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人死亡的真正原因
有人说:我自己赚的钱自己花,不把钱花光享受,不是白赚钱了吗?我们可以通过比喻来思考,比如一个农民对着粮仓想,这是我自己种的粮食,当然应享受,不把它吃完不是白辛苦一年吗?这显然是愚人自绝后路的做法,不为明年留下种子,最后只会饿死而已。可见,不顾及后果的过分享受,将会耗尽福报,给自己的未来和后世带来无量的痛苦。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则公案:明朝正德三年出现了大旱灾,楝塘地方因为有水库而得以避免。第二年又出现大水灾,也以堤坝高而没有遭灾。邻近的几个乡连续好几年没有收成,唯独楝塘地方接连丰收,而且他们乘形势得到了官府的两次免粮。于是这些村里人廉价买进了各乡的产业,生活变得非常富有。从此之后,该地朴素的风气荡然无存,奢糜成风。
当时,乡民陈良谟对他的叔兄说:“我们村子会有奇祸发生!”叔兄问他是什么原因,他答:无福消受罢了。不久果然全村发生了大瘟疫,存活下来的寥寥无几。
先儒焦澹园说:“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当留有余不尽之意。故节约不贪,则可延寿;奢侈过求,受尽则终;未见暴殄之人得皓首也。”人的福报有限,能节约不贪着,就可以延寿,如果过分奢侈,福报享尽了必定福尽而死。
有人想:现在时代不同了,物质条件日新月异,过时的东西都可以丢掉。半碗饭、一张纸不值几个钱,不要搞得太约束。这也是以无拨因果的断见所滋生的邪见。从因果上思维,就会知道其实浪费半碗饭、一张纸也有很大的罪过。比如半碗饭来之不易,从播种、施肥、灌溉、收割、去壳、运输到最后煮成米饭,其间有多少劳动者的心血,要耗费多少自然资源才能端到口边供你享用。这半碗饭不是无因无缘产生的,随意浪费不会折福吗?实际上,因果丝毫不会空耗,浪费财富是损减自己的福报。因此,想起物品来之不易,业果不虚,我们不能不珍惜福报。
古人说:“一茶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有一首唐诗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需要劳累那么多的父母有情,想到这一点,为什么还不珍惜福报,反而以浪费为光荣吗?
弘一大师在他的一篇演讲中说,我五岁时父亲就不在世了!七岁我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一点不知爱惜。我母亲看到就严肃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母亲这话也是惜福的意思!
我因为这样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有一时不爱惜衣食。就是出家以后一直到现在,也还保守着这样的习惯。诸位请看,我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一九二〇年在杭州时,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给我的。如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间里来看看,我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伞也是一九一一年买的。
这些东西即使有破烂的地方,请人用针线缝缝仍旧同新的一样了。简直可尽我形寿受用着!不过,我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的东西却需五六年一换,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或是初出家时制的。
在古德中这样的事例也随处可见。古时候,禅师和钦山禅师一起在溪水边洗脚,钦山见到水中漂有菜叶,很欢喜地说:“这山中一定有道人,我们可以沿着溪流去寻访。”禅师回答他:“你眼光太差,以后如何辨别人?他如此不惜福,为什么要居山!”入山后果然没有名僧。有人说人生在世应当好好享受,必须拥有豪宅名车、高档电器等,如果没有这些物质享受,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应当辨别哪些是生活的所需,哪些与生活毫无关系。身为欲界人类,虽然不能缺少衣食、卧具,但是普通的饮食、衣服就足以保证生存。身高不到二米也用不了多大的空间。除此之外的物品,都只是虚假的摆设而已。
动物也知道寻求饮食、洞穴和配偶,如果生命的意义只有这一点那就和动物没有差别。如果把一切精力都用于追求生活享受,这样造作非福业,则连动物也不如。人生的意义在于能成办自利利他的大义,不能少欲知足,就无法集中精力投入于修行,这样就不能成办大义,只是浪费生命而已。
袁了凡居士的妻子是一位善女人。有一年冬天,她给儿子做棉衣,家里本来有丝棉,她把丝棉卖掉换成棉絮。了凡先生问她:“家里有丝棉,为什么要换成棉絮?”她说:“丝棉太贵,卖了可以把钱送给别人,反正用棉絮也一样可以保暖。”了凡先生听了很高兴,因为这样做就不愁孩子将来没有福!
再来看反面例子,古时候,有户富人在孩子满月时,请客大摆酒席杀了许多生命。之前,有位算命先生给孩子算命,说他一生的命运如何如何好。可是孩子活到两岁半就死了,富人埋怨算命先生,本来以为他算命很准,为什么这次没有算对。后来遇到一位有道高僧,高僧说他“折福太深,福尽而死”。
再看现代的青少年从小就知道享乐,乱花父母的血汗钱,衣服、鞋子、用具都要用名牌,每个月几百几千块的零花钱象流水一样用。家长也认为现在时代不同了,宁可自己苦一点,也不能让孩子没面子。他不知道孩子从小养成骄奢的习惯后,由骄奢必然多欲,多欲则无德。长大之后,不是成为贪官,就是成为匪类、花花公子、寄生虫,百无一用。从结果来看,这不是爱护子女,而是毁掉子女。因此,从小要教孩子惜福培福。
我们都是大乘修行者,应当念念关怀众生的苦难。想到自己享福的同时,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的人连饭都吃不上,为什么不能省下自己的福报施给诸母有情呢?
宋朝的范仲淹读书时,心中念念想着救济他人。后来他作了宰相,把自己的俸禄全部拿出来购置义田,赡养一个家族几百户的贫寒之家。他的几个儿子请求他买一所园宅,他说:“京城里的大官园林很多,主人也不能经常去游园,谁会不准我去游他们的园林?何必要自己有花园才能享乐呢?”
范仲淹晚年把自己的住宅改为天平寺,用来兴崇三宝。他的几位公子共用一件好的衣服,外出时轮流穿着。范仲淹出将入相数十年,所得俸禄全部用来布施周济别人,所以死的时候连丧葬费都不够,而他的四个儿子都做到公卿的官位,个个能继承父志,舍财救济他人,因此范家的曾孙辈也极为发达。
某年旧历十一月,天气正冷的时候,苏州城有位大绅士带着工匠到印光大师的关房装置洋火炉,印光大师坚决不肯接受。大师说:“人生不可享受过分,要是自己没有德空去享用,那就是折福。”这位大绅士非常诚恳,再三请求必须供养,弟子也从旁边劝请,印光大师说“安在外间的客厅里吧!那里时常来人,让大家一齐暖和,外间的空气暖了,这间的空气也会变暖。”
我们应当随学过去的祖师大德,不仅惜福,而且把自己的福报舍给众生。自己的生活可以过得清苦一点,省下来的钱让别人享用,有这样的善心将来才能利益无量众生。心中应常常记挂天下苦难的众生,常以福报回向。“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又说:“如空及四大,愿我恒成为,无量众有情,资生大根本。”愿我们如地水火风空五大种一样,恒时成为维持无量有情生存的大根本。
“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当留有余不尽之意。故节约不贪,则可延寿;奢侈过求,受尽则终;未见暴殄之人得皓首也。”人的福报有限,能节约不贪着就可以延寿,如果过分奢侈,福报享尽了必定福尽而死。
往期精彩
此生必听的歌曲,句句感人落泪,唱哭无数儿女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振奋人心,激情澎湃!
办公室风水怎样布局才能发财
海涛法师:在坟墓区做这些事,以后不管做什么都会很顺!
念大悲咒十万八千遍,一定能往生吗?-慧律法师
开悟不一定能往生,但往生一定能开悟-大安法师
印光大师:供养父母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功德等
男女之间为何会生出一种“爱”呢?(宣化上人)
感人!刘芳老师流泪发愿:帮助社会降低离婚率、降低女子犯罪率!
秦东魁老师 : 想走好运,从去掉意淫开始!
因果报应太可怕!她当初如此对待婆婆,如今也落得同样结局
一首非常好听的童音《南无阿弥陀佛》
我非常、非常···不主张抄经!-慧律法师
海涛法师:每天念这个咒,不只自己,还可以为他人消业障
临命终的大忌,千万不能犯!(重要开示)-大安法师
修行人的祕诀,就是要少吃,为什么?(宣化上人)
她曾是千万富豪,却出家为尼,菩萨竟为她显灵…这个“佛门奇女子
此视频太棒了,不看真可惜!
12年前,他们惊天一跳,惊天动地!
海涛法师:坐椅子之前必须这样做,要给看不见的众生打招呼
好丈夫应当装聋,好妻子应该作哑!-慧律法师
想知道亡者投生到哪里,可以祈求地藏菩萨-大安法师
印光大师:念佛三昧的第一妙法
这些都是折损你福报的地方(宣化上人)
你一定想不到!年入千万的李子柒,福报的转折点竟是那一刻!
马云:我是学中国传统文化而成功的
佛教电影《六祖慧能传》,值得每个学佛的人看
海涛法师:腰腿经常疼痛的人念此咒,非常有效!
超度是为死人准备的?慧律法师:错!大错特错!
念地藏菩萨一万遍,能消除你接二连三的霉运!-大安法师
父母天天催你结婚,就是强迫你往死路上走(宣化上人)
印光大师:居尘学道,若修念佛,则实为稳当之极
佛教电影《一轮明月》
北京电视台:观世音菩萨显灵,就连科学也无法解释
在家带好孩子,比你挣多少钱都值!
完整版!海涛法师为临终母亲助念往生
慧律法师—正常吃饭,正常睡觉,平常心是道
佛教为什么不允许砍树?-大安法师
修行人吃东西时候的「三念五观」(宣化上人)
叶曼居士:我的学佛心路历程
视频 心脏支架滥用的危害,快看
视频 风靡全球的正能量歌曲《one day》,现场版万人震撼合唱!
视频 修行不是教化别人,而是降伏自己(重要开示)-慧律法师
视频 李玫瑾教授:越宠孩子,孩子越“欺负”你
视频 海涛法师:感情是不究竟的,无明的,持什么咒可以不再执着
视频 大安法师讲故事 独角仙人
2024-03-17 13:55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