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对待父母要勤心供养,不能够有少许悖逆之心
钟茂森:对待父母要勤心供养,不能够有少许悖逆之心
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五重玄义,我们继续看明宗,刚才我们学习到蕅益大师论述孝,分为世间孝与出世孝。刚才讲的世间孝分三种,一种是能尊亲,二种是不辱亲,三是能养亲。世间孝,圣人只是用这种方便的教学来导引我们修出世孝,因为世间孝不能够令父母出离三界,也不能够让自己真正成就出世圣人,所以即使是世间孝之极致的能尊亲,他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世间圣人设教,大概也不乏佛菩萨示现,先让我们众生孝养自己父母,因为众生都有情执,都有亲疏的分别,所以圣人随顺众生的情执,教导我们孝养父母。如果人不能孝养自己的父母,更谈不上去孝养一切众生了。但是又不能只停留在孝养眼前父母,还要提升、还要扩展,这就是修出世孝。
蕅益大师说,「出世孝复有二义,一直明孝道,二以慈成孝」,这两个意思。首先讲直明孝道,也有四种,「一尽心供养,二诱令修善,三劝令舍恶,四令证道果」。这四种属於出世孝里面的直明孝道,这是讲就孝顺父母而言,直截来谈孝道,就有这四种。我们首先看第一种,「尽心供养者,如五分律云,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也」。这是佛教导我们对父母要尽心供养。尽心就不能有私心,有一个「我」在,这就有私了,我们跟父母是一体的,所以供养父母是无我的。戒律上有规定,修行人必须孝养父母。
蕅益大师对律宗研究极深,很多人也称蕅益大师是律师,他是一生,可以说出家以后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专攻戒律。他这里引用《五分律》,这是对出家人的戒律,比丘戒里头的戒律。这里面讲到如果有人在一百年之中,这时间很长,右肩担著父亲,左肩担著母亲,这是尽心的去供养。而且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用世间最珍奇的宝物、最美好的衣食去供养父母,这是世间孝里面讲的能养,而且这个能养是用最恭敬的心态。右肩担父,左肩担母,这是比喻一种最恭敬的心态对父母奉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须臾,是时间很短暂,父母对我们的那种恩德尽管是须臾短暂的时间,我们要报起来,那是百年尽心供养都报不尽。为什么?因为父母对儿女的那种爱心、那种真诚,那种无私无我、尽心尽力,这个程度远超过儿女对父母。也就是说,儿女即使是能够做到,右肩担父,左肩担母,极世珍奇衣食供养,这种爱心还比不上父母对儿女那种爱心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所以父母须臾之恩超过儿女孝养父母百年。所以佛,从今以后听诸比丘,听就是准许,准许受了比丘戒的出家人对父母尽心竭力的供养,而且是尽形寿的供养。所以有些人错误的以为,出了家就不能够去供养父母,这是错误的。佛在这里,特别在戒律当中规定,应该对父母尽心尽寿供养,如果不供养得重罪,这是犯戒了。这个当然不仅是对出家人而言,对所有的人都适用。
在佛经里面有一本《杂宝藏经》,讲到一个故事,是释迦牟尼佛前生的一段因缘。他在过去很久很久以前,久远劫前,他还没有成佛,那时候还是个凡夫,叫做慈童女,他是一个长者子。他的父亲很早过世,家里又比较贫寒,这个慈童女侍奉自己的母亲极为孝顺,每天都辛勤的劳作。他是割草、卖柴来维持生活,每天得到两文钱,收入很微薄,可是他都用来奉养自己的母亲。因为他辛勤的工作,逐渐收入也增加了,后来每天能够供养自己母亲四文钱,到后来增加到八文钱。因为他为人忠实,令人信赖,所以他卖柴大家都喜欢多给他一些,所以他的利润就多起来了,后来每天能供养自己母亲十六钱。
结果有一次别人就告诉他说:「你很聪明,又经营有方,你为何不入海取宝?海里面有宝物,你父亲在世的时候就常常入海取宝,这不是更加的富足吗?」慈童女听到这个话,就回来跟他的母亲讲,就问他母亲说:「我父亲在世的时候做什么事,从事什么行业?」他母亲说:「你父亲在的时候常常入海去取宝物。」慈童女听了之后,他说:「我也要像我父亲那样入海取宝。」结果他母亲当时以为他是开玩笑,就跟他随便说说,「你也可以去」。结果慈童女听了就认真了,於是约了同伴,就约定要去入海。所以这一天他向母亲辞行,这时候母亲看他要来真的,就跟他讲说:「你别去了,我就你这么一个儿子,你这入海取宝,那有危险回不来,我怎么办?」可是慈童女就对他母亲说:「我已经向您请问过,您同意了,我才跟同伴们约定一起入海。现在我要是不入海,那就失信了,为人要守信,宁可立信而死,不可无信而生。」很坚决。结果他母亲就非常的难过,舍不得,抱著他痛哭说:「那你等我死了之后再去,好不好?」可是这慈童女还是坚持要出海,而且当时把母亲推开,在他母亲头上拔了几十根头发。母亲这个时候就怕儿子会有不孝罪,於是只好同意放他走。
慈童女就跟同伴们一起去入海去了,结果在海上遇到了大风,就把他们伙伴全部吹散了。慈童女就走到一座山旁边,他一个人,就见到山的顶上有一个城,有个城池。他当时是又饥又渴又累,看到有城池,他就马上冲上去,看看有没有些吃的。结果这个时候城中有四位非常美丽的女孩子拿著如意宝珠来迎接他。这慈童女看了就很奇怪,就问她们:「你们为什么来迎接我?」这四位玉女就跟他笑著说:「你有很大的福气,能够在这个城里头跟我们姊妹四人共享四万岁的快乐。」结果慈童女一看这好事情,就留在城中跟这四位玉女一起玩乐,享受生活。住了四万岁,他就开始生厌弃,就离开她们了。这几位玉女就感觉到很遗憾,而且还带著娇瞋的口气跟他讲:「阎浮提人真是反覆无常,为什么无缘无故就抛弃我们?」这阎浮提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人,人心无常,这么就走了。结果慈童女坚决执意要走,就离开她们,往前走。走了一段路,又见到一座城,很漂亮,结果有八位玉女,每个人拿著如意宝珠来迎接他,也是这样告诉他说:「你有很大福气,你可以跟我们在这里有八万岁的良缘。」慈童女看了也很高兴,也不客气,就在这里住下来。可是住了八万岁,他又生厌弃心,又离开她们了。
结果又往前走,又遇到一座城,又有十六位玉女拿著如意宝珠来迎接他,兴高采烈的跟他讲,说「您很大的福报,你可以跟我们十六位姊妹有十六万岁的因缘」。结果这慈童女真的,他就知道自己福气很大了,就跟这些玉女在一起生活。又过了这一段时间,他又要走。如是又往前行,最后遇到了一座城,有三十二位玉女来迎接他,又加倍了,每个人拿著如意宝珠迎接,告诉他说:「你跟我们有三十二万岁的因缘。」这福报愈来愈大。慈童女又在这个城池当中住了这一段时间,结果又生厌弃了。这时候,这些玉女就很感慨,说:「你再往前走就可能会遇到困境了。」结果慈童女没有听这些玉女的话,他自己是雄心勃勃,知道可能往前会有更殊胜的福报,所以毅然跟她们诀别,又往前走。
结果走到前面发现有一座铁城,他心里就觉得奇怪了,这城好像跟以前的城池不太一样,阴森森的,挺恐怖的。又往里头走,好像那些光景不太妙,也没有什么玉女来迎接他,一座空城似的,开著门,他就进去了。一进去之后,那门自动就关上了,把他锁在里面,这时候他觉得好像不妙,可是又没有后路了。突然之间发现城里是一片火焰,非常的热,慈童女就很惊恐,四处去找,看看有没有玉女来迎接他。可是却发现有一个面孔狰狞、头上戴著火轮的鬼卒站在他面前,这时候他就非常的惊恐,这个人不是善类,这个地方好像一座牢狱似的。正想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忽然之间一阵大响声,有一个大火轮忽然就飞来套在慈童女的头上,把慈童女压得喘不过气来,而且这个火轮是非常的热,让他非常的痛苦。结果慈童女就问:「为什么我会来到这个地方,作了什么罪?」结果狱卒告诉他,说世间有人舍弃母亲,结果就会来到这里,通常如果是拔过母亲的头发,就会有头顶火轮的罪报。慈童女问:「我什么时候才能够解脱这个罪?」鬼卒说:「要有另外一个人跟你一样舍离母亲,然后再来到这个地方,才能代替你这个罪。」
结果慈童女又问这个鬼卒:「我做过什么样的福,修过什么福,为什么之前见过这么多的城里头的玉女来迎接我,来伺候我?」鬼卒说:「你在阎浮提,每天用两钱供养母亲,就可以进入琉璃城,有四位玉女,有四个如意宝珠,在里头能够有四万岁的福报。后来你能够用四钱供养自己的母亲,你就得到玻璃城(玻璃就是我们现在讲的那种玉),就会有八个玉女,拿著八个如意珠来迎接你,你有八万岁的福报。后来你增加到八钱供养母亲,你就能够入白银城,这城是白银做的,有十六位玉女,拿著十六个如意珠来迎接你,你有十六万岁的福报。后来你能够用十六钱供养母亲,那你的福报又增倍,你在黄金城里头,有三十二玉女,有三十二如意珠,有三十二万岁的福报。可是后来你舍弃母亲,还拔了母亲的头发,现在就要戴这个火轮了。这个火轮不会掉到地上的,除非是有人来代替你。」慈童女听了之后就无话可说,就知道自己过去孝顺母亲真得福报,有一念违逆母亲,还拔了母亲的头发,就遭受这样的罪报。
他生起慈悲心,自己只是有少许悖逆母亲,就会有这样的罪报,那世间那些大逆不道的人,他所受的罪比我要重得太多了。他想到这里,就寒毛直竖,就想到要救人救世。所以他就发了誓愿,说愿我代一切众生来受苦。结果这个心一发起来,发现头上这个火轮忽然间就掉到地上。慈童女又问:「你不是说这个火轮不会掉到地上的,怎么会掉到地上来了?」鬼卒看到他这样,也不跟他说话,拿个狼牙棒,一棒就把他打死。结果在地狱里一死,就了结了地狱罪报,他从地狱就出来了,而且立即就生到了兜率天。你看,一念发起大慈悲心,地狱的业报就满了,就没有了,生天了。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说,当时这位慈童女就是我的前身。所以告诉大家,对待父母要勤心供养,不能够有少许悖逆之心,否则果报是真的丝毫不爽。这是讲到若不供养,得重罪也。这是讲到尽心供养这一条。
摘自: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二集
达真堪布:成功的障碍是什么
达真堪布:成功的障碍是什么达真堪布:成功的障碍是什么傲慢心是成就最大的障碍。因为傲慢心的真实作用就是不让你发现自己的错误和过失,不让你看见他人的功德和优点。人都自以为是,在家里认为自己没有错,在单位也..
青少年如何对待感情和攻击性心理?
青少年如何对待感情和攻击性心理? 问:我是中文系2009级的。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人类的两大原始欲望是性欲和攻击性。现在,情这个东西困扰青少年,引发许多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您刚才讲到,某大学..
阳虚体质的养生
阳虚体质的养生阳虚?究竟是什么意思?火力不够,阳气不足。怕冷!怕冷!怕冷!要吃热,穿暖。明代医家张介宾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阳虚质就是红日不那么温暖。阳虚质的困扰怕冷..
鹦鹉王与恶受王的故事
鹦鹉王与恶受王的故事鹦鹉王与恶受王的故事从前在印度的迦尸国,国王名叫恶受,不行善道,百般虐待子民,做了许许多多的坏事,乃至远从各地来的商人,所带着的珍奇宝物都被他夺取,也不付报酬。此事被大家相互传说着..
皈依佛门却心系红尘:动荡的一生,造就了“矛盾”的石涛
皈依佛门却心系红尘:动荡的一生,造就了“矛盾”的石涛石涛,一位中国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对扬州画派和近现代中国画的发展有巨大影响。游华阳山中作石涛是明宗室后裔,原名朱若极,善绘画、工书法,能诗文,与..
益西彭措堪布:阿罗汉所证空性为何不能引发大悲心?
益西彭措堪布:阿罗汉所证空性为何不能引发大悲心?【以下引号中的文字皆引自《定解宝灯论新月释》。】 从因上讲:“证悟的智慧不会无因无缘的产生,只有在菩提心的基础上,修法无我空性,功德才会生起,俱生我执、..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人人都可以凭它去“相面”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人人都可以凭它去“相面”其实你也可以不专业学习易经就会“相面”,因为,你应该有经验,当你遇到一个人时,第一面你就会对他产生一种定位印象与感觉,感觉到他是一个你理解的大概什么样的人,..
看看我的SY苦历程
大家好, 说一下我SY的事,从04年冬天开始了第一次SY ,因为太过频繁到06年6月份就得了QLX炎,当时快要初中毕业了,才17岁,才17岁,你们没看错是17岁,就得了这个病,唉!苦啊....出来后一直跟随父母工作,因为一天..
真信切愿求生淨土五逆十恶忏悔往生
真信切愿求生淨土五逆十恶忏悔往生(5月6日最新開示)我们看到这些现象都是业力所现的,造的什么业你仔细观察就知道了,什么样的因感什么样的果报。这一生遇到净宗是无比的幸运,这个法门,你得人身遇到它,叫百千万..
真是长见识,法师和律师竟然和佛教有关
真是长见识,法师和律师竟然和佛教有关佛教起源于印度,但是在中国的传播最为广泛和兴盛,并且已经慢慢的渗透到中国的文化中,很多我们常说的一些词语,都来自佛教。比如“变化无常”里的“无常”就是来源于佛教。还..
生命中的三盏灯
大学留言册的扉页,是老恩师赠我的留言。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却字字珠玑,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多少年来,它们就像三盏灯,照亮我前进的路。第一盏灯:志存高远。人的一生中,你求上,有可能居中;你求中,则有可能居下..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请问自性你在哪里?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请问自性你在哪里?香隆立嘉措仁波切:请问自性你在哪里?稍微有医学概念的人都知道,我们身体内部其实每一个部位的细胞都是不时地在变换、改造、和脱离。有些消化器官组织下的细胞,快到十几个钟..
饮食习惯不健康何为长寿
饮食习惯不健康何为长寿 某作家出差新疆,打听著名长寿之乡和田地区的长寿之道。一个100多岁的维族老人用并不流利的汉语说:早上一个馕,中午一个馕,晚上不吃馕。只吃玉米面的馕,晚上为什么不吃?是因为“没有”。..
通灵者·前世因果和今世疾病的惊人关系,请进来对照
通灵者·前世因果和今世疾病的惊人关系,请进来对照(并附解决方法)通灵者·前世因果和今世疾病的惊人关系,请进来对照(并附解决方法)发现天祥发现自己APlaceYouCanFindYourself一个通灵者的所见——鬼魂附体与某..
首楞严经一共多少卷
楞严经一共是有十卷的,每卷的内容都是特别的丰富,对我们的修行帮助也是非常的大,所以师兄在修行楞严经的时候,一定要多多的去念诵楞严经,用心的体会其中的道理是什么。楞严经是经书中非常经典的一本,因为它的佛..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真正的功德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真正的功德香隆立嘉措仁波切:真正的功德中国历代皇帝几乎都笃信佛教,例如梁武帝萧衍便是一例,其中尤其和达摩的一段对答和因缘最为后人熟悉。达摩初达南海,梁武帝便请人迎请到皇宫,梁武帝噼头..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