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俱舍论

基本简介

据玄奘门下普光、法宝等的传说,世亲起初为了要使批判《毗婆沙论》彻底之故,曾经化装去迦湿弥罗跟着悟入论师学习了四年,后来被悟入识破了,才回转犍陀罗来。他随即为众人讲《毗婆沙论》,每日讲完一段,即概括其义作一个颂。这样他讲完了全论,作成六百颂,即是《俱舍论本颂》。《本颂》最初传到迦湿弥罗之时,当地学徒还以为帮助己宗宣扬《毗婆沙论》的主张,等到续请世亲写出了注解之后才明白是批评《毗婆沙》的。传说虽然如此,但学者们大都承认《俱舍论本颂》是以犍陀罗流行的《阿毗达摩杂心论》为基础,更广泛地吸取《婆沙》资料改编而成,所以将它当作纯粹的《毗婆沙论》提要之作,并不符合于事实。

版本简介

《俱舍论本颂》和《释论》的梵本,在印度早已散失,只余有称友所作《俱舍论释疏》里还保存着一些引用文句,但不完全。1934~1938年间,印度人在中国西藏地区寺院里陆续发现了约在十二、三世纪顷写的《俱舍论本颂》和《释论》的梵文原本(《本颂》系从《释论》录出,故有衍文),摄影携回。1946年更由印度学者戈克尔校勘其《本颂》发表。

内容解析

在本论的长行解释里,更表现了不拘成说但凭理长为宗的态度。原来《本颂》对于《毗婆沙论》的议论不满意之处,或者已用"传说"字样作了表示,又或比较含蓄地只举疑难仍结归《婆沙》本宗,文辞简略,其用意不大看得出来。到了长行解释,就尽情披露,常常详引经部学说反复辩论,必阐明了道理的是非而后已。甚至《婆沙》对于有部最根本的主张"三世实有"的解释,也予以彻底批判,最后只说"法性甚深",不可因其疑难不通即认为旧说不能成立(见本论第五品)。这无疑是表示《婆沙》学徒只单纯地保守旧说而不管道理是非,其立说的短长也不言而喻了。不过世亲之重视经部的学说,也非全盘接受,他还是以理长为宗的精神来作处理的。有如分析蕴、处、界三类法的假实。经部只说界法是实,世亲则主张处也是实在,这含有尊重经说"十二处摄一切法"之意。至于在各别法相方面,如欲等大地法,无明,命根等,经部说为假有的,世亲则从有部主张,许有实物。

《俱舍论》的《释论》在解释《本颂》八品而外,还添了分别人我一品,详细破斥了佛教中犊子部和非佛教的数论(一说是语典学者)胜论所执实在的人我。如果以这一品配合其前侧重于说明诸法法相的各品来看,则《释论》全体九品的结构,很圆满地显示了佛教"诸法无我"这一根本主张。此品除末尾有四个总结的颂文以外,都是长行。文中也引用了一些经典里的和经部师所作的颂文,并自撰数颂;但其性质完全和《本颂》不同,是不待说的。戈克尔校刊的《本颂》梵本,有第九品十三颂,纯是后人从《释论》抄出,非原本所有。

《俱舍论》解说有部的重要宗义,都极其简明扼要,故能在短短的六百个颂文里概括无遗。这比以前同类的撰述表现方法要善巧得多,因而获得"聪明论"的称号,而风行各地,发生种种影响。另一方面引起了迦湿弥罗有部学徒激烈的反对,如杰出的论师众贤费了十二年工夫,对《俱舍论本颂》重新做了解释,为婆沙师辩护,并驳斥经部各说,其书即题名为《俱舍雹论》,后经世亲代为改名《阿毗达摩顺正理论》。此论还有节本,订正了《俱舍论》原来的颂文,题名《显宗论》。这些论算是重新阐明了有部正宗的主张,但基本上既然接受了世亲所作的颂文,立说自难免对有部有些修正,因而后人也称众贤的学说为新有部。另一方面,《俱舍论》也受到世亲门人的重视。他们都以为此论破斥婆沙师的偏执,说"有"善巧,可作为通到大乘的阶梯之用。因此,他们竞作注疏,与大乘论书兼宏。如安慧作《真实义疏》,陈那作《要义明灯疏》,随后还有安慧的弟子增满作《随相疏》(一说是德慧所作)。又有世友作《论疏》,称友作《明了义疏》,静住天作《要用疏》(一称《会经疏》)。这些注书只有称友之作梵本还存在,日人荻原云来曾校订其全部印行。

国内传译

《俱舍论》传译于中国时期较早。陈天嘉四年(563),真谛在广州制旨寺译出《俱舍论偈》一卷,五百九十七颂,今佚。又译出《阿毗达摩俱舍释论》二十二卷,通称旧论。唐代永徽二年(651),玄奘又重新译出《阿毗达摩俱舍论本颂》一卷,六百零四颂。五年(654),又译出《阿毗达摩俱舍论》三十卷,通称新论。旧论比较保存了梵本的面目,新论则颂文颇多开合,又在长行里牒引颂文的部分也都没有显明区别出来。至于印度的注书译出很少,只真谛译了德慧《随相疏》中的一个片段,题作《随相论》一卷。玄奘译出《阿毗达摩顺正理论》八十卷,《阿毗达摩显宗论》四十卷。其余注疏玄奘均未翻译,仅口传一些说法散见于奘门各家《俱舍论》注之中。其后,另有佚名的译者节译安慧《真实义疏》头两品的一部分,题作《俱舍论实义疏》五卷,系从敦煌卷子中发现。

《俱舍论》及其注疏的西藏文译本有以下各种:一、《阿毗达摩俱舍论颂》;二、《阿毗达摩俱舍论释》,三十卷;三、众贤造《俱舍论疏释》,即《显宗论》,四千五百颂,失译;四、陈那造《俱舍论疏要义明灯论》,四千颂;五、安慧造《俱舍论大疏真实义论》;六、增满造《俱舍论疏随相论》,一万八千颂;七、称友造《俱舍论疏明了义论》,一万八千颂;八、静住天造《俱舍论疏要用论》。这些译本都收在西藏文大藏经丹珠尔之内。

在《俱舍论》未经传译之前,中国佛教学者研究阿毗达摩的毗昙师都以《杂心论》为主,所以也称做杂心师。及至《俱舍论》译出之后,他们逐渐改宗《俱舍》,遂有俱舍师。并撰出了好些注疏。最初是在真谛译论的当时,真谛为了刊定译文,曾为译众反复解说,即由慧恺写成《义疏》五十三卷。后来道岳得着遗稿,删为二十二卷。次有慧净,凭自己的理解,著《疏》三十余卷。这些都是重要的著作,但现已一部不存。从玄奘重译论文而后,因其解释法相简明完备,可作研究唯识学说的阶梯,很受当时学人的重视,遂又形成研究新论的风气。玄奘门下好多人都作了新译《俱舍》的注疏,最著名的三家,神泰作《疏》,普光作《记》,法宝又作《疏》各三十卷,现都存在(惟神泰《疏》只存数卷)。其后开元中(约在722~727之时)圆晖又节略光、宝各家疏义,只解《本颂》(并附释第九《破执我品》中的各颂),撰成《俱舍论颂疏》十卷,简要便览,大为流行。后为崇廙著《金华钞》十卷解释此疏,今佚失。只有惠晖的《颂疏义钞》六卷,遁麟的《颂疏记》十二卷,都还存在。另外散佚了的旧注,还有基师的《俱舍论钞》十卷,怀素的《疏》十五卷,神清的《义钞》数卷,玄约的《金华钞》二十卷等。

其次,在中国西藏地区,佛教前宏期传译《俱舍论》的胜友,即是安慧的再传弟子,所以学有渊源,宏传颇力,但中经朗达玛王的毁佛便一时停滞了。佛教后宏期中学者的研究,直到第十三世纪末才由迦当派的弟子奈塘寺集此学研究之大成,著了《对法庄严疏》,抉择西藏所传各家之说,奠定了此论研究的规模。其后格鲁派更重视此论的学习,置之于显教课程的最后。历代大师均撰有《俱舍论》的注解,为学徒所遵用。

另外,《俱舍论》的研究也盛行于日本。 远在唐代,日本的学僧道昭、智通、智达、玄昉先后来华,从玄奘和智周学习《俱舍》,归国传授,因而成立了俱舍宗。这到后来虽然附属于法相宗,但此论仍受重视,成为必修的基本典籍,学者注疏竞出。近世学者如源信、珍海、宗性、秀翁、湛慧、普寂、林常、法幢、旭雅等的著作,都为研究《俱舍》常用的参考书。

现代学者更有运用梵藏文资料来作种种研究的。

基本内容

《俱舍论本颂》的底本是《杂心论》,因而它的结构也同《杂心》一样,贯穿着犍陀罗有部学说"以四谛为纲"的传统精神。全论分为八品,开头两品总论。

第一品

分别界,说四谛法的自体,有四十八颂。其中除去带有序分性质的三个颂而外,全颂总标有、无漏法后,即以蕴、处、界三类范畴统摄诸法,详解其名义,并就"界"用"见非见"等二十二门详细分别。

第二品

分别根,从诸法在染净两方面能作助力即增上的意义,详说其功用,有七十三颂。先依增上义说二十二根。次依缘起道理说各法的俱起,此有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及不相应行法,在这里有本论的简别、废立,中国的俱舍论师即据以建立俱舍"七十五法"之说。最后说诸法缘起所依的六因、四缘。以下各品分说染净即流转和还灭的两方面各法的因果,先果后因,与四谛相当。

第三品

分别世间,说染法的果,相当于苦缔,凡有一百零二颂。先说有情生位的三界、四生、五趣乃至十二缘起等,次说有情住位的四食,再次说有情殁位的舍受乃至断末摩等。最后说有情所居世界的体量、成坏、所经劫数等。

第四品

分别业,说染法的亲因,相当于集谛的一部分,有一百二十七颂。先说诸业的自性和诸门分别,次说表业、无表业,再次解释经中散说各业以及业的杂义。

第五品

分别随眠,说染法的疏缘,相当于集谛的另一部分,有七十颂。先说随眠即根本烦恼的体性及其诸门分别,次说漏等烦恼异门,后说烦恼的断灭。

第六品

分别道及贤圣(补特伽罗),相当于灭谛,有七十九颂。先说圣道的体性,圣道所证的四谛等,次约人(即补特伽罗)说圣道的加行、位次,乃至四果、四向等。

第七品

分别智,说净法的亲因,相当于道谛的一部分,有五十六颂先说十智的不同及其诸门分别,次说智所成就的功德等。

第八品

分别定,说净法的疏缘,相当于道谛的另一部分,有四十三颂。先说四静虑等诸定,次说四无量等定的功德,其后连带说明佛教正法如何住在世间。另外有四个颂属于流通分的性质,说明本论乃依据《毗婆沙论》解释阿毗达摩,而略有批评,并伤叹佛教正法垂灭,劝励学道。

阿毗达磨俱舍论 第一卷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一 分别界品第一 诸一切种诸冥灭拔众生出生死泥敬礼如是如理师对法藏论我当说 论曰。今欲造论。为显自师其体尊高超诸圣众。故先赞德方申敬礼。诸言所表谓佛世尊。此能破闇故称冥灭。言一切种..

阅读全部

阿毗达磨俱舍论 第二卷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复次于前所说十八界中。几有见几无见。几有对几无对。几善几不善几无记。颂曰 一有见谓色十有色有对此除色声八无记余三种 论曰。十八界中色界有见。以可示现此彼差别。由此义准说余无见。如是..

阅读全部

阿毗达磨俱舍论 第三卷

分别根品第二之一 如是因界已列诸根。即于此中根是何义。最胜自在光显名根。由此总成根增上义。此增上义谁望于谁。颂曰 传说五于四四根于二种五八染净中各别为增上 论曰。眼等五根各于四事能为增上。一庄严身。..

阅读全部

阿毗达磨俱舍论 第四卷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今应思择。一切有为如相不同。生亦各异。为有诸法决定俱生。有定俱生。谓一切法略有五品。一色。二心。三心所。四心不相应行。五无为。无为无生此中不说。今先辩色决定俱生。颂曰 欲微聚无声无..

阅读全部

阿毗达磨俱舍论 第五卷

分别根品第二之三 如是已辩得非得相。同分者何。颂曰 同分有情等 论曰。有别实物名为同分。谓诸有情展转类等。本论说此名众同分。此复二种。一无差别。二有差别。无差别者。谓诸有情有情同分。一切有情各等有故..

阅读全部

阿毗达磨俱舍论 第六卷

分别根品第二之四 如是已说不相应行。前言生相生所生时非离所余因缘和合。此中何法说为因缘。且因六种。何等为六。颂曰 能作及俱有同类与相应遍行并异熟许因唯六种 论曰。因有六种。一能作因。二俱有因。三同类..

阅读全部

阿毗达磨俱舍论 第七卷

分别根品第二之五 广说因已。缘复云何。颂曰 说有四种缘因缘五因性等无间非后心心所已生所缘一切法增上即能作 论曰。于何处说。谓契经中。如契经中说四缘性。谓因缘性。等无间缘性。所缘缘性。增上缘性。此中性..

阅读全部

阿毗达磨俱舍论 第八卷

分别世品第三之一 已依三界分别心等。今次应说。三界是何。各于其中处别有几。颂曰 地狱傍生鬼人及六欲天名欲界二十由地狱洲异此上十七处名色界于中三静虑各三第四静虑八无色界无处由生有四种依同分及命令心等相..

阅读全部

阿毗达磨俱舍论 第九卷

分别世品第三之二 当往何趣。所起中有形状如何。颂曰 此一业引故如当本有形本有谓死前居生刹那后 论曰。若业能引当所往趣。彼业即招能往中有。故此中有若往彼趣。即如所趣当本有形。若尔于一狗等腹中容有五趣中..

阅读全部

阿毗达磨俱舍论 第十卷

分别世品第三之三 无明何义。谓体非明。若尔无明应是眼等。既尔。此义应谓明无。若尔无明体应非有。为显有体义不滥余。颂曰 明所治无明如非亲实等 论曰。如诸亲友所对怨敌亲友相违名非亲友。非异亲友。非亲友无..

阅读全部

阿毗达磨俱舍论 第十一卷

分别世品第三之四 如是已说有情世间。器世间今当说。颂曰 安立器世间风轮最居下其量广无数厚十六洛叉次上水轮深十一亿二万下八洛叉水余凝结成金此水金轮广径十二洛叉三千四百半周围此三倍 论曰。许此三千大千世..

阅读全部

阿毗达磨俱舍论 第十二卷

分别世品第三之五 如是已约逾缮那等。辩器世间身量差别。约年等辩寿量有殊。二量不同未说应说。此二建立无不依名。前二及名未详极少。今应先辩三极少量。颂曰 极微字刹那色名时极少 论曰。分析诸色至一极微。故..

阅读全部

阿毗达磨俱舍论 第十三卷

分别业品第四之一 如前所说有情世间及器世间各多差别。如是差别由谁而生。颂曰 世别由业生思及思所作思即是意业所作谓身语 论曰。非由一主先觉而生。但由有情业差别起。若尔何故。俱从业生郁金栴檀等甚可爱乐。..

阅读全部

阿毗达磨俱舍论 第十四卷

分别业品第四之二 傍论已了。复应辩前表无表相。颂曰 无表三律仪不律仪非二 论曰。此中无表略说有三。一者律仪。二不律仪。三者非二谓非律仪非不律仪。能遮能灭恶戒相续故名律仪。如是律仪差别有几。颂曰 律仪..

阅读全部

阿毗达磨俱舍论 第十五卷

分别业品第四之三 此别解脱静虑无漏三种律仪。从彼得一亦余二不。不尔。云何。颂曰 从一切二现得欲界律仪从根本恒时得静虑无漏 论曰。欲界律仪。谓别解脱。此从一切根本业道及从加行后起而得。从二得者。谓从二..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