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六首诗词,六番经历,六种境界

繁体


  生活,百般滋味。得意、失意、相知、分离,世间种种际遇,恰如一壶老酒,经过时间的发酵,变得厚重绵长。

  一个人从出生开始,需得走过酸涩的青春、尝过甜美的爱情、经过艰苦的奋斗、受过生活的辛辣,尝遍了生活六味,人生才完整。

  980年前,有位词人诞生,他天纵奇才年少成名,然而一生波折不断,步履不停。

  他端起人生的酒杯,豪饮下生活六味,执笔间点石成金。

  1.得意时稳得住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嘉祐六年(1061),苏轼仕途正式开启。事事顺遂,似乎一抬眼就能看到金灿灿的未来。

  新塔、旧壁,人生多变且不可预知。面对看似平坦的人生大道,苏轼稳住了心神,并未膨胀自大。

  人在得意时要能稳住。生活中的许多纰漏、错误都发生在得意的时候。

  老话说:“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人在得意时很容易“飘起来”,变得自大自夸,从而失去了正确的方向。

  只有时刻保持危机感,不断学习,学会反思,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才能长久进步。

  2.失意时扛得住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调离京师,迎来他人生的第一个失意点。

  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在密州任上也下了这首《江城子》。

  人生总有不顺心的时候,有些人在失意时,犹如泄了气的皮球丧失斗志,但有的人面对不如意反而越战越勇。

  有句话说“扛住了,世界就是你的”。我们都是普通人,人与人之间智商相差不大,但有些人成功,有些人失败,其中的奥秘在于成功者总能在失意时坚持下去。

  面对不如意的事,不要逃避,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才有奇迹。

  3.经得起考验

  《移廉州由澄迈渡海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溶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如果生活中短暂的失意你可以忍受,那长期的坎坷磨难呢?

  从熙宁四年的外任开始,一直到元符三年,好运始终不曾眷顾过这个乐天豪放的诗人。

  他在多地生活过,足迹从京师到海南。在一次又一次被贬中,他反而找到了乐趣。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当一个人镇定地承受着一个又一个重大不幸时,他灵魂的美就闪耀出来。”

  “屋漏偏逢连夜雨”时,与其抱怨命运不公,不如为自己鼓掌,要知道不是猛龙不过江,生命给了你比别人更多的磨砺,是因为你比别人有更大的潜藏能量。

  4.受得住委屈

  《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委屈不单指别人给你的不公与冤屈还指生活的寂寞与清贫。

  苏轼被贬黄州是在元丰三年,从太守到团练副使,生活上更穷了,最主要的还是心理上的委屈与不甘心。

  人要受得住委屈,要学会自足自乐。生活不一定要穿金戴玉,大鱼大肉,“心灵的快乐是自足的”。

  周国平在书中写道:人应该在自己身上拥有快乐的源泉,它本来就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就看你是否去开掘和充实它。

  幸福的最大障碍就是期待过多的幸福,用自己的不幸跟他人的幸福比较。穷有穷的活法,富有富的日子,快乐从不在物质。

  5.做正能量朋友

  《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是一个有“正能量”的人,与之相交,往往获益良多。

  生活压力大,每个人都有感到迷茫,会有很多牢骚与疑惑,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位正能量的朋友在你身边给你鼓劲加油。

  没有人喜欢“祥林嫂”,一遍遍重复生活中的不公与悲惨,人都是向阳动物,渴望温暖阳光。

  你的情绪对周围人产生着重要影响,没有人愿意负能量的人在一起。做正能量的人,交正能量的朋友。

  朋友虽然可以成为你坏心情的垃圾桶,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无休止的接收你的坏心情。

  6.珍视家庭幸福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世上没有什么比家庭更重要,家人是我们最应该珍视的财富。

  家庭幸福是人类第一恩物,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比自己的家更舒适,无论那个家是多么简陋、多么寒俭。

  苏轼这首悼亡之作能流传千古,不外乎是其中蕴含的感情感人肺腑。

  钱财、权势,失去了还能回来。爱、幸福一旦失去就像打碎的花瓶再也恢复不到最初的模样。

  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相互迁就,彼此体贴关怀,留住家庭的幸福之光。

  人生须历经百般艰难千般辛苦,会遇见各色的事情,与多种人擦肩而过。生活有甜也有酸,会苦也会咸,生命尝过酸甜苦辣咸,最终回归平淡。

  珍惜相伴一程的爱人朋友,稳得住心神,受得了委屈,扛得住风雨,经得起考验。

  素材来源网络,本文仅作公益分享,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络删除

2024-03-17 13:54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