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者,亦禅。

繁体

点击标题下方极简主义的禅   关注中国禅文艺第一微刊

                              

山水图 马远 大英博物馆藏


五代著名画家荆浩讲过一个故事,说有位大画家在山里遇到一个小伙子,那小伙子见这位画家像个仪形野人,猜想他一定不怎么高明,于是大胆地说:

“画者,华也。但贵似真,岂此挠矣?”

画家听后回答道:

不然!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

小伙子听了此话,豁然明白了绘画之道也即悟道之道的道理。画家能够超越物象的轮廓与表层,从内心而非外境把握生命本质,宇宙万物运行之道。


楼台秋望图 南宋 马远
青原惟信禅师说:

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既参禅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可是禅悟之后真得个休息处时,见山是山,见水又是水了。

这也是艺术家必须经由的三种境界。在迷中,山是山,水是水,它们只是耸立在我们面前的有形有色的山和水。在悟中,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但是它们已与我们的生命合一,我在山水中,山水也在我中,彼此没有对立,也没有任何中介物,犹如两面明镜对映一般清澈无瑕。


青峰夕霞图 南宋 马远
画家那种透过外形而求真的意识正同禅理冥契。禅的根本教义也就是要超越名言概念而直达心灵。

禅者即是艺术家。

同样,我们也可以说,艺术家就是禅者。 因为他们都是悟道之人。

禅把自己的生命创作成了一件艺术作品,如雕刻家将一座伟大的人像作品,从埋藏在一块僵硬的物质之中雕凿而出一样。

八大山人  鱼

听说有这么一件事,某人某次请善画竹的画家画一幅竹林条幅,画家应允了,便尽力画了一幅,不过,整片竹林都被画成了红色。那人见后深为这幅画的高超技巧而惊叹,可是有点遗憾, 他对画家说:

“大师,感谢你为我画了这幅画,可是,你把竹林画成了红色……”

“那么,你想画成什么颜色呢?”画家问。

那人说:“当然是黑色。”

画家反驳道:“谁曾看见过黑叶呢?”

对于悟者来说,一切习已为常的传统思想架式都被碾得粉碎了,一切矛盾对立都调和在了前后一致的有机体中。

花鸟画册之二六月-鹌鹑 上海博物馆藏

以最少的墨汁,最少的线条暗示无穷的韵味;不是用一览无余的详尽刻划来充塞观者的视觉,而是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东西,给观者以广阔的想象余地。那寥寥几笔的小桥、山岩、屋顶的韵律不是永远值得欣赏吗?尽管它们不免令人产生孤寂之感,但这却给了画家和观者一次收视反听的机会,使得其注意力能够转向内在的生命。这是“省笔”带来的优越之处,与禅的精神颇为冥契。

没有情感上的波浪起伏,没有抑扬顿挫, 没有粗细变化,只是纯速度。笔锋似乎想要从文字的点画中逃离出去,字刚形成,就被否定,才否定,又带出了下一个,“载行,载止,”即生即灭,“安心无为,形隨运转”。强烈的感受只到不贪着的程度为止,只是让它在一两秒钟内自然地、轻轻地流过,只要触着便行!因为,生命一经伴滞就会即刻发霉。这种把握生命的动态观既是禅的秘密,也是中国艺术的主要原则。

远浦归帆  / 南宋 玉涧


在大片空白空间中,只点上一只小小的渔舟,足以唤起一种汪洋之感,同时也可产生一种宁靜的满足之意——一种禅的孤绝之感。在这里,“空白空间系作为一种实相加以展现, 与画里的人与舟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虚空永恒而物质无常’”。

寒山与拾得是禅门中两位放荡无羁的狂人。他们正傻乎乎地笑着,其中一人还痴呆呆地专心玩弄着合掌的把戏,他们是十足的丑怪和痴人。然而,他们却是禅的理想人物。

许多笔画只写出一半,空间侵入字内,笔画互不相接,仿佛一切都正在荫生,又仿佛一切都正在隐退。一片疏淡、空灵之趣。


牧溪《六柿图》 纸本 日本京都龙光院藏

单纯、朴素到极处便是丰富、新奇到极处。由于艺术被作为悟道的媒介,所以艺术家眼中没有一样东西是微不足道的。只要从内心而非外境把握它们,整个宇宙就会包容其中,作品的生命也会永远常青。


牧溪《鸟荷图》 藏于日本

来源:月印池文化

※ 下拉屏幕参与文章评论

出品:极简主义的禅 ID:chan99mini

转载须注明出处 

世间一切,都是遇见。

点击图片阅读

主编:小璞    微信:china_1000

责编:简月    微信:mini99chan

投稿、合作请加微信:133 3919 9811

▼点“阅读原文”看往期内容

2024-03-17 13:55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