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总是无法静下来?给你支招 内容: 摘要:《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7 NEW  BOOK2019《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连载 27往期:《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1《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 02《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 03《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 》04《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5《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6《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7《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8《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9《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0《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1《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2《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3《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4《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5《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6《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7《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8《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9《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0《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1《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2《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3《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4《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5《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6第八,精勤之十法     三,修行未得稳固之前,应当精勤居于静处。 当修行境界尚未稳固的时候,要认真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去修行。 在修行之初,我们的定力很差,很容易受到外来干扰的影响,此时依止静处十分重要。 但这并不是意味着要辞去工作、离开家庭,到山里去出家,而应设法在城市里找一个相对来说闹中取静的地方,每天腾出一些时间,把自己封闭起来修行。 什么叫作稳固呢? 就是在进入修行状态时,哪怕周围人声鼎沸、噪声不断,也不太受影响,同时也不受世俗名利的动摇,基本上能保持自己的状态,这时候修行就相对比较稳固了。 之后,我们就可以将修行的感觉,运用在工作、生活当中。 最后让修行与生活彻底相融,修行就是生活,生活也是修行。 当然,对初学者来说,这只是一种口号而已,落实起来,就困难重重了。 四,过度外散掉举时,应当精勤守住自心。 掉举的时候,要努力地把心收回来,并让它继续修行。 这个主题,涉及到一个具体的修心方法。 “禅修”一词,可以覆盖所有的修行。 从小乘佛教的四念处,到人身难得、死亡无常等外加行,再到密宗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都叫作禅修。 此处要介绍的,是任何禅修都需要的修法。 比如,修人身难得的时候,要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地专注于一个焦点——人身难得,其他所有的杂念全部摒除,所以也叫作禅。 大乘和小乘都认为,禅定有两个当下的障碍:其中第一个是掉举,第二个就是昏沉。 修任何禅定,如果有了掉举和昏沉,就不可能一心不乱了。 什么是掉举呢? 任何修行,都需要事先设定所修的目标,无论是空性、出离心还是慈悲心都可以。 让意识专注于此目标,就是修行。 但一般来说,刚开始的时候还可以做到注意力集中,稍稍一放松,一两分钟以后,心就会走神。 身体做毗卢七法,心早已不在目标上了,天南海北,胡思乱想。 这种情况,佛教称之为掉举、放逸之心。 昏沉虽然没有散乱,但也不能专注于目标,所以也离开了目标,只是离开的方式不同而已。 掉举离开目标的方式非常明显、清楚,昏沉却显得模模糊糊,有时候甚至与禅定分不清,可实际上已经不在目标上了,修着修着就慢慢没有感觉了,这就是昏沉。 如何解决呢? 这时候,就需要用到小乘、大乘显宗和密宗都在讲的九住心。 凡是修禅的人,都需要九住心中一系列的安住方法,来护持、保任禅定状态,这就是正念。 正念的意思就是,在修无常的时候,能很清晰地忆念或感受无常,并不离开这种感受。 正知的意思,是指在走神的时候,能够立即发现,并把心拉回来继续专注。 除了禅定的调整方式以外,还有几种行为上的有助于禅修的方式。 比如,念咒容易散乱,就不要发出声音,或者声音小一点,衣服厚一点,室内温度高一点,光线暗一点。 有些寺院的禅房光线非常暗,太暗了还是不好,应该有一个可以根据心境调节的光线。 比如,禅房有可以伸缩开闭的窗帘,可以随时调节室内亮度。 观看唐卡时,如果眼睛往前看或往高处看,就容易走神,注意力无法集中。 如果让眼睛处于半闭的状态,不是完全闭着眼睛,而是半睁半闭,往鼻尖看,不往高处或前面看,就可以收摄自心,回归平静,因为内心的走神与视觉有着一定的关系。 心静不下来,可能跟身体的气有关。 打坐的饮食与环境,也很有讲究。 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心境,都有不同的要求。 容易掉举的人,要吃比较有营养的食物。 如果这些方法试了都无济于事,就暂时不要修了。 勉强地修行,会出问题的。 有些人特别专注、用功,却因为没有诀窍,或者错误地理解了诀窍,也会出问题——心口很痛、很堵,严重的甚至会发疯。 密法认为,这些问题与气脉明点有关。 现在很多人会说,打坐的时候心静不下来,甚至觉得比没有修行之前还更糟糕,故而为此苦恼忧愁。 其实这都是很正常的,不是杂念变得更多,只是之前没有发现而已。 我们的意识刚刚开始接受这些训练,不可能马上见效,必须要下功夫,要用功,要有耐心,要坚持,要突破难关。 有些修行人因为过不了这个关,就认为自己与禅定或修行没有缘份,继而放弃打坐,选择念佛、念咒、磕头等修法。 但念佛最终还是要让心静下来,心静不下来,念佛也徒劳无功。 我们必须要心中有数,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蓄积足够的力量,去超越这个关卡。 在走神的时候,立即要察觉到。 《慧灯之光》里讲过很多次,这是一种自我监视的方法,我们的意识有这种功能,可以自知自明。 自知自明有多层含义,明心见性叫作自知自明,生活当中自己想什么自己很清楚,也叫作自知自明。 在禅定的状态中,一方面在修禅,另一方面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可以自我监视,看自己有没有安住在修行的境界当中,有没有走神,也叫作自知自明。 实际上是它自己监视自己,没有其他的第二意识来监视,否则就有两种意识,就变成两个人了,这是不可能的。 修行是有诀窍的,没有诀窍的修行很难成功。 这就像体育运动员的训练,也必须要有经验丰富的教练。 如果是国际一流的教练,教出来的学生就可以拿到国际金牌一样。 禅宗道场里的禅师,就是修禅的教练员。 密法的上师,也是心灵训练的教练员。 初学者禅修的时间不能太长,感觉非常好的时候,立即要中断,之后再重新去找感觉。 修的次数要多,时间越短越好。 为什么在感觉非常好的时候反而要去破坏它? 平静的时间不是越延长越好吗? 因为我们的能力非常有限,如果不主动间断,它也会自己间断,这样会让我们总是在挫败感中结束,反而不利于修行。 到了修行中期,因为有了一点定力,可以让好的感觉稍微延长一点。 在修行后期,可能一进入禅定,就能连续几个小时处于禅定当中,完全没有任何杂念。 冈波巴大师就有连续13天处于定中的示现,但如果没有证悟,仍然不能解决问题,只是内心平静,没有烦恼而已。 出定之后,还是烦恼重重。 这是藏传佛教所有上师们的经验。 心非常平静的状态,有时候与中观讲的空性、大圆满的境界,尤其是《六祖坛经》里面讲的“不可思、不可言”表面上非常相似,没有经验的人完全分不出来。 但大家要知道,这是寂止,不是证悟,属于无记的状态。 大圆满和大手印都讲过这种无记。 过去有些禅师真的非常厉害,他们是真正的开悟者。 这些真正有修证的人说出来的话,与大圆满、大手印有着惊人的相似。 他们也清楚地说过,这不是禅定。 这也说明,不同的方法与渠道,都能找到同样的东西。 净土宗说的“念佛者是谁”,禅宗的参话头,与大圆满的一部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在此基础上有所超越。 修完五加行,就可以开始修寂止的修法,至少要修一年。 在此之后,密法还有一些稍稍与气脉明点有关的寂止修法。 寂止修完以后,可以修空性。 空性的修法很多,《慧灯之光》的《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人无我的修法》、《法无我的修法》、《修心七要》中胜义菩提心的修法,已经讲得很清楚,大家可以参考、借鉴。 开悟的因缘,可谓千差万别。 有些人开悟的时机,只在一些看似毫无关联的瞬间。 禅宗的香严智闲禅师,就是这样的例子。 他虽然聪慧机敏,懂得很多教理。 每逢辩答询问,都能侃侃而谈,却一直没有开悟。 一次,他的师兄沩山灵佑禅师问他一个书上找不到答案的问题时,他竟茫然无对,一时羞愧难当,不禁感叹道:“画饼不可充饥。 ”于是将所有经书付之一炬,去到一个地方,一边种地,一边修禅。 两年以后,当他有一天在种地的时候,挖到了一块瓦砾。 他拿出瓦砾随手一扔,瓦砾打到后面的竹子上,发出“啪”的一声,他当下恍然大悟。 在一些大圆满的修行处,时常会听到“啪的”的声音,为什么大圆满法要用“啪的”这样的声音? 就像平地一声雷,会让人大吃一惊。 在忽然间专注于一个猛厉的声音时,所有的杂念会戛然而止。 平时修禅的人,头脑已经非常敏感。 在这个短短的空白期,就可以进入状态。 但开悟的前提,是前行基础非常成熟。 香严智闲禅师虽然没有修五加行,可他用功了很长时间,根机已经非常成熟了。 我们不要徒看其表面而随意效仿,应该一步一步走上去。 没有修完加行,就不要修这些法,这是无法动摇的死规律。 当有一天根机成熟的时候,可能是种地的时候“啪”的一声,也可能是打坐的时候忘了关手机,当手机铃声一响,当即开悟。 根机成熟了,不需要嘴巴讲很多,大道不在别处,只在眼前。 根机不成熟,讲得再多也没有什么用。 修行是用心去参,不沉溺于文字,更不能呈口舌之快。 禅宗也是一样,没有什么可讲的,所以禅师们都说“不可思、不可言”。 如果前行修得非常好,并且对大圆满法,对上师有很强烈的信心,即使没有人讲大圆满,也有可能自己证悟。 机会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但如果不修加行,直接就修大圆满,或只修上师瑜伽,就很可能荒废时日、坐失良机。 To Be Continue修行之初,我们的定力很差,很容易受到外来干扰的影响,此时依止静处十分重要。 ——慈诚罗珠堪布长按二维码关注 发布时间:2019-10-31 05:05:37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7:29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9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