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照法师:《楞严大义》修道之十九

繁体

达照法师:《楞严大义》修道之十九达照法师:《楞严大义》修道之十九

《楞严大义》修道之十九

受三皈依的人,只有三条戒,就是:皈依佛,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不皈依外道的经书典籍;皈依僧,不皈依外道的徒众。受五戒了,就不能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再进一步,在家居士可以受菩萨戒,也可以受八关斋戒;出家僧众就受沙弥戒,再进一步就受比丘戒、比丘尼戒,然后也受菩萨戒。这些都要按照一定的规矩去学,学起来条条框框也是比较清楚的。但是戒律有开、遮、持、犯。戒定慧这三学,只有你有智慧、有定力了,持戒才会满分、才会到位。定和慧都不够的人,持戒可以打打基础,做一个好人,但是以后修起来,可能反而成为固执。但是这个固执,起码比那些坏的固执要好得多。

戒定慧三学是“摄心为戒”,然后“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有这个前后的次序。先要学戒,然后再学定。实际上,戒是人品道德的养成。一个人修行路上障碍重重,遇不到善知识,是什么原因?就是因为他福德不够;持戒不严,也是他福德不够;做人、做事,表现出到哪里别人都不喜欢,这是福德不够。福德、因缘、善根这三者,福德是最关键的。你能够学佛,说明因缘有、善根有,但如果福德不够,你就是遇到善知识了,善知识也会错过。有些人遇不到善知识,那是因缘不够,福德也不够。

宗喀巴大师告诉我们:“不是这个世界没有善知识,是你不具备弟子相。”你不能当一个好的弟子,善知识如果现前了,反而会害你,因为你对善知识也会起怀疑、起诽谤,还在善知识那里挑三剔四。那么挑来挑去,自己以愚痴的眼光去挑别人,甚至挑善知识,所以这样一来,善知识不能现前,在你的眼中再也不会有善知识,这是福报不够的人。如果具备了弟子相,善知识不远千里都会来求你。不是你能够度善知识,而是善知识能够度你。“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观世音菩萨也讲得很清楚:“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应该以哪一种身可以度你的,观音菩萨就会现哪一种身来度你。现在家居士身、童男童女身、比丘比丘尼身,甚至是以宰官(当官的人)、国王大臣身能度你的,他都可以现这些身来度你。我们大家想想,观音菩萨有没有来度你呀,为什么不能来度你啊?他现什么身都度不了你了,没办法了。他如果现一个大富长者居士身能度你,他就现居士身来度你了;他要现一个要饭的人能度你,他就现要饭的人来度你;他要现一个很有福报的善知识、出家比丘或者比丘尼身来能度得了你的,他马上就会现这个身来度你。但是他现所有的身都无法度你的时候,他不能度你。我们要生惭愧心啊,遇不到善知识,一定要生惭愧心啊!

修行的基础,一定要培养福德、培养定力。福德不够的人,第一他就根本遇不到善知识,遇不到的;第二呢,遇到了也会擦肩而过。因为某一个小小的误会,以自己浅狭的知见,会去评判善知识,那么这个结果就非常可怕,所以即便遇到了也会错过,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我们在持戒这个方面,就是包括了培养福德。什么是福德?大家在生活当中亲身体会去感受一下,什么是德,什么是福?一个人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大家都喜欢他,他的所作所为别人都会尊重他,这就是他的福德。你到这里嫌这个地方吵,不够安静;到那个地方,安静了,又嫌那个地方事情多;再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又嫌供养少;在那里又嫌护法居士不来,这种人到什么地方都不会受欢迎。他只会挑剔,他的身上长满了像刺猬一样的刺,只会去刺伤别人,这样的人是没有福德的。

我们大家看看自己,你哪怕在生活当中,在家庭里面,你用修行的借口去刺伤家里的人,这也是罪过的,你也是没有福报的。你为什么会刺伤他们呢?学佛在心里呀,你念佛一定要摆一个香案坐在那里,别人觉得摆香案很讨厌,你就偏偏要摆;别人觉得你今天不能到庙里去,这里很忙,我偏偏就要去,看你能怎么样,你这不把家庭搞乱了吗,这就没有福德啊!这样的人是没有善知识的,你到了善知识那里,善知识叫你这样,你偏偏要那样;叫你上天,你要落地。

培养福德最简单的一个标准:你到哪里,那里人都欢迎你。在庙里,一般来说你勤劳,多干活、多做事,大家在一起的时候,同样的活你多做一点,大家就欢喜了,你就培养了这种爱护大家的心了;分利益的时候,最好的分给别人,差的给自己,大家欢喜你了,没人跟你争了,无争第一;要念经的时候,你念的声音比别人稍微响一点,你心里想,要让大家轻一点,让大家能够安心。你的心量有多大,你的成就就有多大。你不要在那里念“闭口真言”,反正大家念,我不念,多一个少一个都一样。大家都不念了,就不一样了。这份心是很细的,你在时时处处只关注自己一个人,这种人的成就啊,这一生度不了任何一个众生!因为他没有注意他身边的任何一个人,只要你能够帮助身边的一个人,你都能够度这些人,你的心量就有那么大。

我想,我们古人啊,一万人讲法的时候,没有麦克风,大家却都能听到,因为古人的心量太大了,一包围下去,他的声音就很洪亮。你看现在人,用麦克风就这么点声音,还要吼着讲,心量太小了。你看,女众的声音都很低的,男众的声音都很洪亮的,这是业习呀。女众的声音要是很响了,人家说这个人不像女人了。心量小,你的所有一切都会小掉。心量有多大,你的慈悲就有多大,你的智慧、你的事业就有多大。如果你现在想,我一定要利益天下众生,这个观念一旦形成了,你以后的心量一定是观察天下众生需要什么,你努力的最终结果就能够利益天下众生。你如果想,“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那么连你身上的一根毛都没人要,也没人管,也起不了作用,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评论问答

念诵六祖坛经怎样回向

修行六祖坛经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是要回向的,回向的方法是两种的,在回向的时候,并没有特殊的地方,只要大家诚心的,认真的回向就是可以的。大家在念诵完坛经全文之后,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回向,只有大家回向完..

金刚经读多少能戒色

金刚经作为佛法地位非常高的一部法典,经常诵读对我们是有很多的好处的,就比如经常诵读金刚经是会让我们更加的冷静的,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能够冷静的面对问题,从而找到出现问题的地方,正确的解决问题,不让问题复发..

这样洗澡等于生病和短命,尤其是夏天,这个提醒太及时了!

这样洗澡等于生病和短命,尤其是夏天,这个提醒太及时了!浙江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丁亚辉副主任医师曾发了一条让人唏嘘的长微博《一桶水毁了一家》。 “这不是故事会,而是刚刚发生在我们身边悲伤的故事。” 丁医师说,..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师道没有了,学问怎么会成就?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师道没有了,学问怎么会成就? 1我们这个世间讲师道,师道是尊师重道,你对老师不尊敬,老师就不会认真教你,老师再认真也没用处,为什么?你不接受,你不肯去照做,绝对不是老师有私心、有偏心。..

雪漠:做好当下,是最好的终极关怀

雪漠:做好当下,是最好的终极关怀雪漠:做好当下,是最好的终极关怀做好当下,是最好的终极关怀你只要在能够把握的这个当下,做一些对身边的人有用的事,做一些对世界有用的事,做一些能为人类带来好处的事,能够让..

金刚经经典名句释义

金刚经是一部拥有大智慧的经书,所以经文中不乏有很多的金刚名句,我们要经常去修行金刚经,大家就可以收获到很多的智慧,从而增加我们的知识。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金刚经经典名句释义吧。1、若菩萨有我..

阿弥陀经怎么回向

回向是佛法修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是初次接触是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回向。回向分为大回向和小回向两种,不是指定某一个人没有明确目标属于大回向,这样可以让自己内心充满好的念头。小回向则是为亲人好友祈求平安..

母牛的哀泣

还记得很小的时候,有一年住在外婆家,外婆家的附近有座小山,半山腰上有一户宰牛的人家,那一天,正巧有一头小牛被牵了来,路过门前,我闻到外面的声音,便好奇地端着饭跑了出去。此时,只见一只小牛被拉扯着,不停..

食菱角让你既轻身又美容

食菱角让你既轻身又美容 中医认为,菱角可健脾、利尿、且健体,是美容减肥的辅助食品。 每百克菱肉中含水分76克、蛋白质2.7克、碳水化合物19.1克、钙43毫克、磷1.7毫克、铁2毫克。丘角菱每百克菱肉中含水分69.2克、..

防止着魔

防止着魔不修行,有着魔的,像精神分裂症;修行,也有着魔的时候。发心真诚现在是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和命浊,精神病太多。我们修行要发真诚心,为佛法,不离佛法才好。如果是「勤修善根供养,不..

道证法师:自己所念的佛到底是不是佛

道证法师:自己所念的佛到底是不是佛道证法师:自己所念的佛到底是不是佛为什么我们要特别强调,念佛所念的到底是不是佛,因为每个人念佛的动机不一样,念佛的时候心的焦点也不一样,嘴里好像是念佛,事实上内心所发..

为了不犯戒,那你就必须「忍辱」

为了不犯戒,那你就必须「忍辱」!忍的时候,会有很强的抗性,因为你 对于旧有的比较熟悉,它惯性式的、本然的,会把你吸引过去,那你必须放下它、不理它,然后,安住在清净的正念中。刚开始我们在训练的时候,是从外..

所谓专一念佛需要摒弃一切吗?

又念佛固贵专一。然居士上有父母,下有妻室。分外营谋,妄希富乐,实所不应。至于分内所当为者,亦须勉力为之。非必屏弃一切,方为修行也。若屏弃一切,能不缺父母妻室之养则可,否则便与孝道相背。虽曰修行,实违佛教,是又..

灵云志勤禅师悟道因缘

灵云志勤禅师悟道因缘灵云志勤禅师,长庆大安禅师之法嗣,福州长溪人。初礼大沩,久未契悟。时长庆大安禅师于沩山充当典座。一日经行,灵云禅师见桃花灼灼,因而悟道,平生疑处,一时消歇。于是作偈曰: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

高月明居士:生命宇宙的真相-4

高月明居士:生命宇宙的真相(实相)-4 第五节、本心在哪里? 1、代理机器人寻找自己的觉性 对于那个一出生就生活在“代理机器人”所感知世界中的人,在他寻找自己觉性(本心)时候,会做如下两点分析: 第一层幻:无..

长者七日作王缘

长者七日作王缘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波斯匿王与阿阇世王长久处于忿诤之中,故集兵交战,纷扰不已。没想到,波斯匿王履战履败,甚感忧愁,心生愁恼,不思寝食。当时国内有一大富长者闻王苦不堪言,于是自告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