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不是“师傅”,"师父"的来历

繁体

"师傅"来历

"师傅"这个词,一开始也的确是来指代"老师"的。《谷梁传》有这样的说法:"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年已8岁的儿童,如果不进学从师,那是父亲的罪过。

秦汉以后,师傅由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演变为了专指帝王(包括帝和王)的老师。师傅的这一意义,来源于太师和太傅的合称。这时的"师傅",总是和"宫廷"、"东宫"、"储君"、"太子"、"皇子"等字眼联系在一起。

从南宋开始,"师傅"的所指逐渐下移,平民百姓的教师也可以称作师傅。如朱熹既用师傅来称呼帝王之师,也用来称呼一般的授业者。不过在这个时期,"师傅"这个词语仍然带有"老师"的含义,仅仅是范围扩大了一些而已。

但是到了清代中后期,"师傅"这个词随着西方文化的引进,范围再次扩大化了。"师傅"一词也慢慢用来称呼工、商、戏剧书画、医术、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

"师父"的来历

"师父"一词据史书记载,在元明时期,"师父"往往用作对和尚、道士的尊称。如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集·寄万松老人书》《元史·刑法志》《鹿洲初集》卷等都曾说明了当时称僧人为师父的普遍。

"师父"和"师傅"的区别在哪里?

从前文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师傅"一词的确是带有非常尊敬的意思,但是在日常口语当中,更倾向于对于手艺人或者长辈的尊称。

在我们佛教内,出家的法师们作为僧宝,是我们皈依受戒的见证人,同样也是帮助和教导我们走向解脱的导师。从这点上来说,同一般的教授技术的"师傅"们还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在与出家师父们相处的时候,虽然大多数师父们不会太在意这些细节,但是作为一个虔诚的居士,对出家僧众们称呼一声"师父"更加妥当。

总结

师父

不论男女长幼、德行高低

只要已经落发剃度出家

在家居士都可称其为“师父”

师父 绝不同于 师傅

“师父”与“弟子”相对

意思是如师又如父

授我佛法如师,生我慧命如父

是在家居士对出家人最亲切的尊称

法师

法师指精通佛法、依法为师

指导他人修行的出家人

现在也是出家僧人的通称

遇到出家人尊称一声“法师”

或者“师父”都是比较恰当的

界诠法师

若以更严格的佛门规矩来说

法师也根据其修学方向有不同称呼

通晓经典或善于读诵经文

讽吟梵呗的僧人称为“经师”

能为经书作解说(造论)者称“论师”

专门研究、解释、修行戒律法门者

可称为“律师”,例如唐代道宣律师

经通经律论三藏的称为“三藏法师”

其中以唐代的玄奘法师最为著名

唐宋之时

寺院有讲经科、禅定科

持念科、文章议论科等

以检验出家人的修行水准

能讲经说法的出家人称为“讲师”

禅宗兴起之后

禅门的高僧尊称“禅师”

例如宋朝宗杲法师

受赐尊称为“大慧禅师”

明海大和尚

和尚

一般人见到出家僧人统称“和尚”

但在佛门里这个称呼不能随便使用

称呼年纪小的小僧人为“小和尚”

其实也是善意的误会

佛门里的称谓应是“小沙弥”

“和尚”特指那些奉行“六和敬”

德行高尚的出家人

源自于梵语,意为“亲教师”

德林老和尚

一寺之长即为“住持”或“方丈”

可以尊称为“大和尚”

住持即是护持佛法长久住世的意思

源自百丈怀海禅师时期所设立的

古印度僧房多以一丈四方之室为制

故而称为“丈室”

其后逐渐演变为对佛门住持的尊称

“老和尚”这个尊称

也不是单以年龄来判断的

而是从戒腊和德行的角度来说的

戒腊是自受具足戒以来的年数

当一家寺院的住持确定继任者

原住持退下这个职责后

称为“退居方丈”或“退居老和尚”

梦参长老

长老

而长老则有界定的标准

仅限于戒德俱尊的出家人才可以

出家受戒十年以下称“下座”

十年以上的称“中座”

二十年以上的才能称“上座”

“上座”者即可称为“长老”

弘一大师

大师

与社会上的“大师”泛滥相比

佛门中真正能称得上“大师”二字

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佛门中本来没有“大师”的称法

这是在家居士出于崇敬之心

尊称一代祖师或某个领域杰出的僧人

例如民国高僧印光大师

在世时弟子皆尊称印光法师

圆寂后因公推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

此后开始普遍被尊称为印光大师

弘一法师因为振兴律宗、持戒严谨

也是被后人尊称为弘一大师

他们在佛弟子心目中都近乎“菩萨”

惟贤法师

比丘尼 & 尼师

在佛门的正式称谓中

受过比丘戒的出家男众称“比丘”

那么出家女众呢?

受过比丘尼戒的出家女性称“比丘尼”

“尼姑”是普通人用的俗称

但在礼仪上欠缺恭敬

正确的称谓是“比丘尼”或“尼师”

或是直接称“法师”

上人

也有一些出家人被弟子称为上人

在《维摩诘经》中

文殊菩萨称维摩诘居士“彼上人者”

内有德智,外有胜行

在人之上,故名上人

其实不管出家在家或是男女

对佛教有特殊贡献的

都可以尊称为“上人”或“大德”

看过以上这些出家人的称谓

僧人又是如何称呼世俗中人的

施主

菩萨修行六度

第一个即是“布施”

行布施之道的在家人

自然可以称为“施主”

不过,即使未有布施之举

出家人也可泛称普通人为“施主”

居士

那些已经通过皈依仪式

正式成为佛弟子的在家人

无论男女老幼都统称为“居士”

因为在家修行,按世俗规则生活

与“出家人”区别,也称“在家人”

护法 & 檀越

护法即是护持佛法的意思

上到梵天、帝释、天龙鬼神

下到世间保护佛法之人

都可以称为“护法”

檀越也叫檀那,檀就是施

因行善布施,可越贫穷海

故称“檀越”

2024-03-17 13:54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