真实意义我们供养一尊释迦牟尼佛,大雄宝殿都是供养释迦牟尼佛,这个佛像在那里放光啊!新造的佛像,启 用有一个仪式叫开光。现在这个仪式有,但是意思完全颠倒了,现在变成什么呢?和尚替..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