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牛图全解:从来不失,何用追寻
禅门牧牛图,世尊拈花指;
此事惟亲证,知解终不到。
十二世纪,廓庵禅师著了一本名为《十牛图》的书,成为禅门中的至宝。他绘制了禅宗的《十牛图》,并以诗偈和散文加以评唱,形象地展现了由修行到证悟的体悟过程。
一、寻牛:从来不失 何用追寻
第一寻牛,即寻求业已失散的心牛。所谓“心牛”,就是真实的自己,是生命的本体,也就是临济和尚所讲的无位真人,这一阶段是立志求道的阶段。
不过,实际上心牛(无相的自己)从未失去。真人总是在我们的面门,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中出入。仅仅由于缺乏正确的自觉,而与本来的自己疏远了。根本没有必要从外从他而求。只要照顾好自己脚下就行了。
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
力尽身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著语:从来不失,何用追寻?由背觉以成疏,在向尘而遂失。家山渐远,歧路依差;得失炽然,是非蜂起!
诗的意思很明了,在此不再复述。暂且谈一下著语大义。心牛从来就没有失去,哪里用得着去追寻?由于缺乏自觉以致与心牛疏远,在尘世的迷乱中心牛逐渐被淹没。离本来的自我愈来愈远,前路参差峻峨。于是得失之心愈盛,是非之争更烈。
二、见迹:依经解义 阅教知踪
《十牛图》的第二图为见迹,只是发现了心牛的足迹。这是一个阅读经书禅典,谛聆师家教诲,理解佛教法理的阶段。
通过这一阶段,从而知晓一切都是独立存在的,而它们却处于矛盾的统一之中;明白万物的客观与自我的主观是息息相关的存在;理解万法都是一个心牛的千变万化,即一切存在都是本来的自我的变体的禅的思想。
不过,在这一阶段还无法弄清牛是白还是黑。所以,仍处在禅门之外,只是见到了踪迹而已。
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
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
著语:依经解义,阅教知踪;明众器为一金,体万物为自己。正邪不辞,真伪奚分?未入斯门,权为见迹。
在水边、林下、萋萋芳草中到处都有牛的足迹。那辽天的鼻孔,冲天的气势,纵是深山老林,也隐藏不住。
著语大意跟上述大同小异。所谓“众器为一金,万物为自己”的表意为:金镯、金炉、金项链等器皿,林林总总,形态各异,都是金子制造的。所以宇宙间的万物都出于一体,都与自己合而为一。
三、见牛:从声得入 见处逢源
《十牛图》的第三张图为见牛,即终于看到了真正的牛。
闻物之音声、见物之形色,这一直接的感觉,引触了大死一番后的禅定境界,即身心安然统一的三昧之境,从而得以使大活现成之后的个体、有限、差别世界与整体、无限、平等的本源相遇。开眼一看,万物全非他物。在眼前,只见一头心牛。
这时,才确切体认“自他不二,物我合一”的至理。由此亦可清楚地看到知与悟的巨大差别。
有一位和尚在劈柴禾时,听到一块干柴落地对发出的声音,顿时醒悟了。他作了一首禅偈:“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
意即掉落在地上的不是其他的什么东西,而是自他不二的无相的自己。纵横有别的万物并不是挡住本心之镜的明亮的灰尘,而是真如之相。山川河流以及宇宙天地。都是真理的表现。
黄鹂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
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著语:从声入得;见处逢源;六根门著著无差,动用中头头显露。水中盐味,色里胶青;眨上眉毛,非是他物。
风和日丽,杨柳青青;河岸边的柳枝上,黄鹂在千呼万唤,啼啭不停,真是一派赏心悦目的风光啊!只见那岸边有一头高大的牛,牛角高耸,那种活泼之态,就是丹青妙手也难以画出。
但见她处处显露,一样不差。从眼、耳、鼻、舌、身、意;到她的动作。仿佛水中的盐味,色里的胶青。表面一看不识真底,而实际上它的作用十分明显。你眨眨眉毛,睁眼看看,她并非他物,正是心牛。
四、得牛:久埋郊外 今日逢渠
《十牛图》之四为得牛。光是看到了牛,还不能使牛成为自己的东西,所以必须用手紧紧攥住她。
这头长期在妄想的原野放逐的心牛。虽然现在终于找到了,但是牛的野性犹存。她还十分留恋那美丽的烦恼的草原,环境的影响仍然很大。稍有疏漏。他又会跑走。所以有必要紧紧把住缰绳,牵着她的鼻子。
古人说过:“见惑如破石可顿断,思惑如藕丝宜渐断。”(理须顿悟、事须渐修)也就是说,知性的困惑可以立刻割断,而情意的迷惑只有十分忍耐,慢慢地才能断除。因为见性悟道有深有浅,所以悟道后的修行是必不可缺少的。
竭尽精神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
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著语;久埋郊外,今日逢渠;由境胜以难追,恋芳丛而不已。顽心尚勇,野性犹存;欲得纯和,必加鞭挞。
好不容易竭尽心智找到了牛,可她心强力壮,习性难改。有时才到清净的高原上,又急地逃进烟云深处。胜境牵引着她,她奔驰得那么快,难以追上,青青芳草地令她留恋不已,不思回返。要荡其顽心,净其野性,求得纯和之境,必须多加鞭挞,牢牢抓住她,驯化她的习性。
五、牧牛:前思才起 后念相随
《十牛图》之五为牧牛,即小心放牧好这头手中牵着的牛。在悟道之后的修行中,要保持正念不起邪念,既需要得牛的修行又需要牧牛的修行,即通过得牛使牛与我合一,通过牧牛使我与境合一。
在日常千差万别的环境中.我们往往才起一念即生二念。看到美丽的花,就想把她摘下来养到花瓶里。虽然这种见到类物即起美化她的念头并非坏事,然而这随之而生的第二念往往会引发迷惑之心。
为此,当一念已起时,能如“红泥炉上一点雪”那样,随即返回正念、抱持正念即可。这样的话,就会如古人说的“后念即生,前念自灭”,始终保持一个正念。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
著语:前思才起,后念相随;由觉故以成真,在迷故而为妄。不由境有,惟自心生;鼻索牢牵,不容拟议。
牧牛时当特别仔细小心,要把好鞭索,时时加以管束,以防此牛纵步走入尘世纷迷之中,以便把她驯教得纯和而不顽野,即使不用鞭索,他也会自动跟随着她的主人。
这头牛本来已觉悟成真,由于迷惑她常生妄想。这迷惑不是来自外境,而是发自己心。所以要严加束教,耐心垂训。永远保持正念。
六、骑牛归家:干戈已罢 得失还无
《十牛图》之六为骑牛回家。牛(真实的自己)与人(现实的自己)之间的干戈已息,到了无所谓得牛失牛的阶段。
从发奋求道(寻牛)、谙习法理(见迹)、实践修行而见性入理(见牛)、彻底悟入以致见性悟道(得牛)、到努力在动中保持灭念(牧牛),已经费了一番辛苦,现在进入干戈已罢、人牛一体的境界了。现在不再需要绳鞭了。
骑在牛背上,悠然吹起短笛,奏一支山歌俚曲,何等逍遥,自有牛儿载着你回家。这是一种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然安详的境地。见性已不再是难事,然而要把所见所悟变成己身之物却并非易事。比起彻悟,悟后的修行就难得多了。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
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著语:干戈已罢,得失还无。唱樵子之村歌,吹儿童之野曲。横身牛上,目视云霄;呼唤不回,牢笼不住。
七、忘牛存人:法无二法 牛且为宗
《十牛图》之七是忘牛存人。牛(真实的自己)与人(现实的自己)并不是自我存在的两面,而是一体,牛只是作为一种理念的象征物而已。
苦苦地求寻,到得头来,原来追寻到的目标竞是刚刚仍在寻求的自身。这是一个回到本来的家,连牛都给忘掉的阶段。捕兔时套兔绳是有用的;抓鱼时鱼筌同样不可缺少。一旦捕捉到手了,工具就不再有用了。这也如乘船过河,到了对岸后,船就无用了。
“忘牛存人”图中,也只见一位唯我独尊的人,在家中高枕无忧,牛的踪迹再也找不见了。
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
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著语:法无二法,牛且为宗。喻蹄兔之异名,显筌鱼之差别。如金出矿,似月高云,一道寒光,威音劫外。
骑牛回家后,牛已不现;主人高枕而卧,室外日已三竿。如金子出矿,月高云层,尽现本来面目。它的万丈光芒,延伸到无穷尽的时间长河里,永远高照一切。
八、人牛俱忘:凡情脱落 圣意皆空
《十牛图》第八图为人牛俱忘。迷妄之心已经脱落,了悟之心亦无踪迹,这才是真正的空境。从寻牛到忘牛存人.虽然完成了参透生死的修行,在这之上更进一层,即不以悟为圣才是禅的真正特色。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佛之上”的境界。
牛头和尚(594~657)未晤四祖道信之前,修行之妙令百鸟衔花献奉;见到四祖识得祖师禅后,百鸟却不衔花赞叹了。开始他心怀圣意对百鸟之意感激不尽,在四祖启示之后,他识得一切皆空,他就不再把百鸟之意挂在心上了。
赵州和尚有一句妙语道:“有佛处不用住,无佛处急走过。”道的便是空境。一切无住,连无住亦无住。
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
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著语:见情脱落,圣意皆空。有佛处不用激游,无佛处急须走过。两头不着,千眼难窥;百鸟衔花,一场懡锣!
鞭、索、人、牛,一切都不挂在心上;碧空辽阔,信息不通,而一切皆通,红炉焰上怎么能容许雪花停留呢?达到这般炉火纯青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境界,才能不执著于美丑、善恶、是非、生死。
这种境界纵使你生千只眼亦难以窥透。这种境界使你为以前的沾沾自喜而感到惭愧。你就是那无边无际的宇宙,万物都与你一起,你获得的是大自由!
九、返本还源:水绿山青 坐观成败
《十牛图》之九为返本还源,即“真空无相”的境地。这样诠释,人们容易把禅误解为一种不求实际的虚无主义。事实并非如此,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另一面。正如柳自然绿、花自然红,“真空无相”本来就是“真空妙有”,它有无穷的功用。
“佛法高妙的人,看起来跟不知佛不懂法的凡人一样。”即“悟了同未悟”。因为本体就是本来清净,不染一尘的。通禅之人在本质上仍然不同于混璞未分的凡人。
水绿山青,都是本来清净的真实存在,没有任何的造作;身居世间万物的荣枯流转之中,而能超然物外,冷眼观之,便不会流于世俗,居无为中而有为,做真正的主人翁!
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
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著语:本来清净,不受一尘;观有相之荣枯,处无为之凝寂。不同幻化,岂假修治?水绿山青,坐观成败。
大意为要说返本还源,还不如当下直观,如盲似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反而花费许多功夫。这样在凝寂的无为中,冷眼观察水绿山青的本来面目,便可以有异于变幻败坏之物;一切依照自然的本色去视听观察,便能与自然融为一体,获得永恒的生命,实现真正的价值!
十、入廛垂手:酒肆鱼行 化令成佛
《十牛图》的最后一图为入廛垂手。即进入市街上的酒屋鱼肆中,谦逊地为众生说法,使他们趋向于善,成就佛道。禅的绝对意义也就在于此,它的宗教意义也完全体现在这里。
整体上来看,《十牛图》的八、九、十体现了真正的人的事理、实相和作用。本性即实相,即一切真实,作用即不仅利己而且要利人。利人是禅者孜孜以求的最高目标。一切的学问、修行都要为人,主要是为他人着想,为整个人类谋求更自由、更纯善、更有创造力的生活。这就是禅生生不息的源泉所在。
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
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著语:柴门独掩,千圣不知;理自己之风光,负前贤之途辙。提瓢入市,策杖还家;酒肆鱼行,化令成佛!
大意为禅者在柴门里修行千日,以致衣冠不整,面带灰色,是为了继承先祖大业;修行圆满后,就步入广大的尘世中。到一切众生集聚的地方,去讲经论道,把生命的真理告诉众人,把禅的自由、创造、求善播撒到广大的世界中去,让枯木开花,整个的世界充满欢乐和笑声!
文章:网络。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金刚智慧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点击右上角按钮即可分享到朋友圈和微博,一个动作改变别人的一生。 传播智慧,助人助己,福德无量,感恩常在
谢谢您! 请点亮“在看”,让更多人受益
2024-03-17 13:55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