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修干货:为什么说内在修行要与社会融合并重?(一)

繁体

很多情况下我们看现在这些人,尤其修净土法门念佛的这些人,虽然说每天也念,但是最后临终的时候往往失去正念,这个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我们看《佛说阿弥陀经》里专门讲到这个问题,临终的时候最关键是要“心不颠倒”。那什么是“心颠倒”了呢?这里面有很多种表现。比如说有的修行人一辈子也吃素,也念佛,甚至还受各种戒,搞得很像回事。结果到临终的时候,他就开始有颠倒,比如说患病,念佛的念头提不起来;比如说平时好好的,一到临终,忽然各种各样因缘导致他对念佛求生这件事产生怀疑了;甚至有的人直接就想要吃肉,要造种种的恶业,或者种种恶因的干扰就会出现了。

这种情况下念佛求生是有障碍的,所以说最后心不颠倒,这一点是很关键的。而我们通过平时的修行,就是要慢慢地把我们种种业力提前消掉,省得在临终的时候、关键时刻业力爆发,那很容易导致我们的心就颠倒了,就提不起正念来了。平时我们多做一点,多辛苦一点,多流点汗,把这些问题在临终之前解决掉,临终的时候我们就会比较轻松。

而且现在还有很关键的一点,为什么说我们比较鼓励大家前期修行的时候要精进一些呢?因为通过精进修行,一方面能够消除我们的业力,另一方面也锻炼我们的心力。大家知道临终的时候四大分散,这个古人打比方就像乌龟活着的时候要把自己的壳脱下来,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啊!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于自己身体的执着、贪爱很重!平时通过精进,通过突破这个方式,我们也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呢?就是要真正地破除我们对这个身体的贪爱、执着,破除我们对这个娑婆世界的很多情啊,爱啊,一些放不下的东西。必须把这些东西都能破掉,我们临终的时候才能够真正放下,才能走得顺利。

所以我们看净宗九祖藕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面专门谈到关于信愿往生的问题。我们怎么叫建立了一个真正求生西方极乐的正愿呢?他概括了八个字,叫做: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我们必须要达到这八个字,才叫生起了正愿,或者说切愿。那怎么叫厌离娑婆呢?这可不是说我们哪天吃了亏了,受了苦了,自己感受到身心的种种痛苦,不想在这个地方待了,要去西方极乐世界,这叫厌离娑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西方极乐世界并不是我们的避难所,而是我们修行进一步成就的地方。

我们真正生起厌离娑婆的心是指什么呢?不论在顺境、逆境,不论自己一帆风顺的时候,或者痛苦的时候,这个欣求极乐的愿都是不退的。这才能叫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所以跟一般人的理解,好像我们吃了点亏、上了点当,觉得这个地方没意思了想要走,那是有本质的区别的。而这个心,要怎么才能一步一步地建立起来呢?必须通过我们的行善实践来磨练。在平时的时候,大家在修行的过程当中要注意锻炼自己的心力,要磨练自己的心志,同时也强调要消磨个性。因为在临终的时候遇到很多情况,是我们根本无法预见的。

过去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个人修得也不错,自己还有一些徒子徒孙什么的。临终的时候他本来正念保持得挺好,忽然飞来一只苍蝇,“嗡嗡”围着他绕。周围的弟子还挺好心,拿了一个拂尘给他赶苍蝇。结果一不小心把这个拂尘扫到他脸上,扫到他鼻子了,马上他心里的嗔恨心就生起来了。大家知道临终的时候,那一个念头的作用要比我们平时强烈得多。因为临终的时候面临身心分离,念头的作用是非常厉害的。如果这个时候一念是嗔恨心起来,马上就可能把我们引到恶道去了。这一生的修行功夫,也可以说就有点蹉跎了。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当然一方面我们说有因果,但是从直接的原因来看,就说明这个人的修行是不过关的。遇到这种情景马上心念就发生变化,心态发生变化,这就成了他临终往生能不能成就的关键。所以平时我们要下功夫。如果我们不改变自己的心念,仍然有自己很强的个性;或者一遇到问题,自己的贪嗔痴爆发就很猛烈,没有办法平静下来的话,那临终的时候,求生恐怕也会遇到困难。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就要通过平时我们多去行善实践,在这个行善实践的过程中,跟这个社会去接触,跟形形色色的人实实在在去磨。磨的过程中才能把我们心里面这些负面的东西、刚强的东西,一点一点去掉,这样才行。如果没有这个过程,我们光是平时做功课也挺舒服,一个人关起门来修感觉也挺好的,但我们不知道,内在一些基本的问题、要素没有给我们解决或具足,那我们在临终的时候就可能会遇到困难。那个时候遇到困难可就不像现在了,我们说行善突破的时候,或者功课突破的时候,哪里磨破点皮啊,打瞌睡昏沉起不来啊,临终时候可就不是这个问题了,那就决定了我们将来要往哪里去啦!

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转发朋友圈,让更多的人一起被启发。
2024-03-17 13:55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