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药草喻品 第五

繁体

  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叶善说如来真实功德。诚如所言,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趋,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又于诸法究尽明了,示诸众生一切智慧。’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迦叶,当知如来亦复如是、出现于世,如大云起,以大音声、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罗,如彼大云遍覆三千大千国土。于大众中、而唱是言:“我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后世、如实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汝等天、人、阿修罗众、皆应到此,为听法故。”’

  ‘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

  ‘是诸众生、闻是法已,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以道受乐,亦得闻法。既闻法已,离诸障碍,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入道。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各得生长。’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若持读诵,如说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觉知。所以者何。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众生住于种种之地,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佛知是已,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汝等迦叶、甚为稀有,能知如来随宜说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诸佛世尊、随宜说法,难解难知。’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破有法王、出现世间,随众生欲,种种说法。

  如来尊重,智慧深远,久默斯要,不务速说。

  有智若闻,则能信解,无智疑悔,则为永失。

  是故迦叶,随力为说,以种种缘、令得正见。

  迦叶当知,譬如大云,起于世间,遍覆一切,

  慧云含润,电光晃曜,雷声远震,令众悦豫。

  日光掩蔽,地上清凉,叆叇垂布、如可承揽。

  其雨普等,四方俱下,流澍无量,率土充洽。

  山川险谷、幽邃所生,卉木药草,大小诸树,

  百谷苗稼,甘蔗葡萄,雨之所润,无不丰足,

  干地普洽,药木并茂。其云所出, 一味之水,

  草木丛林,随分受润。一切诸树,上中下等,

  称其大小,各得生长,根茎枝叶,华果光色,

  一雨所及,皆得鲜泽。如其体相、性分大小,

  所润是一,而各滋茂。佛亦如是,出现于世,

  譬如大云、普覆一切。既出于世,为诸众生、

  分别演说、 诸法之实。大圣世尊,于诸天人、

  一切众中、而宣是言,我为如来,两足之尊,

  出于世间,犹如大云、充润一切,枯槁众生,

  皆令离苦,得安隐乐、世间之乐、及涅槃乐。

  诸天人众,一心善听,皆应到此、觐无上尊。

  我为世尊,无能及者,安隐众生,故现于世,

  为大众说, 甘露净法。其法一味,解脱涅槃,

  以一妙音、演畅斯义,常为大乘,而作因缘。

  我观一切,普皆平等,无有彼此、爱憎之心。

  我无贪著,亦无限碍,恒为一切、平等说法,

  如为一人,众多亦然。常演说法,曾无他事,

  去来坐立、 终不疲厌,充足世间,如雨普润。

  贵贱上下,持戒毁戒,威仪具足、及不具足,

  正见邪见,利根钝根,等雨法雨,而无懈倦。

  一切众生、闻我法者,随力所受,住于诸地。

  或处人天,转轮圣王,释梵诸王,是小药草。

  知无漏法,能得涅槃,起六神通,及得三明,

  独处山林,常行禅定,得缘觉证,是中药草。

  求世尊处,我当作佛,行精进定,是上药草。

  又诸佛子、专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

  决定无疑,是名小树。安住神通,转不退轮,

  度无量亿、 百千众生,如是菩萨,名为大树。

  佛平等说,如一味雨,随众生性、所受不同,

  如彼草木,所禀各异,佛以此喻、方便开示,

  种种言辞,演说一法,于佛智慧,如海一滴。

  我雨法雨,充满世间,一味之法,随力修行,

  如彼丛林、药草诸树,随其大小,渐增茂好。

  诸佛之法,常以一味,令诸世间、普得具足,

  渐次修行,皆得道果。声闻缘觉,处于山林,

  住最后身,闻法得果,是名药草,各得增长。

  若诸菩萨,智慧坚固,了达三界,求最上乘,

  是名小树、而得增长。复有住禅,得神通力,

  闻诸法空,心大欢喜,放无数光,度诸众生,

  是名大树、而得增长。如是迦叶,佛所说法,

  譬如大云,以一味雨、润于人华,各得成实。

  迦叶当知,以诸因缘、种种譬喻、开示佛道,

  是我方便,诸佛亦然。今为汝等, 说最实事,

  诸声闻众、皆非灭度,汝等所行,是菩萨道,

  渐渐修学,悉当成佛。

7
评论问答

最简单的放生仪轨

“戒杀护生”是佛教慈悲观与生命观的重要体现。放生最好在有师父主持的情况下进行。在临时没有师父主持的情况下,以下这个简单的仪轨恭敬行之,功德无量!最简单的放生仪轨1. 称名(念三遍)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西方..

这条幸福解脱之道你知道吗?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佛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佛陀又说:“放下!”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花瓶放下。然而,佛陀还是..

冤冤相报何时了?怎样才能了缘了债?

修安忍才能了缘了债有些人在家里过得很舒服,谁都不敢惹,自己也觉得好像成了菩萨一样。其实这不是什么好事,有人惹你才好呢。以前一位老师父,他带了一个小和尚。那个小和尚很淘气,经常不听话,老师父天天为他操心..

五台山菩萨顶开示:记住这一天。

五台山菩萨顶莲师殿开示大家可以随意而坐,被雨淋到也没事,就算为遣除业障而苦行。有垫子的坐在垫子上,没垫子的躲在两边的屋檐下,也可以坐在自己的鞋上,有雨伞的还是打开雨伞。稍微冷一点,但还是要为了求法而苦..

为什么全世界的佛教徒都在念阿弥陀佛?

这「阿弥陀佛」虽然只是四个字,可是所有的佛法都在「阿弥陀佛」这四个字里边包括着。释迦牟尼佛说每一部经典都有人请法,譬如《金刚经》是须菩提尊者请法,《法华经》是舍利弗尊者请法。唯独这部《弥陀经》是无问而..

五毒月来了,记住这个“消毒丹”

贪嗔痴慢疑,地狱五条根现在已经进入五月了,又是生机勃发之时。民间认为农历五月为毒月,但是对于佛教修行来说,这是很好的时节,每一个时辰都有它的微妙之处。我们身上每一平方厘米的皮肤里就有超过十万个微生物的..

今天殊胜日,萨嘎月最后一天,莫错过。

སྟོན་པ་ཐུབ་པའི་དབང་པོའི་མཛད་པ་བཅུ་གཉིས་ནི།达雅塔 嗡牟尼牟尼 玛哈牟尼耶嗦哈སྙིང་རྗེ་ཆེན་པོས་རྩོད་ལྡན་སྙིགས་མའི་ཞིང་།大..

梦中见佛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这个忆念到底有什么好处呢?我们讲到这个忆念,这个感应的功德。我们看经文:【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好,我们看消文的..

今生与来世的福报,如涌泉般变多的秘密…...【索达吉堪布】

除了日常之衣、食、住等基本所需之外,其余财物不但于己无益,反会成痛苦之因;若能用于布施,则自己今生与来世的财富定会如涌泉般增上。欲界众生需依靠饮食才能得以维生,缺乏适当的饮食资具,将无法存活于世。但除..

有了福德,能遣除一切违缘【索达吉堪布】

一修行需要福报其实,不仅是这些大的事业,就是一个人出家,也要靠福报,不是想剃就剃:“上师,您给我剪一下吧,我要出家。”哪有那么简单?不忏悔,也不积累福报,一个地地道道的俗人,想一下子变成“金光闪闪”的..

恭迎药王菩萨圣诞!祈愿身无灾厄,心无挂碍

药王菩萨,为阿弥陀佛上首二十五菩萨之一,常随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并受阿弥陀佛嘱咐常护念佛人。是施与众生良药救治身、心病苦的菩萨,是《法华经》中燃身供佛的大菩萨。世尊说其将于未来世成佛,号净眼如来。2024年..

圣玄法师说,人生的意义是你影响了多少个人生

台湾的圣玄法师有座右铭曰:“在别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她的人生信念是:人生的意义,不是帮别人赚了多少钱,而是影响了多少个人生。她引用西方思想家的话说:在生命终点的时候,上帝不会问:你有多少..

遇到违缘时这样观想,如此能消除一切障碍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在一生的求学中,依止善知识非常重要。倘若没有善知识的引导,完全依靠自己的智慧、能力,想通达万法的实相相当困难,也可以说绝无仅有。所以,恭敬和承事善知识,是获得开悟的最关键因缘。我们为..

什么是佛的三身?

佛有三身,所谓法身、报身、应化身,本觉性体即法身,始觉智圆即报身,慈悲应现即化身。法身,梵语毘卢遮那,译为遍一切处,唯指本来清净理体。法身的本体,就时间上说,是竖穷三际,就空间上说,是横遍十方。如华严..

到底是每一天都真实地活着,还是不停地重复着同一天?

割爱辞亲如是行,岂求衣食及为僧。步步澄辉无别想,卓然独立妙明生。——释印肃(宋)文:耀弘法师宋朝的仁宗皇帝说:“若得为僧,出入于金门之下,行藏于宝殿之中。春听莺啼鸟语,妙乐天机;夏闻蝉噪高林,岂知炎热..

在家、出家修行的不同在哪里?

文:星云法师佛教有在家、出家等七众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尼、优婆塞、优婆夷),在家、出家学佛本来不分。不过,在家修行往往无法如出家修行那样专精、方便,因为在家生活有五欲尘劳,有妻子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