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中 | 谁将从书籍中惊醒?
与世界有一场深入的遇见
「谁将从书籍中惊醒」
作者 | 闻中
朗读 | 翁立
博尔赫斯曾把书叫作“物中之物”,大意是,它看似一物什,实则物中有精神,是活的精神与心灵。
他说:
我们把所有的书,不仅圣书,还有其他书,都当作圣典。这是对的,因为我们的工具,人类制造的工具,只是人手的延长——一把剑、一副犁。而望远镜或显微镜乃是人的视力的拓展。但是说到书,其意义要大得多。一本书是想象和记忆的扩大。书籍也许是我们借以了解过去,也了解我们个人过去的唯一的依凭。
下文是十几年前的一个随感,我当时记有一段话:
我来到世上以前,它们已经存在;在我离开以后,它们将继续存在。我所做的,就是从生到死的这段距离之中,抗拒生命热忱的冷却、淡漠和遗忘,通过它们来见证存在,触痛灵魂,以及提醒生命的来去方向。
如果你想了解一个读书人的内心世界,我建议你去看看他的书房,检阅一下此人的藏书,大致上会有个把握;假如你感觉还不放心,那不妨摩挲几日,通过书籍被阅读的痕迹看看他的阅读情况,这情况包括他实质上的阅读路数和阅读质量,那么对他的精神境界的高下——甚至精神品格也几乎可以下一个判断,而且应该不会相差太远。我认为这比从一个人的谈吐举止来判断要准确得多,只要你的心灵足够敏感。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房其实就是他的精神内室。你走向他的书房的同时,也就是走向他的内心。不管这人站在何种高度,运用何种辞藻,其秘密大都藏在书房里面。
一个人的精神道路说穿了,其实也就是他的阅读之路,这是显而易见的。于是,一些韬光养晦而不愿他人步入自己内心的人,是宁愿不藏书,或者把它们秘密暗藏,也不愿袒示于他人的。听说钱钟书先生家里就是不藏书的,我表示理解。同样,一个不率真的人,也是不会轻易向他人泄漏自己的读书路径的,尤其是某条重要暗道,那里藏着几本构成他一生的思想基石的书籍。
所以,我一直有一个雄心,想写几部特殊的传记,我把它叫作精神传记,是以传主的不同生命阶段的重要书籍来解读人类伟大的思想成长之秘密。只是担心工程过于浩大,至今心存怯意,未能动笔。
由于书房里藏着其主人全部的思想肌理和内心的隐秘,所以,书房也就是一个人骨骼步步壮大和精神信念逐渐生长的场合。如果有机会走进一个前辈学人的书房,这一特殊机缘对年轻一代生命成长的促成往往至关重要,如童年萨特曾偷偷溜进他祖父的书房,眼见满壁满墙转头大的书籍,虽然还不晓得书中夹藏着何等事物,但小小心灵却像风帆一样地鼓满了敬畏,并隐隐觉得自己的一生也将会与这些书籍发生联系,宿命如约而至,仰头覆盖萨特此后的人生。
许多年以前,我便已经意识到,自己此生无法摆脱平庸的命运,在人生的舞台上,在最黑暗的某个角落,生命之火静静地燃烧,然后静静地熄灭。一切无法阻止,一切也无法挽回,不会有什么大事临到我的身上。所以,拓宽生命的边界,增强人生的意义,唯剩阅读一路了,自己可以像个僧侣团成员,享受着智慧的盛宴。通过阅读,我曾经将自己的触角迎向许多敏感的心灵,我还找到了超越时间的道路。
由于我对阅读有着无比的热爱和崇仰,所以我讨厌被人唤作藏书家,甚至可以这么说,我对生活的相当一部分热情就来自对伟大书籍的阅读期待。它们通常藏在过去,而魅惑之力却把我牵往末后,它们在时间的后头,伸出一只未来之手把我牢牢抓住,从而鼓起我生的意志。
所以,藏书与我无关,我只跟阅读有切肤的疼痛、刻骨的联络。
但是,话要说回来,就生命智慧的收益而言,读书其实还是退而求其次的事,一个真正有悟性的人,是可以直接师承天地的,直接领受大地的哲学和万物的启示。道法自然,直接置身于天地之间,万物都会把自己的秘密毫不吝啬地倾囊相授,滔滔不绝,诲人不倦。
但一般说来,老子的这种智慧无法临幸后人,因为我们的生活已经与古人面目全非,与自然之间也隔着太多的障碍物,而且这些障碍物大都以其文明的产物的名义获得存在的权利,牢不可破。所以自然已经不再自然,自然也躲开了今日的生活,躲回到圣人的嘴巴和内心,最多的智慧被古人用沉默把守者;偶尔的一些言论散落到书籍里面,才有幸被我们保存。所以只有通过阅读,面见古人——只有面见前圣先贤,才能一洗我们内心长久的不满和积垢,才能赤子一般地与自然重逢,除此而外,已经别无他途。
在阅读和创造性的领域,速度历来是天才们的事业。当十六岁的霍夫曼斯塔尔已经写出了一生中最漂亮的诗句,思想成熟得像一个百岁老人;当十九岁的蓝波已经完成了他生命中的所有杰出诗篇的时候,试想,还有什么样的伟大事业能够激动他那颗不安的心灵呢?看来,唯有弃去精神的探险,做一名海盗或者军火商这等生命的真正探险者,才能约略满足一点他们的内在饥渴,才能像风一样地燃烧自我的生命,继续赢得了迅速!这些过早到达高峰的天才,也预示着生命中的某种捷径。他们必然有着超常规的路数,才能轻而易举地抵达终点。茨威格在他的人生自传中说:
到了中学的最后几年,我们在专业判断和文采斐然的表达能力方面,甚至已经超过那些著名的专业评论家。
唐代大儒韩愈也云: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看来,从这些深得生命堂奥的人的话语的一致性当中,我们可以隐约得知,成长路上必有某个秘诀,使得少年迅速超越侪辈,挤进伟人的队伍。这个秘诀使得他们起点很高,道路很正。它就是: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大量的、平庸的读物上面。它可以用两个人的话来做一分为二的解读:
第一,是爱默生的话:
没有超过五十年的书不读。
这话是从读书的消极面来讲的,它的“不读”为我们的生命赢得了时间;
第二,是熊十力的话:
经是常道,不可不读。
此语才是我们所云的秘诀,当然,它是公然的,却很少有人去真正实践,去行履。但一定是天才成长的必经之路!
时至今日,面对莽莽苍苍的无数经卷,如果有谁敢现身断言自己的言说便是真理,那么此番言说已显得十分可疑。在此,我不想否定他人的确信,更不想让自身也陷于言说的泥潭之中,可是不妨重复斯宾诺莎的珠玑之语:无论多么伟大的言说者,也仅是真理乐海中的一个声部。很多个不眠之夜,当我的清醒和我的睡眠进行激烈的对抗,使我身心俱疲之后,我在我的书房里,就像躺倒在无边的森林中一样,我分明听到了无数的生命在书籍纸张中滋长的声音,我的目光一一掠过佛陀、老子、耶稣、莎士比亚、但丁、卡夫卡、福克纳、柏拉图、列夫.托尔斯泰……他们齐整地肃立一旁,悄无声息。
我突然悟得:这些夹藏在纸张背后的伟大魂灵,也仅仅是林中一束束花蔓,它们馥郁的幽香唯有依于生活和我们人类共有的人性土壤才得以现身说法。
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一点事实已经变得越来越明确,那就是:终我此生,亦无法阅毕自己的藏书。何况书还在不断地增加,何况还有无数的图书馆在张着巨口诱惑着我。在末后的日子,纸张形成的汪汪大洋在继续上涨。
庄子曰: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其实,我们从古人阅读的仅有的几本书籍中却提炼出诸如《庄子》《中庸》等如此饱满的智慧,就可以得知无数的书籍是可以一把火焚毁的,毫不可惜。而且,这种无知的低首阅读将很可能是终生的迷途,从许多智者的箴言中我们已经得知:宇宙的一切信息早已藏于一己之身。生命到了一定地步,必须向内走,而不再是向外寻索。所有有效的向外的道路都将筑就通往内心的桥梁。某一天,我们从书籍中走出,也许就会像一个梦中人从酣眠中惊醒一样仓皇失措!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在中国、印度、克什米尔地区以及欧洲游学途中创作的散文札记。记录了他在行走途中对不同的文化生态、不同的宗教和哲学体系,对个体生命的看法和思考。书中他用优美流畅又自成风格的文字,灵动闪光的哲思,给出了人生旅途中,在遇到黑夜,遇到溃败,遇到种种可能的沉沦和迷茫的时候,人应该如何坚守生命的真谛,如何寻找真实自我的答案。从而让人们,在当今纷扰不堪的社会生活中,坚定而温和地拥抱这个世界。
作者 | 闻中
中印古典思想研习者,哲学博士,任职于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全球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博雅商学院教授,浙江省老子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图书馆“文澜讲坛”主讲人,中国”华夏文化促进会”专家组成员,重新认识印度”译丛主编,英国伯明翰大学与印度辨喜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著作有:《印度生死书》《行动瑜伽》《吉檀迦利》《从大吉岭到克什米尔》《太虚大师演讲录》《道德真经集注》《梵学与道学》等 。
朗读 | 翁立
编辑 | 鹭鹭
正念 瑜伽 无量书院
长按 · 识别二维码 · 关注我们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