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亲近上师不是藏传佛教个人崇拜,有这些佛经为证 内容: 摘要:佛语须菩提:“疾欲得佛者,索般若波罗蜜当如萨陀波伦(常啼)。 爱心中爆发的智慧佛法所皈依的三宝佛法僧,其中佛是指路人;法是道路;僧是熟悉道路的伙伴。 上师是集三宝于一身的导师,并非第四宝——上师传法如佛,上师的功德、智慧如佛的法身,上师言传身教起着具体的僧宝作用。 是从这个角度来说亲近善知识的。 我们要以《华严经•树庄严》中的“敬师九心“,全心全意地供奉上师,虽然完全做不到,也要发心学习。 《华严经》所说“敬师九心”是:1、视师如父母的“孝子心”;2、诚心不变的“金刚心”;3、负载重任的“大地心”;4、风雨不动摇的“山岳心”;5、忠诚服务的“仆人心”;6、谦虚恭敬的“下人心”;7、承受上师负担的“车乘心”;8、能忍辱而不背叛的“义犬心”;9、为上师而风里来、浪里去从不厌烦的“航船心”。 但如果是假“上师”,要像抛弃毒瘤那样远离,这没有什么好说的,明知道是骗子,难道还要跟他学习? 即使有人问到,也要如实回答,如果隐瞒他是假“上师”、真骗子的真相,会给别人带来麻烦,这非佛弟子所为。 附录:师道经证《宝积经》:(1)“世尊告大迦叶:菩萨有四法,退失智慧。 其一,不尊重法,不敬法师”。 (2)“迦叶:菩萨有四法,得大智慧。 其一,常尊重法,恭敬法师。 ”(3)“迦叶:菩萨有四法,失菩提心。 其一,欺诳师长,已受法而不恭敬。 ”(4)“迦叶:菩萨有四败坏之相。 其二,不能奉顺恭敬师长,令心欢悦。 ”(5)“迦叶:菩萨有四善顺之相。 其二,随顺师教,能知意旨,易于言语,所作皆善,不失师意。 ”(6)“迦叶:菩萨有四法,摄诸善根。 其三,为求法故,不惜生命。 ”《佛说遗日摩尼宝经》:(1)“佛语摩诃迦叶比丘言:菩萨有四事法,智慧为减。 一者,不敬经,不敬师。 ”(2)“菩萨有四事法,智慧为增。 一者,恭敬经,尊师。 ”(3)“菩萨有四事,亡菩萨道意。 一者,欺调其师。 ”(4)“菩萨有四事,世世所生念菩萨道不忘,及自致至佛。 一者,不欺师,尽其形寿不两舌谀谄。 ”(5)“菩萨有四事难调也。 一者,学经自用不随师法;二者,所受教不用也,不慈孝于师。 ”(6)“菩萨有四善知识。 二,经师是为善知识,多闻经故。 ”(7)“菩萨有四珍宝。 三者,常净心向师。 ”《佛说摩诃衍宝严经》:(1)“菩萨有四法,失般若波罗蜜。 一者,不尊法不敬法师。 ”(2)“菩萨有四法,得般若波罗蜜。 一者,尊法敬重法师。 ”(3)“菩萨有四智。 三者,顺教戒善语,所作皆孝顺师尊。 ”(4)“菩萨有四大藏。 三者,见法师心中无碍。 ”(5)“菩萨成就三十二法得称菩萨。 二十八者,逺恶知识,亲善知识。 ”《大宝积正法经》:(1)“佛告迦叶:有四种法破坏菩萨智慧。 其二,于法师处憎嫉法师。 ”(2)“有四种法,妨害菩萨生起菩提心。 其三,不亲近阿阇梨及师法等。 ”(3)“有四种法,令菩萨知见明了。 其三,亲近师教。 ”(4)“有四种法,为菩萨大藏。 其三,尊重法师,心不退动。 ”(5)“有四种法,集菩萨一切善根。 乐求妙法,弃舍生命。 ”《大般涅槃经》:“我又示现阎浮提中而作博士,为教童蒙令住正法。 ”《圆觉经》:(1)“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2)“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住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生命。 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况复抟财妻子眷属? 若善男子,于彼善知识不起恶念,即能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3)“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 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若复远离,应断嗔恨。 现逆顺境,犹如虚空。 ”《道行般若经》:(1)分别品十三:“当与善知识从事,当乐善知识,当善意随般若波罗蜜教。 ”(2)善知识品:“彼当与善知识从事,恭敬承事。 须菩提问佛:菩萨摩诃萨善知识当何以知之? 佛言:若有说般若波罗蜜者,教人入是经者,是菩萨摩诃萨善知识。 ”(3)贡高品:“复次阿难,若有菩萨远离于善师,是菩萨所闻菩萨深事不欲闻也,亦不了,亦不知也,何因受般若波罗蜜? 用是故,阿难,是菩萨弊魔所得便者。 (4)累教品:“若有受般若波罗蜜,若有学,若有持,若有解中事,若有随,知是菩萨如面见佛无异”。 《妙法莲华经》:(1)序品:“复见菩萨,身肉手足,及妻子施,求无上道。 又见菩萨,头目身体,欣乐施与,求佛智慧。 ”(2)法师品:“能于此恶世,广说无上法,应以天华香,及天宝衣服,天上妙宝聚,供养说法者。 吾灭后恶世,能持是经者,当合掌礼敬,如供养世尊,上馔众甘美,及种种衣服,供养是佛子,冀得须臾闻。 若能于后世,守持是经者,我遣在人中,行于如来事。 ”(3)“若我灭度后,能说此经者,我遣化四众,比丘比丘尼,及清净士女,供养于法师。 ”(4)“若亲近法师,速得菩萨道,随顺是师学,得见恒沙佛。 ”(5)从地涌出品:“从无数劫来,修习佛智慧,悉是我所化,令发大道心。 ”(6)分别功德品:“若能持此经,则如佛现在,以牛头旃檀,起僧坊供养。 ”(7)“有问难不嗔,随顺为解说,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 若见此法师,成就如是德,应以天花散,天衣覆其身,头面接足礼,生心如佛想。 ”(8)陀罗尼品:“世尊! 是陀罗尼神咒,六十二亿恒诃沙等诸佛所说,若有侵毁此法师者,则为侵毁是诸佛已。 ”(9)“若不顺我咒,恼乱说法者,头破作七分,如阿梨树枝。 ”妙庄严王本事品:“大王,当知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道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华严经》:(1)贤首品:“若得亲近善知识,则能修习广大善,若能修习广大善,彼人成就大因力,若人成就大因力,则得殊胜决定解,若得殊胜决定解,则为诸佛所护念,若为诸佛所护念,则能发起菩提心,若能发起菩提心,则能勤修佛功德,若能勤修佛功德,则得生在如来家。 ”(2)十住品:“菩萨应劝学十法。 何者为十? 所谓诵习多闻,虚闲寂静,近善知识。 ”(3)入法界品三:“文殊师利菩萨,如象王回观善财童子,作如是言:善男子,汝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欲亲近诸善知识,问菩萨行,修菩萨道。 善男子,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缘。 是故于此勿生疲厌。 ”(4)文殊师利菩萨告善财童子言:“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 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皆应随顺;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 ”(5)海云比丘告善财言:“长白净法,无有懈息;事善知识,不生疲厌,不顾生命,无所藏积。 ”(6)离世间品三:“为求一切佛法故,等心敬奉诸善知识,无异希求,无盗法心,唯生尊重未曾有意,一切所有,悉皆能舍。 是为第四如山增上心。 ”敬师求法佛经故事(一)“佛告众菩萨及天、人、四众:吾于过去无量劫中,求《法华经》无有懈倦。 于多劫中常作国王,发愿求于无上菩提,心不退转。 为于法故,捐舍国位,委政太子,击鼓宣令,四方求法,谁能为我说大乘者,吾当终身供给走使。 时有仙人来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莲华经》,若不违我,当为宣说’。 王闻仙言,欢喜踊跃,即随仙人供给所须,采果汲水,拾薪设食,乃至以身而为床座,身心无倦。 于时奉事,经于千岁,为于法故,精勤给侍,令无所乏。 ”——出自《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二)妙色王为求法财,宣令“谁能有法于我说者,恣其所须,不敢违逆”。 时毗沙门天欲试其诚,化作可怖夜叉相,来到王宫说:“谁欲闻法,我当为说”。 王喜,设座求法。 夜叉曰“若于大王可爱妻子,与我食者,乃与汝法”。 王以所爱夫人及儿中胜者供养夜叉。 ——出自《贤愚因缘经•梵天请法六事品》。 (三)虔阇尼婆梨王,欲求法,宣令四方:“谁有妙法,与我说者,当给所须,随谁所欲”。 时有婆罗门,名劳度差者,来诣宫门,云:“我有法”。 王喜,迎请入宫,行礼求法。 劳度差曰:“大王今日,能于身上剜眼燃千灯者,乃与汝说”。 王为表求法诚心,毅然剜身,点燃千灯。 ——出自《贤愚因缘经•梵天请法六事品》。 (四)毗楞竭梨王,为求正法,遣臣宣告:“谁有经法,为我说者,当随其意,给足所须”。 时有婆罗门,名劳度差者,来诣宫门,言有大法。 王闻喜不自胜,躬亲出迎,行接足礼,迎至宫中,请就高座,合掌求法。 劳度差曰:“若能于汝身上,钉上一千铁钉,乃与汝说”。 王毅然允诺。 王求婆罗门,先说法,然后下钉,否则命偿终,不及闻法。 劳度差,便说偈言:“一切皆无常,生者皆有苦,诸法空无性,实非我所有”。 说偈已,即于身上,钉千铁钉。 ——出自《贤愚因缘经•梵天请法六事品》。 (五)梵天王太子昙摩钳,好乐正法,遣使遍寻不得而愁闷。 时有帝释天,化形婆罗门,来到宫门,言:“我知法”。 太子闻之甚喜,迎至宫内求法。 婆罗门言:“法为大宝,岂能轻易得到? ”太子言:“须作何事,请师明示,身及妻子,一切不惜”。 婆罗门言:“汝今若能作大火坑,深十丈,中满炽火,自投于中,以作供养者,吾乃与法”。 太子如其言,作火坑。 立火坑边曰:“请说法,闻法后立即下火坑”。 婆罗门说偈曰:“常行于慈心,除去嗔恨心,大悲愍众生,修行大喜心”。 说偈已,便跳入火坑。 火坑化为莲池,太子安然立于莲华之上。 ——出自《贤愚因缘经•梵天请法六事品》。 (六)久远时有一菩萨,受天人梦中指引,求索大法。 因遍求不得而常悲伤啼哭,故得名萨陀波伦(常啼),后经天人指点,去乾陀越国,拜昙无竭(法上)菩萨求法。 天人曰:“昙无竭乃汝多世之师,汝当舍其所有,供养于师,定当为汝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法”。 常啼自思,自己贫穷,无资供养。 便想卖身求财作供养。 途中沿街叫卖,无人顾盼。 释提桓因,欲试其诚,化形婆罗门,对常啼言:“今我作大祠,与我人血、人肉者,当付巨资”。 常啼便持刀剜肉、放血,欲售与婆罗门。 时有一富家女子上前制止其行,并说服其父母,慷慨解囊,捐助金银财宝。 富家女及其父母、众侍女五百余人一并随从常啼,去向昙无竭求法。 法师居住处干旱缺水,为道场除尘,常啼与五百求法女子,作出了刺其身血,洒血压尘的感天动地的壮举。 佛语须菩提:“疾欲得佛者,索般若波罗蜜当如萨陀波伦(常啼)。 常啼依止法上菩萨求法的故事出自汉文《道行般若•萨陀波伦菩萨品》及藏文《般若八千颂•常啼品》。 宗喀巴大师著有诗体文《常啼菩萨生平》。 在藏传佛教中常啼菩萨是拜师求法的榜样,提倡“求法如常啼”的精神。 汉传佛教古贤圣也同样重视师道,如《慈恩寺传•八》曰:“闻道必犹波伦之归无羯”。 发布时间:2019-10-22 00:55:06 更新时间:2024-03-17 13:57:34 来源:素超人 链接:https://www.suchaoren.net/wei-8642.html