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观修法

繁体

  香怎耶巴说:“上午若没生起无常之念,中午贪图今世的念头就会抬头;中午若没生起无常之念,晚上就会被贪图今世的念头所俘虏。”现在有很多修行人,对于修行一拖再拖,做其他琐 事则快马加鞭;而前辈大德们与此恰恰相反, 他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将修行摆在第一位,这是因为他们无常观修的到位。在未生起以上如是定解之前,我们务必要唯一观修死亡无常。
 
  怎样对无常生起定解:在日常生活中十个观修法
 
  佛陀在转**的过程中,其实无常法一直贯彻始终。佛陀最初在鹿野苑转四谛**时,无常、苦、空、无我四谛中,第一个就是无常。佛陀转完三**,最后要示现涅槃时,先宣讲了一部《涅槃经》,之后说:“诸比丘,一切皆由因缘而生。”同时解开上身的袈裟,让弟子观看如来身相,并教诲道:“如来出世犹如昙花现世,你们以后要常观一切万法皆为无常。”说完之后,前往萨拉双树中间,以吉祥卧示现涅槃。因此,佛陀的最后遗嘱,就是让我们长期忆念无常迁变之理,这也是佛法的最深教义。
 
  真正修行好的人,时时都会忆念死期不定,始终想着“不知我什么时候死”,有了这种观念,修行起来会很精进,不会天天聊天、做些无义琐事。但现在城市里的人,最缺少的就是无常观,一直把修持善法拖到明年、后年,甚至退休之后。
 
  平时的行住坐卧、所作所为,也要全部观无常。那么,如何在生活中观无常呢?下面具体讲几个例子:
 
  (一)走路

  在道路上行走时,要观想这条路是无常的,从粗大角度来讲,它终究会被各种逆境所毁,从细微角度而言,它是刹那刹那迁变的;同时,你身体也是无常的,以后不一定再路过这里。既然如此,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如理如法,始终以正知正念摄持自己。如《般若摄颂》云:“行住坐卧具正知,视轭木许无心乱。
 
  对于无常,世间人在亲友病逝时,才有一点感触,伤心以后再也见不到他了。而作为修行人,即使两个人身体很健康,离别时也应该当成永别:“我们以后不一定能见面了,极乐世界再见吧!”时时有种无常观,这是相当重要的。世间人或许觉得这不吉祥,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修行人之间需要一种观无常的微妙缘起。
  
  (二)住处

  所居住的处所,从现相上讲是无常的,没有什么可贪执的;从实相上讲,就像具髻梵天对舍利子所说,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是清净刹土,我们应当如是观想,不能认为这是脏乱差的地方。很多修行不好的人,看这个世界肮脏不堪,所接触的人也全部视为妖魔鬼怪,这样的心态对修行极有损害。
 
  (三)饮食
 
  饮食受用是无常的,如果你有一些修行境界,应当享用禅定的美食。以前,米拉日巴尊者在山中节食苦行时,许多空行母现身供养衣食,并说:“尊者啊,您在修行的时候,如果吃一点人间的食物,穿一点衣服,同时服用一点点空行的妙食,对禅修和善行会大有帮助。这些衣食,我们会替您筹备的。”尊者回答:“世间人所有的财物和资具,是不能与修行人的觉受和证解相比的。因为我有了禅定的妙食, 故世间的衣食和享受有没有都无所谓!
 
  我们若有这样的境界,当然是最好不过了;但即便没有,饮食也要比较清净,切莫沾染罪业的过患。我以前一直强调,每人一天三顿饭,千万不要杀生。有些人早上吃一只青蛙,中午吃一条毒蛇,晚上吃一只鸡,尤其是生活在海边的人,每顿饭吃掉的众生不是一两只,而是无数只,这种人比屠夫还残忍、比恶魔还可怕,不如早一点离开世间好。此外,我们除了尽量吃素,每次吃饭还应供养三宝,或者行持过午不食,以清净心来过清净的生活。
  
  (四)睡眠
 
  躺卧睡眠是无常的,如果在贪心、 痴心中入睡,则无实在意义, 即使做梦也是一种迷乱。但若有密法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境界,便可将迷乱修成光明境界;退一步说,纵然没有这种境界,睡时也应观想佛陀发光,遍布自己的周围,在这样的修法中安睡。
 
  (五)财富

  拥有的珍宝财富是无常的,故当依止圣者七财——信心、 持戒、多闻、布施、知惭、有愧、智慧。
 
  世间人对有漏的财物极为重视。前段时间,有些台湾居士去一个寺院参加开光仪式,当时在场有一个藏族老乡,我以前认识。她整个身体装饰得金光闪闪,十个手指戴满了金戒指,脖子上也有很多金子,一块一块的……那些台湾居士见了,都说她这样做实在是浪费,平心而论,这种打扮十分俗气,一点也不好看。
 
  所以,水平不太高的人,认为财富是身份的象征,把拥有高档的衣服、轿车、房屋,当作是成功的标志。而修行比较好、境界比较高的人,视钱财如粪土,根本不把这当回事,他们唯一重视的,只是净戒、 信心、 知惭、 有愧等圣财。当然,作为修行人,所有的行为特立独行,一点都不随顺世间,也有一定的困难。但不管怎样,无论你在什么情况下,都务必要重视圣者七财。
 
  (六)亲友

  亲朋近邻是无常的,整天随顺他们也没什么意义,所以应当远离闹市,前往寺院或寂静处激发出离心,到了那时,你自然而然会珍惜时间。其实珍惜时间很重要。如果你现在不珍惜,没有好好修习,以后不一定有这个机会。明代的一元禅师说过:“西方故国早回还,人命无常呼吸间,有限光阴当爱惜,今生蹉过出头难。”因此,明白这个道理后,大家要有一种出离心,觉得这个人身太难得,必须充分利用起来。有些刚刚出家的人,也许会有一点出离心,但这个需要长期保持,不然的话,一时的冲动、 三分钟的热血并不可靠。
 
  (七)名利

  名誉地位是无常的,作为真正的修行人,没必要去希求这些,应恒常身居低位。现在有些人活得特别累,为了小小的地位,一 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实在是没有意义。当然,如果你有地位对众生有利,那有一些也可以;但若对众生毫无利益,则应像噶当派的大德一样,内在虽有不可估量的功德,外在却甘愿默默无闻,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发心、做善事。
 
  (八)语言
 
  言谈话语是无常的,平时说些无稽之谈没有意义,有时间的话,应督促自己念咒、诵经。《窍诀宝藏论》中讲了要断除的六种大错误,其中对亲朋好友极力取悦,对上师三宝非常冷淡,这是一大错误;整日无休止地与人闲聊,却从来不愿意持诵密咒, 这是一大错误;真正的法不去修,反而希求世间八法,这是一大错误……诸如此类讲了很多道理。
 
  现在有些人,仅仅念莲师心咒一万遍,就抱怨特别累,念一 个小时头都要裂开了;而让他讲些是是非非,尤其是说别人的过失,三四个小时还觉得短,甚至要熬夜“加班”。所以,凡夫人确实烦恼深重,做善行的话,就像爬山,一直在算时间,磕半个小时头或念一个小时经,就累得筋疲力尽、奄奄一息;而让他做些世间琐事,马上精神抖擞、活力百倍。这是非常颠倒的。因此,我们行持善法要有毅力、要精进,至于造恶业方面,务必要想方 设法加以杜绝。
 
  (九)善念

  信心、出离心也是无常的,即使依靠偶尔的因缘生起,“我再也不回家了!再也不踏入红尘了!”但过一段时间,可能就烟消云散、无踪无影了。因此,为了稳固自己的出离心和信心,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以坚定的誓言来摄持相续。
 
  (十)妄念
 
  想法妄念统统是无常的,故当具备贤善的人格。如今尤其是学术界的人,分别寻思特别重,总觉得这个不对、那个不对,但这也是无常的, 关键是要具足菩提心、 慈悲心, 拥有贤善的人格。否则,即使你再能说会道,口才无人能及,想象力特别丰富,可对自他有没有利也很难说。
 
  (十一)验相
 
  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有时晚上做一些好梦,白天显现种种境相,看到光、看到圣尊……这些验相和证悟相也是无常的,没有必要太高兴。你平时生起强烈的烦恼,从来都不察觉,而稍微有一点觉受、有一点境界,就开始到处打电话:“我开悟啦!看到什么东西了。”其实看到什么并不重要,内心转变才最重要。若将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的道理,反反复复在心中观修,对此真正产生定解,然后修更高的法才会事半功倍。否则,暂时的一些验相并不稳固。
 

  卓沃衮波上师曾说:“总之死亡无常法,自之相续若未生,密集之法亦不深;相续生起死念时,三皈之辞也高深。”的确,基础没有打好的话,表面上能看到明点,接受过《上师心滴》等最高的密法,也只不过是冰上建筑,因为没有观好无常,这种境界不会长久,很容易被世间种种迷乱夺走。所以,真正要修行的人,基础一定要打牢,这是我一而再、再而三强调的,希望你们牢记于心。
 
  米拉日巴尊者最初造了很多恶业,他担心来不及忏悔就死了,如此必定堕入恶趣,于是跑到寂静的地方,依止玛尔巴罗扎接受了窍诀,对寿命无常再再地串习,最终获得无死的坚地,摆脱了对死亡的恐怖。很多道友也是这样,想起以前没学佛时的恶行,自己非常害怕死亡,于是进入佛门专心致志地修行。到了一定时候,虽不敢说像前辈大德那样获得了成就,但至少明白,如果自己没学佛,早晚肯定不断造业,而今一方面不会造那么可怕的业,再加上终身学习佛法,过着清净的生活,死时应该有一些把握,不会特别畏惧了。
 
  总之,通过修持无常法,我们要像米拉日巴尊者一样,证得无来无去的不死果位。佛陀在因地时也是如此,《涅槃经》中记载:往昔,佛曾示现为一外道婆罗门,在雪山中修菩萨行。当时无佛出世,也无有教法。帝释天为了试他的道心,化现为极其恐怖的罗刹形象,来到他面前宣说半偈法:“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菩萨听后,觉得此半偈为三世诸佛的正道,于是恳请他讲完后面部分。罗刹不肯,要求他除非以血肉作供养。菩萨欣然答应了,于是罗刹宣说后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得到法之后,菩萨欢喜异常,遂于石壁、树木上,处处书写:“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是一切诸法的根本。有些道友常在经堂柱子上贴很多“止语”,其实这倒不用,你要贴的话, 应该贴这个偈颂。)后为兑现自己的诺言,他攀上高树,纵身跳下。此时虚空中传出美妙音声,帝释天恢复身相,接住菩萨,对其忏悔、顶礼、赞叹后返回天上 。
 
  在《释尊广传》和其他本师传中,也讲过这个公案。可见,无常法是真正的解脱之门,为了听闻此法,付出一切也值得。
 

敬摘录索达吉KB《前行广释》

评论问答

最简单的放生仪轨

“戒杀护生”是佛教慈悲观与生命观的重要体现。放生最好在有师父主持的情况下进行。在临时没有师父主持的情况下,以下这个简单的仪轨恭敬行之,功德无量!最简单的放生仪轨1. 称名(念三遍)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西方..

这条幸福解脱之道你知道吗?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佛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佛陀又说:“放下!”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花瓶放下。然而,佛陀还是..

冤冤相报何时了?怎样才能了缘了债?

修安忍才能了缘了债有些人在家里过得很舒服,谁都不敢惹,自己也觉得好像成了菩萨一样。其实这不是什么好事,有人惹你才好呢。以前一位老师父,他带了一个小和尚。那个小和尚很淘气,经常不听话,老师父天天为他操心..

五台山菩萨顶开示:记住这一天。

五台山菩萨顶莲师殿开示大家可以随意而坐,被雨淋到也没事,就算为遣除业障而苦行。有垫子的坐在垫子上,没垫子的躲在两边的屋檐下,也可以坐在自己的鞋上,有雨伞的还是打开雨伞。稍微冷一点,但还是要为了求法而苦..

为什么全世界的佛教徒都在念阿弥陀佛?

这「阿弥陀佛」虽然只是四个字,可是所有的佛法都在「阿弥陀佛」这四个字里边包括着。释迦牟尼佛说每一部经典都有人请法,譬如《金刚经》是须菩提尊者请法,《法华经》是舍利弗尊者请法。唯独这部《弥陀经》是无问而..

五毒月来了,记住这个“消毒丹”

贪嗔痴慢疑,地狱五条根现在已经进入五月了,又是生机勃发之时。民间认为农历五月为毒月,但是对于佛教修行来说,这是很好的时节,每一个时辰都有它的微妙之处。我们身上每一平方厘米的皮肤里就有超过十万个微生物的..

今天殊胜日,萨嘎月最后一天,莫错过。

སྟོན་པ་ཐུབ་པའི་དབང་པོའི་མཛད་པ་བཅུ་གཉིས་ནི།达雅塔 嗡牟尼牟尼 玛哈牟尼耶嗦哈སྙིང་རྗེ་ཆེན་པོས་རྩོད་ལྡན་སྙིགས་མའི་ཞིང་།大..

梦中见佛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这个忆念到底有什么好处呢?我们讲到这个忆念,这个感应的功德。我们看经文:【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好,我们看消文的..

今生与来世的福报,如涌泉般变多的秘密…...【索达吉堪布】

除了日常之衣、食、住等基本所需之外,其余财物不但于己无益,反会成痛苦之因;若能用于布施,则自己今生与来世的财富定会如涌泉般增上。欲界众生需依靠饮食才能得以维生,缺乏适当的饮食资具,将无法存活于世。但除..

有了福德,能遣除一切违缘【索达吉堪布】

一修行需要福报其实,不仅是这些大的事业,就是一个人出家,也要靠福报,不是想剃就剃:“上师,您给我剪一下吧,我要出家。”哪有那么简单?不忏悔,也不积累福报,一个地地道道的俗人,想一下子变成“金光闪闪”的..

恭迎药王菩萨圣诞!祈愿身无灾厄,心无挂碍

药王菩萨,为阿弥陀佛上首二十五菩萨之一,常随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并受阿弥陀佛嘱咐常护念佛人。是施与众生良药救治身、心病苦的菩萨,是《法华经》中燃身供佛的大菩萨。世尊说其将于未来世成佛,号净眼如来。2024年..

圣玄法师说,人生的意义是你影响了多少个人生

台湾的圣玄法师有座右铭曰:“在别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她的人生信念是:人生的意义,不是帮别人赚了多少钱,而是影响了多少个人生。她引用西方思想家的话说:在生命终点的时候,上帝不会问:你有多少..

遇到违缘时这样观想,如此能消除一切障碍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在一生的求学中,依止善知识非常重要。倘若没有善知识的引导,完全依靠自己的智慧、能力,想通达万法的实相相当困难,也可以说绝无仅有。所以,恭敬和承事善知识,是获得开悟的最关键因缘。我们为..

什么是佛的三身?

佛有三身,所谓法身、报身、应化身,本觉性体即法身,始觉智圆即报身,慈悲应现即化身。法身,梵语毘卢遮那,译为遍一切处,唯指本来清净理体。法身的本体,就时间上说,是竖穷三际,就空间上说,是横遍十方。如华严..

到底是每一天都真实地活着,还是不停地重复着同一天?

割爱辞亲如是行,岂求衣食及为僧。步步澄辉无别想,卓然独立妙明生。——释印肃(宋)文:耀弘法师宋朝的仁宗皇帝说:“若得为僧,出入于金门之下,行藏于宝殿之中。春听莺啼鸟语,妙乐天机;夏闻蝉噪高林,岂知炎热..

在家、出家修行的不同在哪里?

文:星云法师佛教有在家、出家等七众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尼、优婆塞、优婆夷),在家、出家学佛本来不分。不过,在家修行往往无法如出家修行那样专精、方便,因为在家生活有五欲尘劳,有妻子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