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真到达了慈悲心充沛于内在时,上天便自然保佑你
公众号后台回复“问道南师”
获得今天与你有缘的一段“南师嘉言”
01
真到达了慈悲心充沛于内在时,上天便自然保佑你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他这句话指出慈悲的重要。我们晓得中国文化的所谓三家,在秦汉以前的三家为儒家、道家、墨家;唐宋以后的三家则为佛、道、儒。不管中国文化如何说,在老子作此书时,佛教尚未传来中国,佛教是在《老子》这本书问世后数百年才传入中国的。但远在老子时代,已先提出慈悲观念的重要。后来佛家传入中国,一面与老庄思想,一面与孔孟思想,好像强力胶一样粘牢在一起了。主要的原因是太多观念相同,自然就构成了东方文化的“大器”。“慈悲”是佛家最重要的基本,可是,真正开始讲的是老子。老子说,唯有真正的慈悲,战争才不会打败仗,都是打胜仗的。
假使我们没有好好研究军事哲学,没有好好研究兵法,对于老子所说的慈悲会打胜仗这句话,一定觉得奇怪。中国人有两句老话,“慈不将兵,义不掌财”,慈悲的人不可以带兵,慷慨的人不能掌握财政,因为他的口袋很松,看到有人可怜,就把钱拿去做好事了。
但是,老子为什么却说“夫慈以战则胜”呢?这要深入研究军事哲学了,更要深通兵法,才会晓得兵家这一种思想的崇高伟大与重要。中国的军事哲学思想,除了老子还有后面的孙子。孙子可说是中国的第一位军事思想家,世界各国的军事包括苏联的陆军大学,也都是非研究《孙子兵法》不可。
我们这个国家民族,上有老子、下有孙子,中间有“倪子”,倪子就是儿子,这都是全世界文化研究的题目。
一般学军事的人,很少提到“慈”,更少提到慈可以打胜仗;可是《孙子兵法》中则提到“仁”。中国文化“慈”与“仁”有时是同义字,只是两个名词的变化,由于时代不同,语言文字表达的不同罢了。大丈夫假如没有仁爱之心,没有爱天下人之心,不能为大将。
中国历史上的战争,都推崇自己的子弟兵,所谓子弟兵,当然不都是自己的子弟,而是自己的部下,都视同自己的子弟一样。历史上项羽的八千子弟兵,都是项羽的家乡人,项羽对部下是仁慈的,只是脾气太暴躁而已。但是,乌江一战打败了,而他的八千子弟没有一个人投降。由此说明,项羽带领部下就很了不起了。那时的人口远比现在的少,而他能拥有八千子弟兵,实在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且这八千子弟,战败没有一个人投降,确实不是偶然...
不过,仁慈并不是如带娃娃一样,下雨了赶快把他抱起来,天热了赶快为他脱衣服。仁慈是真教育,真爱护,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所以能“以战则胜,以守则固”,不作战处于防御时期时,则是万众一心的坚固团结。
中国文化中有一句成语,天心仁爱——天地之心,生生不息。天地的心在哪里?天地无心,看不到一个心脏,也看不到一个思想,天地的心在万物上面表现出来,它生生不息。万物的生命靠天地而生,这就是“天心仁爱”,所以,“天将救之,以慈卫之”。一个人真到达了慈悲心充沛于内在时,上天便自然保佑你。这个上天,称之为上帝也好,菩萨也好,乃至于鬼神也好,都在保卫你,保卫万物。
——《老子他说初续合集》东方出版社
02
真正的慈,不是热闹的情
历史上中外文学充满了男女之情,你看各种小说,他非加上这东西不可,这就是人的社会,是情欲世界。再举个纳兰性德的词句:“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这都是属于热闹的情,不是真正的慈。根据《维摩诘经》,这个情用到慈上,要:
“行等之慈,等三世故。”佛菩萨的情是平等的慈悲,怎么平等呢?平等到前一生、这一生、下一生,没有时间的阻碍,慈爱永远存在,于三世平等而行慈。
“行无诤慈,无所起故。”无诤慈在《金刚经》上也见过,须菩提得无诤三昧。什么叫无诤?我看到有同学身上挂着禁语牌,不讲话,有人找你说话就指一指身上的牌子,别人就不同你讲了。但是这牌子只挡住了外面的,自己的心内还在诤。要内在心念无诤了,就没有善恶是非的观念,一味的平等行慈,才是无诤之慈,因为本身不起念了。
“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什么是不二?不二就是一,为什么还有内与外不合呢?慈,当下即是,不管外境,不管内在。上面讲“行等之慈,等三世故”,没有时间的差别。行不二慈,是没有内外的差别。内外是亲疏的差别,比如依儒家的道理,唐朝的大儒韩愈,他力排佛法,造成儒家与佛家的争论。孔子讲的“仁”就是慈,儒家也主张慈悲,但是他们抨击佛家的慈悲思想没有立足点,儒家讲的慈悲就有立足点的,是慢慢扩大圈子的。儒家讲亲亲、仁民、爱物,要亲我亲而及人之亲,先爱自己的家人,有余力再爱别人的家庭,扩而充之到社会、国家、天下。
因此儒家反对佛教。他们经常提一个故事,假设释迦牟尼佛和孔子在河边,见到他二人的母亲跌到河里,释迦牟尼佛会先去救自己的母亲还是孔子的的母亲?如果他先救自己母亲就不慈悲,应该要平等行慈,如果先救孔子的母亲是不孝。孔子就会先去救自己的母亲,再去救释迦牟尼佛的母亲,这是亲我亲而及人之亲必然的道理。
《维摩诘经》讲要“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内外不合就是内外不分,那么碰到上面这个问题怎么办?除非你有神通,可以一下子同时救起二人,但是普通凡人只有走亲我亲而及人之亲了,在现实的时候就是行现实的慈悲。
“行不坏慈,毕竟尽故。”永远存在叫不坏,有人生病了,你想行慈悲,你能医好他,让他永远不死吗?如果不能,何以讲去行不坏之慈呢?答案在“毕竟尽故”。一切万有,有生就有灭,毕竟是空的。不坏不是现象的不坏,是法身本体的不坏。这里有个主题,以法布施,行不坏慈,毕竟尽故。
“行坚固慈,心无毁故。”真正慈悲要爱一切人,使众生得永远的坚固。这坚固是说把慈心扩充,没有自己毁坏慈心。有的人慈心过了头,把自己身体搞垮了,发脾气受不了,就毁坏了慈心,那是不坚固。
“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真慈悲是清净行慈,一念清净就是大慈悲,自然就是慈心。
“行无边慈,如虚空故。”这要配合《普贤行愿品》,但是立足点要承认儒家是对的。佛法起行的层次在大乘戒律,你研究了就明白,佛法所讲起行是同儒家一样,由小点慢慢扩大。经典告诉我们的是原则,戒律讲的是行为。一步一步,到了最后是行无边之慈,有如虚空。
“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结”是结使,代表了习气,我们现在说人的个性不同,每个人的烦恼也不同,是哪里来的?各人天生的结使不同,像打了一个结,这个结使力使我们成了今天的形态。结使是烦恼之贼,烦恼的根本就是习气、习惯来的。得阿罗汉是破了一切结使之贼的人,是小乘的果位。若从大乘来看,阿罗汉是不慈悲的,因为阿罗汉是绝对无情的,要慧剑斩情丝,断惑证真,一切根本习气烦恼都断了。这是贪心与偏见,只以清净为道,不清净的就不敢碰,所以不以烦恼作道场。《维摩诘经》说“烦恼即菩提”,烦恼就是修道的道场。阿罗汉不敢在烦恼中修道,所以要破一切结使。阿罗汉固然是贪念到了极点,但这也是大勇、大精进。能把大精进翻过来就是大慈悲。这里转了两个弯,所以说“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因此大阿罗汉就是佛菩萨,《华严经》就提到,只有佛才够得上称大阿罗汉,破尽一切烦恼即是度尽一切众生。
“行菩萨慈,安众生故。”先有了阿罗汉的慈悲,破除了烦恼结使之贼,能够跳出世网(世界一切法像网一样),才能行菩萨之慈,使一切众生得安乐。这是佛法的中心,你看这一句讲到这里,刚好在这一篇的中间。要先能出世才能入世,不能得解脱而一味行慈悲,会被这个世网网住,所以古人讲:“世网攫人不自由”。
“行无等慈,断诸爱故。”上面讲平等的慈悲,现在加一层:无等,没有可以相等的慈悲,不是世俗的爱心。去年有些人在刊物上打笔战,争论该不该用西方文化的爱字来翻译佛法的慈。同学来问我意见,我说这是多余的。用了也没有错,例如《圣经》中的爱字也不是爱情的爱,是仁慈的爱。这样争论只是名词问题,是宗教情绪作祟,被世网绑住了。
用现有的英文名词也是个方便,只要解释清楚就好了,不要如此小器,这哪里是不二?都三了。行无等之慈,断诸爱,这个爱是欲爱,欲界色界的爱心不是慈悲。断了一切爱,换言之是扩充了爱心,是真的慈了。
父母爱子女算不算慈悲呢?当然算,那该叫爱还是叫慈悲,就随便你叫了。父母爱子女是无条件的。
有人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答:“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好像牛头不对马嘴,他是说了解父母亲看到子女生病的那种心理,就是孝道。我从小到十一二岁之前一直在多愁多病中,看到花落了都会哭一场,一到了热闹地方也掉眼泪。当然后来就没这回事了,我反省起来,父母照应我够痛苦了,到了自己为人父母时,体会更深,“养子方知父母恩”啊!孔子的回答要你当了父母才会懂,你了解了父母那种担忧痛苦的心理,能同样用这种心理回转来照应父母,就是孝道。这也就是西方人讲的爱,儒家讲的仁,佛家讲的慈。佛家讲的慈是高一等,是无等的、形而上的法身之慈,非一般世俗的爱心能比,是断诸爱的。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东方出版社
编辑 | 小舟 监制 | 南北
留言及投稿 | 公号后台 购书 | 阅读原文
欢迎扫描二维码,加入
东方出版社“南怀瑾东方读书会”微信群,
我们一起问道南师365天。
南怀瑾东方讲堂
东方出版社南怀瑾项目组官方公众号
南师有声书喜马拉雅主播:南怀瑾大学堂
人生难题问南师
第一时间发布东方社南师新书、有声书消息
每日更新南师文章,我们一起问道南师365日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