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读诵「故道白云」放弃苦修,放弃避世,回归自己

繁体

前言:

《佛陀传》:又名故道白云,是全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佛陀传记。一行禅师最伟大作品!了解佛陀的生平,才能深刻理解佛法的智慧所在。



《故道白云



文│一行禅师

十五

放弃苦修


乌陀迦大师已经七十五岁了。众人视他犹如活神,对他十分敬仰。因为乌陀迦要他所有的弟子从最基本学起,所以悉达多也只好恢复到最简单的禅修。但不到数星期,他已再次达到“无所有处”的境界,因而令乌陀迦大师非常惊喜。他知道这个仪表非凡的年轻人有继承道业的潜质,所以对他另眼相看,特别细心地教导他。
“乔达摩・悉达多,在‘无所有处’的境界里,‘空’不再是指什么都没有的空间,也不是一般所谓的意识。所剩下来的,就只有‘能想’和‘所想的’。因此,解脱之道就是要超越全部思想,能所两亡。”
   悉达多恭敬地问道:“大师,如果连思想也摒除,还有什么呢?如果没有思想,我们又如何辨别出哪个是木块,哪个是石头呢?”
“木块或石头都并非不入思想。死物本身就是思想。你必定要达至一个‘想’与‘非想’都不存在的意识境界。这就是‘非想非非想’的定境了。年轻人,你就是要证得此境。”
于是,悉达多再回到他的禅修上。在十五日之内,他已证得“非想非非想”的三昧禅定。悉达多体验到这个境界超越所有一般的意识境界。虽然这是一个很非凡的胜境,但当他每次出定,依然发现没有把生死的问题解决。这无疑是个极安详的境界,但它并不是可以开启真相之门的钥匙。


当悉达多再去见乌陀迦罗摩子大师的时候,大师对他大为赞赏。他执着悉达多的手说:“乔达摩沙门,你是我所教过的最好的学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已有这样大的跃进,你已经到达了最高的层次。我年事已高,不会久住了。如果你留在这里的话,我们可以一起教导众沙门,到我死后,你便可以代替我成为他们的大师了。”
一如以往,悉达多婉拒了。他知道“非想非非想”之境是不能解脱生死的,而他必须往别处继续寻找答案。他对大师和众沙门表达了至深的谢意后,便收拾行装,准备上路。每个人都很喜欢悉达多,他们都不舍得他离去。
留在乌陀迦罗摩子那段日子,悉达多结识了一个名叫憍陈如的年轻沙门。他非常仰慕悉达多,更待他亦师亦友。除了悉达多之外,众沙门中没有一人证得“无所有处”的定境,更遑论“非想非非想”了。憍陈如知道大师已认定悉达多是有资格继承道业的人才。单是看见悉达多便使憍陈如对自己的修行倍增信心。他不时会向悉达多学习,因此他们彼此的交情特别投契。憍陈如对于这个好朋友的离去感到非常不安。他陪同悉达多下山,然后等他走出视线,才自行回到山上。
虽然悉达多跟随当地这两位最出名的禅师学习有成,但解脱生死的问题仍在他的心里燃得炽热。他相信自己再不能从任何一位大师圣贤那里学得更多了。因此,他知道从现在开始,要靠自己达到彻悟。


慢慢地向西方而行,悉达多经过稻田,又跨过沼泽和溪涧,才到达尼连禅河。他涉水渡河,再行了一段路,才来到离优楼频螺半天路程的弹多落迦山。险峻的岩石斜坡上,是像尖牙般冒起的重重山峰。而山峰里面又隐藏着无数的洞穴。悬崖上的巨石如贫苦村民的房子般大。悉达多决定在这里留下来,直至证得解脱之道。他找了一个洞穴以作长时间的禅坐。他静坐之时,会把过去将近五年时间的修习重作检讨。他记得自己曾劝苦行者别再自虐体肤,告诉他们不要在这个已经苦难的世界里再添痛苦。但当他现在重估他们的修行途径时,他却这样想:“又软又湿的柴木是没法生火的。身体也如是。如果肉体之欲不能受控,要心中达至开悟就困难了。我应该修苦行以得到解脱。”
就这样,乔达摩沙门便开始了一段极度苦修的生涯。他会在黑夜里进入森林最恐怖的荒野地带,度宿一宵。就是身心都慌张恐惧,他仍动也不动地坐着。当有鹿儿走近,使树叶蠕动而作声,他的恐惧心会告诉他是妖魔来索命。但他却一点也不为所动。当孔雀不小心踏断树枝,他的惊怕心又会告诉他是蟒蛇从树上爬下,但他仍会稳坐不移。只是,心中的恐惧每次都让他感觉像是被赤蚁刺了一般。
他极力去降伏外来的恐惧。他深信一旦身体不再成为恐惧的奴隶,他的心便可以摆脱痛苦的枷锁。他有时坐着,会把牙齿咬紧,舌头紧贴上腭,用他的意志去克服所有的恐惧惊慌。就是他全身都被冷汗湿透,他都会欲动而不动。又有些时候,他会停止呼吸一段时间,直至耳里如雷轰火烧,头也像被利斧切成两半似的。他有时会觉得被钢箍把头紧锁,又或身体被猛火烤烧。经过这种种的怪异锻炼,他得以加强他的勇气和自律。他的身体更能承受难以形容的痛苦,而同时心中却能保持平静。
乔达摩沙门用这样的方法修行了六个月。最初三个月,他独自在山上。第四个月,以憍陈如为首的乌陀迦罗摩子大师的五个门徒找到了他。悉达多非常高兴可再次见到憍陈如,更高兴知道憍陈如在他离开后一个月,便证得“非想非非想”的境界。知道再没有其他可以从大师处学习,他便约同四个同修一起来找悉达多。幸好几星期后,他们便找到悉达多,同时他们表示想留下来跟他修学。经过悉达多对他们解释有关苦行的功用,他们五个年轻人,包括憍陈如、额鞞、跋提、马胜和摩男拘利,便决定加入修行。每个沙门都在邻近找到自居的洞穴,而他们每天都会轮流到村里乞食。带回来的食物会分成六份,每人所得的食物大概只有一手掌左右。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他们六个人都渐渐变得皮黄骨瘦。他们离开山上,前往东面在尼连禅河岸的优楼频螺村落,继续他们的苦修。但悉达多的怪异法门,就连其他五人都感到无法跟上。悉达多不再沐浴,又停止进食。他只会偶尔吃一个在地上拾到的枯干石榴,甚至一块干涸了的水牛粪。他的身体已瘦得只剩下松松的皮肉挂在撑了出来的骨条上。他已六个月没有剃剪须发。当他轻搓头顶时,一撮撮的头发便会掉到地上,仿佛仅余的头皮再也不够地方给头发生长似的。


 终于有一天,悉达多在坟场禅坐时,突然醒觉到这条苦行之道是绝对错误的。太阳落山了,一阵清风轻抚他的体肤。在烈日之下坐了一整天,这阵微风来得特别清新舒畅。悉达多体验到他心内一种整天都未感受过的怡然自在。他体会到身和心组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实体。身体的平静和舒适与自心的安住是息息相关的。虐待自己的身体就是虐待自己的心智。
他回想起九岁时在阎浮树下的凉荫里静坐,那天正是春季的首耕日。他记得那次静坐的舒泰给他带来了清澈和平静。他又忆起在车匿离开他之后,他在森林中的静坐。他继续回想到最初跟随阿罗罗大师的时候,那些禅坐锻炼令他身心都得到滋润,又使他有能力去专注和集中。之后,阿罗罗大师告诉他要超出禅悦以达到超越物质世界的境域,如“空无边处”“识无边处”和“无所有处”。再后期,他又证得“非想非非想”之境。一直以来,这全部的目标都是为了逃避世间的感觉和念头,逃避感受和思想的世界。他现在问自己:“为何总是被经典上的传统牵着走?为何要惧怕禅定带来的自在?这种喜悦与障敝觉知的五欲是迥然不同的。相反,这种喜悦会滋养身心和增强达至开悟的原动力。”
乔达摩沙门决定恢复健康和以禅坐来保养身心。他第二天早上便会再次乞食。他会成为自己的老师,不再倚赖别人的教导。很高兴自己作好决定,他躺在一堆泥土上睡着了。一丝云都没有的天空,正好挂上圆满的明月,而银河星系清澈耀目地横卧天籁。
乔达摩沙门清早被雀鸟声叫醒。他站了起来,再回顾前一夜的决定。他全身都盖满尘垢,而他的道袍已经毁烂不堪。他记得前天在坟场见过一具尸体,估计大概这一两天便会在河边进行火葬。那时尸体上砖红色的布便没用了。于是,他行近尸体,心里细省着生与死,然后恭敬地把尸体身上的布除下来。那尸体是一个少妇,她的身体已浮肿变色。悉达多将会用这块布作为他的新衣。
他行到河边去沐浴自己,同时又把那块布洗涤清洁。清凉的河水令悉达多感到焕然一新。他享受河水在身体上的感觉,更欢迎身心所触觉到的新境界。他花了很长时间沐浴,然后又洗擦和沥干那块新布。但正当他从水里爬出来的时候,他的气力不支了。他真的没有气力把自己拉上岸来。他站在那里平静地呼吸。他看到一旁有一棵树的枝叶倚在水面。于是,他慢慢地移过去抓住它,然后扶着它爬出水面。
太阳在天空中高高挂着。他在岸上坐下来休息。他把布摊在地上晒干,然后等它干了,又把它围在自己的身上,继续前往优楼频螺的村落。不过,他还未到一半路程,已经再次不支。就是呼吸也没气力,他晕倒在地上。
他躺在地上不省人事有一段时间,才被一个村中的少女发现。在母亲的吩咐下,十三岁的善生正带着乳汁、糕饼和莲子去拜祭山神。当她看见这个沙门昏迷在路上、只剩下微弱的呼吸时,她便立刻跪下来把乳汁放到他的唇边。她知道这个是苦行者,也知道他因身体太弱而晕倒。
得到乳汁润泽他的喉舌,悉达多立刻有了反应。尝到乳汁的清新味道,他慢慢地把全碗都饮下。深呼吸了数十口气之后,他才有力气坐起来,再示意善生给他多添一碗。那乳汁很快便让他恢复体力。那天,他放弃了苦行而到对岸清凉的树林中修行。
接下来的日子,他渐渐恢复正常的饮食。有时,善生会带食物来供养他。有时,他会持着钵到村里乞食。他每天都会在河边修习行禅,而其他的时间都会坐禅。他又每晚在尼连禅河里沐浴。他已放弃了对传统和经典的依赖,而靠自己找寻大道。他回归到自己,要从过去的成功与失败中学习。他全没犹豫地以禅定来滋养身心。就这样,一种自在和安稳的感觉油然而生。他完全没有刻意远离或逃避感受和思想。他只是留意着每个感觉和念头的生起,并予以细心的观察。
他也放弃了逃避世间的想法。当他回归到自己,他发觉自己全然在世法之中。一下呼吸、一串鸟鸣、一片树叶、一线阳光——任何一样都可以成为他静坐时的主题。他开始见到解脱之匙在于每一呼吸、每一步伐、道路上的每一块小石子。
乔达摩沙门从静思他的身体进而静思他的感觉,再从静思他的感觉至静思他所体会到的,包括在他心中起伏的每个念头。他体悟到身心一如,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着宇宙的一切智慧。他知道只要他细心看一粒微尘,他就可以看到整个宇宙的真正面目。微尘本身就是宇宙,如果微尘不存在,宇宙也不存在。乔达摩沙门跨越了常我这种自我个体的意识。他猝然明白他一向都被《吠陀》对“常我”的错误理解所蒙蔽。其实,没有一样东西是有自性的。无我才是万法之本体。无我并不是用来形容一个新个体的名词。它是破除所有妄见的一声响雷。挟着“无我”,悉达多就像在禅定的战场上,高举着彻悟的利剑。他夜以继日地在菩提树下坐着,而更高更新的觉悟层次,就像耀目的电光继续把他唤醒。


在这段日子里,悉达多的五个朋友对他失去了信心。他们看见他坐在河边吃着别人供养的食物。他们见他与一个少女谈笑着,享受着乳汁和饭。他们又见到他托钵到村内。憍陈如对其他几个说:“悉达多再不是我们可以信赖的人了。他已在修道上半途而废。他现在只顾放逸养身。我们应该离开他往别处去继续我们的修行。我看不到还有其他理由要留在这里了。”
悉达多的五个朋友离开后,他才发觉他们不见了。由于悉达多获得这么多的新体悟,他便把全部时间都集中在禅坐上,没有找时间向他的朋友解释。他想:“虽然我的朋友把我误解了,但我也不能为了令他们回心转意而分心。我一定要全心全意去寻找真理的大道。当我找到时,我便会和他们分享。”于是,他又再回到修行上去。
在他这段突飞猛进的日子里,年少的牧童缚悉底出现了。悉达多很开心地接纳了这个十一岁小童送给他的撮撮鲜草。虽然善生、缚悉底和他们的朋友都还是小孩,但悉达多很高兴见到这些未读过书的村童竟然能够很轻易地明白他的新体验。他现在感到十分安慰,因为他知道大彻大悟之门将会很快打开。他知道他已紧握这把妙匙——万法都是互依而存及了无自性的真谛。

< 未完待续 >




本书简介



《佛陀传》:

1991年,本书首次在美国出版,一经出版,风靡全美,扭转了普通人对佛陀的旧有印象。本书先后在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出版,被公认为“最好的佛陀传记”。

  《佛陀传》将告诉你:佛陀其实是一个真真实实、有血有肉的“人”,而非一个“神”,只因破除了无知妄念,达成了觉悟和解脱,才如此与众不同、影响深远。当你了解佛陀的生平,你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佛法的智慧所在。




分享智慧 功德无量
Wisdow

往期回顾:

【故道白云】读诵:

「故道白云」牧童跟随佛陀,踏上修行之路

「故道白云」佛陀讲《看顾水牛经》

「故道白云」当牧童初次遇上佛陀

「故道白云」受伤的天鹅

「故道白云」佛陀放弃了苦行

故道白云」当年佛陀出生时。。。

「故道白云」少年时的佛陀

「故道白云」遇见未来的妻子——耶输陀罗

「故道白云」佛陀结婚了

「故道白云」生老病死,每个人的一生都要面对

「故道白云」佛陀有了自己的儿子

「故道白云」为了寻找大道,只能不告而别

「故道白云」开始独自修行

「故道白云」生命无常,疾病、死亡总让人措手不及、追悔莫及

为你读诵《妙法莲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点击此链接,打开页面,文章末尾有每章的链接





更多精彩内容

一个有智慧、有温度、有深度的公众平台

今生,与你相见

全力以赴,为你而来

长按二维码,关注↓↓↓

无论你关注与否,我都与你同在

2024-03-17 13:55

地藏菩萨威神加持:梦中万里之外捉鬼

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他的神通威德是佛力加持的,还有普贤大士加持的。地藏菩萨的话,肯定有谦虚的成份,而得到佛力加持这个事,也是真实不虚,只是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修行人,但凡有一点悟处,或略显本..

在家人事务牵绊多,怎样修行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

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

在家念佛需注意的三项事

今天佛七圆满,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几样事情须要和大家讲一讲,回家以后你们好注意到。第一项,回去以后要精进念佛。在家里修的那种精进和在此地打佛七的精进不一样。这里七天打七是勇猛精进,回去以后,当以平常..

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文:梦参长老梦,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做梦哪有真的,但是人生都在梦,人生都在梦中,感你这一段接近圆满了恢复知觉了梦醒了,醒了再做第二个梦。但是梦是假的?是真的呢?对我来说好像是真的。所以经典告诉就我们,梦..

若想证悟大圆满,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法王如意宝】

修大圆满实修大圆满我们要对上上下下的胜劣众生有一颗善良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看看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大圆满的修行境界。若想让大圆满的实修境界在相续中生起,必须长时间实修上师的口诀。举个例子,就我而言,我依..

“执著”和“进取”到底有什么区别?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

心若不安,到哪里会安呢?

你们现在坏的念头很多,好的没有体会,遇到境界很容易被转走,懵懵懂懂的,所以还很危险。要知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受考验,只能像照顾小孩一样,慢慢让心安下来,才能修心。你们一定要守规矩,大陆丛林是很严的。承..

谨记,一个需要背诵的诀窍

一位居士曾向博朵瓦格西请教消除恶缘的窍诀,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

什么是佛教的六度法?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迷者受益。布施分为三种:财布施布施以金钱、物品去帮助穷苦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或出资捐款印刷各种善书,经典劝化度人..

《普贤行愿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这个偈颂中。【索达吉堪布】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1.“清净一切善业力”,愿我获得清净一切有漏业的能力。为什么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漂泊轮回、流转生死?就是有漏业力支配所致。《俱舍论》中说,有..

怎样才更容易得到佛菩萨加持?

如何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有些人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很大的加持,得到一些殊胜的感应。自己却好像从未得到过加持?为什么努力念佛持咒诵经也得不到任何感应?究其种种原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你为什么..

念佛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文:妙莲老和尚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

遇到挫折,才去学佛?你是否被人问过?

在家学佛是有很多逆因缘,应该怎么办呢?在家居士有家庭责任、工作责任要承担,要敦伦尽分,然后随分随力地把时间用在佛法上,要安排妥当。家庭也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不能一学佛家庭关系就搞得非常紧张,甚至分裂..

有信仰,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

佛家认为,后人有信仰,信仰自己的佛性,信仰祖先是根,就有资格成为祖先的“香火”。老祖先可以保佑后人,孝顺父母、爱护妻子的家庭,就和睦幸福。每个特定的家庭有特别的因缘,有的后人是来帮助老祖宗了业的,有的..

农历七月十五禁忌你知道多少(关于中元节禁忌)

自阳历2024年8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十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备受重视的日子,常被称为“鬼节”。在这一天,不仅有着丰富的祭祀习俗,还存在着一系列与风水相关的禁忌,这些禁..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