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2【佛学】什么是“贪嗔痴慢疑”

繁体

『于君相伴相行,正身养德,远离淫邪,精进提升,健康生活,体验创新戒色服务』 www.jiese360.com

佛家有“贪嗔痴慢疑”五毒之说,贪即贪婪;嗔即常生气,对什么东西都分得很清楚,这是我,这是你的,爱较真;痴即痴迷、愚痴;慢即骄傲自大、慢性思维;疑即多疑、不信任。一个人要培养好的心性,必须戒除这五毒。

五毒之说在顺序上是有先后的,疑作为最后的症状,一旦出现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一个家庭一旦出现疑,由于自我实现寓言的作用,妻子将可能把丈夫真的推向出轨的地步,最终导致家庭破裂。一个企业一旦出现疑,失去了员工及客户对他的信任,必将走向失败。一个行业一旦出现疑,必然会面临难以解决的危机。美国次级债危机,正是行业出现疑的一个很好的写照。

无论个人、家庭、企业、行业,作为不同的组织,都应该建立起自身免疫机制,通过以戒除贪欲,以定定心神,以慧破愚痴等方式去破除这五毒。

五毒四心就是佛学上的贪、嗔、痴、慢、疑、嫉妒心、虚荣心、分别心、攀比心、错误指导他人。

贪:贪念一生,万物损。人的贪念有很多种类:贪美色、贪美食、贪金钱、贪物品、贪功能等等贪世间一切虚幻之物。要称得上贪,很容易,一个念头即可成贪。过分地追求自己能力之外、身体需要之外、生存需要之外、灵魂需要之外、回归需要之外的东西,从而在身体嗓门处产生郁结,生痰、咳嗽等表现,都是贪的现象。贪念一出,其他很多的念头都会随之而出。但是适度的目标,有计划地追求目标称不上贪。要适度把握。

嗔:嗔指生气,生闷气,生大气,内心责怪别人,口语埋怨人、事、物等等。嗔的时候,心和肝的能量场会遭到干扰和损害。身体内部分泌出有毒的物质停留到薄弱的身躯的器官上,尤其是肝部。长期郁结会产生肝病,或者心病。嗔这个词,左边一张嘴,右边是个真字,预示着说着自己认为真的事情,可是究竟什么是事实的真相?究竟是否就你自己是个受害者?究竟是谁亏待了你,得罪了你,冒犯了你,侵犯了你?究竟真正伤害你自己的是谁?这个字另外的意思,就是真正的嗔在一张嘴上。其实当你意识到自己发怒了,生气了,记住闭嘴,观察自己的内心,观察这个生气地情绪在身体中浮现,如旁观者一般地观察这个生气的人,这个生气地状态,这件生气的事情,然后接受这个情绪,接受这个事情已然成为事实,接受这个已然貌似得罪你伤害你的人,接受就是最好化解生气的方法。接下来就是臣服于此境遇的产生,并且如果能够宽恕,就用宽恕的心去宽恕这件事、这个人,包括你自己。如果你实在暂时无法做到宽恕,那么请向宇宙发出意念:我不再需要这种被迫生气地需求。我会和平地平静地处理每一个当下。

痴:世上多少痴迷事,唯有情字最要命。痴表现最突出的是情痴,尤其是沉浸在恋爱中、失恋中的人,当与自己的情人分开后,心要么完完全全活在过去,要么完完全全活在未来的期待中,几乎没有处在现在时刻。过分痴迷对方,过分痴迷发生过的事情,过分痴迷一个人、一件事、一件物品、一个功能、一本书、一个礼物、一句话等等。简单地说,就是把自己的心念长时间停留在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未来尚未发生的事情或者过分长时间停留在某个人身上。不仅包括长时间爱某个人产生的痴,还有长时间恨某个人产生的痴,还有长时间想要得到某个职位产生的痴。种种之类。还是逃不了一个贪字。有了贪,才有了痴,有了过分的举动。把自己的能量大大丧失,让自己身体的大脑长时间处在迷糊阶段,容易犯错误。所以要戒除痴,最好的方法就是放下,就是活在当下。

慢:所谓慢,就是傲慢,骄傲的意思。很多人都会不知不觉产生傲慢或者骄傲的情绪。这是每个人貌似利于生存的情绪。以为自己非常有能力,得到外部的夸奖,或者自己认为不可一世的感觉。但是这些都是由外在事物引起的,并非来自内在的满足。所有来自内在的满足是不会产生慢的,只有接受、喜悦和分享。欢迎添加。而若来自外在事物、人物的肯定,或者来自外在的分别攀比后产生的情绪,才会有傲慢的产生。在傲慢的背后,实际上是小我非常自卑,保护自己的情节在作祟,他不允许别人跨入他的雷池半步,生怕别人看穿它空虚的把戏。要做到谦虚,就要把自己的位置放低,把自己放空,时时刻刻关注自己的内心,时时刻刻关照自己的行为,关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别人的事情就让别人自己去处理,你没有资格去管别人,你也管不了别人。老天的事情交给老天去裁决,你没有能力也没有权限去干涉。凡是超出自己之外的人、事、物,你硬加干涉、职责、强迫教导或者强迫主动帮助,这些都是傲慢的表现。切忌。有些修行人士误以为只要帮助别人,表面上谦虚,便是真正的放下了慢,事实上,当你在帮助别人的一刹那,你心里面想的究竟是什么?是同情怜悯?是他需要你的帮助吗?这些都是傲慢分别的心里在作祟。时刻铭记。

疑:是怀疑正知正见,怀疑自己的大我,怀疑这些灵性存有的存在,凡是怀疑一切本源的东西都属于疑的部分。如果你仅仅是一个人怀疑,没有去批判,没有去传输,还好,如果还把这种个人的见解写到书上,讲给别人听,或者指责亵渎,那么就犯下了比较严重的疑。其实每个人心里在完全回忆起自己本源的时候都会有疑惑,但是这些都不叫做疑,而需要做的是保持谦虚谨慎的心,对自己未知的事情留一席之地,给自己学习成长回忆的空间,这样就不会有疑惑心的产生。当然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于已经确认是正知正见的真理,在你实行的过程中还是会受到挫折,但是如果你此时开始怀疑这个真理的不确定性,那么就开始向真理挑战,就开始疑惑。如果这个时候你开始反观自己的问题,自己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这个真理在自己的身上出现了这样的结果,然后找出根本的原因,那么不仅没有犯疑,反而会让你有更大成长的空间。记住,尤其是修行中的人们,只要你们确认的事情,那么就要去实行,若只是理论上明白,而不愿意去实行,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么这也是另一种疑的表现,只说明你并没有真正明白这个正知正见,还在疑惑,但是若是疑惑,就要去追寻根源,若是已经追寻到,就要去实行和传播。这是一整套的关系,否则你自己将无法成长,你的使命也很难施展。疑惑会在海底轮受到阻塞,要打通他,就要确信地去实行。

攀比心:攀比心与以上五毒和其他三心都是连接在一起的。如果没有贪,就不会有攀比,嗔也少了很多;没有痴,就不会有外在的诸多追求和攀比;没有攀比,就不会有慢的产生;没有对正知正见的疑,更不会产生攀比。只要内观自身,保持自己临在的状态,保持当下的觉醒,就不会有外在的攀比,不会有过去的攀比,不会有未来的期盼。修行人常犯的毛病就是比功能,比神通,比帮助了多少人,比捐了多少钱,比读了多少书,比上升的空间和速度,比拜的师父谁强谁弱,谁多谁少,比谁上的课多,谁写的书多,谁的粉丝多,谁的影响力更大。事实上,这些都是外在的虚幻现象而已,凡是外在的东西都不是评判一个人修行高低的标准。所以与其把注意力放在外在不实的东西上,不如回归自己的内心天堂,看看自己究竟需要什么。

分别心:指对人、事、物、生命和非生命等产生高低贵贱重要和不重要的区别。分别心也是无处不在,比如分别颜色好坏,分别空气好坏,分别天气好坏,分别人的美丑,分别房子的舒适与否,分别年龄的老和年轻,分别赚钱多少,分别孩子聪明与否,分别种种一切外在的虚幻的事物。其实进入内在,万事万物都是能量的表现形式而已,没有任何区别,本源都是一体。若是分别,便是排斥自己,而排斥自己,就是给小我助长空间和能量,让自己的大我受到封闭和萎缩。所以分别心的产生其实很容易,消失也很容易。只要管好自己,做自己的事,吃自己的饭,走自己的路,少说话,少评论,多停留注意力给自己的内在,保持临在,保持当下喜悦的感受。那么这些五毒四心都会悄然消失。

虚荣心:还是外在事物对内在情绪产生的刺激反应。如果没有攀比,如果没有分别,就不会有虚荣。虚荣只是代表小我的软弱无助。他需要通过对自己的肯定来看到自己的存在。而真正的你就在那里,就在你的内在,不需要任何外在的肯定,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安慰和拍马奉承,不需要任何的自我得意来让他生存,你就是你,那个本然的你。虚荣心在修行人中,常常会产生在别人向你请教问题的时候,当你回答了对方的问题,或者施展了你的神通,或者当别人夸奖或感谢你的时候,你内心中产生的一种莫名的满足感,但是那种满足感并非是一种喜悦,而是一种细菌,在你的心上蒙上一层灰而已。所以要注意分别,时刻保持谦虚地心态,保持感恩的心态,保持对宇宙万物一家人的心态,保持付出的心态,那么不会存在什么虚荣心。感谢你的时候真心接受,并且把能量反馈给对方,开心的时候从心底深处分享这种喜悦和能量给别人。

嫉妒心:嫉妒心跟人的贪欲是紧密相关的。如果没有了贪欲,根本不会有所谓的嫉妒。人总是害怕别人夺取自己的东西,或者总是在争夺属于别人的东西。而没有想到宇宙的奥秘在于付出,在于给与,只有如此,才会获得更多的反馈,才会扩大这种能量。这是一场能量争夺的战争,你在嫉妒的时候,是在妄想把对方的能量吸入给自己,造成的结果是不仅你的振动频率吸收不到这些能量,反而会让自己的能量体受到破损,不了解这一点,你将会成为自己的受害者。自己伤害了自己还不知道,还误以为自己是一个受害者,反而起了嗔恨心或者分别心。我们本来都是来源于同一个一,而你偏偏要分开这个一,这个整体,偏偏误解了宇宙的真相,偏偏以伤害别人的能量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种行为只会让自己的体内分泌毒汁,让振动频率降到最低,自己的领悟力降到最低。所以保持自己的临在状态,如果起了嫉妒心,就去观察它影响了你身体的哪个部位,静静地观察它,随他来来去去,然后接受他,对他臣服,然后向宇宙发出命令:你不再需要这种被迫嫉妒的感受。

错误指导他人:这个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每一天。尤其是男女朋友、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或亲密关系之间。当你越是所谓的热心,越是要去强迫给对方建议和指导,强迫要他随着你的意愿,即使你认为是对的,去让他带着被迫的心态去做的时候,你已经犯下了错误指导他人的错误。你这是在争夺对方的能量,企图控制他,企图让她听你的,企图让她臣服于你。而真正的帮助是对方真正有所需求,真正有要帮助的愿望,真正明白你正在给他帮助,敞开自己的心扉在接受你的能量并且以感恩的方式回馈与你。当然这些都是在无形中进行的,你只需要关注对方的情绪反应。记住,强扭的瓜不甜。若你非要催熟这个瓜,请用对方法,让她自己想要加速提升。另外,当你对某事还一知半解,而且知道自己一知半解的时候,就去用这些不完整的知识传授给对方,造成对方实际内在的失败,那么这就犯下了错误指导他人的错误。当然,有些修行人士因此而战战兢兢,凡是都太过于保守,生怕自己因做错事情而受到伤害,因而减少帮助的频率,这又犯了另一个错误,就是忘记了自己究竟修行的目的是什么。

2024-03-17 13:55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