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圣弟子传(中)

繁体

第五部 天眼第一 阿奴卢塔第一章 早年与出家

阿奴卢塔(Anuruddha,古译:阿那律)和阿难达(ananda)一样,都是释迦族的贵族,且是佛陀的堂弟。他和阿难达的父亲都是甘露饭王(Amitodana),然而他们应是异母所生,因为经中并未将两人视为兄弟,并暗指他们是在不同的家庭长大。阿奴卢塔(Anuruddha)的同胞兄弟是释迦族的马哈那马(Mahanama),他有个姐妹名为卢希妮(Rohini)。

未听过没有一词

阿奴卢塔(Anuruddha)在奢华的环境中长大,从小就养尊处优。经典对他早年的描述和他们用来描述菩萨的养成词汇相同:释迦族的阿奴卢塔受到精心养育。他有三座宫殿--东宫、夏宫、雨宫,在四个月的雨季期间,他都在宫中由四位乐妓伺候,无须踏出那座宫殿。(Vin.2:180)

在《法句经注》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阿奴卢塔的成长过程,是多么的无忧无虑与天真。①注释中说,他年轻时的生活优越丰厚到从未听过没有这个词--因为无论他想要什么,欲望都很快就会实现。

有一天,阿奴卢塔(Anuruddha)和五位释迦族少年玩弹珠游戏,并以糕饼作为输赢的赌注。前三次他输时,都派人去向母亲要糕饼,他母亲三次都很快的给他们。但当他第四次输时,又派人去要糕饼,母亲却回答:没有糕饼可以给了。由于阿奴卢塔以前未曾听过没有之说,他以为这个没有一定是某种糕饼,因此便派人传话给母亲:给我送一些没有糕饼。

母亲为了帮他上一课,便送了一个空盘子去,但好运似乎总是站在他这边。由于他过去世积累了很多福报,天神们决定不让他失望,因此将空盘装满美味的天界糕饼。当阿奴卢塔尝过之后非常高兴,便一再的派人去向母亲,要更多盘没有糕饼,而每次盘子抵达时,都装满了天界的美食。

生出迫切的出离感

阿奴卢塔(Anuruddha)就在不识愁滋味地竞逐欢乐中,度过早年时期,很少思考存在的意义与目的。他生命的转折点,在著名的堂兄--佛陀来咖毕喇瓦土城(Kapilavatthu)时出现。②籍由本身的范例与教法,佛陀激励了许多亲属出家为比库。

有一天,马哈那马(Mahanama)发现许多释迦族人都出家了,只有他们这家人还未有人这么做。于是他告诉阿奴卢塔这个想法,最后的结论是:那么现在,是你出家或我出家呢?

这个提议对阿奴卢塔来说一定宛如晴天霹雳,他犹豫的说:我一直都养尊处优惯了,因此我无法出家,你去吧!

但马哈那马清楚描述必须承担的在家生活负担:首先,必须耕田,然后必须播种、灌溉、排水、除草、采割、收获、堆聚、打壳、簸壳、簸糠、筛糠与销货。年复一年, 你都必须这么做。

阿奴卢塔问:这份工作何时才会停止?何时才能盼到结束?何时我们才能无牵绊的尽情享受五欲之乐呢?

他的兄弟坦白的回答:亲爱的阿奴卢塔!这份工作不会停,他永远不会结束,即使当父亲与祖父逝世时,也未停过。

他说话结束,阿奴卢塔就已经下定决心:兄弟,你来照顾家业,我去出家。想到循环不已的辛苦劳碌,以及轮回转世的险恶,迫切的出离感便油然而生。他看见自己在生命中的每一刻都必须不断地奋斗,然后死亡并转生别处,一再的轮回。当他看到这点时,此世的生命对他来说变得毫无趣味与意义,而另一个充满希望的选项----跟随堂兄出家,并努力打破无尽的轮回,如今似乎更具吸引力。

劝导拔提一同出家

他立即去找母亲,请求她准许他出家成为比库(bhikkhu)。然而母亲拒绝了,他不愿和任何一个儿子分开。但当阿奴卢塔(Anuruddha)坚持时,她说如果她的朋友释迦族长--拔提(Bhaddiya)王子,愿意进入僧团,那么她就同意。她一定认为拔提不会放弃领导特权,而阿奴卢塔也就会选择和朋友继续过在家生活。

于是阿奴卢塔去找拔提,告诉他:我能否出家全靠你了,让我们一起出家吧!拔提回答:无论你是否要靠我,都应该出家,我和你他话说到一半就停了,原来是想说:我和你一起去。但因突然感到后悔而中断。屈服于对权力与享乐的贪着,他只是说:如你所愿,去出家吧!

但阿奴卢塔一再地劝他:走吧,朋友!让我们两个一起去。当拔提看到阿奴卢塔如此诚心时,他终于软化,并说:再等七年,朋友!七年之后我们一起出家。但阿奴卢塔回答:七年太长了,朋友!我无法等七年。一再地恳求下,阿奴卢塔迫使拔提逐步缩短时间到七天,那是他需要处理俗事与安排继任者的时间。他言而有信,因此阿奴卢塔得以获准和他一起出家。

伍巴离(Upali)先于释迦族王子出家

阿奴卢塔(Anuruddha)的例子促使其他释迦族的王子,也追随伟大的亲戚加入僧团。因此,当约定的日子来到时,六位释迦族王子--拔提(Bhaddiya)、阿奴卢塔(Anuruddha)、阿难达(ananda)、拔咎(Bhagu,Thag.271-274)、金毗罗(Kimbila,Thag 118,155-156)与迭瓦达答(Devadatta),以及宫廷理发匠伍巴离(Upali)与一位卫士,便各自从家里出发。为了避免让人怀疑他们离开的动机,他们假装要去园林游玩。

走了一段很远的距离之后,便让卫士先回去,并进入邻国。他们将取下的饰品绑成一包,交给伍巴离,说:这足够你生活之用了,现在回家去吧!但理发匠伍巴离在半途中停了下来,并想:释迦族人生性强悍,他们会认为是我谋杀了这些年轻人,而会杀了我。于是他将那包东西挂在树上,又赶回去加入那群王子。他详述自己的恐惧,并对他们说:王子们!如果你们是去过出家的生活,为何我不能如此做呢?

年轻的释迦族王子们也认为伍巴离的选择是对的,并允许他加入他们一起去见世尊。他们来到大师面前,请求他剃度,并说:佛陀!我们释迦族很高傲,理发匠伍巴离已经照顾我们很久,请佛陀先为他剃度,这样一来,他就成为我们的长者,我们便会礼敬他,并善尽照顾长者之责。如此一来,我们释迦族的骄傲便得以减轻而学习到谦虚。佛陀同意他们的请求,七人便以伍巴离为首,接受剃度(Vin.2:182-183)。

一年之内,他们多数人都已达到一些心灵成就。拔提是第一位证得阿拉汉果(arahant),成为具足三明③者。阿奴卢塔获得天眼,阿难达证得入流果,迭瓦达答获得世俗神通。拔咎、金毗罗、伍巴离、阿难达与阿奴卢塔后来都成为阿拉汉(arahant),但迭瓦达答争强好胜的野心,则将他误导至地狱。

原注:① 在《法句经》中,这件轶事出现过两次,分别在17颂与382颂的故事中:请见BL,1:231,3:267-68。② 此事是出自Vin.2:180-83。③ 三明(tevijja):即宿命明、天眼明、无漏明。◎作者何幕斯.海克(Hellmuth Hecker)何幕斯.海克是德国重要的佛教作家与巴利藏经译者。他的著作包含《相应部》(Samuutta Nikaya 第四与第五部分)的德文翻译,以德文写作的两册佛教史,以及一本德国首位佛教比库(bhikkhu)三界智大长老的传记。◎英文版编者菩提比库(Bhikkhu Bodhi)菩提比库是来自纽约市的美国佛教僧侣,于一九七二年在斯里兰卡出家。他目前是斯里兰卡佛教出版协会(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的会长与编辑。他的著作包括《包含一切见网经》(The Discourse on the All Embracing Net of Views)、《阿毗达摩概要精解》(A Comprebensive Manual of Abbidbamma)与《中部》(The Middle Lengrh Discurses of rhe Buddba,为共同译者)。◎译者简介赖隆彦海洋大学造船系毕业,中华佛学研究所研究。曾任中华佛学研究所藏文讲师、智光工商德育老师、 佛光出版社资深编辑、普门杂志社资深编辑,译作:《森林中的法语》、《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戒》、《阿姜查的禅修世界--定》、《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慧》等。编注:比库:巴利语bhikkhu的音译,指称巴利语传承的佛世比库僧众及南传上座部比库僧众;比丘:梵语bhiksu的音译,汉传佛教译为为比丘、苾刍等,指称源自梵语系统的汉传僧众。阿拉汉:巴利语arahant的音译,是对佛陀的尊称,也可指一切的漏尽者(khinsava,断尽烦恼者),包括诸佛、独觉佛及阿拉汉弟子。汉传佛教依梵语arhant音译为阿罗汉,谓为小乘极果。其音、用法皆与上座部佛教有所不同。全文采用巴利语新音译,参见《部分巴利专有名词采用新音译的方案》、《巴利语汇解》。【巴利佛典略语表】本书所出现的巴利佛典经文,都将采用巴利佛典的略语来标示其出处,因此,以下列出这些惯常使用的巴利佛典略语,供读者对照参考。AN=Anguttara Nikaya《增支部》(标示节号与经号)Ap.=Apadana《譬喻经》(i=长老譬喻,ii=长老尼譬喻;标示章号与段落;缅甸文版)BL.=Buddhist Legends《佛教传奇》(法句经注释)BPS=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佛教出版协会(康堤,斯里兰卡) Comy.=Commentary注释Dhp.=Dhammapada《法句经》(标示偈号)DN=Digha Nikaya《长部》(标示经号)Jat.=Jataka《本生经》(标示号码)Mil.=Milindapanha《弥林达王问经》 (弥兰王问经)MN=Majjhima Nikaya《中部》(标示经号)PTS=Pali Text Society 巴利佛典协会(牛津,英国)Pv.=Petavatthu《饿鬼事经》SN=Samutta Nikaya《相应部》(标示章号与经号)Snp.=Suttanipata《经集》(标示偈号或经号)Thag.=Theragatha《长老偈》(标示偈号)Thig.=Therigatha《长老尼偈》(标示偈号)Ud.=Udana《自说经》(标示章号与经号)Vin.=Vinaya《律部》(标示卷号与页数)Vism.=Visuddhimagga《清净道论》(The Path of Purification 的章号与段落)Vv.=Vimanavatthu《天宫事经》(标示偈号)除非特别指出,否则本书所有参考资料皆依巴利佛典协会的版本为准。

2024-03-17 13:54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