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第六十七卷

繁体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第六十七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第六十七卷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辩圣贤品第六之十一

如说沙门及沙门果。何谓沙门性。此果体是何。果位差别总有几种。颂曰

净道沙门性有为无为果

此有八十九解脱道及灭

论曰。言沙门者。能永息除诸界趣生生死魑魅。或能勤励息诸过失。令永寂静故名沙门。如薄伽梵自作是释。以能勤劳息除。种种恶不善法杂染过失。广说乃至。故名沙门。沙门所有名沙门性。此即沙门所修熏法。熏是排遣生臭惑义。即以无漏圣道为体非世俗道。以能无余究竟静息诸过失故。由此异生虽能已断无所有处染而非真沙门。以诸过失尚有余故。暂时静息非究竟故。既无漏道是沙门性。通以有为无为为果。故沙门果体通有为无为。此果佛说总有四种。谓初预流后阿罗汉。道类智品。是谓有为预流果体。见断法断。是谓无为预流果体。道类智品或离欲界第六。无漏解脱道品。是谓有为一来果体。见断法断。及欲界系修所断中前六品断。是谓无为一来果体。道类智品。或离欲界第九无漏解脱道品。是谓有为不还果体。见断法断欲修断断。是谓无为不还果体。尽智无生智无学正见品。是谓有为阿罗汉果体。三界见修所断法断。是谓无为阿罗汉果体。然薄伽梵于契经中。但说无为沙门果体。如说云何名预流果。谓断三结。乃至云何阿罗汉果。谓已永断贪嗔痴等。岂不不还果已许永断嗔。此亦无违释义别故。此中意说。净除一切烦恼垢者。断名永断非尚有余。烦恼垢者少无余断得永断名。然余处说遍知。云何谓永断贪。乃至广说。此中意说。若一切种及一切断即名永断。一切种者谓断自性。及断能缘即名永断。唯见苦断诸法断位见苦断法。已断自性未断能缘。见集断法已断能缘。未断自性非永断故未名遍知。言一切者。谓见灭断等十一惑中。随一部永断。由此具显有九遍知。及显异生断非遍知所摄。譬喻者说沙门果体。唯是无为由教理故。教如前说今当辩理。以诸有为是可坏故。不可保信沙门果体。是可保信故唯无为。且教不然准前释故。谓前处处已作是释。非彼所引有余意经。可能证成胜义理趣。契经虽言预流果体谓断三结。而不言唯如四修定中现法乐住。定谓经说此是初静虑。然实此定理亦通余。故不言唯显有别意。此经亦尔不应固执。若谓有余经说现法乐住通四静虑。此不尔者。理亦不然与彼同故。谓余经说六法永断。名为预流岂唯三结。又预流者。理实亦应有边执见及贪等。断此非预流果无别证因。由此彼所言不令生喜。故非由此所引契经。证唯无为是沙门果。理亦非理。若无颠倒智望无为法最可保信故。谓观行者如实智生。能自了知我生尽等。虽是可坏法而极可保信。以能显了无倒义故。由此定知四沙门果。其体通摄有为无为。复有至教证沙门果亦通有为。如契经说。根到彼岸为缘显了。果到彼岸果到彼岸为缘显了。补特伽罗亦到彼岸。唯依有为法立补特伽罗。补特伽罗由果显了。故知果体亦通有为。然譬喻宗理最不可依。无为立补特伽罗。彼执无为无有体故。不应无体法为立假者因。谓彼执无为唯不转为相。故不可依托立补特伽罗。若谓但依彼得建立。得是道故必是有为。由此应知依向果道。建立八种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既依道立。道体通向果果岂唯无为。又设劬劳求得名果。果位摄道既是所求。如何可言彼道非果。如何知道亦是所求。以契经中有伽他说

智人居静室勇猛谛思惟

求八解三明证慢掉尽故

又契经言。无相心定以解为果。解体即是尽无生智。定即沙门此即显成。阿毗达磨说沙门果体。通有为无为。理教显然不可倾动。然经但说果是无为。以此无为唯是果故。谓诸择灭唯沙门果。道通沙门故略不说。或以无为法是果非有果。道通二种故略不说。或无为法离有为过。为令欣乐是故偏说。或此唯说无为果。经是有余言不应封执。谓此唯说三结断等。不遍说余烦恼断故。如契经说。心速回转精进能证无上菩提。超段食想越诸色想。没有对想非余不然。应知此经亦复如是。如由别意唯说无为为沙门果。亦由别意说沙门果唯有四种。若废别意直论法相。即沙门果有八十九。皆解脱道择灭为性。谓为永断三界烦恼。有八十九无间道起。见道所摄其数有八。法类智忍各有四故。修道所摄有八十一。九地各九无间道故。此八十九唯沙门性。此沙门性无间所生。八十九解脱道亦有为沙门果。是彼等流士用果故。即诸无间所断惑断。八十九诸择灭。唯无为沙门果。是彼离系士用果故。彼能断此得障得故。岂不沙门性。亦摄解脱道诸无间道。亦彼等流士用果故。应无间道亦是有为沙门果摄。不尔且非诸无间道。一切皆是解脱道果。虽有是者。而但可言。无间道力解脱道起。彼力能断此起障故。彼道无间此必生故。非解脱道力引无间道起。此不能断彼起障故。非此无间彼必生故。谓虽亦有无间而生而不皆然。及非此力谓有余时余加行力所引起故。或有毕竟不复生故无相类失。何故契经说。沙门果非八十九唯说四耶。岂不已言经有别意。有何别意。且有释言唯四位中。诸观行者分明欢悦觉慧生故。谓唯四位极可信非余。设有退失未死还得故。有余复言。唯此四位。如次能越恶趣彼因。人天趣生所显示故。唯上中品贪等势力。往恶趣生非下品故。或有本有二。谓欲界有顶二越有顶。二越欲界。故唯立四为沙门果。或诸烦恼总有二类。一者无记。二者不善。初越二种后越无记。一来不还唯越不善。以恶难越故唯立四。有余师言。非薄伽梵于八十九不现证知。然唯说四沙门果者。颂曰

五因立四果舍曾得胜道

集断得八智顿修十六行

论曰。若断道位具足五因。佛于经中建立彼断。及与断得俱时而生。净解脱道为沙门果。言五因者。一舍曾道。谓舍先得果向道故。二得胜道。谓得果摄殊胜道故。三总集断。谓一果得总得先来所得断故。四得八智。谓一时中总得四法四类智故。五能顿修十六行相。谓能顿修非常等故。住四果位皆具五因。余位不然故唯说四。若唯净道是沙门性。有漏道力所得二果。如何亦是沙门果摄。颂曰

世道所得断圣所得杂故

无漏得持故亦名沙门果

论曰。且无漏道所得择灭。沙门果摄其理极成。得二果时诸世俗道。所得择灭体数甚少。与多圣道所得择灭。总一得得共成一果。是故于此以少从多。俱说名为沙门果体。谓世俗道得二果时。此果非唯以世俗道。所得择灭为断果性。兼以见道所得择灭。于中相杂总成一果。同一果道得所得故。由此契经言。云何一来果。谓断三结薄贪嗔痴。云何不还果。谓断五下结故。世俗道所得择灭。与无漏道所得杂故。以少从多名沙门果。又世俗道所得择灭。无漏断得所任持故。由此力所持退不命终故。无漏断得印所印故。亦得名为沙门果体。如故人物王印所印。不复名为能集者物。此亦应尔故亦名沙门果。有余师说。此灭当为金刚喻定。真沙门果故亦得立沙门果名。此灭虽非彼离系果。是彼士用果名彼果无失。有余复说。由此无为因沙门性增上力得。是故亦应名沙门果。以世俗道断烦恼时。亦修治彼沙门性故。此中上座作如是言。理必应无已见谛者。用世俗道断烦恼义。由彼能见一切有境。皆如炎猛热铁丸故。许世俗道观上地法。起静妙等欣行觉故。由此诸圣理必不应。以有摄法出离诸有。有余复说。如有少年憙自严身耽欲乐净。彼颈被系狗蛇人尸膖烂虫蛆。臭秽难忍深生羞耻厌恶缠心。未若众圣厌恶诸有。而说缘有静等想生。如是所言不令生喜。故圣于有如无想定此非真过。所以者何。且彼如何许诸圣者。见诸有境如热铁丸。于有境中已断乐倒。而于有漏行生此是乐觉。为欲生乐求乐缘故。又彼如何许诸圣者。厌诸有境剧厌三尸。于有境中已断净倒。而于有漏行生此是净想。于极臭处如烂粪泥。女人死尸好习近故。由此彼难非真过失。若谓圣者求诸乐缘。习近女时由失正念。于断惑位正念现前。是故不应引之为例。此亦非理违所说故。谓彼所言违如是说。圣如所见无别异行。又诸圣者安住正念。虽见诸行体皆是苦。而于其中亦生乐觉。如契经说。受乐受时如实了知受于乐受。若谓圣者暂时觉乐余亦应然。于上地境亦暂时观为静等故。非圣观有犹如涅槃。发起毕竟静妙离想。但思上境少静等相。厌离下地粗动等法。世尊亦说以有出有。如说圣者以色出欲无色出色。恐谓无能出无色者。故佛重说诸有所作。诸有所思灭皆能出。又我宗说诸有圣者。以世俗道离下染时。以上世定为首观察起静等觉。非以上生宁可责言。如何圣者于诸有境起静等觉。圣厌有生非有德故。又有至教证诸圣者。于世定中起静等觉。如契经说。具寿舍利子。速往盲林入灭受想定。从定起已高声唱言。此灭涅槃甚乐甚静。谓彼尊者于此灭定觉乐静故。便于涅槃起甚快乐甚寂静觉故。从定起高声唱言。此灭涅槃甚乐甚静。谓灭定中灭少流转。尚有如是乐静二相。况涅槃中流转总灭。或即灭定假说涅槃。以乐及静分相似故。又佛亦说此定甚妙。谓薄伽梵说灭定已复言。此妙过六轻安。以灭定体有妙性故。可以对余挍量胜劣。又渐损减契经中言。如是四种寂静解脱。超一切色无色所收。我说苾刍修彼定者。从彼定起必应唱言。如是定中极为寂静。故不可说唯有顶地。善有漏定寂静非余。若谓不应缘暂静等。起静等想便能断惑。此亦不然。待下地法上地便是毕竟静故。谓初静虑待欲界法。无或寂静不寂静义。岂可说言厌欲界法观初静虑。为静等时非毕竟故障离欲染。又既见有自地善心。能暂思惟自地不净。虽为自地烦恼所缚。而亦能令烦恼不起。如何观下灾横所逼。观上永脱下地灾横非下所缚。胜定现前而不。能断下地惑得。故汝不应不生欢喜。然愚夫类于无想天。执为真实究竟出离。于无想定方能发起。圣者于彼不执出离。故无想定圣者不起。更以余想不能起故。由此彼喻于证无能。是故极成有学圣者。以世俗道亦能断惑。有作是说。以契经中说四沙门果渐次而得故。知诸异生无实断惑。此不应理。以彼经中约次第者密意说故。由此即彼契经中说。且有一类于诸行中。如理思惟。乃至广说。理必应尔。以余经说得四定者入见谛故。不可才遇义缺减经。便兴固执拨余圣教。以诸圣教有多差别。无一经中具众义故。谓诸圣教略有二种。于义有了有不了故。又无所待有所待故。又说世俗胜义谛故。又总相说别相说故。又随自意他意说故。又属法相属法教故。如是等类有无量门。有契经中虽有所说。非离余说义可显了。且如经说于诸行中。如理思惟义犹未了。何等为行行有多种。谓契经说无明缘行。又契经说。入息出息寻伺想思名身等行。又契经说。欲等名行即八断行。又契经说。诸行非常即有漏法。又契经说。一切行无常此经意说一切有为法。又说寿行此即命根。如是等行有无量种。于诸行境如理思惟。为欲界系为色无色。为三界系为无漏摄。为在何地分位。如何此如理言。为显何义如何生起。何故名世复以何缘名为第一。何故所缘以行声说。于能缘上说作意声。以思惟名自作意故。如是等类皆可推征。故圣教中必应有处。具释诸法自性名等。以薄伽梵为欲摄益所化有情。观处观时观根性等。种种差别随应为说尔所法门。非一经中见有具说。故离欲说义难显了故不应说。以契经中说四沙门果渐次而得故。知诸异生无实断惑。如是已说依世俗道。断修所断得二果时。所得择灭名沙门果。然沙门果酬沙门性。此沙门性如前已说。即此复有差别名耶。亦有云何。颂曰


邪淫最直接的报应:卑微下贱,处处受人欺负

邪YIN最直接的报应:卑微下贱,处处受人欺负邪淫之人必定:面目丑陋、低贱卑劣、不被人重视、处处遭人呵斥、处处受人排挤、处处被刁难、人人皆敢欺负、做事情慌乱不堪、说话总是逻辑不清,办事总是费力不讨好!以上种..

地藏经和药师经可以一起念吗

地藏经和药师经都是佛经当中很重要的经典,各自都有着很大的作用,所以不建议 一起念,因为这样在修行的时候是会有影响的。所以大家在念这两部经文时,可以分开念,当把一部经书念完后,再去念另外一部,这样才能很..

道本无界 诛仙2仙魔佛阵营转换系统

道本无界 诛仙2仙魔佛阵营转换系统仙魔无界,谁能辨我是正邪?《诛仙2》仙魔佛造化阵营转化系统精彩启动,雾气萦绕的仙家之地、六根清净的佛门禁地、萧杀神秘的魔之领域,重新选择你的进修之地!成仙、修佛或是入魔..

道证法师:学佛人,你喜欢坐电梯还是走楼梯?

道证法师:学佛人,你喜欢坐电梯还是走楼梯?下面我们打个比方来说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坐电梯”,不论是脚力很好的,或是脚受伤很难走的,或是坐轮椅的,或是用推车送的病人,不论是好人、坏人,只要有信愿,搭上..

楞严经浅释卷二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当尔之时,阿难及在会诸大众,听闻佛所教诲后,心和身都非常舒适自在。又回想无始劫以..

酒醉念佛,也能驱鬼

酒醉念佛,也能驱鬼自流井街市狭窄,往往后临溪上,以木支板,为楼居之,开窗则可俯视溪水,比屋皆然,触目无异。篾工某,夜作,闻两鬼相语于水际曰:我明日得替代,当脱苦去矣。他鬼曰:为尔贺,其人云何?鬼曰:午..

道是无情却有情:张雅轩丧子实为善报

道是无情却有情:张雅轩丧子实为善报你比如张雅轩,他是王凤仪先生最得力的弟子,他也是办女学使女学倡兴大发展的最得力的助手。他原来出身是一个马贩子,马贩子就是贩卖马匹,贩卖牛啊、驴啊、骡子、马啊这些东西。..

这才是一切痛苦的来源

这才是一切痛苦的来源有名的东园鹿子母讲堂的捐赠者毘舍佉,因为孙女苏达坦不幸逝世而十分难过,就前去向佛陀叙说她的悲通之情。佛陀安慰她:“毘舍佉,妳看看舍卫城里一天有多少人去世?如果他们都是妳的孙女,妳岂..

遇事发脾气,就跟地狱的缘断不了

遇事发脾气,就跟地狱的缘断不了人要修行,首要断贪。贪心很可怕,贪心要不断,就跟饿鬼道的缘分没有断。无论贪什么,世间名闻利养,甚至于佛法,贪佛法也不行。不论你贪的对象,问题是你有贪心,你只要有贪爱,你跟..

钟茂森博士:以恶为能

钟茂森博士:以恶为能【以恶为能。】 这是以造作恶业为能事。我们现在看当今社会,社会大众好像都把贪瞋痴为能事。你看大家所争的、所比的都是谁赚钱最多,这是贪;谁更霸道,这些都是『以恶为能』。这一条太上老君..

这是否与一门深入的原则相抵触

问:平时念《阿弥陀经》及佛号,有时帮莲友临终助念结缘《地藏经》,这是否与一门深入的原则相抵触?大安法师答:修行净土法门,宜专精。善导大师提出专修的五种正行:一心专门读诵净土经典;一心观想忆念阿弥陀佛及..

方海权:为什么功德要回向往生极乐世界

方海权:为什么功德要回向往生极乐世界——摘自《人生改造命运要义》我们改命求福之人,必须福慧双修。修福我们已经明白应该怎么做,而修智慧就是要深入佛圣贤所讲的教典,使自身明心见性。并且要以念阿弥陀佛的方法..

人矛盾的心理

人矛盾的心理人生每个人都有希望,希望的将来是美丽的,可是失望却是最痛苦的。要实现未来的希望,现在必须付出努力的代价。必须要劳心劳力和忍耐,甚至准备尝尝失败的痛苦,最后才有享受成功的快乐。人类的心里往往..

净土法门法师:念佛障碍太多怎么办-

净土法门法师:念佛障碍太多怎么办?这桩事情只有佛搞清楚、搞明白了,教我们远离,不受外头的环境干扰,我们念佛功夫才得力;如果还受外面干扰,我们念佛的功夫被它破坏了。这是要很高很高的警觉。如果这个障碍太多,..

钟茂森博士的九大孝愿

钟茂森博士的九大孝愿一. 我从今日至未来际,对于父母,倾尽所有,乃至身命,以至诚心,礼事供养,昼夜六时,心不间断。若对父母,或因悭吝不舍,或贪利养名闻,不勤奉事,我则名为欺诳如来。 二. 我从今日至未来际,..

道安——佛教文化忠诚追随者

道安——佛教文化忠诚追随者道安——佛教文化忠诚追随者说起为佛教文化进入中国,在中国得以落地生根并且能够让佛教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变得易于传播的人物,不得不提起道安的名字。他是佛学在中国得以打下广泛群众基础..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