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们在想什么?——关于世纪之交佛教信仰情况的调查分析
2、年龄:60岁(含60岁)以上者占43%;40—60岁占44.10%;30—40岁占8.45%;18—30岁占4.45%。
3、文化:不识字,无;小学占8.48%;初中占38.39%;高中、中专、职高占32.54%;专科、本科占20.09%;研究生以上,无。
4、政治面貌:党员占6.7%;团员占 2.68%;民主党派,无;无党派占90.62%。
5、工作:在职(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干部, 国营、集体企业职工,外企、私营业者,外来、流动务工人员)占19.69%;离休,无;退休、病休占74.93%;下岗、无业占5.38%。
6、婚姻:未婚占8.48%;已婚占79.02%;独居(离婚、丧偶、独身主义、两地分居)占12.50%。
7、家庭人口:一人占10.71%;两人占23.39%;三人占40.01%;多人占25.89%。
8、家庭关系:和睦占51.96%;一般占43.70%;不和睦占6.34%。
9、经济状况:困难(温饱型)、特困(须救济)占11.16%;一般(正常的城乡生活)占62.95%;中等(高于平均水平)占19.64%;富裕、非常富裕占6.25%。
10、身体状况:健康占25.89%;一般占65.59%;有残疾、长期有病、多种疾病占8.52%。
11、户籍:城市——210名,占93.75%;城镇——9名;农村——2名;暂住——3名。
2、由朋友介绍、僧人和居士的劝导,逐步接触并开始信仰,占26.34%。
3、通过书籍、电影、电视等途径而发生兴趣、好奇而产生信仰,占7.59%。
4、通过旅游而喜欢寺院的清净环境和僧人的生活方式,占6.7%。
5、受佛教徒善良行为的感染,认为信佛就是做好人,占26.79%。
6、看不惯社会的不良风气,认为信佛可以改变不好的习惯,占16.96%。
7、受到了佛教界好人好事的帮助,有报恩目的,占3.57%。
8、因为练气功了解一些佛教知识,认为学佛有利于练气功,占4.01%。
9、认为学佛可以健康长寿,占14.29%。
10、学佛可以得到佛菩萨的保佑,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占23.21%。
11、学佛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来世不受苦,占38.39%。
12、临终时不受苦,被佛菩萨接引,占31.25%。
13、学佛可以成为受人尊敬的人,占4.01%。
14、学佛能够获得神通,增长力量,占2.23%。
15、因为自己工作和生活遭受挫折和痛苦,认为信佛可以解脱,占8.04%。
16、离退休、下岗后无事可做,感到孤独,信佛可以找到朋友,互相来往、帮助、安慰,占4.46%。
17、到寺院里可以放松自己的情绪,精神得到休息,占7.59%。
18、为了听经说法,了解佛教,增长社会知识,并不想真正地信仰,占4.46%。
19、业余时间来玩玩,并没有什么信仰和目的,1例。
20、因为过去自己亲身经历了一些神秘的现象、感应等,认为信佛有感应,占9.4%。
21、信佛能够保佑自己生意兴隆,升官发财,占0.89%。
22、信佛可以战胜仇敌、击垮对手,报仇雪恨,占1.8%。
23、其它原因,占0.31%。
1、佛教能否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能够——占67.41%;不大——占2.68%;很大——占10.26%;说不清——占19.65%。也就是说,肯定佛教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占77.67%,是绝大多数;即使把“说不清”与“不大”的归为一类,也只占22.33%。
2、发挥作用最主要在:社会道德规范——占55.60%;文化艺术创造—占0.95%;个人修身养性——占42.11%;休闲旅游服务——占0.89%;国际友好交往——占0.45%。显然,强调佛教的社会道德价值的最多,认为佛教有利于个人修身养性的也不少;肯定佛教能够在文化艺术创造方面会有积极作用的倒很少。
3、在现阶段佛教最需要:建更多的寺院——占1.34%;更多的出家人——占2.23%;更多的法会——占2.23%;切实的信仰建设(虔诚的信仰、如法的修行、综合的素质、高尚的品质等)——占94.20%。很明显,几乎都把进行切实的信仰建设看作头等大事,至于对佛教界存在的热衷于兴建寺院、随意剃度出家等现象,很少有赞同的。
4、目前佛教界服务社会最需要:积极的思想意识——占54.23%;强有力的带头人——占25.89%;灵活多样的实践方式——占16.86%;雄厚的物质基础——占4.02%。可以看出,大家普遍认为积极的思想观念与有强有力的领导者,才是佛教服务社会的关键。
5、佛教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僧人专注赶经忏,一切向钱看,不弘扬正法,损害佛教的社会形象——占51.88%;教徒特别是居士活动的迷信色彩太浓,功利心太重,缺乏真切的信仰——占25%;寺院不讲经说法,不弘扬佛法,忙于应付旅游招待,变成了商业场所——占19.55%;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方法死板,态度消极——占3.57%。事实上,问题中的第一、三点都是针对当前寺院存在的缺乏正信、专注经忏、商业性太浓等不良现象的,这两者的意见相加,高达66.08%,而第四点包括佛教的四众弟子;居士们的信仰活动迷信色彩太浓,这与前者的不良影响是有密切关系的。
6、发挥作用最关键的是:在保持纯正信仰的前提下,转变观念,消除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现实的思想、形式等——占32.14%;提高佛教教育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弘法人才——占41.07%;利用现代传媒积极宣传佛教——占8.04%;开展积极的公益活动,为社会作出实际的贡献——占18.75%。值得注意的是,大家提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弘法人才,是当务之急;这与他们深感佛教弘法和开展积极的社会实践必须尽快消除不符合现代社会的消极观念、活动形式,是有紧密的因果关系的。
7、请你根据自己的体会再说出几点,为佛教与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出谋划策:
在收回的问卷中,大多数居士都十分认真地写上了自己的见解,而且有的还长篇大论,感情真切。现将相近的看法作一番梳理,分列如下:
A、关于弘法:
(1)多弘扬大乘佛法,必须符合中国社会实际。
(2)力求使佛教能够解决各种阶层和类型人群的实际问题,让他们认识到佛教有用有效。
(3)多做有益的社会公益活动,提高佛教在大众中的形象。
(4)要充分利用现代宣传工具,如网络传媒等,积极地宣传佛教;
(5)弘法应针对不同的知识层次、信仰倾向等,分出不同的组织形式。
(6)弘法要结合社会现实,要结合具体的实例,分析透彻,生动易懂。
(7)不要在寺院里宣扬具有迷信色彩的观念,逐步淡化传统的具有封建迷信形式的信仰活动。
(8)集中善信的功德,成立一些义工组织,济世救人。
(9)希望成立临终关怀组织(如“爱心念佛团”),感情真切地帮助教徒临终念佛,安详往生;同时也可以防止不良现象的蔓延(如居士中也有人赶经忏赚钱的)。
B、关于寺僧:
(10)僧人要加强自身的道风建设。
(11)寺院要多讲经说法,以弘法为主,以作佛事为辅,提高寺院的品质。
(12)应严格遵循寺院出家规范,严格控制出家人的数量和素质,防止僧伽队伍的混乱,避免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13)要培养有威仪、有智慧、有道德的法师,争取社会的尊重。
(14)纠正信徒皈依拜师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制止因为不同的师徒关系而形成互相矛盾的利益小团体。
(15)要严肃对待一些常住寺院的僧人背地里结婚和道德败坏的问题,反对一些人非僧非俗或者忽僧忽俗,利用个人的某些特长欺蒙信众的行为。这些已经成为社会讥讽佛教的笑柄,对信仰建设也已经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C、关于居士:
(16)对居士进行系统完整的佛学知识教育,多培养能够真正理解佛教的正知正信的骨干人才。
(17)利用讲经和法会等机会,提倡居士也自愿忏悔,从而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
(18)居士可以模仿泰国临时出家的方法,在寺院进行培训。
(19)应对居士进行佛教礼仪、纪律的教育,提高自我约束能力,防止信仰活动一盘散沙。
(20)要根据信徒们实际的修行和对社会的贡献,进行评比,树立先进,以激发大家为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分析和思考
从以上的统计材料可以看出,当前佛教信徒除去性别差异、活动方式没有什么变化之外,他们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生活状况、信仰倾向、思想观念等方面,与过去相比都有明显的变化。
1、50岁左右的中年人越来越多,改变了过去以60岁以上的老人占绝大多数的局面。虽然以退休人员为主,但是在职人员也不少,而且分布在多种不同的行业,社会面扩大。
2、文化层次提高。尽管不能十分准确地反映出佛教的全貌,但即使是在上海这样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的大都市,与过去佛教信徒中文盲率很高的情形相比,也确实是一个积极的现象。
3、生活状况普遍不错,绝大多数并不是因为生活困难、体弱多病等原因而信仰佛教的,信仰的非理性因素减少。而这些过去往往被传统观念认为是最易导致“宗教迷信”的社会因素。
4、信仰的社会价值趋向明显。在信仰佛教的诸多原因里,对临终、来世避免痛苦而享受幸福的追求仍然是信仰的最基本目的,这是无可厚非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追求;不过,因为受佛教徒善良行为的帮助和感染,并对佛教道德理念所应起到的积极社会作用寄寓了期望,佛教的社会道德形象影响是最重要的因素。
5、佛教信仰对信仰者的精神和行为起到了一定的净化、促进作用。普遍承认信佛后改变了处世方式和不良个性,人际关系变得融洽和谐,并经常去做好事,身心都健康的发展。
6、信念坚定,愿作功德。都积极地参加佛教的信仰活动,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对寺院组织的活动出钱出力,广行布施。但是,目前主要把钱用于传统的印经、建寺、法会、造像等活动上,而用于开展积极的社会公益实践的却很少。
基于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大致了解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佛教居士们较为真实的一些想法。下面,据此对所反映出的主要问题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切实进行信仰建设,突出佛教信仰的精神品质。在调查表的第四条中,就佛教如何能够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问题,在收回的调查表中,最集中的就是在现阶段佛教最需要:“切实的信仰建设(虔诚的信仰、如法的修行、综合的素质、高尚的品质等)”,高达94.20%!
其次,关于佛教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和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最关键的问题等的回答,实际上还是有关信仰建设的,是进一步的发挥与补充。信仰建设理应包括全体佛教信徒,其中首先必须加强寺院僧众的信仰建设。住持寺院的僧众是广大信徒的导师和楷模,其高尚的人格形象体现着佛教的正法理念,反映出佛教信仰的品位。只有具有纯正的信仰和道德实践,只有成为一个高尚的、有益于社会的人,才可能发挥化世导俗的作用,成为社会人群的精神导师。
作为众多信徒敬仰和社会人群关注的群体,承担着净化社会人心的重任,承担着塑造超凡脱俗的人格形象之艰巨任务,就不能混同世俗,更不能给人造成不良的印象。很明显,随着居士群体综合素质的提高,他们对僧众的要求将越来越多,对寺院信仰建设的质量要求也必将越来越高。佛教服务社会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物质的——比如扶危济困等公益活动,还必须发挥佛教帮助信仰者去净化心灵、积极地构筑精神家园的最本质的宗教功能。佛教信徒中,他们不论是因为什么原因接触并信仰的,都是期望能够得到关于社会人生问题的准确解答,并希望通过佛教的信仰活动纠正、改变现状,进一步实现个体的、社会的美好期待与追求。
安顿心灵,提升精神,完善人格,教化社会,应是必须突出的佛教信仰的精神品质。为此,在佛教信仰建设中,一定要改变寺院信仰活动商业化、低俗化、形式化等消极现象,纠正僧众信念缺失、道风败坏、素质不高等不良行为。在调查中,不断听到居士们抱怨有些寺院出家人想方设法要“红包”、求供养,并根据钱的多少安排“座次”、分出亲疏,玩出“比贡献”的把戏。而所举办的法会价码不断攀升(比如水陆法会,有的寺院规定参加者最低要两万元,乃至数十万元),绝大部分信徒不堪承受。他们自觉自愿地出钱,目的是积福行善,虽然有一定的信仰功利要求,但最主要的还是追求道德行为体验。
为此,佛教寺院特别要处理好发展寺院经济与搞好弘法利生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发展旅游事业”与搞好自身建设的关系,不能只把寺院定位在地方经济的附庸上而自甘堕落,避免落入大家都痛恶的“一切向钱看”的浊流之中;只有把一切活动建立在真切的信仰之上,建立在广大信徒的自觉而真诚的支持之下,有关的信仰活动才可能顺利健康地发展;否则,都只会是舍本逐末、事倍功半、事与愿违的。
(二)真正实践人间佛教,显示佛教活动的社会价值。首先应该肯定的是,长期以来,佛教界在自身艰难生存的情况下,尽力而为地为社会贡献力量和智慧,也赢得了普遍的承认。但是,与社会的要求和“人间佛教”的理想相比还很不够。其中,佛教界的一些人忙于表面的事,不断地修建越来越豪华的寺院,举办规模越来越大的法会、越来越频繁的经忏,财源滚滚,却只用于寺院或自己的奢华生活,使寺院成为一些人追名逐利、苟且安逸的“宝地”。
相反,不仅不支持有利于佛教自身健康发展的教育事业等,对开展有益的社会公益活动也是消极回避,甚至攻击诽谤、互相掣肘,更谈不上“知恩报恩”地积极回报社会、甚至最起码回报广大虔诚信徒了。佛教徒是社会公民的一部分,特别是居士们的现实生活存在着差别,他们不仅有精神的需求,也有物质的困难。从调查中知道,不少人就是因为曾经得到了佛教徒的帮助和善行感染开始信仰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居士们建议成立临终关怀组织、社会义工组织等,反映出自觉的实践愿望,是很有意义的。
不少居士表示,他们大多处于中年,有经验、有时间、有热情、有能力,只要在社会政策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寺院组织领导,他们都愿意积极地开展服务社会的活动,在实践中陶冶情操,在善行中培育人格,在生活中体验佛法。从调查中也可知道,目前信徒的年龄层次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50岁左右的中年人、30岁左右的青年人,他们的信仰心理大致是颐养天年但关心临终的痛苦与来生的幸福、寻求新的生命状态而注重自身的价值体现、缓解精神的压力而期望情感的规范与境界的提升。
这既是佛教信徒各阶层的特殊反映,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普遍意义。随着老年社会的到来,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也将不断增加,诸如老年人的物质赡养与精神抚慰必然成为全社会的重要问题。对生死的渴望与惧怕,必须有一定的信念支撑和安慰,才可能处之泰然,具有健康的心态。
另外,社会体制的不断变化与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年人、青年人又将不断面临生活风险的考虑,如果没有比较成熟的精神理念与坚强意志,就会带来更加复杂的社会问题,影响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如何针对性地发挥佛教注重心灵净化与精神解脱的特色,充分调动广大信徒热心积福行善的能动性,结合现代社会的具体条件,灵活多样地开展积极的教化与引导,应该成为佛教徒、特别是住持正法者认真对待的大事,从而展现人间佛教在现实社会的价值,这也是赋予佛教界“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任务。
来源:法音2000年第10期
2024-03-17 13:53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