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都不算狂

繁体

未饥而食,未寒而衣,

未垢而浴,未睡而眠。

烦恼坚固依然,道业焉得成就?

@点击音频聆听


头陀行是佛陀最初为弟子们制定的生活规范,也称为苦行。在人们心目中,大多觉得佛教是既不主张苦行也不主张纵欲的中道教。说到苦行,往往认为是外道的修行方法。
还有些人觉得头陀行只能在印度实行,汉地并没有合适的环境。但是我们翻开《高僧传》,其中却不乏头陀行的例子。这里且引几则,供大家参考。
唐朝智则禅师,雍州长安人,性格落魄不羁,总是披着破衲,裙子垂到膝上。房间仅有单床、瓦钵、木匙,房门从不关闭。有僧以为狂,师感叹说:出家远离世俗了,不修道业,专为衣食奔忙,浪费时间,扰乱内心宁静,如果这不是狂,还有什么样算狂呢?
唐朝玄朗禅师常行头陀,住在溪涧岩石之傍,号左溪尊者。四十多年用一条尼师坛,始终不换。除了看经,不轻易燃烛。非见圣容,绝不妄行一步。由于他的道德感化,洗钵时众猿争捧,诵经时群鸟交翔。刺史王容屡次请师入城供养,他总以疾病为由推辞不去。
唐朝通慧禅师三十岁出家,不蓄粮食,饥则吃草果,渴则饮水。树下住,终日禅思。经过五年,因木头打到土块上,块破形销,廓然大悟。晚年一裙一衲,一双麻鞋穿了二十年,布衲缝缝补补,冬夏不易。
唐朝慧熙禅师,一个人住在岩洞里,不接受居士供养的房舍。日中一食,坐垫周围都是灰尘杂草。衣服敞陋,仅能避免风寒,冬天穿一阵,夏天就挂到壁上。有仰慕大名来参访者,多日才能见到。
宋朝道法禅师,敦煌人,专精禅思。后云游成都,受王休之费鉴之邀请,主持兴乐、香积二寺。领众有方,严以律己,不受别请,不预僧食。乞到的饮食减施虫鸟,夜晚脱衣露坐,以饲蚊蚋。后入定见弥勒佛脐中放光,照烛三恶道,于是更加精进,常坐不卧。元徽二年,在定中入灭。
宋朝慈受深禅师,在一次小参开示说:出家人要忘名利,甘淡泊,世间心轻微,道念自然浓厚。匾担和尚一生拾橡栗为食,永嘉大师不吃锄下菜,高僧惠休三十年着一鞋,遇到软地就赤脚。你们现在种种受用,未饥而食,未寒而衣,未垢而浴,未睡而眠,道业没有成就,烦恼依然存在,如何消化得了啊!
以上几则都是引自《缁门崇行录》,看到这些古德的高风亮节,不禁停笔凝思:古德之所以能道业有成,与其常行头陀、弃舍物欲极大关系。反观今人,一味追求享受,在生活上虽然与时俱进,道业却停步不前,可见欲乐与法乐是不能两全的。
朗读:仁联

摘自:济群法师佛法讲座

版权所有:济群法师

如需转载,请务必留言

2024-03-17 13:53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