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家七宗——法眼宗

繁体

法眼宗是禅宗“五家七宗”之一,因本宗开创者文益禅师(885-958)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

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法眼宗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中最后产生的一个宗派,历经文益(885-958年)、德韶(891-972年)、延寿(904-975年)三祖,活跃于唐末宋初的五代时期。作为宗派,法眼宗的传承历史不长,但它的几位祖师都是吴越地区学修并重的高僧。


文益禅师简介

文益(885~958),是青原下第八世,余杭人,俗姓鲁,七岁依新定智通院全伟出家,于越州开元寺,受具足戒后,到明州育王寺从律师希觉学律,兼探究儒家的典籍。既而改习宗乘,到福州,参谒雪峰义存的法嗣长庆慧棱,住了不久,即为大众所推许。后结伴到各处参学,路过漳州,为雪所阻,暂时住在城西的地藏院,因而参谒玄沙师备的法嗣罗汉桂琛。

桂琛问他:“到什么地方去?”

文益说:“行脚。”

桂琛说:“行脚事作么生?”

文益说:“不知。”

桂琛说:“不知最亲切。”

后桂琛问:“上座寻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乃指庭下片石云),且道此石在心内,在心外?”

文益说:“在心内。”

桂琛云:“行脚人着什么来由,安片石在心头。”

文益窘无以对,即放下衣包依桂琛求抉择。

近一月余,日呈见解,说道理。桂琛说:“佛法不凭么。”

文益说:“某甲词穷理绝也。”

桂琛云:“若论佛法,一切现成。”

文益于言下有悟。

后来历览长江以南的丛林,到临川,住在崇寿院,开堂接众。南唐始祖李昪建国,迎请他到金陵,住报恩禅寺,署号净慧禅师。既而迁住清凉寺,前后三次住锡道场,诸方丛林都遵循他的风化,甚至有僧人因为仰慕他的声望从异域跋涉而来。

法眼文益对华严的造诣颇深,尤其精于六相的原理和解释。某次,文益问道潜曾看什么经,道潜告诉他曾看《华严经》。于是他便说:“总、别、同、异、成、坏等六相,在华严经中是属于那个部分?”

道潜回答说:“在该经的十地品中,照理说:出世和世间的一切法都具有六相。”

法眼又问:“空是否还有六相呢?”

这话问得道潜懵然不知所对。

接着法眼又说:“如果你问我这个问题,我会告诉你。”

道潜便依照他的话问:“空是否也具有六相呢?”

法眼立刻回答说:“是空。”

听了这话,道潜恍然大悟。高兴得不禁雀跃,向法眼行礼道谢。

于是法眼又问:“你是怎样了解?”

道潜立刻回答说:“空。”

法眼大为赞许。

文益法嗣六十三人,而以天台德韶为上首。其余如报慈文遂、报慈行言、报恩法安、报恩慧明、清凉泰钦、灵隐清耸、归宗义柔、百丈道常、永明道潜、净德智筠等,均接众甚广,大扬一家的禅风,但德韶一支尤为繁荣。关于文益的言行,有《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语录》一卷及文益自撰《宗门十规论》等。


法眼宗之学说和禅法

文益在《宗门十规论》〈自叙〉中说:“宗门指病,简辩十条,用诠诸妄之言,以救一时之弊。”在论中阐明“明事不二,贵在圆融”与“不着他求,尽由心造”之旨。他又著《华严六相义颂》,说明理事圆融的道理,著《三界唯心颂》说明尽由心造之旨。

德韶继承其“一切现成”的宗旨,也说:“佛法现成,一切具足,古人道∶圆同太虚,无欠无余。”又说:

大道廓然,讵齐古今,

无名无相,是法是修。

良由法界无边,心亦无际;

无事不彰,无言不显;

如是会得,唤作般若现前,

理极同真际,一切山河大地、

森罗万象、墙壁瓦砾,

并无丝毫可得亏缺。

北宋 福州东禅寺等觉禅院

刻崇宁藏《宗镜录》

后来,文益的再传弟子延寿发挥师祖的“不着他求,尽由心造”之旨,乃“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著《宗镜录》一书,博引教乘,说明一切法界十方诸佛、菩萨、缘觉、声闻乃至一切众生皆同此心。所以此一心法,理事圆备,是大悲父、般若母、法宝藏、万行原,假如了悟自心就顿成佛慧。又说:

佛佛手授授斯旨,祖祖相传传此心。

由此可知,此宗宗旨,一脉相承很为明显

“法眼四机”为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

(一)箭锋相拄

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

(二)泯绝有无

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

(三)就身拈出

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

(四)随流得妙

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般若无知”、“一切现成”为法眼宗风。

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

《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

《人天眼目》卷四说:“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

《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在禅宗五家七宗中,法眼宗对佛教经典尤为看重,并以熔铸经典义理而形成自己的宗风特色。据宋晦岩智昭所著《人天眼目》中所说,“此宗家风,对病施药,相身裁衣,随其器量,扫除情解”。

法眼宗通过汲取楞严三昧、金刚般若、圆觉了义、维摩不二、楞伽妙谛、华严法界等教乘菁英,铸成其“法眼”,形成了法眼宗独特的感悟。

法眼宗为中国佛教从教禅竞弘转入诸宗融合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禅宗五家七宗之中,法眼宗的理论著作最为宏富。

从达摩“二入四行”的宗旨,到惠能“应无所住”的底蕴,从“石头路滑”,到“赵州吃茶去”,他们的本色应是:当下彻见心性平等,立马入世普度众生;所谓直捷明了,不落偏执。法眼宗不落偏执,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都表现出了自己的精神。



扫码关注

五家七宗公众号

2024-03-17 13:54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