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中 | 孔子会得救吗?

繁体

与世界有一场深入的遇见

孔子会得救吗?

作者 | 闻中

朗读 | 翁立


曾经在香港中文大学的一次关于宗教哲学的课堂上,众人居然论及了非基督徒的孔子、苏格拉底等人的得救问题,大家议论纷纷,有不少的人皆说:“按照基督教的教义,他们是不得救的。”

我当时心想,如果是这样的话,如果这种教义是正确的话,那地狱里面就应该充满了无数的圣贤,也确实如诗人但丁在《神曲》中所描述的那般。

也或许如古代的那些雅典人劝告第欧根尼一样,他应该加入神秘的宗教派别,这样,他就可以在来世生活中享受无上的特权。“这太可笑了,”第欧根尼说,“你的意思岂不就是说:真正有美德的人将永远陷入哈德斯河,而匮乏美德的人则会快乐地住在至福的群岛,只因他们加入了神秘的宗教派别?”

其实,这里有两个概念尚需要澄清,一是得救,二为天国。普遍启示在人间,特殊启示在人心。

万国皆有万国自己的律法,万民皆有万民自己的良心。(《罗马书》2:15)

就此而言,一种宗教的教义与神学是不重要的,不宜因某宗教之教义而来论断一切人,以及论断一切人的得救与否,而是要凭着信心、爱和慈悲。因教义是从信心、爱和慈悲而来,却不是相反的。得救,自然是就灵魂而言,肉身的毁灭是注定的。何为得救?很简单,指你离开此世的灵魂是平安的,是无亏欠、无执溺的。换言之,即对此世没有贪恋和憎恨,收支有大大盈余与喜乐。没有罪愆,没有亏负,灵魂就是平安的,则意味着得救。死和不得救,是因罪而来,而不是教义。

按照基督教的《圣经》,亚当的罪是离弃神的道,死就进来了,他的得救也必须清洗掉这种亏欠,以消除罪业。于是这个尘世就成了他洗清灵魂的预备,重返乐园的漫长路径。这也意味着尘世是苦难的渊薮,是涤罪之所。完美不会在尘世发生,而只是在内心的某个居所发生,因为这个居所不落在这个尘世,而尘世却由这个居所得以显现。

若人带着不执着的心,努力地在尘世行神圣者指示的道路,说美好的话语,时常记念善行与善知识,那么,这个世界会帮助人得救,否则将坠得愈深。亚当的命运是所有人的命运,从伊甸园下来的亚当,就是我们所有的人类,在伊甸园生活的亚当,则是我们本来的身份,伊甸园就是跃出这个尘世的居所,也即天国,它不是一个彼岸之处所,而是深藏在心中

耶稣说得很明白了,

神的国来到,不是眼所能见的。因为神的国就在你们的心里。

而就其品质而言,天国就是内心的平安

这样,我们就可以来谈论孔子、苏格拉底的得救问题了。

首先,这些圣贤是受启示的人。

这种可能性的存在是——因为启示在人间、在尘世是普遍的,是无处不在的,没有时空可以阻挡,阻挡这种启示的遍在性。基督教的先知与其他民族的先知在这一点上,有一样的权柄,他们共同为这种普遍性的光做真实的见证,因为

那光是真光,照亮一些生在世上的人。

使徒保罗亦云:

在以前的世代,他任凭万民各行其道,然而为自己未尝不显出证据来。

而供我们参考的检测凭证,除了他们留下的大量教诲和思想外,更可以从他们对肉身之死的坦然中知道,明白其灵魂的安定

苏格拉底在临死以前在谈论灵魂,这就是伟大的《斐多篇》,它的伟大在于它确认了安定和不执就是得救之道。他是自己喝下了毒酒而死的,喝不喝毒酒不是关键,问题在于安稳与否。他说:

我死了,你们活着,究竟孰好孰坏,只有神知道。

孔子则是“未知生,焉知死”的行动者,相当于行动瑜伽的修行人;他不追究死后,是在于他明白灵魂的得救,完全在于此世业力的涤除,此世的质量,才能决定死后的平安。他不贪恋肉身的话,对死同样是无比安定的。他说:

朝闻道,夕死可矣!

其基本态度可见一斑:什么时候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前的彻悟。而且,我们在他的流亡途中,完全可以看出他的安定与安详,他多次面对危险,他

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

无论何等情境,都显出了从容与淡定。譬如最著名的“陈蔡之厄、绝粮七日”一事,他的亲近弟子都心生不满,方寸已乱,而只有孔子,却一直弦歌不辍。

若是没有对灵魂得救的满满信心,这份镇静是不可能做出来的。

犹太人的先知大卫云:

谁能登耶和华的山,谁能站在他的圣所,就是手洁心清,不向虚妄,起誓不怀诡诈的人。

故孔子和苏格拉底如果不得救,常人更是难以得救。不管你是基督徒,还是非基督徒。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在中国、印度、克什米尔地区以及欧洲游学途中创作的散文札记。记录了他在行走途中对不同的文化生态、不同的宗教和哲学体系,对个体生命的看法和思考。书中他用优美流畅又自成风格的文字,灵动闪光的哲思,给出了人生旅途中,在遇到黑夜,遇到溃败,遇到种种可能的沉沦和迷茫的时候,人应该如何坚守生命的真谛,如何寻找真实自我的答案。从而让人们,在当今纷扰不堪的社会生活中,坚定而温和地拥抱这个世界

作者 | 闻中

中印古典思想研习者,哲学博士,任职于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全球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博雅商学院教授,浙江省老子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图书馆“文澜讲坛”主讲人,中国”华夏文化促进会”专家组成员,重新认识印度”译丛主编,英国伯明翰大学与印度辨喜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著作有:《印度生死书》《行动瑜伽》《吉檀迦利》《从大吉岭到克什米尔》《太虚大师演讲录》《道德真经集注》《梵学与道学》等。

朗读 | 翁立

编辑 | 鹭鹭

END

正念 瑜伽 无量书院

长按 · 识别二维码 · 关注我们

2024-03-17 13:55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