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修了这么久都没成就?因为没发菩提心!天眼揭示:没有菩提心就无法去极乐世界

繁体

很多修行人福报善根不足,发不出100%的菩提心

我们每个修行人都知道自己本所具足所有善根福报,为什么还要去修它?

因为我们的善根福报被压制住了,被因缘和合的产物压制住了,需要通过修行把它挖掘出来。什么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就像投胎成为一个人必须要在地球上生活,他能在月球无氧的地方生活吗?当然不能了。这个其实就是因缘和合的一种限制。

对我们大多数众生,有的人过得好,有些人福报弱可能就过上贫穷、疾病等各种各样不好的生活。但我们做善事修行,就会带来后天的福报,也不完全只是后天的福报,因为有些人发心不一样,如果是利己的发心,可能只增加后天的福报,如果完全是利他的菩提心,这份功德除了带来福报,更会转化为开发你内在的佛性。

但是大部分凡夫没有办法发出100%的菩提心,这也很正常,大部分凡夫受制于境界,发不出100%的菩提心,因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知见发出了菩提心,他以为发出了全部的菩提心,其实菩萨看得非常清楚,你有没有发出菩提心,或者发了几分的菩提心。可能只发了10分,还以为是100分,因为自身立场、知见等等的原因,众生总是会高估自己,然后产生骄傲的心理。

什么是先天的真正的菩提心;念发菩提心真言的作用

现在讲讲什么是先天的菩提心?

就是真正从佛性里面激发出来的菩提心,与众生为一体,但是又不执着于众生的境界,这种真正的发菩提心来自于自己真正的佛性当中。

但众生目前受制于境界,是发不了真正的菩提心的。众生一般是听说发菩提心能让自己成佛,或者得到其他的什么好处,都有一个目的性地去发菩提心。有目的性的菩提心,其实也是好的,总比不发菩提心要好,后天的发菩提心也会慢慢的演变成先天的。

如果我是为了想要去度众生而去发菩提心。就像之前讲的我和众生都是一体的,这种一体化的发心就没有目的性,由真心而发,那颗真心是融于一切宇宙万物的真心,但是我们现在这个心有融于宇宙万物吗?当然是没有的。

但是这方面不用去执着,因为释迦牟尼佛也引导我们,为我们讲了很多发菩提心的好处,“我”为了这些好处去发菩提心都是没问题的,慢慢去做。有一个发菩提心咒(一切菩萨最初发心清净真言):

òngpúdìshìduōmóuzhìbōtuóyémǐ

唵菩地室多牟致波陀邪弭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发菩提心品第十一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心无形相,亦无住处,凡夫行者最初发心,依何等处?观何等相?"

佛言:"善男子,凡夫所观菩提心相,犹如清净圆满月轮,于胸臆上明朗而住。若欲速得不退转者,在静山林及空寂室,端身正念,结前如来金刚缚印,冥目观察臆中明月。作是思惟:是满月轮,五十由旬,无垢明净,内外澄澈,最极清凉。月即是心,心即是月。尘翳无染,妄想不生。能令众生身心清净,大菩提心坚固不退。结此手印,持念观察大菩提心微妙章句,一切菩萨最初发心清净真言:

(欧姆二合,一)菩提窒的(二)牟特波(二合)(去声)(引)(三)!

此陀罗尼具大威德,能令行者不复退转,去、来、现在一切菩萨,在于因地初发心时,悉皆专念持此真言,入不退地速圆正觉。

善男子,时彼行者,端身正念,都不动摇,系心月轮,成熟观察,是名菩萨观菩提心成佛三昧。若有凡夫修此观者,所起五逆、四重、十恶及一阐提,如是等罪,尽皆消灭,即获五种三摩地门。云何为五?一者刹那三昧;二者微尘三昧;三者白缕三昧;四者起伏三昧;五者安住三昧。

云何名为刹那三昧?谓暂想念满月而住,譬如猕猴身有所系,远不得去,近不得停,唯困饥渴须臾住止,凡夫观心亦复如是,暂得三昧名为刹那。

云何名为微尘三昧?谓于三昧少分相应,譬如有人常自食苦,未曾食甜,于一时中,得一尘蜜到于舌根,增胜欢喜倍生踊跃,更求多蜜。如是行者,经于长劫食众苦味,而今得与甘甜三昧少分相应,名为微尘。

云何名为白缕三昧?谓凡夫人自无始时,尽未来际今得此定,譬如染皂,多黑色中见一白缕,如是行者,于多生死黑暗夜中,而今方得白净三昧,名之为缕。

云何名为起伏三昧?所谓行者观心未熟,或善成立未善成立,如是三昧犹称低昂,名为起伏。

云何名为安住三昧?修前四定心得安住,善能守护不染诸尘,如人夏中远涉沙碛,备受炎毒,其心渴乏,殆无所堪,忽得雪山甘美之水、天酥陀等,顿除热恼,身意泰然,是故三昧名为安住。入此定已远离惑障,发生无上菩提之芽,速登菩萨功德十地。"

--自《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发菩提心品第十一)

念咒手印图:

(建议:按照经文所说,闭眼观想心如月轮,然后按下面这段话继续观想,最好把这段话背下来,这样每次持咒前就可以默念了:

“是满月轮五十由旬无垢明净。内外澄澈最极清凉。月即是心。心即是月。尘翳无染妄想不生。”然后开始持咒:

唵菩地室多牟致波陀邪弭

还有最好结手印,结手印加持力非常大。

为什么要念这个咒呢?因为它会帮助你从佛性当中去发出菩提心,把这种隔阂打破掉,由真如佛性中发出来的菩提心,就是真正的发菩提心。就好像释迦牟尼佛说的一个人发菩提心,整个大千世界都是在震动的。一个人真正的由佛性当中流露出菩提心,护法神都会来护持。

念这个咒发出的光其实包含了诸佛菩萨一个发菩提心的愿力,这个光加持到你的时候其实就是给你创造一个环境。比如说父母喜欢放生,孩子耳濡目染之下也会喜欢放生,对小动物也有慈悲心,就是这样一层意思。是一种环境改变人心、启发你的菩提心的方法。

一个人,你不教他善也不教他恶的话,很容易被周遭影响变成一种性格。因为我们转世轮回了这么多世,做过无数世的人、畜生、天人、阿修罗,生生死死过无量劫了,可想而知我们性格是多么坚固,内在的习气、贪瞋痴是我们无法想象的重,这么重的业力凭借我们人力很难去改变,念发菩提心真言就是靠着佛菩萨加持力营造出这样一种环境,再慢慢潜移默化的去改变内心的贪嗔痴。

我们念发菩提心真言。本来是没什么菩提心的,但念这个咒就能冲破重重习气业力把菩提心勾起来了。当菩提心被勾起来的时候,那些浮在表面的业力如冰雪般消失殆尽了,所以佛经里说一念发菩提心,能消多少多少劫的业力,其实就是这样一个缘故。我念咒、念佛号供佛菩萨,当我升起菩提心去做,业力就消了很多很多。

众生修行前期虽然发心不足,当只要坚持发菩提心精进修行,就能到达量变到质变的地步

很多众生修行前期的时候目的性是非常强的,比如说“我”非常想要去极乐世界,非常想要解脱六道轮回,这种修当然不是源于你的真如佛性,可以说是来源于我们的贪心,这其实都是正常的,是成佛的道路上的必经的一步,是凡夫众生的一个前期性的问题。只是修行路上必经的一条道路,

我们没有念咒、拜佛修行时,去做某一种善行的时候都可以是修行,都要有一个目的性,目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激发你度众生帮助众生、传播佛法的心。就好像放生为了培养我们的慈悲心,今天涨一分慈悲心,明天涨两分,慢慢的,你真正的从真如佛性中流露的慈悲心就会显发出来。

任何修行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为我们的佛性被压抑得太久了,在我们轮回的过程中一直没有显发出来,为什么我们到现在还没有出离轮回呢?因为我们做的善事还不够多,修的法门还不够深入,福报善根、菩提心还不够足,没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或者说菩提心有100分,你只显发了一分,而且这一分可能只有指甲盖那么的大小。当你能100%的从真心当中发出菩提心,就能像大菩萨那样说出的一句话都可能成为一个咒语。

现在末法时代有的众生虽然修行,但修得不够,福报太少了,修行处处是障碍。所以为什么当你障碍多的时候,可能求菩萨没有用,因为你的福报根本没有办法支撑菩萨给你的加持,佛菩萨也没有办法平白的无中生有,加持也是有因有果的。这方面是我们的问题,所以修行才会有障碍,可能会成为一个恶性循环:越修行得不够,越是生活得不好,越是生活得不好越没有办法修行。所以当我们还有福报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的珍惜修行,否则有一天我们积累的福报赶不上福报的消耗,福报尽了,更加没有办法修行下去。

真正的修行一定要修到像刚刚说的,从量变到达质变。我们剩下的时间一定要一直坚持去修行,一定要把自己的愚痴无明去除掉。

怎么去除呢?提升自己的福报。

怎么提升呢?要多持咒、布施、行善、吃素,行住坐卧不管做什么都在持咒(可以金刚持或者心里念咒),越精进修行,往生的几率就越大。

只有修出真正的菩提心才有把握往生极乐世界,但大多数人都做不到

当我们修到真如佛性当中的善根,真如佛性本身所具有的善根智慧显发出来的时候,往生就有把握了。

佛经上讲往生极乐世界必须善根福德因缘具足,这句话是非常有深意的,你只要不具足就去不了。

具足的临界点在哪里?在于你的真如佛性显发的那一刻,其实它是最好的一个临界点。但是众生修行都非常喜欢高看自己,拔高自己,觉得自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或者自己修得已经很不错了。

为什么佛经里面说念10遍阿弥陀佛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这个人善根福报因缘非常具足了,他念佛号的时候,他的真如佛性、真正的菩提心就能够显发出来。真正的菩提心从哪来?从空性当中来,从你圆融的佛性当中来,是真正的“真”,没有一丝一毫的假。

去极乐世界前提条件是要有菩提心的,念10声佛号能够去极乐世界,是因为那一刻他已经显发出自己的真心,哪怕只有短短的几秒钟。

但是多数众生能显发吗?显发不出来,因为没有真正的坚持去修行;或者说修行只是为了给别人看;或者觉得自己已经修得很了不起,就懈怠了;或者他以为自己很认真在修,但是福德还不够;或者只修了这么一世,说得危险一点,就是危险系数比较高。如果你修到临终那一刻你的这个真如菩提心显发出来,哪怕只有一秒钟佛菩萨都能把你带到极乐世界。可能一秒钟都还不到,只有一个呼吸或者很短很短的那一刻,你显发出来了,也能去极乐世界。

但是我们很多人其实是达不到的,他连那一刻都显发不出来,没有真正坚持,没有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所以说他的善根福德因缘还不具足,下辈子又落到六道轮回享福来了就忘记修行了。

所以说我们众生一定要坚持做功课修行,一定要精进精进再精进,让菩提心能够达到量变到质变的那个临界点,一定要在临终的时候能够呈现出来,那个才是有保障的,才能确保往生极乐世界。

我们修行的过程中,有很多障碍和不顺,那么当看到别人不顺,其他众生受苦的时候,我们发菩提心尝试着去帮助他们,那自己总有一天也会变得顺利起来。

你不要管自己业力重不重,每天精进的去修行,每天发菩提心,念菩提心真言,持咒念佛行善,想尽一切办法增强自己的菩提心,不管你的业力有多少,只要你坚持去做了,总有一天量变会达到质变,然后就能够去极乐世界。

怎么发菩提心?就是要发利益众生的心,每次念咒之前,每次修功德之前,一定要发大愿、发利益众生的心,不要总想着自己怎么怎么样,而是要想着众生怎么样怎么样好,真情实意的去做,不是那种虚情假意平平淡淡的。

因为我们都是借假修真,你刚开始发菩提心的时候是需要发出情感的,情感虽然是假的,但用这种情感去积累你的善根,当修到临界点爆发出来的时候,那个真正的菩提心就是真的。

五欲六尘都是假的,是借助这个假的东西去把那个真的菩提心修出来。菩提心修出来了,就能迅速提升你的福报和善根,转变你的业力或者说忽略你的业力,就能够真正的脱离六道轮回。所以说菩提心非常重要。

2024-03-17 13:55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