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味”揭示五脏健康,,长期偏好这个味道你就该注意了!

繁体

说到口味,那真是不可统一而论,有人钟爱甜食,有人无辣不欢,有人嗜酸如命……为什么大家的口味会不一样呢?长期偏好某种口味对身体有伤害吗?口味的突变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中医学里,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


五脏对五味各有所主,五味对五脏各有所归,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口味中其实隐藏着我们的健康信号。

口味通常分为3种,即:


正常口味:一般跟地理环境、生活饮食习惯和遗传因素有关,什么味道都可以吃一点,或是稍微偏好某些味道。

 

病理口味:通常与疾病有关,若口味发生突变,则可能是身体的健康预警。

 

养生口味:为达到治疗、养生目的而选择的口味。


专家提醒:

适当食用某种口味,可以滋养这种口味所对应的脏腑;

但若长期偏好某种口味,则容易伤及其对应的脏腑;

而突然偏好某种味道,可能是对应的脏腑出问题的表现。

我们这就来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儿:


 偏好酸味,注意肝脏


肝的本味是酸,适当吃酸味,对肝是有一定滋养作用的。

 

但一旦嗜酸过度,则容易导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而突然爱吃酸味,则可能是肝脏出现问题的一种反映。

 

另外,酸性涩滞、收敛,酸味吃得过多,还会有碍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影响消化,引发一系列脾胃问题。

 

养肝饮食

 


绿豆

绿豆有清热解毒,去暑消水肿的作用。绿豆本身也含有丰富的赖氨酸和氨酸,而这两种营养素同冰糖结合就具有很高的食疗价值,尤其是可防止因为肝火旺而引起的上火或者天气炎热而导致的中暑。


大豆

大豆中除了含有丰富的雌性激素之外,还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像钙、铁、磷这些元素对促进肝脏的再生和修复受损的肝细胞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偏好苦味,注意心火


苦入心,适当食用苦味可以清心火、消暑热。

但偏嗜苦味,则多为心火内盛的表现,常见的症状有: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口角生疮、舌尖红等。

 

苦味食物虽然具有一定营养价值,但大多性质寒凉。长期偏嗜苦味不仅损伤心气,还会加重食欲差、腹部冷痛、拉肚子等脾胃虚寒症状。

 

 

养心饮食推荐:


红枣

红枣中含有大量的、为造血不可缺少的营养素——铁和磷,是一种天然的补血剂。对各种贫血、体弱、产后虚弱、手术之后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者,最为适宜。


可用红枣煎水服,或用红枣煮粥食,或早晚空腹嚼食。

 


金橘

金橘性温,味辛甘,有理气、解郁、化痰的作用。金橘对痰阻心络和气滞血瘀型心悸,包括由高血压病、血管硬化、甲亢、冠心病或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悸,比较适宜。

可以煎汤服用,也可以泡茶饮用。


偏好甘味,注意脾胃

 


适当食用甘味,对脾胃有滋养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健脾的药都是甜的,但嗜甘过多会腻,会困阻中焦,形成痰湿,进而伤脾。

 

除此之外,偏嗜甘味还可能困阻脾胃或者进一步损伤脾胃,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当然,嗜甘还会引发龋齿、糖尿病、肥胖等疾病。

 

养脾饮食推荐:

有很多含糖量低又不失甜味的谷类、水果、蔬菜,如山药、藕、南瓜、红薯、玉米、豆类、枇杷、苹果、菠萝、猕猴桃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红薯

俗称甘薯、山芋。性平,味甘,有补脾和血、益气通便的作用。

 


白扁豆

性平,味甘,能补脾胃虚弱。炒熟食用,或用白扁豆煮粥服食,都有裨益。


 偏好辛味,注意肺气

 


辛味主要来自于姜、蒜,适当食用有助于解表行气、调理气血、通阳发汗,先解肺气,再散脾胃湿气。

比如四川地区湿气重,因此喜爱辛辣食物(如:花椒)的人也相对较多。

 

但是长期偏嗜辛辣,则容易导致肺气宣发太过、气机耗散、耗伤精神,比较常见的症状有:腰疼、麻木、疲惫、头昏脑涨等。

 

除此之外,“无辣不欢”还很容易引发胃肠道疾病及肛肠疾病。

 

 

养肺饮食推荐:


银耳

可做菜肴或炖煮食用,例如与百合或樱桃加冰糖做羹。润肺化痰、养阴生津,可治疗阴虚肺燥、咽干口渴等症。


萝卜

 

生吃可治疗热病口渴、肺热咳嗽;如果与甘蔗、梨、莲藕等榨汁同饮,效果更好。具有清热化痰、生津止咳、益胃消食的作用。

 

专家提醒:平时菜肴里放些新鲜的生姜、辣椒、葱蒜、洋葱等辛味食物作为调味,有助于改善食欲,但一定要适量,以免刺激肠胃。


偏好咸味,注意肾脏


适量的咸味对肾有滋养作用,但长期偏嗜咸味会损伤肾脏,从而造成肾功气亏损或者肾功能失调,比如:腰疼、性欲降低、生殖力降低等;若是损伤了了肾阳,则容易上火,还可能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

 

 

养肾饮食推荐:


黑豆

黑色属水,水走肾。黑豆具有补肾益阴、消肿下气、活血利水、祛风除痹、补血安神、明目健脾、解毒的作用,经常吃黑豆可以增强肾脏的排毒功能。


核桃

核桃有补肾固精、利尿消石、润肠通便、温肺定喘的作用,常用于肾虚腰痛、尿路结石等症。

 


山药

山药味甘,为中医“上品”之药,除了具有补肺、健脾作用外,还能益肾填精,比较适宜肾虚的人食用。

 


黑芝麻

性平味甘,有补肝肾、润五脏的作用,对因肝肾精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白发、脱发、腰膝酸软、肠燥便秘等有较好的食疗保健作用。

 

平时应有意识地减少盐的摄入,清淡饮食,以防味蕾迟钝,形成越吃越咸的恶性循环。

食盐的摄入量不仅要因区域而异,更要因人而异,健康成年人每天食盐摄入不宜超过6克。

打个比方,铁质啤酒盖平平一盖正好是健康成年人一天所需的食盐摄入量,大约在5克—6克之间。而部分慢性病患者,一般半盖就足够了。




总之,适当食用五味可以滋养五脏,但若偏嗜某个口味,则容易破坏五脏间的相互协调而导致病变。赶紧把这些口味里的健康密码,告诉给你身边的人吧~

2024-03-17 13:53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