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治傲慢习气?教你一个最有效的方式
作者丨德光法师
首发丨腾讯佛学
我慢
佛门把贪、嗔、痴、慢、疑称为五毒,这五种毒会使我们造作种种恶业,障碍我们的解脱,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像毒药一样,因此称为五毒心。
五毒中最难破除的当属“我慢”,因为其余四种虽毒但较为明显,而“我慢”非常隐蔽,不发动的时候甚至难以察觉,因此最难破除。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降服慢心呢?
01
我们要认清楚“慢”的危害
我慢不仅是世间生活的绊脚石,更是修行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从世俗角度来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内心深处的痛苦与烦恼,大部分都是由我慢导致的。
每个人都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哪怕对方比自己强,也会觉得其不过如此。不将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会感到压抑、痛苦;表达出来,大家各执己见,发生冲突,最后的结果还是痛苦。
生活中,傲慢的人大都不太受人待见;工作中,傲慢的下属往往不容易得到重用,傲慢的上级通常不会受到拥护。
傲慢无非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弱者的轻贱,一种是对强者的无礼。傲慢者对弱者的轻贱好理解,对强者的无礼是什么原因呢?其实是通过此种方式获得自认为的尊严。
比如,当年相差无几的同学若干年后成了名人,见面的时候内心就暗下决心:如果他不主动跟我打招呼,我一定不能理他。其实对方也许压根就不会注意到你;或者遇到很厉害的人,总要想方设法找到他的瑕疵,踩上一脚才会觉得舒服。
无论哪种情况的傲慢,都是愚痴的表现。
从修行角度来说,“慢”是一种烦恼,而这种烦恼会给我们造成非常多的障碍。
现实中经常听到有居士抱怨:“总也遇不到一位好师父。”或者干脆就是个“二宝居士”,只信佛、信法,而不信僧,这是非常“慢”的表现。
僧是三宝之一,穿上袈裟就代表佛的形象。居士千万不要自以为知识渊博,地位高,善事做得多就瞧不起出家人,任何一位出家人都值得被尊重,也都足以教化在家居士。
也许有些出家人不善讲经说法,但是单单从舍弃世俗、远离五欲的角度来讲,就值得所有在家人学习。
还有些居士,学修一段时间,自认为懂得了一些法理,在听闻师父教法的时候就会生出许多傲慢,觉得师父也不过如此,进而对师父的话产生分别:“我必须这样修才行吗?好像书上也不是这么写的哦!”
一旦我慢生起,法流水就再也流不进我们的心田。
像我这么用功的有几个?
宋代有个高峰妙禅师,一打坐就昏沉,为了对治自己的毛病,他决定到悬崖边打坐,这样就不敢瞌睡。
刚开始还好,时间一久他又开始昏沉,结果重心不稳一下子栽了下去,妙禅师心想完了,没想到半空中一股力量将其托了上来,他环顾四周问:“何人救我?”
空中有声音回答:“韦陀。”
妙禅师一听韦陀菩萨都来为自己护法,瞬间生起一丝我慢,问道:“世间像我这么用功的修行人有多少?”
韦陀菩萨答道:“像你这样的人如恒河沙一样多,因为你的‘我慢’,五百世不再为你护法。”
禅师听了非常惭愧、懊恼,心想:“韦陀菩萨已不再为我护法,但是为了脱离生死,纵然摔死还是应该精进用功。”
于是他至诚忏悔后又再次去到悬崖边打坐,结果没坐多久又因为瞌睡摔了下去,半空中惊醒,心想:“这次死定了。”
结果快落到底的时候又被一双手托了上来,妙禅师问:“这次是谁?”
空中答道:“韦陀护法。”
妙禅师非常感激,但是又略带疑惑:“您不是五百世不再为我护法了吗?”
韦陀菩萨:“你上次至诚忏悔已经超越五百世了。”
从此,高峰妙禅师再也不敢傲慢,最终修有所成。
02
我们要洞察“慢”的本质
《楞严经》云:“慢习交陵,发于相恃。驰流不息,如是故有腾逸奔波,积波为水。”
“慢”是现行的烦恼,这种烦恼是由过去世的习气生发,而此生的“慢”又会熏习成为后世“慢”的种子,相互交陵,最后成为恶业。
人为什么会“慢”呢?是因为有恃,所谓“恃”指的是令人得以傲慢的外在的东西,比如出身、权势、名望、地位等等。
很多傲慢的人常用“傲慢也需要有资本”之类的话来为自己开脱,这样反而更加会让别人觉得你浅薄。
恭敬的是什么?
有一头驴子,整日蒙着眼睛在磨坊转圈拉磨,但是它心高气傲,自比千里马。
有一次,寺庙借磨坊的驴子驮经下山。一路上,所到之处,两边的人们都顶礼膜拜,驴子不禁飘飘然,以为大家是恭敬它。
后来回到磨坊死活不肯再拉磨了,主人一顿棍棒,驴子终于醒悟,原来大家恭敬的是它驮的经书,而不是它。
希望被追捧、被仰望,喜欢前呼后拥、众星捧月的感觉,这些虚荣心的背后其实都是我慢在作祟。
打开朋友圈跟微博,你会发现,大家除了各种晒就是各种吐槽。
晒幸福、晒成果、晒开会、晒观点、晒旅游、晒奢侈品,不管晒什么,初衷都是为了让自己显得比别人强。
吐槽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换成否定的方式。自己可以不做或者做不好,但是别人做好了就得想办法诋毁,通过贬低身边的人和事来让自己显得没那么差。
我们的傲慢无处不在,只不过有些显而易见,有些伪装了不容易被发现,比如当你在说别人傲慢的时候,其实无形中已经自认为自己没那么傲慢而傲慢了。
傲慢的人就像小溪里的水,流得快,声音大,丢进去一块石头就能激起一片水花;而真正有成就的人,包容万物,静水流深,深沉如海。
03
降服我慢具体该怎么做呢?
你们都要成佛!
在无量阿僧祇劫以前,威音王如来灭度后的像法时期,很多比丘变得十分傲慢。
这时有一位菩萨比丘,即常不轻菩萨,他谦虚恭敬,每逢见到出家、在家的修行人,不管其行为如何,都恭敬顶礼。
大家很不理解,甚至嘲笑他或者打骂他,常不轻菩萨说:“我恭敬每个人,不敢轻视,因为每个人行菩萨道,将来都要成佛。”
打破我执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恭敬顶礼三宝。
面对庄严的佛像,大家都比较容易躬身顶礼,拜经书也问题不大,但是面对“活生生”的师父的时候,很多人就有犹豫跟迟疑了,但正因为如此,反而更应该克服心理障碍拜下去。
我们一定要明白,并不是三宝需要我们恭敬,而是我们需要通过恭敬顶礼的方式破除我执,调伏我慢,建立功德。
在修行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三宝恭敬,随着心变得柔软,还要逐渐将对三宝的恭敬心扩展至一切众生,将一切众生观想为佛。
所有情境都可以成为我们修行的对境:遇到比我们弱的众生,我们观想其为佛,这是佛的显现,我当心生恭敬;遇到挑战我们尊严的众生,我们也要观想其为佛,这是佛对我的考验,在佛的面前不能傲慢。
如此,天长日久,傲慢的种子在恭敬的土壤中就再也无法扎根。
当我慢逐渐被消融,我执被打破的时候,当下就是自在!
闻思心语|对“我慢”的反思
关于“傲慢”的闻思(一)|捉住“傲慢”之贼
关于“傲慢”的闻思(二)|难以觉察的傲慢
感恩分享
欢迎在评论区与小编互动,分享您的心得体会。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