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师文钞》六三编下:64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四.杂著

繁体
































原著:印光法师

演播:胡克

录音:张振平

剪辑、混音:徐国云

文字校对:郭贞

监制:何海洋

总监制:李罕


原      文

 

朝暮课诵白话解释序

大教东传,垂二千年。若缁若素,各随性之所近而为修持。虽修持法门,种种不一。而诵经,持咒,礼拜,忏悔,超荐孤魂,求生净土,实为大宗。以故古德于诸经咒,诸法门中,择其要者,订为朝暮二时功课。俾诸行人依之修持。以之消除业障,增长福慧。报答四恩,超度孤魂。以广佛慈,以尽己诚。其道固彻上彻下。其益亦冥阳靡遗。以故天下若宗,若教,若律,若净之道场,无不奉为定章。清初有著日课便蒙者,但略释字句而已。近有兴慈法师著有二课合解,颇为详明。但以文言稍深,不利初机。涵之居士,数年前曾著初机净业指南,及弥陀经白话解释,印达数十万。外埠提倡佛学者,相继购请。之固知白话不如文言之蕴藉庄重,以其能令学问浅者,由兹得入,遂将朝暮课诵,通用白话解之。恐己见或有不到,一一均祈其友顾显微居士为之修正。又以其中所说名相义致,或不悉知。因先述佛法大意一册。心经白话解释,与弥陀经白话解释,篇幅颇多,均提出别行。二时课诵,得此解释。初机之人,当相继而得其种种不思议之利益矣。虽然,持诵经咒,贵在至诚。纵绝不知义,若能竭诚尽敬,虔恳受持。久而久之,自然业消智朗,障尽心明。尚能直达佛意,何况文字训诂与其意致。否则纵能了知,由不至诚,只成凡夫情见,卜度思量而已。经之真利益,真感应,皆无由得。以完全是识心分别计度,何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一超直入,顿获胜益也。每有愚夫愚妇颛蒙修持,所得利益,较聪明人为多者。一则以竭诚尽敬,专心一志。一则以悠忽疏散,虚妄计度之所致也。愿阅者咸知此意,则既已了知经义,于持诵时,仍复不生分别。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了无一念之可得。则其利益,殆非笔舌所能形容,此持诵之秘诀也。普愿同人,勿忽此语,则幸甚幸甚。民国十九年庚午仲春
 
巢县鱼山圆觉禅院传戒序
如来以三事故,令正法久住于世,众生悉蒙度脱。三事者何,曰戒定慧。以众生一向背觉合尘,轮回六道。今欲令其背尘合觉,趣证涅槃。非戒,则无所束缚,必至随逐尘境,起惑造业。非定,则识波奔涌,何能心无所住。非慧,则本具之真心,何由彻证。幻起之妄惑,何由顿灭。故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须知此三, 全三即一,全一即三。切勿谓戒,但为定慧之初基而已。夫律仪戒,执身不作,可云初基。而定共戒,执心不起。道共戒,业尽情空,真穷智朗。岂非定慧之全体大用,何得唯以初基视之。然定共道共,仍以律仪而为本体。但以持戒功用浅深,而立此二名。初非另有所说之戒本也。世人每以律仪为论,致不知如来制戒大意者,或藐视之。而真戒真定真慧,无从闻熏而冀及,为可叹也。然如来法道,弘范十界。虽宏法大士,各皆三学圆明。而门庭建立,不能不各有专主。或专主于止作持犯,则为律。或专主于修观讲演,则为教。或专主参究本来,以期彻悟,则为宗。宗名教外别传。律教乃教内真传。言别传者,欲人于言外见本体也。非谓宗,迥出于教理之外也。试观世尊拈华,迦叶微笑。本地风光,彻底显露。了此则尽世间所有形形色色,无非世尊所拈之华,无不令人彻见自己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况如来金口所说之无上妙法,便非此华,便不能令人亲见本来面目耶。而人天百万,纵见世尊拈华,悉皆罔措。亦如骑牛觅牛,了不可得。若知直下便是,则多少现成,多少省力。由其迷不知返,如演若之头,无端狂走,衣里之珠,枉受贫穷,为可哀也。须知律也,教也,宗也,此三者全,方可以续佛慧命,传佛法道。若或有缺,则便不足以上证阿耨菩提,下度一切含识矣。卢舍那佛,以戒为体。以恶无不尽名净,善无不圆名满。恶修善,乃止作二持也。是律为佛身,教为佛语,宗为佛心。心语身三,决难分裂,决难互缺。否则只翼难飞,单轮莫运。欲自利利他,便难如愿矣。鱼山圆觉庵者,创自有明,延及当代。或仆或起,兴废不一。迨民国八年,住持境公和尚,发四弘誓,募化修葺。至十五年殿宇房廊,焕然一新。然而殿宇既成,乃欲传戒,以建丛林当务。于是千里走函,索序于予,以发挥其义。予因其宏传戒法,为法门之正典,遂不获辞。惟光于宗于律于教,皆无心得,何能不负所嘱。但以平日闻于佛祖古德,而鄙见所领会者,撮略言之,以塞其责。遗教经云,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梵网经云,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若能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愿受戒诸佛子,各各自知自己本来是佛。迷背故,反承此佛性功德力,轮回六道,受诸极苦。如转轮圣王梦作蚁子,寻膻阶下,自顾藐小。而床上王体,依旧不失。及至于醒,方知幻作蚁形,了无实体。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佛本是而未成,业原无而妄造。高推圣境,甘处凡愚。独让释迦世尊,为一雄猛丈夫。岂不大可哀哉。倘受戒诸佛子,各各勉旃。则不但不负境公传戒一番婆心,亦可慰如来出世制戒一番圣意也已。
 

苏州弘化社第六届出纳报告清册弁言

因果报应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净土法门者,一切六道三乘,了生脱死圆证菩提之达道也。宋儒辟因果以后,治国治家治身治心之法,徒存枝叶,了无根本。以驯至于狂流莫挽,无可救药。学佛不修净土,纵能彻悟自心,深入经藏。若未到业尽情空地位,依旧仍在六道轮回之中。生死海深,菩提路远。欲仗自力了生脱死,则难如登天矣。不慧业重福轻,障深慧浅。虽有救国救民,自利利他之心,而无弘法济众,己立立人之道。只可量己之力,稍为刊布宣说因果净土切要契机之经书。以期见者闻者,同生正信,同修净业,同皆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聊尽我心而已。民十九年庚午春,明道师拟立弘化社,流通前数年所排印各经书于上海净业社。蒙诸大居士佽助,得以开办。不慧于夏初掩关苏州报国寺,概不过问。次年弘化社移至报国寺,颇形发达。至今年十月彼去世,弘化社事,无人可托,只可自任。然以七十六岁粥饭庸僧,又复拙于应酬。倘诸大居士以为法为人之菩提心,仍旧维持。则弘化经书,固可遍布遐迩,不至以不慧接办而废弛也。书此祈诸大居士慧鉴。民国二十五年丙子仲春


点击“阅读全文”,助造《八十八佛》手绘白描本

2024-03-17 13:55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