饬终津梁|饬终须知

繁体

饬终津梁

印光法师鉴定 李圆净编

第二篇 饬终言论

印光法师校订

饬终须知

耿君鏕

第一章 缘起及义用

呜呼!三界无安,犹如火宅,非仗佛力,决难出离。至于临命终时,四大分张,众苦毕集,若非三昧久证,诚恐不易得力。况眷属不谙利害,往往以世情而破坏彼之正念,此饬终社之所由结集也。饬终云者,即助生之谓也。盖以行人当此时节,得人开导而辅助之,则欣厌心生,贪爱情息,耳闻佛名,心缘佛境,自可与佛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譬如怯弱之人,欲登高山,前有牵者,后有推者,左右有扶掖将护者,自不至半途而废。若无人助,断难登峰造极。况又有阻止彼上,牵挽令下者乎?是知饬终一事,关系甚重,能令一切情想俱不现前,纯一其心,以缘佛境,故得正念昭彰,感佛接引。因兹俯谢娑婆,高登极乐。以具缚凡夫,得预莲池海会,其为利益,莫能名焉。若无助念之人,则唯功夫纯密,信愿真切,又无不知利害之眷属破坏者,方可往生。否则,断难保其即生。况又有不知利害之眷属,以世俗情见,预为洗浴换衣,俾彼身受苦痛,涕泣悲哀,或令彼心起爱恋。有一于此,则从前所希望者便成画饼,而复随业受生于六道中,欲再遇此未断惑业即出生死之横超法门,则难如登天矣。又平素不闻佛法之人,临终蒙善知识开导,令生信心。又为助念佛号,令彼随大众音声,或出声念,或心中默念。果能如法助念,无一切破坏正念等事,亦可往生。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不可思议,故得此殊胜利益也。愿为人子孙,与诸眷属及父母等,同知此义,同依此行,方可名为真慈孝亲爱也已。

第二章 因缘难易

学佛原为了生死大事。欲了生死,孰有过于往生净土者哉?或曰:“余见念佛者多,而往生者少。今云片刻相助之功,即能成就,得无太易乎?”噫!事无难易,难易在人。如饬终一事,时短法简,一蹴可企。以言力用,则出离生死。以言时间,只在刹那。其直下得生者,全仗自己信愿及他人开导助念之力。盖强能益弱,弱即成强。其事其理,皆非虚妄。依此而行,则易如拾芥;违此而行,则难如登天。一切世出世间诸法,各随因缘而得成就。行人信愿之心为因,善友助念之事为缘。信愿真切及久修净业,则因胜。即向未修习,由闻善友开导,顿生正信,愿速往生,亦名因胜。善友开导,令生决定求往生心,又为称佛名号,使彼心中唯存佛念,无有世间一切杂念,则缘强。因胜缘强,又加佛慈摄受,所以能即往生,是故最易。倘无善友开导助念,则成甚难。再加以眷属破坏,则决定无有往生之希望。并无难可言矣。

第三章 接引圣像与病人一定方向

病者必须面向西方,宛如真佛现前,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一切随来圣众皆助佛来迎,凡助我念佛人,皆是累世恩人。如是思惟一次足矣,切勿多想,致碍净念。室内向西敬供三圣立像,面向东方,阿弥陀佛居中,左辅观世音,右弼大势至。若请不著左右菩萨,则供一阿弥陀佛足矣。若无金色木质圣像,则用铜石纸质等亦可。或无处可请,或迫不及待,尽可皆不用,惟念佛助之可也。(此则最要,虽病者罪障深重,但能于病眼中一见如来身相,或生一念回向,皆在弥陀摄受中矣。曾子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言是心声,故此最要也。)

第四章 叮嘱家属

第一要房内床上整齐清洁,佛前预备一副香烛,一桌平常素菜,婉劝旁人勿嬉笑,家属慎勿于此时在旁哭泣,或出怨恨懊恼言语,以乱病者心志。此事关系匪浅,须格外留心。必待周身冰冷,然后兴办拭身、更衣、载尸等事,及照例举哀,不得注重哭泣,固宜息哀念佛,庶可存殁均益。

第五章 叮嘱病者

劝病人勿作杂念,屏除万缘,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顶礼阿弥陀佛,亲闻佛法等观念。既得往生,则永远有升无降,花开见佛,即悟无生,即得授记。必能乘愿再来,如佛普度一切众生,所有亲友必蒙先度,以圆满宿愿。不可有一念疑惑心,了生脱死,在此一举。

第六章 他人念诵

病者平时未尝念佛,至临命终时不生反对,即具超升资格。助念之人,苟无躁急狂妄之态度,不论男女、老幼、贵贱、僧俗,皆合助念,非若焰口、梁皇忏、水陆道场等,只许沙门可以任之也。至于人数问题,可以不拘定额,最好男女分班,室小不容多数,不妨分开二处。坐、立、跪三者,似乎正立适宜。察其病势轻重缓急如何,若其势轻而缓,则起头念香赞,用木鱼引磬,继念大悲咒、往生咒等,心经、弥陀经等,然后正念南无阿弥陀佛。其声不急、不缓、不参差,总须诚心正念,遍数多时候久为相宜,直待病者圆寂后将入殓时停止念诵为最妙。或有一发病即昏迷不省人事,甚至耳目两根已先断绝,苟彼识神未离躯壳,念诵人于此亦当与心清病人一样看待,尽忱助念,亦必获效无疑。(助念者,助彼往生之念也。恐其愿力不胜,故须助之使胜。胜,即超越。往生之功,即在此举。饬终者以诚恳之心而成其美,功莫大焉。)

第七章 饬终人材

助念之责,重在家属。以朝夕不离左右,时时刻刻常能助彼正念。或人数不足,精神困乏,家中婢仆亦可充当。虽有道高僧尼及大居士等,惟恐远水不救近火,失此机会,万劫难复。故家人应负此责,不至临时仓促,然亦不可泥用家属一偏之见,而不求外边有道僧尼及居士也。(若请僧尼助生尤妙,因清净故。家属为万一之备,亦不可缺也。)

第八章 助念人之因果报应

夫因果报应,如影随形,无可逃避。自己能发心替人念佛,则将来自己临命终时,当必有人助念。盖各人一举一动,佛菩萨悉见悉闻,应化巧妙,本非吾人所可思议。此经诸实验,非徒托空言也。且彼平日积功累行之因,已足获自力解脱之报。何则?学佛以念佛为要;念佛以求生西方为要;欲求生西,以临终净念为要;自利利他,以助人生西为要。即此为自己生西资粮功德已有余裕,无不足者。抱此志愿,无有疲倦,则由我助念而得生西之人,见佛闻法,具大神通,必亦时时以本愿心,垂念加护于我。况西方有宏誓大愿之佛菩萨哉?吾人各宜自勉。

第九章 生西象征

逝者气绝未久,其体切切不可轻易触动。逝者顶上独温暖者,是生西之证。其上者,复现天乐异香等祥瑞。余如舍报安详,预知时至,颜色光泽,皆是好兆,亦即办饬终者功德圆成之表现。惟临终求生,亦须愿力与信行并重,从未有无誓愿而能济者也。顾誓愿虽宏,发心何难?自己警觉之,他人提醒而已矣。(倘能坚固,则十大愿王顷刻具足。否则,恶人何以能顿超也?)于此忽略错过,岂不可惜?须知一句弥陀,万法主要,果能彻念到底,微特觇其根器之不凡,抑且可操必得往生之券。所谓不生胜处,自生胜处,非此其谁与归?

第十章 生西以后情形

如果已往西方,则是脱离冥界。俗例焚烧楮锭及衣服器具等,原为利济幽冥,今既生西,概归无用。祭祀不宜用荤腥,追荐屏除道士,专请僧尼,或居士为之念佛,均可益其道力。但随缘求其简单,不可专务外观。与其劳民伤财,作无益之举动,孰若留此遗资,布施三宝有益事务,或放生等各种紧要善举?则存殁交受其利。若家贫乏财,尽可一律删除。(此则所云楮锭等,或行或否,但视人之观念若何,勿作定说。惟祭祀以荤,追荐以道,则不可也。)

自 跋

或曰:欲办饬终,何不组织团体,专立机关,俾团员指导一切,则法无遗误,岂不更妙?须知一经开议,始知其事之难。所谓经济人材交通,皆不可或乏,直须体具一邑之警察机关仿办而后可。然而尤难乎此。何以故?因大抵学人不能预知时至也,不得已而思其次,孰若先以语言开导?文字流通,壹是务求易简,俾临渴掘井辈,亦得按图索骥,以期推行尽利,此区区之忱也。其或有偏执饬终,而不知自励者,是之谓不相应。吾愿尽世界人共兴而勉之。

印光法师跋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可不悲哉?窃谓徒悲究有何益,须知死生大事也、信愿念佛大法也。既知死之可悲。当于未死之前,修此大法。则死不但无可悲,且大可幸也。何以故?以净业成熟,仗佛慈力,直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以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众苦,但受诸乐,渐次修习,直至成佛而后已也。然欲得此大幸,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培其基;加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便可决定即得矣。至于临命终时,无论久修始修,皆须眷属及与净友为其助念,庶可正念昭彰,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矣。即平素不念佛人,临终请善友开导助念,亦可往生。是知助念一事,最为紧要。修净业人,当于平时与家属说其利害,俾彼了然无疑,决不至临时以世俗情见破坏正念,而于存者亡者均有实益。念佛饬终津梁及饬终须知,用意措词,悉皆周挚,实为保护成就行人一大事因缘。若肯展转流通,俾一切同人咸知其益,其为功德,唯佛能知。愿世之为人子孙及为人父母、兄弟、朋友者,各皆依行,以期亡人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九品之华,佛授一生之记,实为大幸。

民国十九年季春释印光谨跋

注:根据弘化社印本《饬终津梁》校对,总目录请点击“阅读原文”。

2024-03-17 13:55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