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对待父母要勤心供养,不能够有少许悖逆之心

繁体

钟茂森:对待父母要勤心供养,不能够有少许悖逆之心

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五重玄义,我们继续看明宗,刚才我们学习到蕅益大师论述孝,分为世间孝与出世孝。刚才讲的世间孝分三种,一种是能尊亲,二种是不辱亲,三是能养亲。世间孝,圣人只是用这种方便的教学来导引我们修出世孝,因为世间孝不能够令父母出离三界,也不能够让自己真正成就出世圣人,所以即使是世间孝之极致的能尊亲,他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世间圣人设教,大概也不乏佛菩萨示现,先让我们众生孝养自己父母,因为众生都有情执,都有亲疏的分别,所以圣人随顺众生的情执,教导我们孝养父母。如果人不能孝养自己的父母,更谈不上去孝养一切众生了。但是又不能只停留在孝养眼前父母,还要提升、还要扩展,这就是修出世孝。

蕅益大师说,「出世孝复有二义,一直明孝道,二以慈成孝」,这两个意思。首先讲直明孝道,也有四种,「一尽心供养,二诱令修善,三劝令舍恶,四令证道果」。这四种属於出世孝里面的直明孝道,这是讲就孝顺父母而言,直截来谈孝道,就有这四种。我们首先看第一种,「尽心供养者,如五分律云,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也」。这是佛教导我们对父母要尽心供养。尽心就不能有私心,有一个「我」在,这就有私了,我们跟父母是一体的,所以供养父母是无我的。戒律上有规定,修行人必须孝养父母。

蕅益大师对律宗研究极深,很多人也称蕅益大师是律师,他是一生,可以说出家以后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专攻戒律。他这里引用《五分律》,这是对出家人的戒律,比丘戒里头的戒律。这里面讲到如果有人在一百年之中,这时间很长,右肩担著父亲,左肩担著母亲,这是尽心的去供养。而且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用世间最珍奇的宝物、最美好的衣食去供养父母,这是世间孝里面讲的能养,而且这个能养是用最恭敬的心态。右肩担父,左肩担母,这是比喻一种最恭敬的心态对父母奉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须臾,是时间很短暂,父母对我们的那种恩德尽管是须臾短暂的时间,我们要报起来,那是百年尽心供养都报不尽。为什么?因为父母对儿女的那种爱心、那种真诚,那种无私无我、尽心尽力,这个程度远超过儿女对父母。也就是说,儿女即使是能够做到,右肩担父,左肩担母,极世珍奇衣食供养,这种爱心还比不上父母对儿女那种爱心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所以父母须臾之恩超过儿女孝养父母百年。所以佛,从今以后听诸比丘,听就是准许,准许受了比丘戒的出家人对父母尽心竭力的供养,而且是尽形寿的供养。所以有些人错误的以为,出了家就不能够去供养父母,这是错误的。佛在这里,特别在戒律当中规定,应该对父母尽心尽寿供养,如果不供养得重罪,这是犯戒了。这个当然不仅是对出家人而言,对所有的人都适用。

在佛经里面有一本《杂宝藏经》,讲到一个故事,是释迦牟尼佛前生的一段因缘。他在过去很久很久以前,久远劫前,他还没有成佛,那时候还是个凡夫,叫做慈童女,他是一个长者子。他的父亲很早过世,家里又比较贫寒,这个慈童女侍奉自己的母亲极为孝顺,每天都辛勤的劳作。他是割草、卖柴来维持生活,每天得到两文钱,收入很微薄,可是他都用来奉养自己的母亲。因为他辛勤的工作,逐渐收入也增加了,后来每天能够供养自己母亲四文钱,到后来增加到八文钱。因为他为人忠实,令人信赖,所以他卖柴大家都喜欢多给他一些,所以他的利润就多起来了,后来每天能供养自己母亲十六钱。

结果有一次别人就告诉他说:「你很聪明,又经营有方,你为何不入海取宝?海里面有宝物,你父亲在世的时候就常常入海取宝,这不是更加的富足吗?」慈童女听到这个话,就回来跟他的母亲讲,就问他母亲说:「我父亲在世的时候做什么事,从事什么行业?」他母亲说:「你父亲在的时候常常入海去取宝物。」慈童女听了之后,他说:「我也要像我父亲那样入海取宝。」结果他母亲当时以为他是开玩笑,就跟他随便说说,「你也可以去」。结果慈童女听了就认真了,於是约了同伴,就约定要去入海。所以这一天他向母亲辞行,这时候母亲看他要来真的,就跟他讲说:「你别去了,我就你这么一个儿子,你这入海取宝,那有危险回不来,我怎么办?」可是慈童女就对他母亲说:「我已经向您请问过,您同意了,我才跟同伴们约定一起入海。现在我要是不入海,那就失信了,为人要守信,宁可立信而死,不可无信而生。」很坚决。结果他母亲就非常的难过,舍不得,抱著他痛哭说:「那你等我死了之后再去,好不好?」可是这慈童女还是坚持要出海,而且当时把母亲推开,在他母亲头上拔了几十根头发。母亲这个时候就怕儿子会有不孝罪,於是只好同意放他走。

慈童女就跟同伴们一起去入海去了,结果在海上遇到了大风,就把他们伙伴全部吹散了。慈童女就走到一座山旁边,他一个人,就见到山的顶上有一个城,有个城池。他当时是又饥又渴又累,看到有城池,他就马上冲上去,看看有没有些吃的。结果这个时候城中有四位非常美丽的女孩子拿著如意宝珠来迎接他。这慈童女看了就很奇怪,就问她们:「你们为什么来迎接我?」这四位玉女就跟他笑著说:「你有很大的福气,能够在这个城里头跟我们姊妹四人共享四万岁的快乐。」结果慈童女一看这好事情,就留在城中跟这四位玉女一起玩乐,享受生活。住了四万岁,他就开始生厌弃,就离开她们了。这几位玉女就感觉到很遗憾,而且还带著娇瞋的口气跟他讲:「阎浮提人真是反覆无常,为什么无缘无故就抛弃我们?」这阎浮提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人,人心无常,这么就走了。结果慈童女坚决执意要走,就离开她们,往前走。走了一段路,又见到一座城,很漂亮,结果有八位玉女,每个人拿著如意宝珠来迎接他,也是这样告诉他说:「你有很大福气,你可以跟我们在这里有八万岁的良缘。」慈童女看了也很高兴,也不客气,就在这里住下来。可是住了八万岁,他又生厌弃心,又离开她们了。

结果又往前走,又遇到一座城,又有十六位玉女拿著如意宝珠来迎接他,兴高采烈的跟他讲,说「您很大的福报,你可以跟我们十六位姊妹有十六万岁的因缘」。结果这慈童女真的,他就知道自己福气很大了,就跟这些玉女在一起生活。又过了这一段时间,他又要走。如是又往前行,最后遇到了一座城,有三十二位玉女来迎接他,又加倍了,每个人拿著如意宝珠迎接,告诉他说:「你跟我们有三十二万岁的因缘。」这福报愈来愈大。慈童女又在这个城池当中住了这一段时间,结果又生厌弃了。这时候,这些玉女就很感慨,说:「你再往前走就可能会遇到困境了。」结果慈童女没有听这些玉女的话,他自己是雄心勃勃,知道可能往前会有更殊胜的福报,所以毅然跟她们诀别,又往前走。

结果走到前面发现有一座铁城,他心里就觉得奇怪了,这城好像跟以前的城池不太一样,阴森森的,挺恐怖的。又往里头走,好像那些光景不太妙,也没有什么玉女来迎接他,一座空城似的,开著门,他就进去了。一进去之后,那门自动就关上了,把他锁在里面,这时候他觉得好像不妙,可是又没有后路了。突然之间发现城里是一片火焰,非常的热,慈童女就很惊恐,四处去找,看看有没有玉女来迎接他。可是却发现有一个面孔狰狞、头上戴著火轮的鬼卒站在他面前,这时候他就非常的惊恐,这个人不是善类,这个地方好像一座牢狱似的。正想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忽然之间一阵大响声,有一个大火轮忽然就飞来套在慈童女的头上,把慈童女压得喘不过气来,而且这个火轮是非常的热,让他非常的痛苦。结果慈童女就问:「为什么我会来到这个地方,作了什么罪?」结果狱卒告诉他,说世间有人舍弃母亲,结果就会来到这里,通常如果是拔过母亲的头发,就会有头顶火轮的罪报。慈童女问:「我什么时候才能够解脱这个罪?」鬼卒说:「要有另外一个人跟你一样舍离母亲,然后再来到这个地方,才能代替你这个罪。」

结果慈童女又问这个鬼卒:「我做过什么样的福,修过什么福,为什么之前见过这么多的城里头的玉女来迎接我,来伺候我?」鬼卒说:「你在阎浮提,每天用两钱供养母亲,就可以进入琉璃城,有四位玉女,有四个如意宝珠,在里头能够有四万岁的福报。后来你能够用四钱供养自己的母亲,你就得到玻璃城(玻璃就是我们现在讲的那种玉),就会有八个玉女,拿著八个如意珠来迎接你,你有八万岁的福报。后来你增加到八钱供养母亲,你就能够入白银城,这城是白银做的,有十六位玉女,拿著十六个如意珠来迎接你,你有十六万岁的福报。后来你能够用十六钱供养母亲,那你的福报又增倍,你在黄金城里头,有三十二玉女,有三十二如意珠,有三十二万岁的福报。可是后来你舍弃母亲,还拔了母亲的头发,现在就要戴这个火轮了。这个火轮不会掉到地上的,除非是有人来代替你。」慈童女听了之后就无话可说,就知道自己过去孝顺母亲真得福报,有一念违逆母亲,还拔了母亲的头发,就遭受这样的罪报。

他生起慈悲心,自己只是有少许悖逆母亲,就会有这样的罪报,那世间那些大逆不道的人,他所受的罪比我要重得太多了。他想到这里,就寒毛直竖,就想到要救人救世。所以他就发了誓愿,说愿我代一切众生来受苦。结果这个心一发起来,发现头上这个火轮忽然间就掉到地上。慈童女又问:「你不是说这个火轮不会掉到地上的,怎么会掉到地上来了?」鬼卒看到他这样,也不跟他说话,拿个狼牙棒,一棒就把他打死。结果在地狱里一死,就了结了地狱罪报,他从地狱就出来了,而且立即就生到了兜率天。你看,一念发起大慈悲心,地狱的业报就满了,就没有了,生天了。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说,当时这位慈童女就是我的前身。所以告诉大家,对待父母要勤心供养,不能够有少许悖逆之心,否则果报是真的丝毫不爽。这是讲到若不供养,得重罪也。这是讲到尽心供养这一条。

摘自: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二集

大悲咒的经文什么意思

在佛法经典中,《大悲咒》流传非常久远,且分为广、中、略三个版本。流传这么久远,想必《大悲咒》有它存在的特殊意义吧。《大悲咒》经文是什么意思呢?《大悲咒》是观世音菩萨成佛之时,以大慈大悲之心、无上的菩提..

钟茂森:对待父母要勤心供养,不能够有少许悖逆之心

钟茂森:对待父母要勤心供养,不能够有少许悖逆之心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五重玄义,我们继续看明宗,刚才我们学习到蕅益大师论述孝,分为世间孝与出世孝。刚才讲的世间孝分三种,一种是能尊亲,二种是不辱..

11块纱布

11块纱布在美国有家知名大医院,一位老牌外科医生给病人做腹部开刀手术。一个新来的护士负责供应手术器具,开刀完成要开始缝合伤口时,这个小护士竟然大胆坚持医生停止缝合,所有的护士都大吃一惊,他是大牌医生,怎么会出..

和尚与苹果

和尚与苹果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无功而返,弟子们都..

释迦牟尼纽襻当日给众弟子留下这些遗训

释迦牟尼纽襻当日给众弟子留下这些遗训 佛陀以吉祥卧的姿势卧在娑罗双树之间的床上,很多的弟子围绕在佛陀的四周,大家都是揩鼻抹泪。这时,风息林静,鸟兽没有鸣声,树木之皮流出水滴,百花都萎谢凋零,整个世间都..

普门品回向

普门品虽短但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益处,因此现在有很多人都在修行普门品,我们坚持去修行普门品,还会使我们了解到很多的知识,从而使我们收获到很多的智慧,让我们看清这个世界,不会被任何事物所诱惑。在修行完普..

释迦牟尼佛之前还有别的佛吗

释迦牟尼佛之前还有别的佛吗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佛祖有些人不能理解,为什么在释迦牟尼佛降临人间之前就有佛教?难道还有别的佛吗?为什么我们管释迦牟尼佛叫“佛祖”?在漫长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伟大的释迦牟尼佛..

经常念诵心经的功德

念心经对自己的改变是很大的,而且尤其是自己长时间的去念心经时,从经文中体会到的知识是很多的,对自己的改变也是很大的,心经中的功德也是很多的,我们多念心经对自己的改变是很大的,下面我们一起看一起其中的功..

金刚经和楞严经的区别有哪些

很多修行佛法的人都是知道金刚经和楞严经的,而且两部经书的效果都是特别的好,所以就导致一些刚刚开始修行佛法的人不知道要修行哪本经书好,所以想知道这两本经书有什么区别,下面我就详细的为大家讲解一下。金刚经..

道教斩妖除魔看似杀气腾腾,与佛相比天尊的慈悲是怜爱万灵!

道教斩妖除魔看似杀气腾腾,与佛相比天尊的慈悲是怜爱万灵!【原创声明】:晓梦阁只做原创内容,晓梦阁出文必属精品,禁止盗用违者必究。文/晓梦阁主由于佛教的信众和僧侣常常把“我佛慈悲”挂在嘴边,久而久之,就..

地藏经是什么时候写的

地藏经是在唐朝的时候翻译来的。地藏经中讲到了试驾牟尼佛为自己的母亲说法的事情,经文中也介绍了地藏菩萨修行过程中的事例,以及通过诸佛菩萨之间的提问和对话,介绍了地狱之间的情况,同时也告诉了众生解脱生死,..

都挺好:明成要去非洲,临行前留下道歉信,这次是真心向明玉忏悔了

都挺好:明成要去非洲,临行前留下道歉信,这次是真心向明玉忏悔了电视剧《都挺好》正在热播,眼看着就要大结局了,苏家的“渣男天团”也逐渐开始看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选择逐渐弥补,在最新更新的预告中,苏明成将..

都江堰历史文化100故事丨花蕊故里马祖寺

都江堰历史文化100故事丨花蕊故里马祖寺马祖融汇儒释道文/刘刚 马瑛花蕊故里徐渡马祖寺初建于7世纪,1672年重建。都江堰市自西魏(公元6世纪)有鸡骨禅师从北方来青城香积山建精舍;8世纪初(唐开元时)又有印度高僧..

金色比丘尼:供养佛塔 得金色身

金色比丘尼:供养佛塔 得金色身金色比丘尼:供养佛塔 得金色身 一时,佛在舍卫城。一下劣种姓的人家生下一个具十八丑相的女孩,父母都很忧愁,父亲说:“这样丑陋的孩子,干脆到晚上把她溺死了喂狗。”母亲说:“夫..

地藏经诵读禁忌

在诵读地藏经的时候,需要的是让自己有平稳的心态,不要使自己产生不好的想法,使自己能够坚定本心,这样才能够使自己不会触犯禁忌,让自己诵读的地藏经都白白的耗费时间。1. 诵读地藏经的禁忌有很多,需要让自己在..

劝君莫邪淫,不淫得善报

劝君莫邪淫,不淫得善报一:(《扬州甘泉县志》)元朝的秦昭,是扬州人,二十岁那年准备到京城游玩,都已经登上船了。他的朋友邓某,赶来为其持酒送行。正在喝酒间,忽有一绝色女子被抬到了船上。邓某令该女拜见秦昭,并介绍说..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