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二十二圆测大师圆寂纪念日

繁体

圆测,名文雅,是玄奘的著名弟子之一。他原是新罗国王孙,三岁出家,唐初来中国,十五岁受学于法常(567645)和僧辩(568642)。受戒后,住长安玄法寺。钻研《毗昙》、《成实》、《俱舍》、《婆沙》等论,及其注疏。在玄奘回长安以前,圆测所学的内容已很丰富,并负盛名。西元645年玄奘回到长安,他就开始从玄奘受学。显庆三年玄奘徒居新建的西明寺,同时敕选名僧五十人同住,圆测也在其中。他在玄奘门下与慈恩寺的窥基并驾齐驱。

玄奘去世(六六四年)以后,圆测大师在西明寺继承玄奘弘传唯识教义(因此,后世唯识著作中称他为「西明」)。他的「解深密经疏」大约就在此时写成。他性好山水,约六六八年,曾往居终南山云际寺,又在离寺三十余里的地方,净修了八年。在地婆诃罗来到长安稍前,他回西明寺讲「成唯识论」。地婆诃罗于仪凤初至垂拱末(西元六七五~六八七年)于两京东西太原寺及西京弘福寺译「大乘显识经」等十八部经论,敕召名僧十人襄助,圆测与薄尘、嘉尚、灵辩等同充证义。证圣元年(六九五年)实叉难陀在洛阳大内大遍空寺重译「华严经」,圆测应召前往协助讲译。经还未译完,圆测即于万岁通天元年(六九六年)七月二十二日,在洛阳佛授记寺去世。后在龙门香山寺北谷荼毗、起塔。他的弟子西明寺主慈善和大荐福寺胜庄等,分了一部分遗骨,葬在终南山丰德寺东岭上他曾经游历过的地方。宋政和五年(一一一五年)同州龙兴寺仁王院广越又从丰德寺分了一部分遗骨,葬在兴教寺玄奘法师塔左,与窥基塔相对,贡士宋复为作「塔铭」(见宋复撰「大周西明寺故大德圆测法师舍利塔铭序」)。

圆测著述现存的有三种∶

一、「解深密经疏」四十卷,第三十五卷以后曾经佚失,但在藏文「丹珠尔」中保存有完整的译本,近年来中国佛教学会观空法师又从藏文译成汉文补齐。本书为圆测仅存的主要著作。书中引及「大般若经」,可能是在玄奘去世后写成的。本书又引玄奘译的「瑜伽」、「唯识」、「杂集」、「俱舍」、「婆沙」诸论,引真谛译的「决定藏论」、「三无性论」、「摄大乘论释」、「般若疏」、「金光明记」、「解节经记」等也很多。特别是「解节经记」,几乎随时引到。本书卷一,引真谛翻译目录说,陈天嘉二年(五六一年)于建造寺译「解节经」一卷、「义疏」四卷。「续高僧传」卷一「法泰传」说,法泰与僧宗、惠铠等,于广州制旨寺从真谛笔受文义,前后出经论五十余部,并述「义记」等。因此本书所引真谛「记」,可能是真谛的「义疏」,或法泰的「义记」。真谛的注解久已失传,要了解他的学说,本书实为极重要的资料。

二、「仁王经疏」三卷。本书在说明所诠宗旨中,叙述了真谛、玄奘安立无相法轮的不同。

三、「般若心经疏」一卷。

另外,佚失的著作有「金刚般若经疏」、「阿弥陀经疏」、「成唯识论疏」等十一种。

圆测关于唯识和因明的著作都已佚失,与窥基一系见解不同之处,只有从惠沼、智周等的著作中见到一部分。特别是惠沼著的「成唯识论了义灯」,主要是驳圆测和他的弟子道证的说法。此外,惠沼在「因明入正理论义断」中,也有驳破圆测和道证的地方。从这些书中可以见到慈恩和西明的种种不同见解。

圆测早年的学说,是渊源于真谛的。他最初从学的法常和僧辩,都出于摄论师道岳(西元五六八~六三六年)之门。道岳的师父道尼,曾亲同智(白+放)等听过真谛弟子智恺的讲说,并撰集所传真谛的注疏。智恺死后,在真谛面前立誓弘传「摄大乘论」和「俱舍论」的十二人中,即以道尼为首。道尼于开皇十年(五九〇年)到长安,道岳亲从受学,后来有从广州显明寺求得智恺亲笔记录真谛口传的「俱舍论疏」和「十八部论记」,钻研很久,成了摄论师中一大家。另外僧辩又受学于摄论师智凝(?~六一〇年?),获得真谛另一弟子法泰通过靖崇(西元五三七~六一四年)传授于智凝的学说。因此,圆测从十五岁(六二七年)起即跟著法常、僧辩受学,直到玄奘回到长安之前,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都浸淫于真谛学说之中。真谛到中国后,受到梁陈之际政局动荡、兵祸相连的影响,没有得到充分弘传所学的机会,这是他和他的弟子们非常悲愤的事,因而他们立誓要奋斗到底。这样的精神,似乎也成功了,圆测在他的著作中就随处显示了努力保存真谛学说的倾向。

圆测的著作中,对真谛和玄奘都称为三藏,似于二人等量齐观,这与窥基、普光等专尊玄奘为亲教师显然有别。他又把窥基等人认为唯识正宗的护法学说,从弥勒学说中分别出来,而称为弥勒宗和护法宗,表示两说不同。而对护法的主张不一定承认。在「解深密经疏」中,圆测引用真谛的解释远远超过玄奘之说,其引玄奘说来驳正真谛的,也只偶一见之而已。他又常将真谛、玄奘以及他们二人以外的各家异说平列叙述,而不加可否。其有意保存真谛的学说,是很显然的。又在「解深密经疏」中他引用梁译(即真谛译)「摄论」很多,所以一般人也认为圆测为「摄论」学者。

西明与慈恩的分歧,在圆测生前不很显著。现存的圆测著作中并没有驳难窥基的痕迹。尽管「宋高僧传」卷四「窥基传」中,说到玄奘给窥基讲「成唯识论」,被圆测隐形听讲,而回到西明寺鸣椎集僧先讲此论,以致窥基甚为不快。似乎测、基二人早就有了门户之见。但实际上这些记载是不近情理的。这很可能是窥基的弟子们,为了要表示窥基独得玄奘的真传,故意附会出来。而他们对圆测的门户之见很深,是不待多说的。现在推究他们分歧的原因,大概是在于圆测没有绝对接受三乘五性教义的一点。圆测本来并重真谛之说,又以为真谛见解接近清辩,与护法针锋相对,这样圆测不能绝对采取护法主张的五性之说,很为自然。也即因此深为窥基弟子们所不满。窥基本以圆测为后进,又死于圆测之前十四年,故未及对圆测的著作有所品评。但其弟子惠沼,却完全把圆测的著作做了批判的对象。像所著「成唯识论了义灯」即主要搜寻圆测著作中的间隙而给他示过。他的批评还有时流露了很重的成见。如「了义灯」卷一中,取窥基说驳了圆测,甚至说∶「亲承三藏执笔缀文糅『唯识』人(指窥基)传定不谬。余(包含圆测在内)非执笔,纵时谘问,多意定之。所有判文,论大纲纪非可为定。」这是惠沼笔下以窥基有糅「成唯识论」的成就自豪,便认为窥基所说都可为标准,而圆测的一切都该抹杀,这是不公正的。在「了义灯」中,对于圆测著作的批判,近于吹毛求疵,非常苛细。也正因此,可以说慈恩、西明所有不同的意见,以大体概括在「了义灯」一书之中了。

圆测的弟子道证,新罗国人,嗣圣九年(六九二年)归国,著有「成唯识论要集」十四卷、「般若理趣分疏」一卷、「大般若经笈目」二卷、「辩中边论疏」三卷、「因明正理门论疏」二卷、「因明入正理论疏」二卷、「圣教略述章」一卷,均佚失。

道证的弟子太贤,自号青丘沙门,也是新罗国人。他的著述现存有「起信论内义略探记」一卷、「成唯识论学记」八卷、「菩萨戒本宗要」一卷、「梵网经古迹记」二卷。其余佚失的著作还有三十余种。太贤著作主要属于瑜伽学方面,因此称为「海东瑜伽之祖。」

圆测天资聪明不但精于『毘昙』、『成实』等诸论,又是语言的天才。传说,圆测通梵语、西域语等六国语言[3]。他深受则天武后之归依、尊崇,而不许他归国新罗。由此可见他是一位学德兼优的学僧。当长安西明寺建立后,他奉敕任该寺的大德,圆测之被称为西明乃由此而来。贞观十九年(六四五)当玄奘从印度归国时,圆测已三十三岁,且已自成一家,故一见如故,意气投合,蒙玄奘赠与『瑜伽论』、『成唯识论』等诸论。圆测因早于法常、僧辩处学习旧唯识,故精通于唯识的义解是理所当然的。又精通梵语,故自能讲述这些经论。这就是圆测受到慈恩一派人之嫉妒,以致被丑化成为『宋高僧传』及『六学僧传』那样的坏人之缘由。

『六学僧传』三十卷是元昙噩(至元二二年一二八五)所撰,具称为:『新修科分六学僧传』。这是一部将中国佛教史上的高僧一二七O人,分类为六学十二科的僧传[4]。虽然大多属唐代以前的大德,但也含有若干宋代僧人。圆测亦为其中之一,但其所记内容,与『宋高僧传』略同。昙噩甚同情圆测的遭遇,将圆测盗听之理由归于「以法为乐」的缘故。其原文如下:

周圆测,幼明教,讲新翻唯识论,既得时檐,后讲新瑜伽论,尤得其指。盖二论译毕,奘公为其弟子基师弘阐,使专其美,而测辄窥窃,以先发之,而破其情计,然能以法为乐如此。天后初,诏入译经馆,充证义员,出大乘显识等经[5]。

不管任你多么乐法,盗听还是属于窃盗罪。像圆测这样高洁之人,是否有此可能?这诚值得研究。

圆测对唯识的造诣,正如上述,并非盗听之后始能理解。或许他的讲述博得好评,因而被疑为盗听而来。果如此,圆测对唯识的造诣非同小可,乃是融合新旧两传的高水平的唯识学。圆测的唯识学正如后述,乃得世亲真传的唯识学。他大公无私地网罗一切学说,从更高层的观点组织了唯识思想。圆测的学说,规模广大精密,自由自在地驱使了一切经论,不偏向任何一家,就是对般若的空义,亦采包容的态度。笔者对圆测的好感,即起因于此。

2024-03-17 13:54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