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之外,爱是慈悲|弘一法师圆寂纪念日
七十八年前的今天——(1942年的农历九月初四),弘一大师在泉州温陵养老院晚晴室示寂,大师右肋而卧 神态甚是安详。
弘一大师生在秋天,也在秋天离去,63年的岁月像是一场演出,
落幕只留下四个字,“悲欣交集”。
林语堂先生曾说:“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 “他”,指李叔同,即后来的弘一法师。
红尘之中,他是翩翩贵公子、艺术之天才,是思想家、教育家;红尘之外,他是弘一法师,是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民国七年农历七月十三,大势至菩萨圣诞之日,39岁的李叔同在虎跑寺剃度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世间再无李叔同,多了一位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出家后持戒精严,过午不食,一心向佛。法师慨叹僧界为世所诟病皆以不守戒律之故,发愿毕生精研戒法,初学有部之律,其后专弘南山律宗。
出家之后,著有《佛说阿弥陀经义疏撷录》《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华严联集》《戒本羯磨随讲别录》《四分含注戒本讲义》《南山道祖略谱》《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等。因为弘扬南山律宗以及在律学上的重大成就,被佛教界尊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弘一法师,红尘之外的李叔同,俨然已一代高僧。身份转换的背后,唯一不变的是那份慈悲,只是这慈悲再无分别。
从以天纵之才成就世间诸般才学,到以艺载道孤云野鹤弘法四方。
1927年秋,弘一法师至上海,居江湾丰子恺家。主持丰子恺皈依三宝仪式,期间与丰子恺共同商定编《护生画集》计划。
1929年2月,《护生画集》第一份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50幅护生画皆由大师配诗并题写。大师在跋中曰:
“我依画意,为白话诗;意在导俗,不尚文词。普愿众生,承斯功德;同发菩提,往生乐国。”并云:“盖以艺术作方便,人道主义为宗趣。”
1905年,生母王氏病逝。葬礼上,李叔同一边抚琴一边唱起了歌,一首《梦》深深地触动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弦。
十年之后,他望着昔日挚友远去的背影,切身体会着人生的无常变幻,《送别》苍凉悠远地诉说着爱别离之苦。
1929年的一天,老友夏丏尊和学生刘质平一起去访问弘一法师。他们在饭后的清谈之中,偶尔论及当世乐教。刘质平叹息当时作歌者难得,一任靡靡之音的俗曲盛行。
弘一法师听后怃然,便表示再作歌刊行。夏、刘二位大喜过望,一再请求法师早日创作。1931年9月,法师在金仙寺作《清凉歌集》。
1
《清凉》
清凉月,月到天心,
光明殊皎洁。
今唱清凉歌,
心地光明一笑呵。
清凉风,凉风解愠,
暑气已无踪。
今唱清凉歌,
热恼消除万物和。
清凉水,清水一渠,
涤荡诸污秽。
今唱清凉歌,
身心无垢乐如何。
清凉,清凉,
无上究竟真常。
2
《山色》
近观山色苍然青,其色如蓝。
远观山色郁然翠,如蓝成靛。
山色非变,山色如故,
目力有长短。
自近渐远,易青为翠;
自远渐近,易翠为青。
时常更换,是由缘会。
幻相现前,
非为翠幻,而青亦幻。
是幻,是幻,万法皆然。
3
《花香》
庭中百合花开。
昼有香,香淡如;
入夜来,香乃烈。
鼻观是一,何以昼夜浓淡有殊别?
白昼众喧动,纷纷俗务繁。
目视色,耳听声,
鼻观之力,分于耳目丧其灵。
心清闻妙香,用志不分,
乃凝于神:古训好参详。
4
《世梦》
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人生自少而壮,
自壮而老,自老而死。
俄入胞胎,俄出胞胎,
又入又出无穷已。
出不知来,死不知去,
蒙蒙然,冥冥然,
千生万劫不自知,非真梦欤?
枕上片刻春梦中,
行尽江南数千里。
今贪名利,梯山航海,
岂必枕上尔!
庄生梦蝴蝶,孔子梦周公,
梦时固是梦,醒时何非梦?
扩大劫来,一时一刻皆梦中。
破尽无明,大觉能仁,
如是乃为梦醒汉,
如是乃名无上尊。
5
《观心》
世间学问,义理浅,
头绪多,似易而反难。
出世学问,义理深,线索一,
虽难而似易。线索为何?
观前一念,心性应寻觅。
试观心性:
在内欤?在外欤?
在中间欤?
过去欤?现在欤?
或未来欤?
长短、方圆欤?
赤白、青黄欤?
觅心了不可得,
便悟自性真常。
是应直下信入,
未可错下承当。
试观心性:内外、中间、
过去、现在、未来、
长短、方圆、赤白、青黄。
弘一法师出家后,所书皆是佛言祖语、先贤格言、大乘经典,以书法广结佛缘,把写字赠人当作普度众生的善事。
56岁这一年,他自温陵养老院赴惠安净峰寺,送别时,人多来求字,少来求法,有居士以为不无可惜。弘一法师笑道:余字即是法,居士不必过为分别。
(弘一法师手书《阿弥陀经》)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晚秋时节,法师将离净峰寺。初夏时他亲手种下的菊花犹含蕾未吐,法师口占一绝以志别:
我到为植种,我行花未开。
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
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
——夏丏尊
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
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赵朴初
2024-03-17 13:55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