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首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繁体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坏身语意业,云何得不退转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动身语意业,云何得殊胜身语意业,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云何得无染身语意业,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云何得生处具足,种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无畏具足,觉悟具足。云何得胜慧,第一慧,最上慧,最胜慧,无量慧,无数慧,不思议慧,无与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说慧。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缘力,所缘力,根力,观察力,奢摩他力,毗钵舍那力,思惟力。云何得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无色界善巧,过去善巧,未来善巧,现在善巧。云何善修习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空,无相,无愿。云何得圆满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黎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及以圆满慈悲喜舍。云何得处,非处智力,过去现在业报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界智力,种种解智力,一切至处道智力,禅解脱三昧染净智力,宿住念智力,无障碍天眼智力,断诸习智力。云何常得天王,龙王,夜叉王,乾闼婆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侯罗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护,恭敬供养。云何得与一切众生为依,为救,为归,为趣,为炬,为明,为照,为导,为胜导,为普导。云何于一切众生中为第一,为大,为胜,为最胜,为妙,为极妙,为上,为无上,为无等,为无等等。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告智首菩萨言,善哉,佛子,汝今为欲多所饶益,多所安隐,哀愍世间,利乐天人,问如是义。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当如普贤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于一切法,无不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导师。佛子,云何用心,能获一切胜妙功德。佛子,

菩萨在家 当愿众生 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

孝事父母 当愿众生 善事于佛 护养一切

妻子集会 当愿众生 怨亲平等 永离贪著

若得五欲 当愿众生 拔除欲箭 究竟安稳

伎乐聚会 当愿众生 以法自娱 了妓非实

若在宫室 当愿众生 入于圣地 永除秽欲

著璎珞时 当愿众生 舍诸伪饰 到真实处

上升楼阁 当愿众生 升正法楼 彻见一切

若有所施 当愿众生 一切能舍 心无爱著

众会聚集 当愿众生 舍众聚法 成一切智

若在户难 当愿众生 随意自在 所行无碍

舍居家时 当愿众生 出家无碍 心得解脱

入僧伽蓝 当愿众生 演说种种 无乖诤法

诣大小师 当愿众生 巧事师长 习行善法

求请出家 当愿众生 得不退法 心无障碍

脱去俗服 当愿众生 勤修善根 舍诸罪轭

剃除须发 当愿众生 永离烦恼 究竟寂灭

著袈裟衣 当愿众生 心无所染 具大仙道

正出家时 当愿众生 同佛出家 救护一切

自归於佛 当愿众生 绍隆佛种 发无上意

自归于法 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自归于僧 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 一切无碍

受学戒时 当愿众生 善学于戒 不作众恶

受阇黎教 当愿众生 具足威仪 所行真实

受和尚教 当愿众生 入无生智 到无依处

受具足戒 当愿众生 具诸方便 得最胜法

若入堂宇 当愿众生 升无上堂 安住不动

若敷床坐 当愿众生 开敷善法 见真实相

正身端坐 当愿众生 坐菩提座 心无所着

结跏趺坐 当愿众生 善根坚固 得不动地

修行于定 当愿众生 以定伏心 究竟无馀

若修于观 当愿众生 见如实理 永无乖诤

舍跏趺坐 当愿众生 观诸行法 悉归散灭

下足住时 当愿众生 心得解脱 安住不动

若举于足 当愿众生 出生死海 具众善法

着下裙时 当愿众生 服诸善根 具足惭愧

整衣束带 当愿众生 检束善根 不令散失

若著上衣 当愿众生 获胜善根 至法彼岸

着僧伽黎 当愿众生 入第一位 得不动法

手执杨枝 当愿众生 皆得妙法 究竟清净

嚼杨枝时 当愿众生 其心调净 噬诸烦恼

大小便时 当愿众生 弃贪嗔痴 蠲除罪法

事讫就水 当愿众生 出世法中 速疾而往

洗涤形秽 当愿众生 清净调柔 毕竟无垢

以水盥掌 当愿众生 得清净手 受持佛法

以水洗面 当愿众生 得净法门 永无垢染

手执锡杖 当愿众生 设大施会 示如实道

执持应器 当愿众生 成就法器 受天人供

发趾向道 当愿众生 趣佛所行 入无依处

若在于道 当愿众生 能行佛道 向无馀法

涉路而去 当愿众生 履净法界 心无障碍

见升高路 当愿众生 永出三界 心无怯弱

见趣下路 当愿众生 其心谦下 长佛善根

见斜曲路 当愿众生 舍不正道 永除恶见

若见直路 当愿众生 其心正直 无谄无诳

见路多尘 当愿众生 远离尘坌 获清净法

见路无尘 当愿众生 常行大悲 其心润泽

若见险道 当愿众生 住正法界 离诸罪难

若见众会 当愿众生 说甚深法 一切和合

若见大柱 当愿众生 离我诤心 无有忿恨

若见丛林 当愿众生 诸天及人 所应敬礼

若见高山 当愿众生 善根超出 无能至顶

见棘刺树 当愿众生 疾得翦除 三毒之刺

见树叶茂 当愿众生 以定解脱 而为荫映

若见华开 当愿众生 神通等法 如华开敷

若见树华 当愿众生 众相如华 具三十二

若见果实 当愿众生 获最胜法 证菩提道

若见大河 当愿众生 得预法流 入佛智海

若见陂泽 当愿众生 疾悟诸佛 一味之法

若见池沼 当愿众生 语业满足 巧能演说

若见汲井 当愿众生 具足辩才 演一切法

若见涌泉 当愿众生 方便增长 善根无尽

若见桥道 当愿众生 广度一切 犹如桥梁

若见流水 当愿众生 得善意欲 洗除惑垢

见修园圃 当愿众生 五欲圃中 耕除爱草

见无忧林 当愿众生 永离贪爱 不生忧怖

若见园苑 当愿众生 勤修诸行 趣佛菩提

见严饰人 当愿众生 三十二相 以为严好

见无严饰 当愿众生 舍诸饰好 具头陀行

见乐著人 当愿众生 以法自娱 欢爱不舍

见无乐著 当愿众生 有为事中 心无所乐

见欢乐人 当愿众生 常得安乐 乐供养佛

见苦恼人 当愿众生 获根本智 灭除众苦

见无病人 当愿众生 入真实慧 永无病恼

见疾病人 当愿众生 知身空寂 离乖诤法

见端正人 当愿众生 於佛菩萨 能知恩德

见丑陋人 当愿众生 于不善事 不生乐著

见报恩人 当愿众生 于佛菩萨 能知恩德

见背恩人 当愿众生 於有恶人 不加其报

若见沙门 当愿众生 调柔寂静 毕竟第一

见婆罗门 当愿众生 永持梵行 离一切恶

见苦行人 当愿众生 依於苦行 至究竟处

见操行人 当愿众生 坚持志行 不舍佛道

见著甲人 当愿众生 常服善铠 趣无师法

见无铠仗 当愿众生 永离一切 不善之业

见论议人 当愿众生 于诸异论 悉能摧伏

见正命人 当愿众生 得清净命 不矫威仪

若见于王 当愿众生 得为法王 恒转正法

若见王子 当愿众生 从法化生 而为佛子

若见长者 当愿众生 善能明断 不行恶法

若见大臣 当愿众生 恒守正念 习行善法

若见城郭 当愿众生 得坚固身 心无所屈

若见王都 当愿众生 功德共聚 心恒喜乐

见处林薮 当愿众生 应为天人 之所叹仰

入里乞食 当愿众生 入深法界 心无障碍

到人门户 当愿众生 入于一切 佛法之门

入其家已 当愿众生 得入佛乘 三世平等

见不舍人 当愿众生 常不舍离 胜功德法

见能舍人 当愿众生 永得舍离 三恶道苦

若见空钵 当愿众生 其心清净 空无烦恼

若见满钵 当愿众生 具足成满 一切善法

若得恭敬 当愿众生 恭敬修行 一切佛法

不得恭敬 当愿众生 不行一切 不善之法

见惭耻人 当愿众生 具惭耻行 藏护诸法

见无惭耻 当愿众生 舍离无惭 住大慈道

若得美食 当愿众生 满足其愿 心无羡欲

得不美食 当愿众生 莫不获得 诸三昧法

得柔软食 当愿众生 大悲所熏 心意柔软

得粗涩食 当愿众生 心无染着 绝世贪爱

若饭食时 当愿众生 禅悦为食 法喜充满

若受味时 当愿众生 得佛上味 甘露满足

饭食已讫 当愿众生 所作皆办 具诸佛法

若说法时 当愿众生 得无尽辩 广宣法要

从舍出时 当愿众生 深入佛智 永出三界

若入水时 当愿众生 入一切智 知三世等

洗浴身体 当愿众生 身心无垢 内外光洁

盛暑炎毒 当愿众生 舍离众恼 一切皆尽

暑退凉初 当愿众生 证无上法 究竟清凉

讽诵经时 当愿众生 顺佛所说 总持不忘

若得见佛 当愿众生 得无碍眼 见一切佛

谛观佛时 当愿众生 皆如普贤 端正严好

见佛塔时 当愿众生 尊重如塔 受天人供

敬心观塔 当愿众生 诸天及人 所共瞻仰

顶礼于塔 当愿众生 一切天人 无能见顶

右绕于塔 当愿众生 所行无逆 成一切智

绕塔三匝 当愿众生 勤求佛道 心无懈歇

赞佛功德 当愿众生 众德悉具 称叹无尽

赞佛相好 当愿众生 成就佛身 证无相法

若洗足时 当愿众生 具神足力 所行无碍

以时寝息 当愿众生 身得安隐 心无动乱

睡眠始寤 当愿众生 一切智觉 周顾十方

佛子,若诸菩萨,如是用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一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乾闼婆,阿修罗等,及以一切声闻,缘觉,所不能动。


这么有才的公众号天天遇得到?

赶紧关注吧

2024-03-17 13:55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