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深度好文)

繁体

作者:哲学君;来源:哲学人生网(ID: zxrsnet)

练习瑜伽时,有一个深层的技法叫作:冥想。
 
通常是说,练习者身处一个静谧的环境里,不受外界干扰,以一个舒适的姿态,长时间保持稳定不动,进入冥想状态。
 
最终目的,就是让人平静下来,避开世间纷扰,忘记物质欲念,达到解脱。
 
诚然,内心若是平静,即使外界风波四起,也能从容笑对。
 
周国平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不论世界多么喧嚣,当你可以静默片刻时,便会拥有万千力量。

静而不争,是一种豁达
 
曾在一本书上,看到一段关于“智者”的描述。
 
其中写到:“大智者,往往都显得愚笨。他们心如明镜,对外表现的却很糊涂。
 
他们不会轻易说出别人的心思,不会抢夺自己想要的东西,不会对自己的言行明察秋毫,不会凡事争个高下。但他们活的惬意自在。”

曾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的叶嘉莹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不喜纷争之人。
 
去年5月,95岁的叶先生再为南开大学捐赠1711万元,用于研究中华古典文化。

几年时间捐款三千多万,对她而言,金钱早已是身外之物。
 
她不需要多大的名气,也不愿争抢现实利益,更是不会为得失利害忧虑烦恼,只要诗词长存于心间便是足够。
 
如今九旬高龄的叶先生,提及自己起起落落的一生时,总是很平和,似乎对人生的一些桎梏早已有了解脱。
 
“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是她的生活写照,独自一人的生活,也能从幽静中觅得一片清泉。
 
国画大师大曾有一首打油诗写的极好:
 
不争长短是非远,淡看名利天地宽。
劝君莫装烦恼事,日子越过越心欢。

人活到一定年岁,就会读懂那句: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
 
学着清空心中的杂念,寻得一份从容,应对世间万难。
 
有时候,退出人群,也是善待自己、回归安宁的另一种方式。
 
正如丰子恺所言: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不争,是向他人的让步,对世俗的放下,于自己的成全。
 
静而不争,是对得失的看淡,于人世的洒脱,看万物的豁达。


静而不乱,是一种坦然
 
晚清名臣曾国藩,一生方方面面有很多被世人称赞之处。
 
曾国藩为官多年,一直有个习惯,就是每天静坐片刻,反省自身,思考做人做事的方法。
 
每当遇到事情,他都会三思而后行。
 
有时候还会点上一炷香,深思熟虑事情的前因后果,找出一个最佳解决办法。
 
因为有这个好习惯,他很少出错,更是改掉了他年轻时太过急躁的脾气。
 
曾国藩有句名言,堪称“行事第一要义”:
 
凡遇事须安详和缓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详,为处事第一法。
 
世事大多如此,以平和之心面对事情的人,往往都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错误。
近些年,越来越佩服一种人:
 
急事面前沉着冷静,总能想到万全应对之策;
 
大事面前沉得住气,总能以不变应万变;
 
小事面前不慌不乱,总能面面俱到梳理清楚。
 
事事从容之人,都十分厉害,千难万险总能游刃有余。

不知你是否听过德州扑克牌游戏?
 
在牌局对决中,牌手的脸上若是有一丝细微的表情变化,都有可能透露自己的底牌,然后满盘皆输。
 
这场游戏里,管理好情绪就是关键所在,再顶级的牌手有时也会一点慌乱而输掉全部身家。
 
游戏里最后的赢家,一定都是“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之人,人生的赢家亦是如此。
 
苏轼说:君子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不急不乱,给自己一点时间,给灵魂一些空间,稳中求进。
 

静而不乱,留有处世的智慧,定有遇事的坦然,水到渠成。

静而不语,是一种修行
 
《沉默的大多数》里有句话说的很对:
 
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到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人到中年,戒掉了抱怨,戒掉了吵闹,很多人都将生活调成了“静音模式”。
 
前些日子,一档综艺里的对话引发热议。
 
主持人问演员杨幂:“你是不是不太擅长,向别人倾诉你的辛苦?”
 
杨幂指着楼下回答道:“你往下去看一看,每个人都很辛苦。
 
你觉得送外卖的人不辛苦吗?他刚才出去帮我们焯排骨不辛苦吗?工作人员蹲在这对半天稿子不辛苦吗?
 
所以你凭什么要别人去理解你的辛苦,因为每个人都辛苦。”
 
的确如此,就像有句话说的:挫折经历得太少,才会觉得鸡毛蒜皮都是烦恼。
 
年龄越大,越不想去向别人抱怨自己的难处,也不愿再说那些无谓的小事。
 
沉默,是因为不再计较,以一颗平常之心,静看花开花落。
 
往事终归都会变成过眼云烟,与其耿耿于怀,到处诉说,不如安然于心,笑对一切。
 
水深不语,人稳不言。
 
不解释,就是最好的解释;不争论,就是最强大的力量。
 
就像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写的那般:精致的沉默,凌驾于一切之上。
 
不言不语,给自己沉淀的机会,给生命扎根的时间。
 
静而不语,人生需要默默修行,才能达到至高境界。


很喜欢余秋雨在《山居笔记》中所作的一段话:

 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喧嚣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并不陡峭的高度。

真正成熟的人,其实都是掌握了“静”的奥秘。
 
静以修身,静以养心,心静人自安,稳居天地间。
 
余生,觅得一处静地,守住一颗静心,在静默的岁月里,等一株花开。


作者:哲学君,来源:哲学人生网(ID:zxrsnet),数百万人关注的微信大号,反思人生的问题,感悟生活的哲理,追求心灵的自由,享受智慧的快乐。

图:源于网络,侵删。



2024-03-17 13:55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