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人的4大因果法则(深度好文)

繁体

作者:一默;来源:洞见(ID:DJ00123987)

古人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人生没有那么多偶然,万事都有它的因果。

人生如海,潮起潮落。

那些始终可以主导命运的人,都懂得这四大因果法则。


回声法则

世界是一个空谷,生命是一种回声。

你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就会听到什么样的声音。

向世界表达善意,自然收获善果,表达恶意,必会收获恶果。

晋代顾荣参加宴会的时候,侍从端上了一份烤肉。

顾荣见侍从一直盯着烤肉,流露出渴求的神色。

于是不顾身份,把自己那份拿给了他。

旁边的人都笑话他有失体统。

顾荣却说:“哪有天天烤肉的人却不知道肉味的道理。”

后来晋朝内乱,顾荣被迫逃往南方,途中每每遇到凶险,都有一个人不顾性命救他。

顾荣十分感激,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个人就是当年侍奉烤肉的仆人。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世间种种,皆有因果。

《左传》里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晋朝大夫魏颗的父亲去世前,要求把自己的爱妾祖姬放还自由身,任其改嫁。

但病危神志不清的时候,又改口说要她殉葬。

父亲去世后,魏颗不忍,于是让祖姬改嫁他人。

后来在战场上,魏颗与秦国大将杜回厮杀,危难时刻,一个老人用绳套绊倒杜回。

魏颗趁机俘虏了杜回,大胜而归。

后来才知道,这个老人正是祖姬的父亲。

佛家讲:“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一个人一生所做的好事和坏事,都会以各种形式返回到自己身上。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用爱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回之以爱;把福报送给别人,也会收获福报。

善恶到头终有报,保持敬畏,积德行善,才能规避祸患,福气常在。



磁场法则

《道德经》讲:“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追求道的人,道也会乐于成全它。

追求德的人,德也会乐于成全它。

人生就是一个磁场,你相信什么就能吸引什么,吸引什么就能成为什么。
物随心转,境由心造。

一个人内心相信美好,就会吸引美好,一个人愿意相信美好,就可以收获美好。

有这样一个故事。

皇帝做了一个梦,梦里山倒了、水干了、花谢了。

他醒来之后,把事情告诉了皇后。

皇后对他说:“不好,山倒了江山不保,水干了民心散了,花谢了是好景不长!”

皇上一听,整日忧心忡忡,不理朝政,身体每况愈下。

时间一长,国家慢慢动荡起来。

后来大臣知道了这件事,对他说:

“皇上啊,这个梦真好啊!山倒了天下太平,水干了真龙现身,花谢了是果实要收获了!”

皇帝一听,马上来了精神,身体渐渐好转,做事也有了动力。

很快国家就恢复了正常。

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心态改变态度,态度改变习惯,习惯改变性格,性格改变命运。”

万事万物都是人内心的投射,你相信什么,就能拥有什么。

将军临阵,给儿子一个插着精美羽箭的箭囊,说这是他家的传家宝,带着它可以百战百胜。

后来的战场上,儿子一直带着这个箭囊,果然勇猛异常,锐不可当。

直到有一次,儿子无意之中拔出了羽箭,发现里面只有一根断箭。

古人云:“人为天地之心。”

世界没有意志,人为天地立言。

一个人肯相信自己,才能最终成就自己。

一个人愿意相信温暖,这个世界才有温暖。


沉船法则

一个人的福德就是一艘船,名位、财富就是船上承载的物品。

一旦船上的物品超过船的载重,船就会慢慢沉没。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一个人的福气超过德行,迟早会有灾祸降临。

五代后梁重臣杨师厚,依仗自己权势搜刮财富,欺压百姓。

他从黎阳开采巨石运到魏州给自己做功德碑。

因石料太大,便征用了数百头耕牛拉着铁制大车运载,沿途损毁房屋、坟墓无数,民怨沸腾。

当地百姓见到大车都咒他:碑(悲)来了,碑(悲)来了。

最终一语成谶,大车刚到魏州,杨师厚就得病死了。

五代后唐庄宗的皇后刘氏为人贪婪,借着自己的势力在民间敛财。

国库没有钱发军饷,后宫财货却堆得像小山一样。

宰相几次谏言,希望刘皇后可以暂借银钱发饷,皇后都不答应。

后来,李嗣源兵变,庄宗众叛亲离,被宫人所杀。

刘皇后带着财物跑到寺庙当了尼姑,最终也难逃一死。

《了凡四训》说:“百金财富必定是百金人物,千金财富必定是千金人物。”

一个人有多大的福德,才能承担多大的财富。

人有德,必有福;人无德,必有灾。

不要奢求太多,修好自己的品德,就是一个人最大的福份。


天平法则

人生就像是一个天平。左边是付出,右边是收获。

一分付出,一分收获,十分付出,十分收获。

无论想要获取什么,都要付出对等的努力。

没有人可以随便成功,所有的光鲜背后,都需要无数的苦熬。

元代《琵琶记》家喻户晓,但是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作者高明在自家的小楼里待了三年,一边写曲,一边用手在桌子上打拍子。

三年时间,《琵琶记》完成,桌子上的拍痕足有一寸多深,楼板更是被踏穿。

这其中功夫,难于外人道也。

后来明太祖朱元璋,见到《琵琶记》之后赞叹不已,对高明甚是倾慕,屡次征召。

高明也因此名声大噪,成为一代传奇。

南宋张九成从师杨时,听从师傅劝诫,下功夫苦读。

每天天刚亮,张九成就站在窗台前读书,整整坚持了十四年。

等他离开的时候,窗下的石板上被磨出了两个脚印。

因为经学功夫深厚,张九成开创“横浦学派”,著书育人,终成一代经学大师。

胡适曾说:“今日之失败,都是因为过去的不努力,今日之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一个人只有肯塌下心去做事,持之以恒,才能最终有所成就。

不要幻想不劳而获,不要总是等待坐享其成。

天平可能会有波动,但最终会回归平衡。

天上没有馅饼,人生也没有侥幸,踏踏实实有所付出,才能有所收获。

佛家有言:“上至诸佛,下及众生,皆因果所收。”

凡事都有因果,谁也逃不出因果。

善良必有福报,相信才有美好;

厚德方能载物,付出才有回报。


作者:一默来源:洞见(ID: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1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

图:源于网络,侵删



2024-03-17 13:55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